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2015年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网采浮游植物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海燕 杨翼 +2 位作者 杨璐 左国成 曾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基于2004—2015年12年的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网样数据,开展浮游植物群落及96种定种的多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年共鉴定出5门120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赤潮生物种类占定种的59%;各年份物种数变化范围为23~61种,年平均... 基于2004—2015年12年的夏季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网样数据,开展浮游植物群落及96种定种的多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年共鉴定出5门120种,硅藻占绝对优势,甲藻次之,赤潮生物种类占定种的59%;各年份物种数变化范围为23~61种,年平均细胞丰度范围为(7~87 731)×104个/m3,物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3~3.04,丰富度指数范围0.36~1.12,均匀度指数范围0.31~0.72;12年中生物种类数、细胞丰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呈略有下降趋势;样品中几乎每年都出现的物种有10种,只检出1年的物种有23种;站位检出率不小于50%的物种只有4种,小于0.01%的有57种;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叉角藻(Ceratium furca)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该区域的优势种;近5年细胞丰度水平普遍比2010年前高,格氏圆筛藻(C.granii)、中肋骨条藻(S.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10种常见种密度呈增长趋势,较常见种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和北方角毛藻(Chaetoceros borealis)多年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有助于掌握该区域浮游植物物种的本底情况及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网采浮游植物 物种变化 群落变化
下载PDF
模糊综合评价在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赵蓓 马文斋 唐伟 《海洋信息》 2011年第1期13-15,共3页
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的水质评价中,通过确定评价指标、评价等级、隶属函数、权重等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各水体样本集水质的总体评价,增加对水质总体评价的精确性和可对比性,以期为制定科学的生态监控区... 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的水质评价中,通过确定评价指标、评价等级、隶属函数、权重等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各水体样本集水质的总体评价,增加对水质总体评价的精确性和可对比性,以期为制定科学的生态监控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及综合管理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海水水质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