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3
1
作者 庞启华 黄光永 +1 位作者 周强 陶军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43,共2页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等资料,对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优势的利用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C49S的恢复系,但恢复度的高低与父本耐冷性的强弱关系密切。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显著地较对...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等资料,对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优势的利用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C49S的恢复系,但恢复度的高低与父本耐冷性的强弱关系密切。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显著地较对照增产,一般平均增产11.10%~21.62%。最好的两系杂交小麦MS1比常规小麦(对照)平均增产21.62%,每667m2产量可达655/k斤,比绵阳26号增产66.4%。初步展示出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的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 杂种优势 利用
下载PDF
两个温光型核不育小麦品系的育性表现及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雨贵 方华明 +3 位作者 向启淼 李应凤 张美冬 张晓玲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18,共2页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温光型核不育小麦品系C4 9S - 89、C4 9S - 87在湖北的育性表现 ,同时以两个不育系为母本 ,6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 12个F1代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两不育系在自然条件下育性转换明显 ,育性转换播种期... 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温光型核不育小麦品系C4 9S - 89、C4 9S - 87在湖北的育性表现 ,同时以两个不育系为母本 ,6个恢复系为父本配制 12个F1代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两不育系在自然条件下育性转换明显 ,育性转换播种期均在 11月 5日 ,在 10月 2 0日前播种 ,均表现全不育 ,可用于制种 ;在 11月 2 5日以后播种 ,育性基本恢复正常 ,可用来繁殖。与推广的常规小麦相比 ,两个不育系的杂交种具有超标优势 ;各组合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的差异显著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为正向和负向两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型核不育 小麦 配合力 杂种
下载PDF
温光型核不育杂交小麦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伯群 谭昌华 +4 位作者 余国东 张继君 王卫强 杨沛丰 石有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36-41,共6页
本试验以3个重庆温光敏不育系,6个恢复系配制的温光型核不育杂交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高、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重5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了亲本性状值与一般配合力的相关、遗传力,以及性状间杂种优... 本试验以3个重庆温光敏不育系,6个恢复系配制的温光型核不育杂交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高、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重5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了亲本性状值与一般配合力的相关、遗传力,以及性状间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亲本株穗数与株粒重的性状水平与其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正相关。(2)狭义遗传力在性状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大小顺序为:株穗数(96.87%)>株高(81.57%)>千粒重(53.25%)>株粒重(45.80%)>穗粒数(13.02%)。(3)除株高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其特殊配合力相关达显著水平。(4)双亲或亲本之一一般配合力高的其特殊配合力的概率也高,强优势组合的选配应在亲本一般配合力高的基础上选择特殊配合力强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型核不育 杂交小麦 遗传力 配合力
下载PDF
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9s小孢子发生和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马欣荣 邓光兵 +3 位作者 陈静 张小萍 余懋群 余国东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3-67,共5页
作者对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 9s”、普通小麦“6 9”及不育系“C4 9s 87”与普通小麦“94 6 4”的杂种F1代雄性器官进行切片观察 ,发现其雄配子发育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间期到二分孢子时期绒毡层差异不大 .在减数分裂前... 作者对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 9s”、普通小麦“6 9”及不育系“C4 9s 87”与普通小麦“94 6 4”的杂种F1代雄性器官进行切片观察 ,发现其雄配子发育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间期到二分孢子时期绒毡层差异不大 .在减数分裂前期Ⅱ到中期Ⅱ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部分呈双核、三核增大细胞 ,部分出现核解体 ,而普通小麦“6 9”与“C4 9s 87/94 6 4”的杂种F1代中没有出现该现象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比可育系迟解体 .从单核早期开始 ,不育系小孢子发育不正常 ,表现为小孢子收缩变形 ,无核或有核细胞质稀薄 ,细胞核不能定向移动到萌发孔的对侧 .“C4 9s”败育的原因可能与绒毡层发育及液泡的动态性有关 .败育的高峰为单核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 细胞形态学 花粉败
下载PDF
温光敏核雄性不育小麦花药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建奎 宗学凤 +3 位作者 王俊义 高东迎 余国东 石有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30,共5页
为了揭示温光型核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生化机制 1,比较研究了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9S的不育和可育花药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 为了揭示温光型核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生化机制 1,比较研究了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9S的不育和可育花药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不育花药 SOD活性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小孢子早期的下降速率是可育花药的 4.34~ 4.35倍 ,在成熟花粉期 ,可育花药的活性比不育花药高 1~ 2倍 ;不育花药的 CAT活性从花粉母细胞到小孢子中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发育早期 ,不育花药 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可育花药 ;在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中 ,不育花药的 POD活性一直比同一发育时期的可育花药高 ;可育花药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不育花药。以上结果说明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 C49S在早播低温短日照条件下 ,花药中有机自由基酶促保护系统遭到破坏、花药中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生化代谢出现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型核不育小麦 花药 保护酶
下载PDF
高原麦区小麦核不育系C49S-87与恢复系中后期生长发育进程比较
6
作者 顾坚 杨木军 +3 位作者 田玉仙 杨和仙 刘琨 周金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24,共4页
对温光型两用核不育系C49S 87和 6个云南典型恢复系剑叶平展—抽穗—开花各发育阶段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生态条件下C49S 87与恢复系在剑叶平展后至开花期间具有不同的阶段发育进度 ,但只要父母本主穗和群体剑叶平展时期基本一... 对温光型两用核不育系C49S 87和 6个云南典型恢复系剑叶平展—抽穗—开花各发育阶段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生态条件下C49S 87与恢复系在剑叶平展后至开花期间具有不同的阶段发育进度 ,但只要父母本主穗和群体剑叶平展时期基本一致 ,后期不需对花期进行大的调节即可达到花期相遇。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型两用核不 制种 花期预测
下载PDF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MS1及其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庞启华 黄光永 +2 位作者 彭慧儒 周强 陶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 MS1 (C49S-89/ J-1 7)系以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 C49S-89为不育系 ,用自育品系 J-1 7为恢复系组配而成的强优两系组合 ,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特点 ,在各级试验中表现突出。采用不育系种植密度 8万...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 MS1 (C49S-89/ J-1 7)系以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 C49S-89为不育系 ,用自育品系 J-1 7为恢复系组配而成的强优两系组合 ,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特点 ,在各级试验中表现突出。采用不育系种植密度 8万 / 667m2和 2∶ 1 0行比等技术制种 ,其制种产量可达 2 2 0 kg/ 667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 MS1 高产制种 温光型小麦核不 超标优势 制种技术
下载PDF
四川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嘉诚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0-,共1页
四川重庆市作物研究所,承担的两系法小麦杂各优势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一结论是由应巧生、周开达等著名农业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1992年7月在重庆市正式宣布的。
关键词 两系法 研究所 重庆 作物 二系法 小麦杂种优势 温光型核不育小麦 四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