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孟祥晓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11期66-70,共5页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水灾多发。经过对详细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为今天的河流治理提供些许借鉴。研究发现,卫河流域水灾总体上清后期多于清前期,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而多...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水灾多发。经过对详细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为今天的河流治理提供些许借鉴。研究发现,卫河流域水灾总体上清后期多于清前期,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而多发的趋势。具体而言,在时间上呈现出几个水灾发生较密集的时间段,且嘉庆以后水灾日益严重,几乎无年不灾,这与清朝社会由盛转衰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空间上,卫河流域各县水灾发生次数以滑县以下为最,但严重水灾的发生次数则以浚县以上的中上游为主,说明上游水灾更易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后果,此特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灾 时空分布 卫河流域 清至民初
下载PDF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及其社会原因 被引量:3
2
作者 孟祥晓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频繁,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受卫河所处地理位置、河道特点、季风气候及漳河的迁徙不定、不断入侵等自然因素影响外,更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如堤防被人为破坏;河流...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频繁,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受卫河所处地理位置、河道特点、季风气候及漳河的迁徙不定、不断入侵等自然因素影响外,更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如堤防被人为破坏;河流滩地被居民垦种;不合理的隄防工程影响;太行山区的过度开垦;河道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的渎职、官吏的腐败,这些因素无一不包含有人类活动的影子,尤其是嘉道以后更为明显。故可以这么说,社会因素是造成卫河流域水灾频发的主因,即所谓"人事"重于"金穰木饥",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这些社会因素,对今天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灾 社会因素 卫河流域 清至民初
下载PDF
清至民初影戏抄本俗字的类型和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温振兴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63-170,共8页
清代至民国初期的影戏抄本,是保存近代汉字的珍贵宝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学界之前未加注意。这些抄本基本都在民间深藏或流传,没有经过当时官方的整理加工,且都是稀见的珍本或孤本,字迹清晰流畅,资料非常难得。本文对这些影戏抄本俗... 清代至民国初期的影戏抄本,是保存近代汉字的珍贵宝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学界之前未加注意。这些抄本基本都在民间深藏或流传,没有经过当时官方的整理加工,且都是稀见的珍本或孤本,字迹清晰流畅,资料非常难得。本文对这些影戏抄本俗字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归纳,以期有助于了解清代至民国初期的俗字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初 影戏抄本 俗字
下载PDF
清至民初山西平鲁农村的庙会与女性——以平鲁城村为例
4
作者 谢永栋 《沧桑》 2006年第4期20-22,共3页
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初平鲁城村庙会概况的考察,发现在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中皆受排斥的女性,却是庙会的积极参与者。受各种行为规范的限制,女性的许多需要平日得不到满足,而庙会这种具备了多种功能、人人都可参加的公众活动,就为女性提供了... 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初平鲁城村庙会概况的考察,发现在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中皆受排斥的女性,却是庙会的积极参与者。受各种行为规范的限制,女性的许多需要平日得不到满足,而庙会这种具备了多种功能、人人都可参加的公众活动,就为女性提供了宣泄平日心理和生理压抑的场所和满足多方面需要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初 平鲁城村 庙会 女性
下载PDF
清至民初重庆乡村公产的形成及其国家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梁勇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6,共12页
在清代以重庆为代表的四川乡村社会重建过程中,移民通过集资、捐献、缴纳厘金及罚没等方式形成了大量以会产、庙产、学产为名的各类乡村公产。清代重庆乡村公产形成方式、存在形式及管理模式具有强烈的移民色彩和突出的地域性特征。由... 在清代以重庆为代表的四川乡村社会重建过程中,移民通过集资、捐献、缴纳厘金及罚没等方式形成了大量以会产、庙产、学产为名的各类乡村公产。清代重庆乡村公产形成方式、存在形式及管理模式具有强烈的移民色彩和突出的地域性特征。由于清代州县财政经费短缺现象始终存在且呈加剧态势,在"以公济公"的名义下,乡村公产被地方执政者改变用途,提拨他用。晚清新政,国家以筹办新学、警政及办理实业等名义不断提拨各类乡村公产。进入民国后,由于军阀混战和地方的公共建设,政府成立公产提拨机构,加速了乡村公产的国家化进程。乡村公产的国家化进程体现了州县财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产形成 国家化 清至民初 巴县档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