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柚皮素自微乳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章姐 刘自平 +1 位作者 许燕 尹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71-1277,1251,共8页
制备柚皮素自微乳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实验利用球晶技术进行自微乳的固化研究,以醋酸纤维素浓度、栓模浸入聚合物溶液中时间、栓模浸入淬火液中时间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囊壳厚度和24h药物累积... 制备柚皮素自微乳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实验利用球晶技术进行自微乳的固化研究,以醋酸纤维素浓度、栓模浸入聚合物溶液中时间、栓模浸入淬火液中时间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囊壳厚度和24h药物累积释放度为因变量,确定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壳的最佳制备工艺。其最佳制备工艺为:醋酸纤维素浓度9.44%,栓模浸入聚合物溶液中时间3.77min,栓模浸入淬火液中时间15.86min,按最佳工艺得到的药物累积释放度为96.27%,囊壳厚度为0.275mm。体外释药行为符合零级释药方程(R=0.9997)。柚皮素自微乳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可有效控制药物缓慢释放,解决难溶性药物制成渗透泵制剂释药不完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素 自微乳 不对称膜 渗透泵胶囊 星点设计
下载PDF
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渗透泵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玉强 陈大为 才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制备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渗透泵胶囊,考察囊壳及内容物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并对处方进行优化。方法:以不同时间药物的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双层渗透泵胶囊的处方。结果:按最优处方制备的红花黄素... 目的:制备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渗透泵胶囊,考察囊壳及内容物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并对处方进行优化。方法:以不同时间药物的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优化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双层渗透泵胶囊的处方。结果:按最优处方制备的红花黄素磷脂复合物渗透泵胶囊遵从以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的渗透泵释药模式,体外释药平稳,8 h以内呈现出良好的零级释药特征(r=0.991 2)。结论:采用适当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体外释药行为的渗透泵控释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素 磷脂复合物 渗透泵胶囊
下载PDF
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与释药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万常伟 傅红兴 +3 位作者 徐艳艳 赵应征 杨栋 曹高忠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探讨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影响其药物释放的因素,为该渗透泵控释胶囊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乙酸纤维素为囊膜材料,采用蘸胶工艺结合机械钻孔技术制备渗透泵胶囊壳。通过选择不同的增塑剂、... 目的探讨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影响其药物释放的因素,为该渗透泵控释胶囊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乙酸纤维素为囊膜材料,采用蘸胶工艺结合机械钻孔技术制备渗透泵胶囊壳。通过选择不同的增塑剂、致孔剂、渗透促进剂等研究其释药行为的规律,并进行线性方程拟合;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药物释放前后囊壳表面的结构。结果以乙酸纤维素量10%的聚乙二醇(PEG)-400作为增塑剂、30%PEG-2000为致孔剂制备的渗透泵胶囊和以药物:聚维酮-K30(PVP-K30)=1:1.3,药物:PVP-K30:氯化钠=2:1:2作为内容物填充时制备的渗透泵胶囊,药物24h平均释放>90%,释放曲线符合零级释药规律。结论渗透泵控释胶囊剂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控释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泵胶囊 制备 控制释放 对乙酰氨基酚
下载PDF
葛根素自微乳化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伟星 李宁 高崇凯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制备葛根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缓控释胶囊,通过微孔渗透泵制剂控释难溶性药物的释放,以期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构建葛根素自微乳化体系及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采用微乳色谱法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对药物释... 目的制备葛根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缓控释胶囊,通过微孔渗透泵制剂控释难溶性药物的释放,以期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构建葛根素自微乳化体系及渗透泵控释胶囊的制备,采用微乳色谱法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对药物释放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促渗剂氯化钠的用量、包衣增重、致孔剂聚乙二醇(PEG)400用量,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效应面优化,预测了最优处方。结果葛根素自乳化渗透泵缓控释胶囊的处方为葛根素0.07 g、油酸乙酯0.25 g、聚山梨酯80 0.45 g、PEG 400 0.3 g、甘露醇1.07 g、氯化钠1.07 g;通过对制备处方和预测处方在4、8、12 h的释放度的考察,发现该缓控释胶囊符合零级释放模型。结论自微乳化渗透泵胶囊可以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控释制剂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自微乳化 渗透控释胶囊 中心复合设计和效应面优化 生物利用度 微乳色谱法
原文传递
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修复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闫慧博 鲁凯伍 +1 位作者 江建明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单纯对照组(10只)、嗅鞘细胞移植组(10只)、IN-1抗体微泵注射组(10只)和...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单纯对照组(10只)、嗅鞘细胞移植组(10只)、IN-1抗体微泵注射组(10只)和嗅鞘细胞移植联合IN-1抗体组(10只)。应用NF200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横断损伤共有9只大鼠死亡。术后8周可观察到Hoeche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联合治疗(OECs+IN-1)组和OECs组可见脊髓损伤区杂乱无序的再生轴突,但无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IN-1组和对照组脊髓残端萎缩,未见轴突再生。后肢功能运动平均BBB评分:对照组、IN-1抗体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70±0.24、7.89±0.15、10.50±0.25、11.33±0.24。结论: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可促进损伤的脊髓神经轴突的存活和再生,较单纯应用OECs或IN-1能更好的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和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IN-1抗体 植入式胶囊渗透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