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主要的甲烷人为排放源之一,而牛的肠道发酵是中国畜牧业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精确评估反刍动物肠道发酵所排放的甲烷对畜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新疆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探究其牧区半牧区的畜牧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畜牧业是主要的甲烷人为排放源之一,而牛的肠道发酵是中国畜牧业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精确评估反刍动物肠道发酵所排放的甲烷对畜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新疆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探究其牧区半牧区的畜牧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采用土地覆盖、植被类型、NPP、县级牛存栏量和牧业产值等多源数据,划分草地类型,估算其产草量和理论载畜量;对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并选取新疆牛类的肠道甲烷排放因子对其肠道甲烷排放量进行核算;参照中国畜牧业排放构成比例,估算牧区半牧区畜牧业碳排放总量,估算畜牧业的草地和产值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特征;结合2005年和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估算结果,分析和评估新疆牧区半牧区畜牧业碳减排目标在不同地区的实现情况;根据2030年减排目标及牛存栏量灰色预测结果,估算2030年的畜牧业减排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20年新疆牧区半牧区畜牧业排放总量约为7068.06Gg CO_(2)当量,其中牛肠道甲烷排放量为148.17 Gg;(2)新疆牧区半牧区畜牧业的草地和牧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07.08 kg CO_(2)当量/hm^(2)和5519.81 kg CO_(2)当量/万元,在平均水平上完成了2020年减排目标;(3)因空间上存在差异,分别有56.56%和38.23%的区域草地碳排放强度或产值碳排放强度未实现减排目标,阿尔泰山、天山、伊犁河谷等地的畜牧业减排压力严峻,建议加强草地保护、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展开更多
运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进展.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量都在不断增加.2013年后,发文量增长迅速,国外增速明显快于国内;国外文献作者和机构形成了以美国各大高校为中心的较强合作...运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进展.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量都在不断增加.2013年后,发文量增长迅速,国外增速明显快于国内;国外文献作者和机构形成了以美国各大高校为中心的较强合作网络关系,核心研究作者发文量达39%.国内文献作者和机构联系较弱,呈多中心分散式结构,核心研究作者发文量仅占8%;关键词可视化表明国内外研究同步性较强,均以环境暴露的健康影响和疾病负担研究为基础,国外侧重具体影响机制与联系及风险评估研究,国内更关注影响因素及政策效益剖析;国外研究从环境暴露对健康终点影响发展到协同适应策略及复杂模型构建,目前全球负担和颗粒物质减排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从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评估发展到协同治理对策及健康风险,当前减缓气候变化及减污降碳的健康协同效益研究是热点.将来针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及敏感区域、公共健康效应时空规律的识别和明晰是重点,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早期预警系统的开发应用也迫在眉睫.展开更多
文摘畜牧业是主要的甲烷人为排放源之一,而牛的肠道发酵是中国畜牧业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精确评估反刍动物肠道发酵所排放的甲烷对畜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新疆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探究其牧区半牧区的畜牧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采用土地覆盖、植被类型、NPP、县级牛存栏量和牧业产值等多源数据,划分草地类型,估算其产草量和理论载畜量;对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并选取新疆牛类的肠道甲烷排放因子对其肠道甲烷排放量进行核算;参照中国畜牧业排放构成比例,估算牧区半牧区畜牧业碳排放总量,估算畜牧业的草地和产值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特征;结合2005年和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估算结果,分析和评估新疆牧区半牧区畜牧业碳减排目标在不同地区的实现情况;根据2030年减排目标及牛存栏量灰色预测结果,估算2030年的畜牧业减排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2020年新疆牧区半牧区畜牧业排放总量约为7068.06Gg CO_(2)当量,其中牛肠道甲烷排放量为148.17 Gg;(2)新疆牧区半牧区畜牧业的草地和牧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07.08 kg CO_(2)当量/hm^(2)和5519.81 kg CO_(2)当量/万元,在平均水平上完成了2020年减排目标;(3)因空间上存在差异,分别有56.56%和38.23%的区域草地碳排放强度或产值碳排放强度未实现减排目标,阿尔泰山、天山、伊犁河谷等地的畜牧业减排压力严峻,建议加强草地保护、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升级。
文摘运用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进展.结果表明:国内外发文量都在不断增加.2013年后,发文量增长迅速,国外增速明显快于国内;国外文献作者和机构形成了以美国各大高校为中心的较强合作网络关系,核心研究作者发文量达39%.国内文献作者和机构联系较弱,呈多中心分散式结构,核心研究作者发文量仅占8%;关键词可视化表明国内外研究同步性较强,均以环境暴露的健康影响和疾病负担研究为基础,国外侧重具体影响机制与联系及风险评估研究,国内更关注影响因素及政策效益剖析;国外研究从环境暴露对健康终点影响发展到协同适应策略及复杂模型构建,目前全球负担和颗粒物质减排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从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评估发展到协同治理对策及健康风险,当前减缓气候变化及减污降碳的健康协同效益研究是热点.将来针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及敏感区域、公共健康效应时空规律的识别和明晰是重点,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早期预警系统的开发应用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