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习俗的渊源及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京龙 《管子学刊》 CSSCI 2005年第3期61-66,共6页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是司马迁对齐人生活习性的一种概括性评价。这一生活习性的产生,主要是夷人的生活习性和以齐国“尚功利”思想为主体的政策导向所致。齐人的这一生活习性,在齐国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包括,促进了国家...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是司马迁对齐人生活习性的一种概括性评价。这一生活习性的产生,主要是夷人的生活习性和以齐国“尚功利”思想为主体的政策导向所致。齐人的这一生活习性,在齐国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包括,促进了国家管理思想中民本理念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养成了“尚武”的优良传统。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既影响了齐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汉代以后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人 “怯于众斗 勇于持刺” 渊源影响
下载PDF
孔子的修辞观及其渊源与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延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1-84,共4页
孔子的修辞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中,这些观点看起来分散而零碎,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系统。孔子的一些修辞观点开启了汉语修辞学的先河,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些观点得到了后世学者的继承和发挥,有的引起了历代学者的争议,对后世产生... 孔子的修辞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中,这些观点看起来分散而零碎,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系统。孔子的一些修辞观点开启了汉语修辞学的先河,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些观点得到了后世学者的继承和发挥,有的引起了历代学者的争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修辞观点 辞达说 语境 接受修辞 渊源影响
下载PDF
宋代民族战争对爱国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忠起 张慧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5-77,共3页
在整个北宋及南宋时期,宋王朝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影响了宋代人民的生活,而这动荡不安的生活又对宋代的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沉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关键词 宋代 爱国诗歌 民族战争 渊源影响
下载PDF
《老子想尔注》清静教义论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郑长青 詹石窗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0-85,共6页
清静是《道德经》的重要范畴,也是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修道思想之一。五斗米道的教义经典《老子想尔注》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清静学说,并将《太平经》的清静修道思想一以贯之,以"清静"为基本教义,它体现在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 清静是《道德经》的重要范畴,也是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修道思想之一。五斗米道的教义经典《老子想尔注》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清静学说,并将《太平经》的清静修道思想一以贯之,以"清静"为基本教义,它体现在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意志,道教俗世生活的戒律,道教修持方法与原则三个方面。《想尔注》重视清静之说并树立为宗教教义的做法对后来道教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尔注》 清静教义 渊源影响
下载PDF
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月清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12期27-32,共6页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应运而生 ,也激励后继者努力使人生佛教思想付诸实现人间净土的践行中。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把中国佛教注重人生、积极入世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以其注重践行、契机契理的风格倡导了融大乘精神与“国民性的道德精神”于一体的佛教人生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佛教 思想特质 渊源影响
全文增补中
钱锺书与约翰生
6
作者 蔡田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45,共14页
钱锺书和约翰生分别是其所在国智慧文学的代表。他们虽生活在东西两个世界两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创作道路,可却在用文学启迪人类的智力巧思方面貌异心同。对这样两位同是博学智者的文学大家的生活阅历、独立立场、人... 钱锺书和约翰生分别是其所在国智慧文学的代表。他们虽生活在东西两个世界两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创作道路,可却在用文学启迪人类的智力巧思方面貌异心同。对这样两位同是博学智者的文学大家的生活阅历、独立立场、人格风范、著述谈话及渊源影响诸方面进行异同比较论述,不但有助于理解他们的个性品德、文化思想和创作成就,而且还可以接受人类智力承学传播过程中一些共通的治学精神、人生经验和智力遗产,进而启发人们在既漫长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如何选择生活并为人类智力传承完成应尽义务。两位智者尚未能在两国学术界互通有无的隔阂或生疏现象,固然有历史政治文化语言的各种原因,还表明不同国家文化交流沟通一直就有某种天然困难障碍需要努力克服,可人类的共识求同的"心理攸同",决定了智慧文学不仅是无国界无边疆的,而且是可以认同共有的。求同比存异在互联网时代更需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经历 独立立场 人格风范 著述谈话 渊源影响 智慧文学
下载PDF
略谈《兰亭集序》书法的渊源与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素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共12页
本文主要根据『兰亭论辩』争论当时是否存在《兰亭集序》这类行书,追溯《兰亭》行书的渊源,兼谈《兰亭》书法的影响.本文认为,行书本为刘德昇于东汉晚期所造,经过汉末、三国、西进出土文献印证,到东晋王羲之时代,其隶味由浓厚逐渐发展... 本文主要根据『兰亭论辩』争论当时是否存在《兰亭集序》这类行书,追溯《兰亭》行书的渊源,兼谈《兰亭》书法的影响.本文认为,行书本为刘德昇于东汉晚期所造,经过汉末、三国、西进出土文献印证,到东晋王羲之时代,其隶味由浓厚逐渐发展到淡泊,均有迹可寻.因此,说王羲之时代没有《兰亭》这类行书,是不能成立的.此后,由于南朝萧梁周兴嗣《千字文》包含了《兰亭》的书法,可以断定,《兰亭》在南朝不仅存在,而且已有一定的影响.入唐之后,由于太宗皇帝推崇《兰亭》书法,更加奠定了《兰亭》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独领风骚的不二地位,但也因此引发了《兰亭》书法的真伪之争.而这种真伪之争,发展到清代,蜕变成为了重碑轻帖的碑、帖之争.在此影响之下,自清末至当下,所谓『兰亭论辩』、实质也都成为了碑、帖之辩.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碑学与帖学属于两种风格和两个系统,从来就没有可比性.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正确认识,给『兰亭论辩』画句号的日子真的不远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论辩 行书书法 碑学与帖学 渊源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