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热散瘀解毒方对发热大鼠血清TNF-α、IL-1β、COX-2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孟溪 廖敏 +2 位作者 宋琳 张红 闾艳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7期1108-1110,共3页
目的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对2,4-二硝基苯酚诱导大鼠发热模型造模后2 h体温以及血清中TNF-α、IL-1β、COX-2等内生性致热原含量变化,探讨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各1... 目的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对2,4-二硝基苯酚诱导大鼠发热模型造模后2 h体温以及血清中TNF-α、IL-1β、COX-2等内生性致热原含量变化,探讨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各12只。在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造成非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后立即给各组大鼠分别灌药:空白组、模型组灌入生理盐水,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予清热散瘀解毒方水煎液与萘普生。灌药后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造模2 h后体温及血清中TNF-α、IL-1β、COX-2含量变化。结果中药组、西药组造模2 h后体温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血清中TNF-α、IL-1β、COX-2的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清热散瘀解毒方能降低2,4-二硝基苯酚诱导大鼠发热模型的体温,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发热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IL-1β、COX-2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散瘀解毒方 癌性发热 作用机制 TNF-Α IL-1Β COX-2
下载PDF
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孟溪 宋琳 +1 位作者 吴侠 樊静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9期1705-1707,共3页
目的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癌性发热(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清热散瘀解毒方,对照1组予血府逐瘀汤,对照2组予消炎痛。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1)治疗组短期及总体退热疗效优... 目的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癌性发热(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予清热散瘀解毒方,对照1组予血府逐瘀汤,对照2组予消炎痛。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1)治疗组短期及总体退热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2)治疗组、对照1组治疗后的卡氏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对照组2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可有效降低患者体温,缓解患者发热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散瘀解毒方 癌性发热(血证) 中医药临床
下载PDF
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扬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13期169-170,共2页
目的研究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对比治疗体温降低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 目的研究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自身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对比治疗体温降低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及发热症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体温降低时间(1.42±0.52)d短于对照组(3.06±0.55)d,生活质量评分(37.51±1.45)分高于对照组(31.36±1.64)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发热症状复发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癌性发热(血瘀证)治疗中采用清热散瘀解毒方可准确缩短退热时间,对其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散瘀解毒方 癌性发热(血证) 退热时间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清热散瘀解毒方对EP性发热大鼠血清、下丘脑组织中cAM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祖金 樊静 +3 位作者 陈孟溪 彭燕芬 徐晓丹 肖光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305-30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对EP性发热大鼠c AMP的影响,探讨该方的退热机理。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大鼠分为清热散瘀解毒方组(12只)、萘普生药物组(12只)、模型组(12只),每组注射2,4-二硝基苯酚进行小鼠非感染发热造模,然后分别灌...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对EP性发热大鼠c AMP的影响,探讨该方的退热机理。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大鼠分为清热散瘀解毒方组(12只)、萘普生药物组(12只)、模型组(12只),每组注射2,4-二硝基苯酚进行小鼠非感染发热造模,然后分别灌入中药、西药、生理盐水(模型组和空白组)。2 h后测定体温及血清中c AMP的含量,比较分析不同药物对EP性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以及c AMP含量的变化。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灌药2 h后,体温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西药组血清和下丘脑c AMP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清热散瘀解毒方能降低EP性发热大鼠体温,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下调机体血清和下丘脑组织中c AMP含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散瘀解毒方 EP性发热 作用机理 环磷酸腺苷
下载PDF
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新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10期91-92,共2页
目的: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癌性发热(血瘀证)患者98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应用中医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近远期退热疗... 目的: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癌性发热(血瘀证)患者98例作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应用中医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近远期退热疗效、患者治疗前后体力状态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研究组患者近期发热控制率是95.92%,同对照组近期发热控制率81.63%相比较高(P<0.05);(2)研究组远期退热总有效率是91.84%,高于对照组的远期退热总有效率75.51%(P<0.05);(3)治疗前,两组的卡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但仅研究组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其治疗后的卡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力状态,近、远期退热功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卡氏评分 清热散瘀解毒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