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岸浅埋古河道分布及水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1
作者 刘有才 张蒨 +1 位作者 马旺 丁玉蓉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以渤海湾西岸黄骅市大量地质钻孔资料为基础,利用电测深、野外调查、地形图判别、钻探等手段,通过钻孔剖面、地层分析,研究了区域内全新世古河道的分布及工程水文地质特征;统计分析古河道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提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桩... 以渤海湾西岸黄骅市大量地质钻孔资料为基础,利用电测深、野外调查、地形图判别、钻探等手段,通过钻孔剖面、地层分析,研究了区域内全新世古河道的分布及工程水文地质特征;统计分析古河道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提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桩基处理建议。结果表明:区域古河道分布呈SW-NE走向的梳状河网,其分布与海进海退密切相关,并影响着咸水顶板埋藏深度;古河道的形成受气候和海平面作用影响,岩性以粉土、粉砂为主,浅层淡水、微咸水富水性中等,是区域浅层微咸水利用的重点区域。区域内古河道较好地反映出了渤海西海岸滨海平原的古地质史,有必要持续开展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和地质资源研究,为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工程建设选址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浅埋古河道 分布特征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古地质史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Q1孔揭示的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被引量:68
2
作者 阎玉忠 王宏 +3 位作者 李凤林 李建芬 赵长荣 林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7-382,共26页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 渤海湾西岸BQ1孔位于歧口凹陷区内,孔深95.6m,揭露了晚更新世以来比较连续的沉积。通过对109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Ⅱ、Ⅱ、Ⅲ三个海相层及其内部的海面波动。每个海相层内均有前后2次海侵高峰和中间的海退。在全新世海侵层中共区分出9次海面波动,分辨率达500~800a级;第Ⅲ海相层存在5次海面波动,与深海O同位素的5a、5c、5e分期的峰值大体对应。在海相层中,海陆过渡相层位占较大比例,其中的石膏结晶和黄铁矿晶簇是该相的重要指相矿物。所见的Ⅰ、Ⅱ、Ⅲ海相层皆为平均海平面下数米的浅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海面波动 海陆过渡相 指相矿物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7
3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柴寿喜 杨宝珠 +3 位作者 王晓燕 魏丽 王沛 仲晓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7-1221,1226,共6页
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特征与滨海平原的地面高程、气候条件、盐渍土的理化性状、地下水的矿化度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就土盐渍化的程度而言,地面高程较高处的土高于地面高程较低处的土,上层土高于下层土。受蒸发和降水影响,... 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特征与滨海平原的地面高程、气候条件、盐渍土的理化性状、地下水的矿化度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就土盐渍化的程度而言,地面高程较高处的土高于地面高程较低处的土,上层土高于下层土。受蒸发和降水影响,地下水位以上土的盐渍化敏感深度为1 m左右。随着气候的变化,滨海盐渍土显现出春季蒸发,上层土积盐;夏季淋洗,土中盐分向下移动的盐渍化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土的含盐量逐渐减少,至地下水位附近出现轻微增长。从剖面上地表至地下水位间可划分为3个不同聚盐形态和含盐量的土盐渍化程度分区带,即土蒸发浓缩聚盐带、土盐化变动带和土饱水溶盐带;平面上向海岸线方向延伸,土逐渐由非盐渍土变为弱盐渍土、中盐渍土和强盐渍土,含盐量和盐渍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地下水位浅和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上层土的盐渍化程度就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渍土 渤海湾西岸 土盐渍化 土的含盐量 地下水矿化度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形态、结构及多成因过程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宏 李建芬 +2 位作者 张玉发 张金起 李凤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6-287,共12页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的横截面呈上凸形态,堤的底板向海倾斜。年轻贝壳堤可分为底部-下部(前缘基足)、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底部-下部为形成于水下的(潮间带至潮下带上部)贝屑质砂坝。中部为障壁岛,岛后为泻湖环境;当岛后泥质充填迅速时,... 渤海湾西岸年轻贝壳堤的横截面呈上凸形态,堤的底板向海倾斜。年轻贝壳堤可分为底部-下部(前缘基足)、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底部-下部为形成于水下的(潮间带至潮下带上部)贝屑质砂坝。中部为障壁岛,岛后为泻湖环境;当岛后泥质充填迅速时,障壁岛可转化为沿岸堤。上部为风成沙丘。水下砂坝→障壁岛→沿岸堤→风成沙丘反映了贝壳堤多成因的、复杂的形成过程。障壁岛-泻湖体系是渤海湾西岸沿海平原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多成因过程 渤海湾西岸 形态 结构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Z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5
6
作者 肖国桥 郭正堂 +5 位作者 陈宇坤 姚政权 邵永新 王旭龙 郝青振 卢演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916,共8页
文章对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内的BZ1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204.51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钻孔底部年龄约为2.21Ma。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约2.21M... 文章对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内的BZ1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204.51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钻孔底部年龄约为2.21Ma。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约2.21Ma以来的古环境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框架。与沧县隆起区的BZ2钻孔地层结果对比表明,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物厚度在布容期以来差异较大,即在此期间黄骅坳陷相对沧县隆起下沉40余米,表明1Ma前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导致黄骅坳陷区构造下沉速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磁性地层 第四纪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田立柱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44-354,共11页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35ka CAL BP 沉积环境 海平面 河流供给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的几道贝壳堤 被引量:20
8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耿秀山 刘雪松 赵希涛 牟林 张百鸣 韩芳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渤海湾西岸出露或埋藏了多道贝壳堤,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贝壳堤的平面分布结构是沿着(或随着)渤海湾海岸由老至新(从岸—海)与海岸呈大致平行排列。贝壳堤的划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从新至老,另一种是从老至新,本文采取后一种划分方法:即第... 渤海湾西岸出露或埋藏了多道贝壳堤,通过地质调查发现:贝壳堤的平面分布结构是沿着(或随着)渤海湾海岸由老至新(从岸—海)与海岸呈大致平行排列。贝壳堤的划分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从新至老,另一种是从老至新,本文采取后一种划分方法:即第Ⅰ道(老)—第Ⅵ道(新)贝壳堤。本文对每道贝壳堤的物质(岩性特征)组成与堆积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图7);对贝壳堤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数理统计(表2);对贝壳堤形成的年代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表3);对贝壳堤的生物组合特征等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贝壳堤的分道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表1),揭示了贝壳堤的赋存状态、形成的年代及第Ⅰ道—第Ⅵ道贝壳堤所处的潮位变化(图8)。以形成贝壳堤这一独特的地质载体为基础,试图从渤海湾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并揭示贝壳堤的成因机制(表4,图9),笔者认为广义的渤海湾是内陆的半泻湖(海),也可以视为局部海:山东庙岛列岛—辽东半岛构成了渤海的障壁海岸,在障壁海岸这样的自然地理和地貌条件下,通过大量的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只有障壁海岸才是形成"科珀河型三角洲与喙状三角洲"的必然条件,而"科珀河型三角洲与喙状三角洲类型"等是形成障壁砂坝(障壁岛,障壁滩)—贝壳堤的或然条件,这就是贝壳堤成因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障壁海岸 三角洲 贝壳堤(障壁砂坝)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55
9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4 位作者 张熟 刘增寿 王卫东 刘志杰 庄振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5-786,共12页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贝壳堤堆积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沧县隆起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被引量:12
10
作者 鲁庆伟 王强 +3 位作者 詹健 郭维 李稳 王西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79,共15页
渤海湾西岸天津平原南部静海区400 m深CGZ5孔、大港区500 m深TPZ1孔岩心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2个钻孔底部分别进入到定年3.6 Ma的高斯(Gauss)正极性带和定年4.5 Ma的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带上部;位... 渤海湾西岸天津平原南部静海区400 m深CGZ5孔、大港区500 m深TPZ1孔岩心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2个钻孔底部分别进入到定年3.6 Ma的高斯(Gauss)正极性带和定年4.5 Ma的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带上部;位于西侧沧县隆起的CGZ5孔2.58 Ma古地磁M/G(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极性带界线位于225 m,位于东部黄骅坳陷西斜坡的TPZ1孔该界线位于208 m;0.78 Ma的B/M(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极性带界线分别位于55 m和68.6 m。结合微体化石分析、3期海侵地层的确定以及岩石地层特征,可判断CGZ5孔和TPZ1孔上更新统底板分别位于55 m和63.4 m。依据末次盛冰期低水位域潴育化黏土层位,确定全新统分别厚14.8 m和16.5 m。上述2孔之间的黄骅坳陷板桥主凹陷中CQJ4孔,B/M和M/G界线分别位于74 m和340 m。西部CGZ5孔显现整个中更新统缺失,东部TPZ1孔中更新统仅厚5.3 m。推测这一地层间断可能是由于渤海海盆在中更新世初期发生快速断陷,在河流到海盆的高差加大的背景下,河流输送物大部流入海盆,海盆边缘的沧县隆起和相邻的滨海平原发生了过路作用。在"源到汇"古地理状况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东部大平原,中更新世的沉积动力学背景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第四系 地层间断 沧县隆起 渤海湾西岸 源到汇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更新世沉积的差异性特征 被引量:41
11
作者 阎玉忠 王宏 +1 位作者 李凤林 田立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6,共6页
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歧口凹陷的BQ1孔,深95.6m;位于相邻次级凸起单元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BQ2孔,深32.8m.两孔相距约18km.对岩性、古生物(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测年(OSL和AMS14C)和古地磁等基础数据的研究表... 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歧口凹陷的BQ1孔,深95.6m;位于相邻次级凸起单元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BQ2孔,深32.8m.两孔相距约18km.对岩性、古生物(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测年(OSL和AMS14C)和古地磁等基础数据的研究表明,两孔中可资对比的晚更新世海相层和陆相层具明显的差异性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晚更新世60~35kaB.P.的第2海相层(Ⅱ海)在凹陷区BQ1孔厚约10.7m、在凸起区BQ2孔厚5.7m;BQ1孔该海相层顶、底板埋深分别比BQ2孔低约11.5m和16.5m.其他相同层位,同样表现出类似的空间位置(厚度、埋深)的差异.进入全新世,两孔第1海相层(Ⅰ海)的底板位于相同埋深,暗示至此差异性沉积过程趋于平缓,两孔所在地区在相对平稳的构造与沉积背景下开始了全新世滨海平原的近现代造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晚更新世 差异性沉积过程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速率对河流供给的响应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永胜 王福 +4 位作者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王宏 齐乌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82-1590,共9页
渤海湾西岸由北向南获取了3个钻孔,以全新世海相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AMS^14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加速器质谱14C)测年方法建立年代框架并计算平均沉积速率,结合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沿岸古河流三角洲发育历史,探讨了... 渤海湾西岸由北向南获取了3个钻孔,以全新世海相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AMS^14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加速器质谱14C)测年方法建立年代框架并计算平均沉积速率,结合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沿岸古河流三角洲发育历史,探讨了沉积速率对沿岸河流供给变化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早全新世-中全新世初期(11-6ka),渤海湾西岸整体沉积速率偏低,仅0.03-0.07cm/a,沉积物粒度较粗;中全新世6.43-4.97ka cal BP期间,NP3孔平均沉积速率为0.60-0.93cm/a ,高于同期沿岸南部的CH110孔和BT113孔。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粘土含量低,向上逐渐变粗,具三角洲反粒序特征。该时段的高沉积速率系渤海湾西北岸对潮白河、永定河及滦河沉积物供给的响应;中全新世晚期3.68-2.67ka cal BP期间,BT113孔沉积速率为0.27-1.4cm/a,高于同期沿岸北部CH110孔和NP3孔,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粘土含量较NP3孔高,向上逐渐变粗,具三角洲反粒序特征。该时段的高沉积速率系渤海湾西岸南部对黄河沉积物供给的响应;晚全新世2.29-0.24ka cal BP期间,沿岸中部CH110孔沉积速率为0.55-0.91cm/a,高于同期沿岸南部的BT113孔和北部的NP3孔,该高沉积速率为渤海湾西岸中部对黄河和海河供给沉积的先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全新世 沉积速率 河流供给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现状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宏 宋美钰 +8 位作者 王福 李凤林 李建芬 裴艳东 范昌福 商志文 田立柱 阎玉忠 王云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6-738,共13页
简要介绍了与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与海面的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极端高水位、新奥尔良实例等。根据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小组获得的最新数据,阐明了影响渤海湾西岸环... 简要介绍了与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与海面的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极端高水位、新奥尔良实例等。根据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小组获得的最新数据,阐明了影响渤海湾西岸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保有高程、加积作用、地面下沉、海面上升和以极端增水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各自的现状,提出了综合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泥质海岸带的研究思路和警惕可能的沼泽化趋势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现代地质环境 主要影响因素 趋势预测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的细分及其年龄序列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宏 张玉发 +4 位作者 张金起 李建芬 李凤林 Mark Van Strydonck Veerle Hendrix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0-327,共8页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积物的合适层位获得一批经过校正的1 4 C年龄。II 1堤和II 2堤的起止时间分别约为公元前 10~ 5世纪、公元前 3世纪— 3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贝壳堤 放射性碳年代学 渤海湾西岸 古海岸线
下载PDF
飓风的启示:渤海湾西岸现状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宏 商志文 +5 位作者 裴艳东 王福 范昌福 刘志广 田立柱 车继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91,共9页
墨西哥湾飓风促使本文作者再次反思渤海湾西岸的现状:海岸线由曲折转为平直的、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人为活动为主因造成的潮间带变宽变缓的、以淤积为主的干扰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在海面上升、地面下沉伴随下,在淤积进... 墨西哥湾飓风促使本文作者再次反思渤海湾西岸的现状:海岸线由曲折转为平直的、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人为活动为主因造成的潮间带变宽变缓的、以淤积为主的干扰进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在海面上升、地面下沉伴随下,在淤积进程达到其顶点后、重归以侵蚀为主的自然进程的可能前景,届时的“沼泽化”威胁,将加剧目前以“封闭治理”理念为主导的防洪措施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 地质环境 变化与趋势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钻孔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与相对海面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永胜 李建芬 +5 位作者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施佩歆 姜兴钰 王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9-517,共19页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 以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附近的NP3、CH110和BT113三个钻孔全新世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沉积岩石学、AMS 14 C(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 C,加速器质谱14 C)测年、微体生物聚类分析等方法精细判别沉积相,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沉积演化历史,并利用微体生物组合分带对水深变化的指示,定量讨论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经历了沼泽—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环境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始阶段,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发育沼泽环境,南部未见沉积,与上更新统河流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全新世早期,研究区潮滩环境发育。潮滩层厚度约1m,历时数百至1千余年。至7 000cal BP前后水深增大,研究区进入浅海环境。约6 000cal BP,沿岸南北两端先后进入三角洲过渡环境,中部三角洲环境约开始于1 500cal BP。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的环境演化同时记录了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约10 000cal BP前后,渤海湾相对海平面已接近21.3~20.4m。约8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8.6~17.0m。约6 000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低于6.8m,5 000~1 000cal BP,相对海平面高于-2.5 m,1 000~800cal BP,相对海平面介于-1.3^-0.4 m。8 000~5 000cal BP时,相对海面上升约15.0m,上升速率达5m/1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 全新世 沉积环境 相对海面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西汉先民用海的新发现及对“西汉海侵”的启示 被引量:9
17
作者 商志文 陈永胜 +4 位作者 姜兴钰 王福 李建芬 施佩歆 王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8-1481,共14页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 地质学(古环境重建与AMS14C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发现了位于渤海湾西岸距现代岸线仅5km的大港穿港路采土场贝壳质河口沙坝海滩层上的、具海水捕捞特征的西汉先民短暂居停遗址,及其上覆的、持续约700~800年的1.6m厚海相层。这是渤海湾西岸迄今所发现的距现代海岸线最近的、被海相层覆盖的西汉先民用海遗址。全新世中期海退以来,渤海湾西岸至少有5道主要的贝壳堤——岭地古海岸线,它们的初始年龄分别是6.6~6.2ka cal BP、5.5 ka cal BP、3.3 ka cal BP、2.4~2 ka cal BP和0.9ka cal BP(即4650~4250 BC、3550 BC、1350 BC、450~50 BC和1050 AD)。每一道堤——岭岸线在其形成发育期,均构成当时的海、陆界线:界线向海一侧是古海区、向陆一侧是高水头海水影响的低地。上古林——齐家阜堤——岭岸线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期,岸线后的大面积洼地直至东晋——北魏时期曾频繁地被高水头海水淹浸,穿港路西汉遗址则直接被海相层覆盖,二者共同为"西汉海侵说"提供了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遗址 西汉海侵 堤—岭古岸线 海水淹浸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几种地球化学的环境指标 被引量:11
18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牟林 王国明 陈安蜀 袁宝印 刘景兰 魏俊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39-1250,共12页
为了探讨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的古环境,本文进行了多种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分析,在此,将指示不同环境的指标进行了分项(或归类)如:古气候、氧化-还原、海-陆相环境指标等;并将其分别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散点分析(获得了元素指标的相关系... 为了探讨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的古环境,本文进行了多种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分析,在此,将指示不同环境的指标进行了分项(或归类)如:古气候、氧化-还原、海-陆相环境指标等;并将其分别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散点分析(获得了元素指标的相关系数及聚散特征)。具体分析结果为:①古气候指标:如图2所示,古温度值与Rb/Sr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7,而CaCO3含量与古温度值、Rb/Sr比值二项指标则呈较大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1,表明CaCO3较高含量的寒冷期时而古温度值的负值也往往随之变大。②氧化-还原指标:如图4,显示出了Fe2+/Fe3+比值与Corg/P2O5比值有较大的聚敛性。③海-陆相指标:如图5所示,Sr/Ba比值与B/Ga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6,而Ca/(Ca+Fe)比值与Sr/Ba比值、B/Ga比值二项指标也显示出了较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94;而B的古盐度SP值和Rb/K比值此二项指标与Sr/Ba比值、B/Ga比值?Ca/(Ca+Fe)比值等这三项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及-0.632。④通过最优分割分析(按照本文中一定的"方法原则")以及统计分析,划分出了:第Ⅰ-第Ⅴ气候冷段、第Ⅰ-第Ⅴ还原带、及其海平面升降波动曲线:第Ⅰ-第Ⅶ段),如图3显示出大致的规律为:气候冷期时往往处于还原环境,与此同时,海平面则呈波动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种地球化学指标 渤海湾西岸 全新世古环境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风暴潮:叠加地质因素的新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宏 商志文 +7 位作者 王福 李建芬 裴艳东 田立柱 范昌福 盛晶瑾 陈永胜 刘会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1-649,共9页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1895年以来11次风暴潮高水位的厘定,证实并确定了50年、100年、200年直至10000年一遇的风暴潮高水位值。定量评估了风增水与波浪对风暴潮高水位的贡献。进一步从地学角度讨论了21世纪10年间隔的海面上升量、地面下沉与...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1895年以来11次风暴潮高水位的厘定,证实并确定了50年、100年、200年直至10000年一遇的风暴潮高水位值。定量评估了风增水与波浪对风暴潮高水位的贡献。进一步从地学角度讨论了21世纪10年间隔的海面上升量、地面下沉与围海造陆共同作用、海面上升引发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根据上述各类参数,预测了至2050年的10年间隔、50-10000年不同重现期的极端水位,并讨论了地面下沉对风暴潮测量准确性的影响。认为当前的防潮堤(海垱)高度可抵御50-10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侵袭,但据所讨论的综合因素的影响,建议2020年防潮堤的高度应达到+4.8m,2030年达到+5.1m(85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风暴潮高水位 趋势预测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CH500孔磁性地层年代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裴艳东 Hus J +2 位作者 田立柱 杨吉龙 姜兴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8,共10页
对渤海湾西岸孔深503.22m的CH500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基于377个交变退磁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确定了极性时和极性亚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孔年代地层划分及其区域构造意义。结... 对渤海湾西岸孔深503.22m的CH500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基于377个交变退磁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确定了极性时和极性亚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孔年代地层划分及其区域构造意义。结果表明:本钻孔B/M界限深度119.5m,M/G界限深度为359.1m,钻孔底部位于C2An.2r内,其年龄应小于3.33 Ma。通过与渤海湾西北岸的其他钻孔对比,发现各钻孔的B/M界限深度和M/G界限深度存在较大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级次构造单元地层厚度的差异。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湾西岸第四系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沉积速率 构造活动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