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克氏棉渐渗到陆地棉的花色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何鉴星 姜茹琴 +2 位作者 张欣雪 李增书 赵国忠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4-350,共7页
比克氏棉的红花大基斑性状渐渗到陆地棉,并选育出了稳定的红花大基斑陆地棉纯系(HBRL)。报道了这些红花(R^(bic)_3)大基斑(R^(bic)_2)陆地棉纯系的遗传连锁实验和连锁分析结果。大基斑(R^(bic)_2)对... 比克氏棉的红花大基斑性状渐渗到陆地棉,并选育出了稳定的红花大基斑陆地棉纯系(HBRL)。报道了这些红花(R^(bic)_3)大基斑(R^(bic)_2)陆地棉纯系的遗传连锁实验和连锁分析结果。大基斑(R^(bic)_2)对小基斑(R_2)和无基斑(r_2)为显性,R^(bic)_2与R_2等位,R^(bic)_2、R_2和r_2构成了复等位基因系列。R^(bic)_2与Lc_1连锁,R.C%=37.31±2.44.R^(bic)_2与R^(bic)_3紧密连锁,并且R^(bic)_3对Y_1和y_1具有显性上位作用。建议从比克氏棉渐渗到陆地棉的大基斑的基因符号定为R^(bic)_2,红花瓣的基因符号定为R^(bic)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比克氏棉 渐渗基因 遗传分析 花色基因
下载PDF
黄山松与马尾松基因渐渗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罗世家 邹惠渝 梁师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8-122,共5页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A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Huangshan Pine(\%Pinus hwangshanensis)\% and Masson Pine (\%P.massonia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brids and intro...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A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Huangshan Pine(\%Pinus hwangshanensis)\% and Masson Pine (\%P.massonia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ybrids and introgression existed in the overlap zone between two species. The backcross mainly occured between the hybrids and Masson P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马尾松 杂交 RAPD分析 基因 种间杂交 天然杂交
下载PDF
利用ISSR标记分析黄山松与马尾松的基因渐渗 被引量:2
3
作者 翟大才 何芝兰 +1 位作者 冯锦霞 郑勇奇 《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4-6,共3页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的渐渗,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马尾松和黄山松在垂直分布重叠区内存在基因渐渗现象;在高海拔的地区渐渗群体趋向黄山松,在低海拔地区渐渗群体趋...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的渐渗,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马尾松和黄山松在垂直分布重叠区内存在基因渐渗现象;在高海拔的地区渐渗群体趋向黄山松,在低海拔地区渐渗群体趋向马尾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马尾松 基因 ISSR
下载PDF
北京山区3种栎属植物居群遗传结构与基因渐渗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基朋 秦岭 +2 位作者 曹庆芹 房克凤 田晔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8-67,共10页
【目的】栎属植物种间经常发生种间杂交和基因渐渗现象,特别是同域分布的同组内栎树之间,这种情况会更加频繁。本文通过对北京山区3种栎属植物居群遗传结构遗传变异与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了解北京地区自然分布的栎属植物种间基因渐渗情... 【目的】栎属植物种间经常发生种间杂交和基因渐渗现象,特别是同域分布的同组内栎树之间,这种情况会更加频繁。本文通过对北京山区3种栎属植物居群遗传结构遗传变异与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了解北京地区自然分布的栎属植物种间基因渐渗情况、种质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方法】本文使用6对SSR引物对云蒙山、上方山和北农林场同域分布的304个蒙古栎、槲树、槲栎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间基因渐渗进行了研究。【结果】共检测到等位标记10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标记数(Na)为17.5个,期望杂合度(He)为0.660~0.911,平均为0.838,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632~0.903,平均为0.822,3种栎树在总体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种的水平上,3种栎树的平均等位标记数(Na)为12.667~14.167,期望杂合度(He)为0.743~0.849,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725~0.826,3种栎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蒙古栎>槲树>槲栎。对7个栎树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发生在居群内。通过Structure软件对3种栎树种间基因渐渗进行分析,发现槲树-槲栎、槲树-蒙古栎和槲栎-蒙古栎这3个种对间均有基因渐渗发生。【结论】在北京山区分布的蒙古栎、槲树和槲栎这3种栎属植物之间存在普遍的、复杂的渐渗杂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属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基因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探讨同域分布竹蝗间的基因渐渗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尚 蒋国芳 范冰冰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572,共7页
竹蝗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同域分布物种间基因渐渗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竹蝗属的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5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安徽金寨县青脊竹蝗和黄脊竹蝗同域分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间的渐渗。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引物检... 竹蝗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同域分布物种间基因渐渗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竹蝗属的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5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安徽金寨县青脊竹蝗和黄脊竹蝗同域分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间的渐渗。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共60个,每个位点拥有等位基因10~13个,平均为12个;各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711~0.885,观测杂合度(Ho)均为1。每个位点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99,说明这些位点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在整体水平上,所有微卫星位点对之间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同域分布的黄脊竹蝗和青脊竹蝗种群个体间发生了基因渐渗,且基因流从黄脊竹蝗转移到青脊竹蝗。最后,讨论并提出了对竹蝗属基因渐渗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蝗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基因 同域分布
下载PDF
家养动物基因渐渗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林诗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9期29-33,共5页
基因渐渗是指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通过杂交的方式逐渐渗入到另一个物种中,导致受体物种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并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基因渐渗是物种演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促进物种形成、维持物种遗传多样性以及帮助物种在不同环境下... 基因渐渗是指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通过杂交的方式逐渐渗入到另一个物种中,导致受体物种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并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基因渐渗是物种演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促进物种形成、维持物种遗传多样性以及帮助物种在不同环境下产生适应性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基因渐渗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基因渐渗是怎样形成的、基因渐渗在不同物种间的渐渗历史,如何检测基因渐渗和基因渐渗所带来的影响等等。随着生物信息技术和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丰富的基因组数据,许多高效准确的方法都被开发出来用于检测基因渐渗。本文概括归纳了家养动物基因渐渗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家养动物渐渗形成的相关原因、检测基因渐渗的方法,不同家养动物(猪、鸡、牛、羊等)基因渐渗的研究进展,并从多角度总结了基因渐渗在遗传进化中的影响,提出了对家养动物基因渐渗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杂交 检测 家养动物
下载PDF
从苇状羊毛转移到多花黑麦草中的抗旱基因的基因渐渗作图
7
《作物育种信息》 2006年第3期9-9,共1页
本文描述了抗旱基因从苇状羊毛(Festucaarundinacea var.glaucescens)(2n-4x-28)转移到多花黑麦草中的操作程序。首先将人工合成的多花黑麦草同源四倍体(2n=4x=28)与苇状羊毛杂交,将F1杂交种与二倍体多花黑麦草(2n-2x=14)杂... 本文描述了抗旱基因从苇状羊毛(Festucaarundinacea var.glaucescens)(2n-4x-28)转移到多花黑麦草中的操作程序。首先将人工合成的多花黑麦草同源四倍体(2n=4x=28)与苇状羊毛杂交,将F1杂交种与二倍体多花黑麦草(2n-2x=14)杂交两次,得到渗透单个苇状羊毛基因的二倍体,该基因位于染色体3上核仁形成区臂的远端。通过育种监测来自苇状羊毛的AFLP和STS标记的转移。在7种干旱和高温胁迫条件下能够存活的回交3代作图群体的基因型都含有苇状羊毛的标记。STS标记为采用基于PCR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具有苇状羊毛抗旱基因的多花黑麦草品种提供了非原型(aprototype)。本文报道了苇状羊毛和多花黑麦草的属间重组频率。在育种初期,苇状羊毛部分同源染色体和多花黑麦草同源染色体的种间染色体优先配对是以较低频率的属间染色体联会为主。然而,在回交一代中,由于部分同源的染色体间的种间染色体没有配对的机会,以及随后有一半的苇状羊毛染色体丢失,因此,使属间杂交的频率提高。苇状羊毛的抗性基因一旦转入多花黑麦草中,苇状羊毛的序列就会与多花黑麦草高频率地重组,从而使一些可能会降低牧草品质的潜在有害基因组合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基因 抗旱基因 作图群体 羊毛 部分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联会 STS标记 同源四倍体 染色体丢失
下载PDF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间杂交渐渗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亚令 李作洲 +2 位作者 姜正旺 刘义飞 黄宏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4-718,共15页
利用9对SSR引物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两近缘种的5个同域分布复合体和各自1个非同域分布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以及种间杂交渐渗的探讨。结果表明:1)两物种共有等位基因比例高... 利用9对SSR引物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两近缘种的5个同域分布复合体和各自1个非同域分布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以及种间杂交渐渗的探讨。结果表明:1)两物种共有等位基因比例高达81.13%,物种特有等位基因较少(中华猕猴桃:13.27%,美味猕猴桃:5.61%),但共享等位基因表型频率在两近缘种间存在差异,而且与各同域复合体中两物种样本的交错程度或间距存在关联;2)两种猕猴桃均具有极高遗传多样性,美味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Ho=0.749,PIC=0.818)都略高于中华猕猴桃(Ho=0.686,PIC=0.799);3)两猕猴桃物种均具有较低的Nei’s居群遗传分化度,但AMOVA分析结果揭示种内异域居群间(FST=0.0915)和同域复合体种间(FST=0.111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中华猕猴桃居群遗传分化(GST=0.086;FST=0.2121)高于美味猕猴桃(GST=0.080;FST=0.1420);4)同域分布复合体两物种间的遗传分化(GST=0.020)低于物种内异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中华猕猴桃:GST=0.086;美味猕猴桃:GST=0.080),同域复合体物种间的基因流(Nm=7.89-29.75)远远高于同种异域居群间(中华猕猴桃:Nm=2.663;美味猕猴桃:Nm=2.880);5)居群UPGMA聚类揭示在同一地域的居群优先聚类,个体聚类结果显示多数个体聚在各自居群组内,但各地理居群并不按地理距离的远近聚类,这与Mantel相关性检测所揭示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性相关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不仅受其广域分布、远交、晚期分化等生活史特性的影响,同时还与猕猴桃的染色体基数高(x=29)、倍性复杂和种间杂交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两种猕猴桃的共享祖先多态性和同域分布种间杂交基因渗透对两猕猴桃的居群遗传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 微卫星
下载PDF
猕猴桃属植物的cpSSR遗传多样性及其同域分布物种的杂交渐渗与同塑 被引量:31
9
作者 张田 李作洲 +2 位作者 刘亚令 姜正旺 黄宏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2,共22页
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常常发生杂交而导致种间基因渐渗,从而对相关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近缘种间的杂交渐渗已成为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8对cpSSR引物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 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常常发生杂交而导致种间基因渐渗,从而对相关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近缘种间的杂交渐渗已成为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8对cpSSR引物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同域重叠分布的猕猴桃属(Actinidia)7个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和同域分布种间遗传分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在6个多态性位点检测到18个等位基因形成的42个单倍型,尽管各单倍型间显示了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但还是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2)各物种有丰富的cpSSR遗传多样性,但种间存在较大差异,绵毛猕猴桃(Actinidia fulvicoma var.lanat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62.50%,hT=0.173,HT=0.897),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的最低(P=37.5%,hT=0.041,HT=0.516);(3)尽管不同物种的居群分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种内居群间存在明显分化(GST为0.319-0.780,FST为0.401-0.695),居群间的基因流不足(Nm为0.219-0.747<1);其中以美味猕猴桃的居群遗传分化度最高(GST=0.780,FST=0.695);(4)遗传分化系数GST(unordered alleles)与NST(ordered alleles)无显著差异,揭示本研究的大多数猕猴桃属物种不存在系统地理结构,与用Mantel检验得出的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的结果一致;(5)除了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体(A.chinensis/A.deliciosa complex)的湖北五峰(HW)和广西资源(GZ)两个同域复合居群外,同域分布的物种间遗传分化强烈(FST为0.476-0.990),与UPGMA聚类时多数居群按各自物种聚类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体近缘种间存在明显的共祖多态性和杂交渐渗现象,近缘种植株分布的交错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亚居群结构对杂交渐渗存在着重要影响。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间杂交渐渗事件稀少,但存在个别同塑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猕猴桃属植物自然居群cpDNA的遗传特性和渐渗杂交进化模式,为我国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保育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叶绿体SSR 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共祖多态性 同塑效应
下载PDF
研究揭示葡萄驯化的基因秘密
10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7期159-159,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揭示了葡萄驯化过程中的基因渐渗历史,研究为葡萄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研究增进了对葡萄驯化过程基因渐渗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渐渗区域在葡...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揭示了葡萄驯化过程中的基因渐渗历史,研究为葡萄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研究增进了对葡萄驯化过程基因渐渗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渐渗区域在葡萄进化和改良中的作用机制,为葡萄野生资源的利用和葡萄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基因 驯化过程 设计育种 资源的利用 葡萄 研究成果 基因
下载PDF
栎属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的质体捕获历史研究
11
作者 俞树良 李志敏 +1 位作者 马祥光 孙文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1-1731,共11页
栎属(Quercus)麻栎亚组(subsect.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ac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及小叶栎(Q.chenii)3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的东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 栎属(Quercus)麻栎亚组(subsect.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ac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及小叶栎(Q.chenii)3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的东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曾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发生过古基因渐渗并导致质体捕获,但目前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质体的具体进化历史仍不清楚。该研究对15个冬青栎组的样品进行了基因组浅层测序,并整合先前发表的麻栎亚组及其近缘类群共计325个重测序数据,其中麻栎亚组3物种19居群276个体,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质体基因组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1)麻栎亚组3个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但整个麻栎亚组的质体单倍型基本构成一个单系分支,嵌套在华中至四川凉山州一带冬青栎组物种组成的分支中。(2)麻栎亚组物种中一个来自辽东半岛的孑遗麻栎单倍型与冬青栎组物种万山栎(Q.pseudosetulosa)聚为一个进化枝。(3)两次质体捕获事件均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在此之后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未发生过质体捕获,推测麻栎亚组跟冬青栎组物种目前已经形成近乎完全的生殖隔离。该研究表明冬青栎组和麻栎亚组在质体基因组的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古老的质体捕获事件,并最终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演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属 麻栎亚组 土耳其栎组 冬青栎组 质体捕获 质体基因
下载PDF
基因从普通小麦向山羊草属植物漂移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爱枝 赵和 +1 位作者 王天宇 王海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5-258,270,共5页
分别以山羊草属4个不同的种为母本,以普通小麦为父本杂交,将获得的杂种再进行回交和自交。结果表明,不同种与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存在较大差异,在人工多次授粉并有激素处理的条件下,粗山羊草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结实率最高,2个基因型Ae42和... 分别以山羊草属4个不同的种为母本,以普通小麦为父本杂交,将获得的杂种再进行回交和自交。结果表明,不同种与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存在较大差异,在人工多次授粉并有激素处理的条件下,粗山羊草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结实率最高,2个基因型Ae42和Y92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46.49%和22.58%;其次为卵穗山羊草,2个基因型Ae23和Y100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12.11%和14.76%;柱穗山羊草位列第3,2个基因型Ae7和Y145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2.23%和8.50%;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最低,基因型Ae48的杂交结实率只有0.19%。不同种的杂种胚产生愈伤组织率不同,柱穗山羊草/小麦表现较高的水平,卵穗山羊草/小麦次之,粗山羊草/小麦第3,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小麦最低。卵穗山羊草/小麦的杂种幼胚直接成苗率最高,其次为粗山羊草/小麦,柱穗山羊草/小麦居第3位。山羊草与普通小麦杂种的育性较低,在自然状态下,只有卵穗山羊草/小麦能够自交结实,但自交结实率仅为0.044%,其他杂种自交不能结实。在人工多次授粉并激素处理条件下,用父、母本回交的结实率:卵穗山羊草/普通小麦组合分别为4.36%和3.71%,柱穗山羊草/普通小麦组合分别为0.33%和0,粗山羊草/普通小麦组合分别为0和0.33%。总体而言,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从普通小麦向山羊草属植物漂移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对个别种如卵穗山羊草和柱穗山羊草成为基因漂移对象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草属 普通小麦 基因 可交配性 结实率
下载PDF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宝荣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4期217-223,共7页
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著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基因 天然杂交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野生近缘种 适合度
下载PDF
回交育种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分布及其应用(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长鉴 莫惠栋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55-655,共1页
推导了回交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条件概率分布,并用平均数预测各个体的供体染色体片段的大小。预测的精确度则用有关方差的公式,以供体的实际片断大小(y)与根据标记基因型预测的供体片断大小(yp)的相关表示,并表达为标记密... 推导了回交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条件概率分布,并用平均数预测各个体的供体染色体片段的大小。预测的精确度则用有关方差的公式,以供体的实际片断大小(y)与根据标记基因型预测的供体片断大小(yp)的相关表示,并表达为标记密度的函数。结果表明:虽然在标记密度中等(例如 40CM/标记)时即能获得y和yp的高度相关,但对一个大群体,仍必须通过高密度的标记图(例如 10— 20cM/标记)才可能鉴别出其中的最佳个体。因此,为了在标记辅助回交育种中充分利用标记信息,应当分步骤鉴定标记基因型和选择个体。这就是:先根据少数标记对所有个体作初步选择,再根据较多标记对少数个体作精细选择。这样,在基因渐渗实验中,就可以既提高对大群体的选择强度又只要鉴定有限数目的标记基因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辅助回交育种 基因 标记密度 供体染色体片段长度
下载PDF
生物技术作物在基因保护方面的应用
15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3-383,共1页
很多人关心随着生物技术作物的生产日益增多,通过基因漂移和转基因渐渗现象,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的影响。针对这一点,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热带农业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对生物技术作物基因文库和农田中基因多样性的潜在影响进行了... 很多人关心随着生物技术作物的生产日益增多,通过基因漂移和转基因渐渗现象,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的影响。针对这一点,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热带农业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对生物技术作物基因文库和农田中基因多样性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基因保护 作物 生物多样性 应用 基因多样性 基因 基因漂移
下载PDF
黄山地区马尾松和黄山松基于SSR标记的基因渐渗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翟大才 宣磊 +1 位作者 周琦 徐立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4614-4622,共9页
本研究以采自黄山地区海拔350~1 850 m的马尾松群体、黄山松群体及其渐渗群体的416个个体为材料,利用筛选的10对SSR引物研究了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间的渐渗。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共37个,各位点等位基因数(A... 本研究以采自黄山地区海拔350~1 850 m的马尾松群体、黄山松群体及其渐渗群体的416个个体为材料,利用筛选的10对SSR引物研究了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间的渐渗。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共37个,各位点等位基因数(A)的范围为2~7个,Shannon指数(I)平均为1.0301;按16组海拔高度来分析,10对SSR引物扩增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1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约为2.4个,Shannon指数(I)平均为0.849 5。根据16组海拔高度内松树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及16组海拔区间群体的遗传距离和海拔差进行Mantel检测分析,发现黄山松基因向渐渗群体渐渗的强度高于马尾松。以上结果显示黄山松群体与采集的416个个体中大部分个体亲缘关系较近,这说明黄山松在不同海拔松树群体的基因渐渗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黄山松 SSR引物数量 基因
原文传递
种间基因渐渗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祥 李玲玲 +2 位作者 肖钰 陈晓阳 胡新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88-1404,共17页
伴随着谱系分选进程,从共同祖先群体分裂后形成的子代群体间的基因流逐渐衰减,并可能延续至新物种形成.种间基因组序列差异或种间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异部分地记录了这些种群历史和当代动态过程,可以根据种间基因组序列变异或基因频率变异... 伴随着谱系分选进程,从共同祖先群体分裂后形成的子代群体间的基因流逐渐衰减,并可能延续至新物种形成.种间基因组序列差异或种间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异部分地记录了这些种群历史和当代动态过程,可以根据种间基因组序列变异或基因频率变异推测这些发生过的事件.本文系统探讨了检测种间基因渐渗的方法,包括基于种间群体基因频率变异分析(Fst,LD, STRUCTURE, AFS, TreeMix)和基于种间DNA序列差异分析(ABBA-BABA,IM, IIM, ABC)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局限性,拓展这些方法中的一些重要假设将是今后研究任务之一,包括基因重组效应、区分配子与合子迁移的贡献、交配系统与基因流互作以及适应性基因迁移的阻碍作用.澄清这些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种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物种形成 隔离-迁移模型 谱系分选 基因
原文传递
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检测鹅掌楸种间渐渗杂交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红莲 李火根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引进物种常与本土近缘种间发生杂交而导致基因渐渗,进而影响本地种的遗传系统。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我国濒危树种之一,鹅掌楸种间杂交可配性高,近10年来随着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的大量引种及杂交鹅掌楸的繁殖推广,鹅... 引进物种常与本土近缘种间发生杂交而导致基因渐渗,进而影响本地种的遗传系统。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我国濒危树种之一,鹅掌楸种间杂交可配性高,近10年来随着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的大量引种及杂交鹅掌楸的繁殖推广,鹅掌楸种间发生基因渐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文以5个包含鹅掌楸、北美鹅掌楸、杂交鹅掌楸的人工混交林为实验群体,每个群体包含19–130个成年个体及60–117个自然更新小苗或半同胞子代,利用EST-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 based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分子标记对各子代群体进行亲本分析,探究鹅掌楸种间自然交配方式以检测鹅掌楸种间渐渗杂交;同时,以亲子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回归系数作为渐渗系数,定量分析鹅掌楸属种间基因渐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5个鹅掌楸混生群体中,均检测到种间渐渗杂交,且渐渗杂交的方向与效应大小在不同群体间有差异。研究还发现,各树种基因渐渗程度与其种群个体数有关,种群个体数越多,其渐渗能力越强。据此,我们还探讨了鹅掌楸种质资源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RIODENDRON 亲本分析 基因 系数
原文传递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绿色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国萍 徐冲 《生物工程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70-73,共4页
植物生物反应器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安全的疫苗生产体系。研究显示植物源性的绿色疫苗确实能诱导动物和人产生粘膜和全身性免疫应答。与传统疫苗相比 ,可食疫苗更简单、安全、稳定、经济和卫生。本文综述了绿色疫苗基因工程的研究及进展 。
关键词 植物生物反应器 绿色疫苗 研究进展 基因植物 免疫应答 基因沉默 基因 免疫耐受
下载PDF
Analysis on Genomic Structure Changes and Diversity of Introgression Lines in Dongxiang Wild Rice(Oryza rufipogon Griff.)
20
作者 邓晓娟 罗向东 +4 位作者 谢建坤 万勇 胡标林 曹娟芳 戴亮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期93-97,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make research on genomic struc- ture variation and variety analysis of Dongxiang wild rice. [Method] Introgression groups of BC1F6 were based on donor of Oryza rufipogon Griff.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make research on genomic struc- ture variation and variety analysis of Dongxiang wild rice. [Method] Introgression groups of BC1F6 were based on donor of Oryza rufipogon Griff. and receptor of O. sativa sp. indica Kate. Strains of 239 in the group were analyzed on Polymor- phism with the help of 25 couples of SSR primers distributed in 12 pairs of chromo- somes. [Result] Gene fragments of O. rufipogon Griff. were found penetrated in the 25 microsatellite sites and most of the groups kept the parents of Xieqinzao B or DNA sequence of O. rufipogon Griff. The average rate of recurrent homozygous bands was 78.13% in the ILs, but the highest was 94.98% (amplified by primer RM131) and the lowest was 60.25% (RM171). The average rate of donor homozy- gous bands was 13.37%, but the highest was 32.64% (RM171) and the lowest was 2.93% (RM1095). There were numerous heterozygous sites i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average heterozygosis rate was 5.62%, while the highest was 10.04%(RM401). Moreover, we found some parental fragments were lost and some novel fragments were not detected in either parent in BC1F6 population. The average rate of lost bands was 2.88%, while the highest was 13.39% (RM311) and the lowest was 0 (RM401). The average rate of new bands was 1%. The average of Nei's gene di- versity (He) and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I) were 0.276 and 0.457 respectively in high gener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Conclusion]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distant hybridization led to extensive genetic and epigenetic variations in high gener- 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which expanded the base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rice improvement and germplasm in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rufipogon Griff. Introgression lines SSR analysis Genomic structure changes Genetic vari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