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民间神庙临时戏台考述——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唐霞 程峰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作为戏曲的演出场所,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之分,两者长期并存。由于缺少实物证明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对于临时戏台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洛阳民间神庙搭建临时戏台之风持续存在,其因循民间... 作为戏曲的演出场所,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之分,两者长期并存。由于缺少实物证明和文献记载,目前学界对于临时戏台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清至民国时期碑刻文献为考察中心,洛阳民间神庙搭建临时戏台之风持续存在,其因循民间神庙不同的地形地势需求而搭建以降低成本,其作为固定戏台的有益补充,临时戏台发挥着娱乐、社会教化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神庙 临时戏台 清至民国 碑刻资料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省地震的官方应对研究
2
作者 陈颖丽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因其不同于水旱灾害,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灾难。地震来临之际,社会的救助与应对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而政府作为国家的主要执行机构,在灾后救助与应对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因其不同于水旱灾害,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灾难。地震来临之际,社会的救助与应对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而政府作为国家的主要执行机构,在灾后救助与应对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其有效应对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稳定。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省震害不断,政府为应对震灾,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应对体系,分别从报灾救助、修缮养恤、拨赈劝捐、蠲徭免赋和建仓平籴五个层面进行应对,这些措施对陕西省地震的预防与赈灾产生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官方应对 清至民国 陕西省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太湖县清明会会产及其功能——以朱氏所藏契约文书为主要资料
3
作者 梁诸英 张碧林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88,共8页
清至民国时期,安庆地区民间契约有一些涉及清明会的文献,颇具研究价值。在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大山村所发现的契约文书中,有清明会账簿、清明会抄契及该家族的族谱,涉及清明会的渊源、会产类型、会产来源及功能等内容。清明会会产主要可... 清至民国时期,安庆地区民间契约有一些涉及清明会的文献,颇具研究价值。在安庆市太湖县天华镇大山村所发现的契约文书中,有清明会账簿、清明会抄契及该家族的族谱,涉及清明会的渊源、会产类型、会产来源及功能等内容。清明会会产主要可分为会田、会山,来源渠道主要是资金购买、族人捐赠、经营流转等方式。会产的筹措和经营,使清明会得以稳定发挥其祭祀功能、教化功能及社会治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 清明会 安庆地区 宗族
下载PDF
清至民国画坛中的贵州题材作品探析
4
作者 朱良津 《贵博论丛》 2023年第1期161-180,共20页
本文通过解读清至民国画坛转型中的贵州题材作品,探析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清至民国 画坛转型 贵州题材作品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漆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潇逸 严奇岩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9-68,共10页
贵州境内漆树资源丰富,是全国中心分布区和生漆主产省份之一。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的生漆出产量达到顶峰,其中以黔西北毕节、黔北遵义、黔东铜仁产漆最佳,所产之漆表面黑而明亮,品质极高。生漆是贵州林业经济中重要的一环,航运的发展促进... 贵州境内漆树资源丰富,是全国中心分布区和生漆主产省份之一。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的生漆出产量达到顶峰,其中以黔西北毕节、黔北遵义、黔东铜仁产漆最佳,所产之漆表面黑而明亮,品质极高。生漆是贵州林业经济中重要的一环,航运的发展促进了生漆的对外贸易。生漆经济效益的上涨带动了各族人民对漆树的培育,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割漆、傩戏面具、漆器等漆文化,是漆树在民众生活中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体现。加强贵州漆树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对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漆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贵州 漆树 开发利用
下载PDF
清至民国河套森林变化及生态影响
6
作者 陈小霞 景永时 《宁夏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173-179,共7页
清至民国,河套境内大青山、乌拉山、贺兰山的天然森林因生活性采用和商业性砍伐,面积大幅缩减。清初“峰峦耸翠、草木茂盛”之景象至民国后期已是“林相欠佳,破毁无几”。其中,尤以大青山、贺兰山东麓等处天然林木破坏最为严重,近山处... 清至民国,河套境内大青山、乌拉山、贺兰山的天然森林因生活性采用和商业性砍伐,面积大幅缩减。清初“峰峦耸翠、草木茂盛”之景象至民国后期已是“林相欠佳,破毁无几”。其中,尤以大青山、贺兰山东麓等处天然林木破坏最为严重,近山处地表多裸露。清前期,对贺兰山的砍伐范围仅限于东麓,至雍正年间时已逐渐扩展至西麓一带。随着森林植被遭受的破坏日益严重,区域生态逐渐失衡,境内动植物多样性减少“,暖木”及虎、熊、野猪等个别树种和野生动物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河套 森林 生物多样性 生态
下载PDF
“国家化”进程与史志书写:清至民国时期的威宁史志书写演变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丹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1-27,共7页
清初期的“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国家化”的重大进展,象征国家正统的汉文史志书写制式渐次覆盖威宁的“彝式”表达传统。清中期,威宁史志文献的编纂逐渐系统化,形成圈层般的地方史志叙述阶序。民国时期,“国家化”尚未全面深入西南乡... 清初期的“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国家化”的重大进展,象征国家正统的汉文史志书写制式渐次覆盖威宁的“彝式”表达传统。清中期,威宁史志文献的编纂逐渐系统化,形成圈层般的地方史志叙述阶序。民国时期,“国家化”尚未全面深入西南乡村地区,威宁官员纂写的史志文本变异成推行政务的参考资料;由底层士人纂修的方志文献则呈现出矛盾形态,内容、架构和理念上既有守旧,也有革新。总之,不同“国家化”进程时期,史志文本的书写目的、架构安排和主题倾向亦因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化 清至民国 威宁 史志书写
下载PDF
吉林省清至民国时期重要文物居住建筑综述和思考
8
作者 韩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8期137-140,共4页
文章以全新视角和新的分类标准,对吉林省重要历史居住建筑进行考察和价值阐释,重新审视其保护和利用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地方政府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吉林省 清至民国 重要居住建筑 综述 思考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食蕨的灾荒文化探析
9
作者 汤欣瑀 严奇岩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1-96,共6页
贵州崎岖多山、阴雨连绵的自然环境为蕨提供生长条件,境内民族的采食体系与相对落后的经济情况为蕨提供食用条件。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灾荒的特性与蕨的救荒特性、象征意义相契合,故蕨在贵州的救荒成效显著,具有典型性。因此引申出民众以... 贵州崎岖多山、阴雨连绵的自然环境为蕨提供生长条件,境内民族的采食体系与相对落后的经济情况为蕨提供食用条件。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灾荒的特性与蕨的救荒特性、象征意义相契合,故蕨在贵州的救荒成效显著,具有典型性。因此引申出民众以蕨为指代的饥馑记忆,衍生出以蕨为指代的灾荒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 贵州 灾荒文化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豆类种植原因及影响
10
作者 何念 《理论观察》 2023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豆是中国的原产物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清至民国时期,豆类在贵州广泛种植,从贵州地方志记载来看,豆类在此时期有不同的种属,且种类丰富。豆类在贵州广泛种植的原因,一是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二是豆类的生长特性,三是豆类是重要... 豆是中国的原产物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清至民国时期,豆类在贵州广泛种植,从贵州地方志记载来看,豆类在此时期有不同的种属,且种类丰富。豆类在贵州广泛种植的原因,一是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二是豆类的生长特性,三是豆类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豆类在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对丰富贵州地方饮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还因为豆类重要的贸易物品。贵州豆类种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催生了当地与豆类相关的多种职业,还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清至民国 豆类 影响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渔业与渔文化
11
作者 王洪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9期73-77,共5页
我国渔文化源远流长,经历史演进,根据各地域特点、渔业生产方式、价值功能、文化形态等可划分多种形态。如食鱼、贴鱼尾于墙上,寓意年年有余(鱼),以朴素的情感,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许多民族皆有自己独特的渔文化,人与自然在... 我国渔文化源远流长,经历史演进,根据各地域特点、渔业生产方式、价值功能、文化形态等可划分多种形态。如食鱼、贴鱼尾于墙上,寓意年年有余(鱼),以朴素的情感,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许多民族皆有自己独特的渔文化,人与自然在依存、改造与适应中探索出诸多生活智慧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智慧 渔文化 人与自然 清至民国时期 地域特点 美好生活 历史演进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棉花的种植与发展
12
作者 王洪 《中国棉花加工》 2023年第6期16-20,共5页
棉花自印度、缅甸等地传入云南后,便在适宜区域生根发芽。云南的棉花种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清至民国时期,其棉花种植与棉业经济有新的突破。虽然其产量未能居国内前列,但它对云南的社会、经济与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云南棉花种植与... 棉花自印度、缅甸等地传入云南后,便在适宜区域生根发芽。云南的棉花种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清至民国时期,其棉花种植与棉业经济有新的突破。虽然其产量未能居国内前列,但它对云南的社会、经济与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云南棉花种植与棉业经济在社会文化与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云南 棉花 种植与发展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地域的漆及影响
13
作者 杨利利 《中国生漆》 2023年第2期10-16,共7页
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涂料林木,漆的树液、果实、果皮等均能加工成经济产品。漆主要分为大木漆、小木漆两种类型。早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贵州已能利用漆的树液涂饰器物,至迟在唐朝时已开始人工栽培漆。清至民国时期,漆成为贵州重要的经... 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涂料林木,漆的树液、果实、果皮等均能加工成经济产品。漆主要分为大木漆、小木漆两种类型。早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贵州已能利用漆的树液涂饰器物,至迟在唐朝时已开始人工栽培漆。清至民国时期,漆成为贵州重要的经济林木,广泛分布在贵州大部分州县,漆的副产品也成为贵州重要外销特产。栽培与利用漆增加了贵州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对贵州社会经济、器物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 贵州 社会经济 器物文化
下载PDF
从示禁碑看清至民国闽南地方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日根 周惊涛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7年第4期35-44,共10页
自清初以来,传统社会风俗不断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新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一者,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侵略势力愈加渗入中国,二者,沿海各地,人口膨胀,对土地山野的争夺愈加显著,贫富分化亦较为严重,三者,外来人口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破坏,已... 自清初以来,传统社会风俗不断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新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一者,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侵略势力愈加渗入中国,二者,沿海各地,人口膨胀,对土地山野的争夺愈加显著,贫富分化亦较为严重,三者,外来人口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破坏,已引起了较激烈的土客矛盾。有关土地产权、风水、借贷、外国经济文化的渗入、外来人口的移入等都可能对既成的社会秩序产生影响。地方政府亦逐渐注重对地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现出了一定的强化倾向。禁示内容包括了对祖祠、坟山(包括位置、所有权、风水、气氛)、家族间,地方社会公共设施如宗教场所(庙宇、教堂)、水利工程对地方恶习如赌博等的禁绝、丐首霸市的禁示、对外来人口的禁示、对官员行为的禁示和综合性的禁示。这其中包含了官方对民间积极因素的利用,以及民间对官方政治权威的服膺和依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禁 清至民国 闽南 地方政府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清至民国甘肃省旱灾时空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仇立慧 耿占军 +1 位作者 李苒 王建国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 以甘肃省灾害史料为依据,对清至民国期间旱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灾发生比较频繁并呈现波浪式递增的趋势,有些旱灾持续时间比较长;受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旱灾在夏季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少,并表现出多季连旱的特征;从旱灾发生的周期来看,160年为甘肃省旱灾变化的主周期,75年为次周期;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陇中旱灾频次最高,其次是陇东,陇南和河西地区旱灾发生的频次相对较少,而甘南最少;旱灾以中灾和重灾次数最多,并常与水涝(或暴雨)、冰雹等多种灾害相继发生或交替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受灾程度。旱灾的发生与甘肃省气候变化及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甘肃 旱灾 规律
下载PDF
清至民国河州回族脚户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强 马鑫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46-49,共4页
脚户是我国旧时西北回族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行业。清至民国,河州作为西北主要的回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构成、文化传统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回族脚户开始兴起。他们肩负运输者和商人的双重职责,以河州为中心,往来于各大商... 脚户是我国旧时西北回族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行业。清至民国,河州作为西北主要的回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构成、文化传统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回族脚户开始兴起。他们肩负运输者和商人的双重职责,以河州为中心,往来于各大商埠之间从事商业活动,并逐渐发展为当时一种特殊的行商。梳理清至民国河州回族脚户的商业活动,不仅能够了解他们当时的行商路径、贩货种类及运输工具,也可见其对往来沿线商业和河州发展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州 回族 脚户 清至民国
下载PDF
民间典当的中人问题:以清至民国福建闽西为视点 被引量:7
17
作者 俞如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113,共6页
清代至民国,福建闽西套用典当模式却无专门经营场所、以非组织形式出现的民间典当相对活跃,闽西民间典当中人职业相对流行。中人在民间典当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信息媒介、撮合、提供相关知识和经验支持、交易见证人等多方面的作用。民间典... 清代至民国,福建闽西套用典当模式却无专门经营场所、以非组织形式出现的民间典当相对活跃,闽西民间典当中人职业相对流行。中人在民间典当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信息媒介、撮合、提供相关知识和经验支持、交易见证人等多方面的作用。民间典当交易中体现中人的劳动价值,习惯上均给予一定的报酬,自清至民国,中人酬金占典价的比值一般维持在2%的比率上,有时侯略低于2%,有时侯略高于2%,比值偏高的情形并不多见。笔者以闽西为例,在占有诸多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民间典当中人流行情形、所起作用、中人礼费等多个方面对民间典当中人问题进行研究,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典当 中人 清至民国 闽西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陶德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25,共10页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呈现许多新特征、新变化。平民百姓的茶叶消费带有更多的市场行为,少数民族茶叶消费数量更多,军士以茶充饷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消费主体异军突起,官僚文人、富商大贾、和尚道士的茶叶消费与茶叶市场关系更紧密,...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呈现许多新特征、新变化。平民百姓的茶叶消费带有更多的市场行为,少数民族茶叶消费数量更多,军士以茶充饷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消费主体异军突起,官僚文人、富商大贾、和尚道士的茶叶消费与茶叶市场关系更紧密,皇亲国戚的茶叶消费披上了浓浓的市场色彩。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对茶叶市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茶叶消费主体的消费数量、消费能力、消费层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茶叶市场的基本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茶叶 消费主体 变化 影响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陶德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41,共9页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其中欧美市场最为重要;就国别来看,荷兰、英国、俄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及澳洲、北非则是这一时期中国茶叶最重要的海外承销市场。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 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茶叶海外市场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其中欧美市场最为重要;就国别来看,荷兰、英国、俄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及澳洲、北非则是这一时期中国茶叶最重要的海外承销市场。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上述各国茶叶市场的地位和份量呈现出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 中国茶叶 海外市场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地震及灾后赈济 被引量:8
20
作者 肖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云南自古以来为地震多发区。对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地震(M≥4.7)进行历史性的考察,细致分析地震次数与地理分布,可知云南地震地理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地震强度大,给云南民众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危害。对此损失与危害,地方政府与民间相应采取多... 云南自古以来为地震多发区。对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地震(M≥4.7)进行历史性的考察,细致分析地震次数与地理分布,可知云南地震地理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地震强度大,给云南民众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危害。对此损失与危害,地方政府与民间相应采取多种赈济措施,以减轻地震灾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 云南地震 损失与危害 赈济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