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时间尺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付秋萍 王全九 樊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70,共6页
选用直径5 cm和10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1 cm、3 cm6、cm9、cm和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盘式吸渗仪三维吸渗实验,选取Vandervaere公式作为参考模型,对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的... 选用直径5 cm和10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1 cm、3 cm6、cm9、cm和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盘式吸渗仪三维吸渗实验,选取Vandervaere公式作为参考模型,对Philip公式确定吸渗率的时间尺度选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两种质地的土壤,在相同盘径下,随着负压的降低,吸渗率随之减小;在相同负压下,盘径越小,吸渗率越大;质地较砂的砂黄土吸渗率明显大于质地较粘的土的吸渗率。从相对误差来看,两种质地土壤吸渗率均被高估;在同一盘径下,随着负压的减小,误差值逐渐降低;即在选取的时间范围内,负压越低,计算吸渗率的准确性越高。对土而言,5 cm盘径下-12 cm水头1、0 cm盘径下-9 cm水头和-12 cm水头时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分别为30-40 s和40-50 s;其余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均应小于30 s;对砂黄土而言,10 cm盘径下-9 cm水头和-12 cm水头时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分别为30-40 s和40-50 s,其余确定吸渗率的适宜时间也均应小于30 s。对于质地较砂的土壤推荐使用大盘径进行盘式吸渗仪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 Philip公式
下载PDF
盘式吸渗仪吸渗率计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付秋萍 王全九 樊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6-62,共7页
选用盘径为5 cm和15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0、-3、-6、-9-、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吸渗实验,分析了不同盘径和负压对累积吸渗量的影响;并选用4种吸渗率公式对这两种质地土壤吸渗... 选用盘径为5 cm和15 cm的盘式吸渗仪,对杨凌土(粘土)和神木砂黄土(砂壤土)两种质地的土壤在0、-3、-6、-9-、12 cm水头5种负压下进行了室内吸渗实验,分析了不同盘径和负压对累积吸渗量的影响;并选用4种吸渗率公式对这两种质地土壤吸渗率进行了计算,以Vandervaere法为参考方法对该4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两种土壤5 cm盘径下的累积吸渗量均大于15 cm盘径下的累积吸渗量,砂黄土累积吸渗量大于相同负压下土累积吸渗量;在4种吸渗率计算方法中,无论土还是砂黄土,Haverkamp公式所得吸渗率值与参考方法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 被引量:12
3
作者 佘冬立 高雪梅 房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51-158,共8页
探讨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的适用性,该文选用盘径分别为10和20 cm的圆盘入渗仪对3种利用土壤(菜地、草地和茶园)在0、-3、-6、-9 cm 4个压力水头下的吸渗过程进行测定。研究以Vandervaere法为参考方法,对Philip法、... 探讨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的适用性,该文选用盘径分别为10和20 cm的圆盘入渗仪对3种利用土壤(菜地、草地和茶园)在0、-3、-6、-9 cm 4个压力水头下的吸渗过程进行测定。研究以Vandervaere法为参考方法,对Philip法、Haverkamp三维吸渗法、Haverkamp三维吸渗改进法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吸渗率的不同计算公式所适应的吸渗过程时间尺度不同,且Haverkamp三维吸渗法所得吸渗率值与参考方法最接近。盘径对吸渗率测定差异的影响不显著。除0 cm压力水头外,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差异显著,且不同压力水头下测得3种土壤吸渗率大小排序不同。当压力水头为-9和-6 cm时,菜地吸渗率(0.0104和0.0119 cm/s0.5)显著高于茶园(0.0017和0.0025 cm/s0.5)(P<0.05);当压力水头为-3 cm时,茶园吸渗率(0.0370 cm/s0.5)显著高于菜地和草地(0.0147和0.0132 cm/s0.5)(P<0.05)。该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土壤水力参数的测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土壤 土地利用 圆盘入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含瓦斯煤渗吸效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金生 王兆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为改善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末期抽采效果不佳的现状,受油气藏开采领域有关渗吸效应研究的启发,利用自制装置试验研究不同水量自然侵入含瓦斯煤层后的渗吸效应发生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自然侵入含瓦斯煤层后,煤样罐内瓦斯压力不断升... 为改善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末期抽采效果不佳的现状,受油气藏开采领域有关渗吸效应研究的启发,利用自制装置试验研究不同水量自然侵入含瓦斯煤层后的渗吸效应发生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自然侵入含瓦斯煤层后,煤样罐内瓦斯压力不断升高,说明水分依靠渗吸效应能够置换出处于吸附态的瓦斯,从而有效促进瓦斯解吸;随煤样含水率的增高,最大渗吸量和最大渗吸率也逐渐增高,但增幅逐渐减小,二者与含水率之间均符合Langmuir型函数关系;整个渗吸过程经历快速、持续、终止3个阶段,快速渗吸发生在水分侵入的前1 h,此阶段的渗吸量占渗吸总量的50.84%~85.49%,渗吸过程最长可持续22 h,渗吸率最高可达23.83%,工程应用中可利用渗吸效应缩短瓦斯抽采合理预抽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 效应 最大 最大渗吸率 速度 瓦斯抽采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对垂直一维入渗Philip模型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范严伟 赵文举 王昱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4,共5页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研究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符合Philip模型,提出了包括初始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研究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符合Philip模型,提出了包括初始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的Philip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简单地确定吸渗率和稳渗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一维入 Philip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76
6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张国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1,共5页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以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免耕无覆盖(N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相比,试验的前2~3a免耕覆盖(NTS)使得土壤容重增大,而后保...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以及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免耕无覆盖(N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相比,试验的前2~3a免耕覆盖(NTS)使得土壤容重增大,而后保持稳定状态不再持续增加。通过对渗吸率、宏观毛管长度、有效孔径以及饱和导水率等指标的比较发现,免耕覆盖(NTS)对土壤的渗透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黄土高原 土壤容重 土壤渗吸率 土壤饱和导水
下载PDF
紫鹊界梯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辉 杨小宝 +2 位作者 田大作 吴凤平 陈龙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3-126,139,共5页
采用压力仪和盘式入渗仪测定了紫鹊界梯田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分入渗特征并应用多种计算理论推算其水分运移参数。结果表明,林地和退耕地土壤持水能力比旱田和水田强,在相同吸力条件下林地和退耕地的含水率平均比旱田和水田分... 采用压力仪和盘式入渗仪测定了紫鹊界梯田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分入渗特征并应用多种计算理论推算其水分运移参数。结果表明,林地和退耕地土壤持水能力比旱田和水田强,在相同吸力条件下林地和退耕地的含水率平均比旱田和水田分别高28%和5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土壤吸渗率和导水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值均按照林地、退耕地、水田、旱地的顺序依次增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紫鹊界土地利用类型对梯田区土壤水分运移机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入 土壤 导水 土地利用类型 梯田
下载PDF
入渗水头对垂直一维入渗Philip模型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范严伟 赵文举 王昱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0,共6页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模拟结果采用Philip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吸渗率、稳渗率有一定影响,提出了包括入渗水头...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入渗水头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垂直一维入渗特性进行模拟,模拟结果采用Philip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入渗水头对吸渗率、稳渗率有一定影响,提出了包括入渗水头和饱和导水率的Philip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已有文献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简单地确定吸渗率和稳渗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头 垂直一维入 Philip模型
下载PDF
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和渗透性变化特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严 胡卸文 +2 位作者 杨瀛 于振江 曹希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45,共6页
林火会造成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增强及渗透性降低,导致降雨期间流域内地表产流率激增。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地形陡峭的高海拔山区,地表产流激增一般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然而,对于高海拔山区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和渗透性变化特征... 林火会造成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增强及渗透性降低,导致降雨期间流域内地表产流率激增。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地形陡峭的高海拔山区,地表产流激增一般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然而,对于高海拔山区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和渗透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以海拔高程3029~4474 m的四川省雅江县恶古乡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水滴入渗试验和圆盘入渗试验,探究斥水性强度分布及其与土壤入渗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土壤斥水性强度分布具备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林火对斥水性的影响深度在轻度火烧区为2 cm,在中度和严重火烧区为3 cm;研究区土壤渗透能力与斥水性强度呈反比,饱和导水率和吸渗率与水滴入渗时间之间遵循幂函数分布,其变异系数与火烈度呈正比,且严重火烧区部分土壤由于斥水性被高温破坏造成饱和导水率增大;斥水性土壤相较于亲水性土壤出现明显的入渗延迟现象。研究结果丰富了高海拔山区火烧迹地水文特征的研究,为揭示火烧迹地泥石流坡面物源起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烈度 火烧迹地 斥水性 饱和导水
下载PDF
基于Philip入渗模型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BP预报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雯昱 樊贵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29,共5页
基于黄土高原区大量大田土壤入渗实测资料,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Philip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预报模型,并分别讨论了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和Philip模型的90min累积入渗量预... 基于黄土高原区大量大田土壤入渗实测资料,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Philip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预报模型,并分别讨论了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渗率预报模型和Philip模型的90min累积入渗量预测的单项和综合误差。结果表明:基于常规土壤理化参数土壤含水率、容重、黏粒含量、粉粒含量以及有机质等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Philip土壤入渗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参数吸渗率S和稳渗率A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预测参数A和S以及Philip模型的90min累积入渗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074 60%、3.079 98%和2.037 56%,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世界范围内大量实用的地面灌溉技术参数优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耕作土壤 Philip入模型 BP预报模型 S
下载PDF
降雨过程中土壤物理结皮入渗情况及当量孔径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冠亨 吴冠宇 +3 位作者 李建德 王健 杨琴侠 薛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08-1614,共7页
土壤物理结皮的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水分下渗和气体交换。因此,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选择塿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盘式入渗仪进行入渗试验,研究土壤物理结皮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情况以及孔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0.5 cm... 土壤物理结皮的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水分下渗和气体交换。因此,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选择塿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盘式入渗仪进行入渗试验,研究土壤物理结皮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情况以及孔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0.5 cm压力水头下,结构结皮的吸渗率随着降雨历时先减小,在20 min时增大,沉积结皮的吸渗率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一直减小;(2)两类结皮随着降雨过程的进行,大孔隙(孔径>0.5 mm)占比开始减小,中等孔隙(孔径介于0.3~0.5 mm)占比增加,结构结皮在20 min时小孔隙(孔径<0.3 mm)占比有所减小,沉积结皮中等孔隙的占比在10 min后保持不变;(3)两类结皮的平均孔径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减小。负压水头增大过程中,土壤结皮有效吸渗能力减小,当土壤结皮发育完全后,吸渗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结皮 土壤当量孔径 人工模拟降雨 微型盘式入
下载PDF
砾石覆盖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房凯 郑加兴 +2 位作者 张俐 李紫纯 赵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复杂,砾石覆盖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壤水分运动过程。通过进行砾石表层覆盖入渗试验和土石混合覆盖入渗试验,研究砾石覆盖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砾石覆盖与土石混合试验中,土壤稳定入渗率、吸渗率、导水率...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复杂,砾石覆盖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土壤水分运动过程。通过进行砾石表层覆盖入渗试验和土石混合覆盖入渗试验,研究砾石覆盖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砾石覆盖与土石混合试验中,土壤稳定入渗率、吸渗率、导水率及土壤有效孔隙度均随砾石覆盖度和土石混合度增大而减小,且在不同砾石覆盖度和土石混合度的入渗试验中相关参数变化差异显著(P<0.05)。随碎石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孔隙度减小,水分运动通道曲折复杂从而限制水分入渗。土石混合试验中土壤吸渗率、导水率及土壤有效孔隙度随土石混合度增大而降低的程度均高于砾石表层覆盖试验。镶嵌在地表和土壤剖面中的碎石能够改变土壤持水特性,深入研究砾石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可为工程废弃砾石重复利用于边坡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覆盖 土壤入特性 土石混合 边坡防护 土壤 土壤导水 土壤入试验 土壤孔隙度
下载PDF
充分供水条件下垂直线源灌入渗模型简化研究
13
作者 王术礼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125,共7页
为了定量预测和分析充分供水条件下垂直线源灌土壤入渗特性,基于HYDRUS-2D模型,设置了144种模拟情景,模拟得到了9种土壤在不同线源直径和线源长度条件下的累积入渗量。采用Philip入渗公式对模拟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获得吸渗率和稳渗率。... 为了定量预测和分析充分供水条件下垂直线源灌土壤入渗特性,基于HYDRUS-2D模型,设置了144种模拟情景,模拟得到了9种土壤在不同线源直径和线源长度条件下的累积入渗量。采用Philip入渗公式对模拟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获得吸渗率和稳渗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吸渗率和稳渗率与灌溉参数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线源渗水面积和饱和导水率的充分供水垂直线源灌土壤累积入渗量简化计算模型。最后,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简化入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同一土质的吸渗率与稳渗率均随线源渗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且吸渗率与线源渗水面积符合线性函数关系,稳渗率与线源渗水面积符合幂函数关系。土壤累积入渗量的简化计算模型的统计指标E_(MAE)与E_(RMSE)分别介于1.57~2.05 L与2.38~2.88 L之间,E_(NSE)≥0.92,计算值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简化计算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初步实现仅通过饱和导水率K s这个物理参数来预测充分供水垂直线源灌的入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线源灌 模型 HYDRUS-2D
下载PDF
外加水分对煤中瓦斯渗吸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樊亚庆 王兆丰 《煤矿安全》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28,32,共4页
针对目前实验室研究含瓦斯煤渗吸效应的缺陷,搭建等压实验平台,在实验系统压力恒定条件下,对不同水分自然流入含瓦斯煤后的渗吸效应进行测试,并与非恒压条件下含瓦斯煤渗吸效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渗吸量逐渐增大到稳... 针对目前实验室研究含瓦斯煤渗吸效应的缺陷,搭建等压实验平台,在实验系统压力恒定条件下,对不同水分自然流入含瓦斯煤后的渗吸效应进行测试,并与非恒压条件下含瓦斯煤渗吸效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渗吸量逐渐增大到稳定的数值,但渗吸量的增加幅度逐渐变小;渗吸速度包括快速增加、缓慢持久、衰减至0 3个阶段;等压条件下比非等压条件下的渗吸量和渗吸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压 含水 含瓦斯煤 渗吸率 效应
原文传递
Effect of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o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被引量:15
15
作者 XIAOZHEN-HUA B.PRENDERGAST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37-244,共8页
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on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HC) of undisturbed soil in field was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the operating soil suction range (0-1.6 KPa) of disc permeameters,the... 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on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HC) of undisturbed soil in field was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the operating soil suction range (0-1.6 KPa) of disc permeameters,the higher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EC) of irrigation water,the higher the soil HC became.The soil HC doubled when EC increased from 0.1 to 6.0ds m^-1.High sodium-adsorption ratio(SAR) of irrigation water would have an unfavorable effect on soil HC.Soil HC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AR,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higher soil suction.An interac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effects of EC and SAR of irrigation water on soil HC.The HC of unsaturated soil dependent upon the macropores in surface soil decreas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with 1 KPa increase of soil suction.In 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very low soluble salt concentration (EC=0.1 ds m^-1 of irrigation water on soil HC,soil HC was found to be lowered by 30% as a consequence of blocking up of some continuous pores by the dispersed and migrated clay particles.Nonlinear successiv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test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EC and SAR of irrigation water on soil HC reached the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conductivit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odium-adsorption ratio
下载PDF
Study on law of raw coal seepage during loading process at different gas pressures 被引量:9
16
作者 Meng Junqing Nie Baisheng +1 位作者 Zhao Bi Ma Yec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1期31-35,共5页
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w of raw coal seepage at different gas pressures, the gravity constant load seepage experimental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he law of raw coal seepage at different gas pressures with He, ... In order to reveal the law of raw coal seepage at different gas pressures, the gravity constant load seepage experimental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he law of raw coal seepage at different gas pressures with He, N2 and CO2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a given state of stress during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gas pressure, the permeability of raw coal sample prone to outburst exhibits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 and then exhibits an increasing trend when reaching the extreme point. The law of Klingberg coefficient related to the stress state and the gas adsorption properties was also obtained.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Klingberg coefficient of H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N2; and the Klingberg coefficient of CO2 has minimum value; so the stronger the gas adsorption is, the smaller the Klingberg coefficient of gas goes. Klinkenberg coeffici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ffective stres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permeability of H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N2; the permeability of CO2 has minimum value; so the stronger the gas adsorption is, the lower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al sample goes.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gas seenage. Dredicting coal mine gas disaster, and gas drainage and safety n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w coalPermeabilityStressglinkenberg effectAdsorptio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s of CBM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被引量:2
17
作者 MA Dong-min LIN Ya-bi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2年第4期350-354,共5页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BM (coal bed methane)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isothermal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nts on three ranks (anthracite, coking coal and lignite) of coal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BM (coal bed methane)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isothermal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nts on three ranks (anthracite, coking coal and lignite) of coal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BM decompression desorp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is more effec- tive in high-rank coal, and ever-increasing temperature of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oal ma- trix shrinkag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improv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al reservoir as well.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technique of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applied in higher-rank coal reservoir can enhance CBM recovery ratio. This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technique in practical discharging and mining projec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tackle the gas production bottleneck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rising desorption CBM recovery ratio CBM production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下载PDF
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0
18
作者 齐瑞鹏 张磊 +2 位作者 颜永毫 文曼 郑纪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81-2288,共8页
了解生物炭添加土壤后对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可为半干旱区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在定容重条件下研究了3种生物炭粒径(1-2 mm、0.25-1 mm和≤0.25 mm)和4种添加量(10、50、100和1... 了解生物炭添加土壤后对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可为半干旱区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在定容重条件下研究了3种生物炭粒径(1-2 mm、0.25-1 mm和≤0.25 mm)和4种添加量(10、50、100和150 g·kg^-1)对两种不同质地土壤(塿土和风沙土)累积入渗量、吸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总体上能够明显增加塿土入渗能力,降低风沙土入渗能力.在入渗100 min时,塿土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平均累积入渗量比对照高25.1%;在入渗15 min时,风沙土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平均累积入渗量比对照低11.1%.相同生物炭添加量下,生物炭粒径均对塿土累积入渗量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添加量处理的最大作用粒径不尽一致.对于风沙土累积入渗量,低添加量(10 g·kg^-1)时,除≤0.25 mm粒径促进作用不明显外,其他两种粒径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添加量(50、100和150 g·kg^-1)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且100和150 g·kg^-1粒径处理风沙土累积入渗量随生物炭粒径的减小呈递减趋势.相同生物炭粒径下,风沙土的累积入渗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递减,塿土则规律不明显.利用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在0.965-0.999,拟合效果较好,说明此模型适合对添加生物炭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生物炭粒径、生物炭添加量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两种土壤的吸渗率和稳渗率均有显著影响,且生物炭添加量对入渗的影响最显著.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取决于土壤的质地类型,且该影响程度与添加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入 累积入 稳定入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旱作农田水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彭正凯 李玲玲 +5 位作者 谢军红 康彩睿 ESSEL Eunice 王进斌 頡健辉 沈吉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022-4028,共7页
陇中旱农区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而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依托2001年建立在陇中旱农区的长期不同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该试验共设6个处... 陇中旱农区生产力水平低而不稳,而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依托2001年建立在陇中旱农区的长期不同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该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传统耕作+覆膜(TP)、免耕覆膜(NTP),春小麦和豌豆年间轮作.结果表明:与T处理相比,NTS处理的小麦地和豌豆地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总孔隙度显著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了豌豆地0~5 cm土壤渗吸率,NTS处理渗吸率比T处理降低56.2%.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无论小麦地和豌豆地,NTS均比T处理显著提高了饱和导水率,增幅为52.8%~107.1%.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作物生育期棵间蒸发量,NTP、TP、NTS比T处理降低了14.4%~50.8%,并减弱了雨后土壤蒸发.保护性耕作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NTS、TP、NTP的产量比传统耕作提高了9.5%~62.8%,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提高了0.4%~50.9%.因此,在陇中旱农区,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渗吸率 饱和导水 蒸发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