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合川西北生态条件的抗条锈温光敏不育小麦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
作者 陶军 杜小英 +3 位作者 李生荣 欧俊梅 周强 庞启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76-79,共4页
为改造温光敏两系小麦C4 9S的弱点 ,转育了新的抗条锈温光敏两系小麦MTS - 1、MTS - 2。对MTS - 1、MTS - 2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研究了MTS - 1、MTS - 2的育性稳定性 ,抗性和杂种一代优势表现 ,结果表明 :MTS - 1、MTS - 2比C4 9S具... 为改造温光敏两系小麦C4 9S的弱点 ,转育了新的抗条锈温光敏两系小麦MTS - 1、MTS - 2。对MTS - 1、MTS - 2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研究了MTS - 1、MTS - 2的育性稳定性 ,抗性和杂种一代优势表现 ,结果表明 :MTS - 1、MTS - 2比C4 9S具有更长的不育期 ,不育特性更稳定 ,更适合川西北生态条件 ,MTS - 1、MTS - 2免疫条锈且遗传力强 ,杂种一代优势明显 ,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不育 条锈病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被引量:11
2
作者 陶军 李生荣 +3 位作者 杜小英 庞启华 周强 欧俊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34,共3页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S-1不育特性稳定,适应性强。对MTS-1及其所配组合的抗条锈性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S-1对当前条锈病小种免疫,抗锈性遗传力强;杂种F1抗条锈性大多较好,杂种F1代优势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不育 不育 抗条锈性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顾坚 杨木军 +3 位作者 田玉仙 刘琨 杨和仙 周金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0-32,共3页
最大限度控制育性的遗传漂移 ,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提纯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 C4 9S- 87进行连续三年五代的育性提纯 ,初步建立了一套株系选择与冬、夏播育性连续鉴定相结合的不育系育性提纯方法 ,并获... 最大限度控制育性的遗传漂移 ,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提纯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 C4 9S- 87进行连续三年五代的育性提纯 ,初步建立了一套株系选择与冬、夏播育性连续鉴定相结合的不育系育性提纯方法 ,并获得了保持原不育系生物学特性、株间育性差异更小、完全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显著提高的 3个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不育 提纯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杨木军 顾坚 +6 位作者 刘琨 李绍祥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刘大钧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18-1624,共7页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为确定K78S的安全制种范围,2001--2004年在云南不同海拔的5个生态区对K78S的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78S在上述5个生态区均可安全制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其套袋不育度均达98%以上,不育期18~43d,较C49S-87至少长18d,育性稳定。初步研究表明,K78S的不育临界温度和临界光长分别比C49S-87高2.1qC和长0.93h,因此K78S的安全制种区域比C49S-87更广,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适于高原气候特点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顾坚 杨木军 +7 位作者 田玉仙 李绍祥 周金生 刘琨 杨和仙 李政芳 石星程 杨寿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5-8,共4页
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 87作为父本 ,96B 13 8为母本进行转育 ,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 ,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 64S。育性研究表明 ,K78S和K15 64S的... 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 87作为父本 ,96B 13 8为母本进行转育 ,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 ,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 64S。育性研究表明 ,K78S和K15 64S的不育期比C49S 87长 15d以上 ,抗病性和异交结实性也有明显改进 ,在云南海拔 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气候 温光敏不育 小麦
下载PDF
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6 位作者 赵红 丁明亮 崔永祯 顾坚 田玉仙 刘琨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71-1675,共5页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 开颖率 柱头外露率 异交结实率
下载PDF
外源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建奎 冯丽 +3 位作者 罗丹 余国东 石有明 李伯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本文探讨了外施赤霉素 ( GA3)、吲哚乙酸 ( IAA)、萘乙酸 ( NAA)、乙烯释放剂乙烯利 ( CEPA)、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 ( AVG)、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多收 (有效成分单硝化愈创木酚钠 )、氯化钙 ( Ca Cl2 )等化学物质对... 本文探讨了外施赤霉素 ( GA3)、吲哚乙酸 ( IAA)、萘乙酸 ( NAA)、乙烯释放剂乙烯利 ( CEPA)、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 ( AVG)、植物生长调节剂爱多收 (有效成分单硝化愈创木酚钠 )、氯化钙 ( Ca Cl2 )等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两用系 C4 9S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IAA、NAA、GA3对早播不育 (重庆 1 0月 30日播种 )和晚播可育 (重庆 1 2月 1 0日播种 )的 C4 9S的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乙烯利对C4 9S的育性表现很强的抑制作用 ,而 AVG则对育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爱多收和 Ca Cl2 对 C4 9S的结实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认为 ,C4 9S育性转换与激素的综合平衡关系有密切关系。乙烯利或其它化学杀雄剂可以用来控制异常高温下 C4 9S不育系可能出现的微量可育花粉 ,以提高制种纯度 ;GA3、AVG、IAA、NAA、爱多收等可以用来提高 C4 9S自交繁殖时的结实率和种子饱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不育 小麦 外源激素
下载PDF
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亚勤 宗学凤 +1 位作者 余国东 张建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7-790,共4页
为了研究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根据7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分析了C49S年度间的育性稳定性及其可育与不育的临界播种期。结果表明,在气温正常年份,C49S随着播期的变化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 为了研究重庆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根据7年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分析了C49S年度间的育性稳定性及其可育与不育的临界播种期。结果表明,在气温正常年份,C49S随着播期的变化表现出“完全不育—半不育—高度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且在不同年份间育性转换特性稳定;在重庆,10月31日是C49S的不育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前播种表现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5%以下;12月10日是其正常可育的临界播种期,在此之后播种表现正常可育,自交结实率在50%以上;11月10日至11月30日之间播种,处于半不育状态,自交结实率为5%-50%。可以通过调整其播期来进行制种或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不育 性稳定性 临界播种期
下载PDF
中籼型温光敏核不育系丰39S的选育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桂香 张国良 徐继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432-11433,共2页
[目的]研究丰39S的选育过程。[方法]丰39S是利用广占63S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经自然压力法选育而成的温光敏核不育系。于2003~2005年研究了丰39S的形态特征、育性表现及其配制组合的表现。[结果]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米质优... [目的]研究丰39S的选育过程。[方法]丰39S是利用广占63S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经自然压力法选育而成的温光敏核不育系。于2003~2005年研究了丰39S的形态特征、育性表现及其配制组合的表现。[结果]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米质优,不育起点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2003、2004年镜检期花粉败育率100%。2005年大田鉴定典败花粉8.43%,余为无花粉败育,自交不结实率为99.90%。2004年三亚地区结实率49.10%,实产3307.5kg/hm2。所配组合丰两优4号高产、抗病,结实率81.60%,千粒重27.7g。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8.59t/hm2,比汕优63增产8.99%,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丰39S的育性符合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指标要求,配组后代株型紧凑,生长势强,丰产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温光敏不育 丰39S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的遗传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宏生 丁明亮 +6 位作者 顾坚 田玉仙 赵红 吴绍柱 杨素梅 杨和仙 李绍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26-2728,共3页
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著,表... 不育系的柱头外露是提高小麦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高柱头外露率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K239S与低柱头外露率的不育系K92S杂交构建DH群体,对亲本、正反交F1和DH群体进行柱头外露率鉴定,结果正反交F1柱头外露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柱头外露受细胞核基因控制;DH群体低柱头外露率与高柱头外露率的分离比符合3∶1,推测该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不育 柱头外露 遗传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绍祥 顾坚 +4 位作者 刘琨 田玉仙 杨和仙 杨木军 倪中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975,共5页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 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 遗传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玉仙 李宏生 +8 位作者 顾坚 杨木军 赵红 杨兆春 李绍祥 刘琨 耿智德 杨和仙 刘翠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409,共6页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不育 不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
下载PDF
硬粒温光敏核不育小麦DT94-1的发现及育性转换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慧英 孙振 +2 位作者 罗志昌 郭风琴 安建勇 《山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2期3-6,共4页
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 ,筛选发现了硬粒温光敏显性核不育小麦DT94 - 1。研究证实该材料雌雄蕊生物学下限光日照为 6h ,温度为 8℃ ;雄蕊育性临界转换光日照为 8h ,温度为 14℃ ;雄蕊育性完全恢复的生物学上限光日照为 12h ,温度为 16℃。... 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 ,筛选发现了硬粒温光敏显性核不育小麦DT94 - 1。研究证实该材料雌雄蕊生物学下限光日照为 6h ,温度为 8℃ ;雄蕊育性临界转换光日照为 8h ,温度为 14℃ ;雄蕊育性完全恢复的生物学上限光日照为 12h ,温度为 16℃。最理想的雄性不育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为药隔期 13~ 12℃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温光敏显性核不育系DT94-1 性转换 杂种优势利用
下载PDF
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水稻再生繁殖及保纯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波 田永宏 +2 位作者 范兵 汤三明 王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102-102,共1页
阐述了两系温光敏核不育系水稻再生繁殖、原种生产及保纯技术,以期为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及原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两系水稻 温光敏不育 再生繁殖 保纯技术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柱头活力研究
15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3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赵红 杨木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92-2496,共5页
【目的】旨在明确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 【目的】旨在明确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个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为研究材料,第1朵小花开颖进行套袋并连续21 d饱和授粉,通过调查研究杂交结实率探讨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的差异。【结果】4个小麦不育系柱头活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柱头活力从高到低依次为K456S>K64S>K78S>K43S,K64S和K456S柱头活力开颖后第5天达到峰值,而K78S和K43S开颖后第3天达到峰值。4个不育系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都可达15 d,但高柱头活力(结实率>80%)的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K78S(9 d)>K64S(7 d)>K456S(5 d)>K43S(3 d)。K64S柱头活力在大田环境下显著高于温室,最高杂交结实率提高17.58%,平均杂交结实率提高13.83%;2种环境下柱头活力持续时间无差异,均为17 d,但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大田环境下比温室长2 d,为9 d。【结论】4个不育系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但达到最高杂交结实率的授粉时间不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不育系其柱头活力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开花期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不育系最高杂交结实率(柱头活力)和高柱头活力持续时间,进而提高制种的结实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 两系杂交小麦 柱头活力 杂交结实率
下载PDF
华南农业大学3个籼型水稻温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技术鉴定
16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71,共1页
7月5日.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雄辉副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籼型水稻温光敏核不育系“华68S”、“N72S”和“育IIS”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会中广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罗森辉主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梁承... 7月5日.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陈雄辉副研究员主持选育的籼型水稻温光敏核不育系“华68S”、“N72S”和“育IIS”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会中广东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罗森辉主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梁承邺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省农业厅种子管理总站陈坤朝研究员、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谢振文教授以及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黄慧娟研究员和廖亦龙研究员为专家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处王忠副处长、成果科刘长威科长,农学院张桂权院长、王建武副院长,以及课题组万邦惠教授等30多人参加了鉴定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敏不育 华南农业大学 技术鉴定 籼型水稻 种子管理 研究员 华南植物园 水稻研究所
下载PDF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建奎 冯丽 +1 位作者 何立人 余国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多年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 ,小麦温光型隐性核雄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 ,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其中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 ,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小孢子中期 ,当减数分裂期温... 多年人工气候箱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表明 ,小麦温光型隐性核雄不育两用系C49S育性温度敏感期较长 ,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成熟花粉期都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其中最敏感的时期有两个 ,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和小孢子中期 ,当减数分裂期温度与小孢子中期温度均较低时 ,C49S表现为高度不育 ,当其温度均较高时 ,C49S表现为高度可育 ;C49S高度不育的临界温度是减数分裂期平均最低温度(Tmin1)、小孢子中期平均温度 (T2 )和平均最低温度 (Tmin2 ) ,分别为 8.5℃、13 .5℃和 10 .5℃ ;C49S高度可育的临界温度是Tmin111.5℃、T2 15 .0℃、Tmin2 12 .5℃ ;对温光型核雄不育两用系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价值、条件及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核雄不育 性转换 温度敏感期 临界温度
下载PDF
春小麦两系法育种及小偃麦矮败小麦的利用创新与结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凤琴 郭庆瑞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40,共2页
开展两系育种法 ,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 ,选出了DT 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不育系和DT 3 2 84普通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同时 ,在此基础上转育出一批可利用的新的温敏不育系 ,也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采用矮败小麦与小偃麦和普通小麦亚远缘聚... 开展两系育种法 ,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 ,选出了DT 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不育系和DT 3 2 84普通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同时 ,在此基础上转育出一批可利用的新的温敏不育系 ,也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采用矮败小麦与小偃麦和普通小麦亚远缘聚合杂交的方法 ,选育出的新品种有晋春 9号、晋春 1 3、晋春1 4及晋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 小偃麦 矮败小麦 利用 创新 春小麦 温光敏核型不育
下载PDF
小麦C49S-87的分蘖育性与制种中分蘖的调控与利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绍祥 田学礼 +1 位作者 赵连弟 周金生 《云南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C49S-87温光敏两用核不育 分蘖 制种
下载PDF
云南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杨木军 顾坚 +3 位作者 李绍祥 刘琨 田玉仙 杨和仙 《中国科技奖励》 2008年第6期30-30,共1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于1992年引进湖南和重庆的不育系材料开展研究,借助云南的生态优势,筛选出重庆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87适于云南,以之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通...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于1992年引进湖南和重庆的不育系材料开展研究,借助云南的生态优势,筛选出重庆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87适于云南,以之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组合。1999年以来,该组合在云南及周边地区和越南等地种植18万亩,增产优势为11—30%,农民种植的最高单产为750.4千克/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温光敏不育 两系杂交小麦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两系法 应用 生态优势 周边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