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展馆内部温度垂直分布测试
1
作者 李豫 高云飞 孟庆林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0-122,共3页
该展览中心空间高大 ,采用分层空调方式 ,喷口送风。测试了B ,C ,D展厅在使用及非使用情况下的垂直温度分布 ,使用期间室内人员活动区温度在 2 6℃以下 ,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 垂直温度分布 分层空调 大空间建筑 广东 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展馆 测试 热环境
下载PDF
大空间建筑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黄晨 李美玲 《暖通空调》 E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33,共6页
回顾了大空间建筑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研究发展过程,归纳出微分方程数值解、能量平衡分析简易分析、实验等三类研究方法,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广的MKCModel 和Block Model计算方法。
关键词 大空间建筑 室内热环境 垂直温度分布
下载PDF
大空间建筑夏季喷口送风工况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试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蔡宁 王梦迪 +2 位作者 李志浩 张东亮 黄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0-606,共7页
为了研究大空间建筑在分层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对某大空间建筑在夏季工况不同喷口送风下的室内温度进行了试验测试。通过对喷口高度、送风量、室外综合温度等参数的分析,获得了室内空气垂直和水平温... 为了研究大空间建筑在分层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对某大空间建筑在夏季工况不同喷口送风下的室内温度进行了试验测试。通过对喷口高度、送风量、室外综合温度等参数的分析,获得了室内空气垂直和水平温度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喷口高度和送风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度分层面升高和垂直温度分布不均匀,且导致较大的对流转移热负荷,但水平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室外综合温度与非空调区的温度及梯度密切相关。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喷口送风的气流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空间建筑 喷口送风 气流组织 室内空气 垂直温度分布
下载PDF
基于测温数据的拱坝垂直向温度分布绘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宜红 王利杰 +4 位作者 黄耀英 汤国庆 周绍武 李金河 陈文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103,共3页
利用ADO访问数据库技术和VB编程调用API函数绘制图形方法,结合某建设中的混凝土拱坝中埋设的分布式光纤测温数据,设计并开发了大坝垂直向温度分布图形绘制模块。该模块可方便有效地绘制施工中混凝土大坝任意时刻的垂直向温度分布。
关键词 垂直温度分布 光纤测温 ADO 数据库
下载PDF
大空间建筑下送风分层空调垂直温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晨 李佳霖 +1 位作者 张亚林 王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3,共8页
本文对某一下送下回的实际大空间建筑建立了求解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的多节点模型,对该建筑进行了5个不同送风量(1.5×10^4~2.5×10^4 m^3/h)和室外气象参数(28~34℃)的热环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工况下垂直空气温度分布... 本文对某一下送下回的实际大空间建筑建立了求解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的多节点模型,对该建筑进行了5个不同送风量(1.5×10^4~2.5×10^4 m^3/h)和室外气象参数(28~34℃)的热环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工况下垂直空气温度分布各温度的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6%、7%、14%、-6%和15%,各工况标准方差平均值为2.05℃。同时,本文利用所建多节点模型对大空间建筑下送风分层空调热环境受空调送风量、室外气温、太阳辐射影响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绘制了随室内外环境参数变化来调节空调送风量的曲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空间建筑 下送风 分层空调 垂直温度分布 多节点模型
下载PDF
高拱坝施工期垂直向温度分布智能动态预测
6
作者 唐腾飞 黄耀英 +2 位作者 周宜红 郝鹏 王飞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4-57,共4页
针对当前特高拱坝施工期混凝土温控采取分区分时段通水冷却难以实时掌握并准确预测垂直向温度分布的问题,利用分布式光纤实时在线监测采集数据量大的优势,发掘其线空间内的数据关系,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隐式垂直向温度分布模型,并... 针对当前特高拱坝施工期混凝土温控采取分区分时段通水冷却难以实时掌握并准确预测垂直向温度分布的问题,利用分布式光纤实时在线监测采集数据量大的优势,发掘其线空间内的数据关系,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隐式垂直向温度分布模型,并对某处于建设期的高拱坝垂直向温度分布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垂直向温度预测模型的预测温度与实测温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很好地反映各温控因素与监测数据的非线性关系,能够准确、合理地预测垂直向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拱坝 施工期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垂直温度分布 智能动态预测
下载PDF
层式通风房间垂直温度分布预测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郇超 王沣浩 +3 位作者 吴小舟 林章 王志华 王冠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基于层式通风房间室内空气流动特性建立了室内垂直温度分布预测模型.该模型将室内空气流动特性与热质平衡方程有机结合,并反映了室内热源强度、墙体辐射及送风参数等边界条件对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 基于层式通风房间室内空气流动特性建立了室内垂直温度分布预测模型.该模型将室内空气流动特性与热质平衡方程有机结合,并反映了室内热源强度、墙体辐射及送风参数等边界条件对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室内垂直温度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并在趋势上反映出层式通风房间室内垂直温度的变化特征.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能够很好地用来指导层式通风系统的实际应用及能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式通风 垂直温度分布 节点模型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基于多节点模型的大空间垂直温度分布研究
8
作者 刘昊儒 黄晨 王昕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3-567,575,共6页
针对大空间下送中回气流组织室内热环境,以室内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建立能量平衡方程与质量平衡方程,建立多节点温度求解模型,并利用大空间缩尺模型稳态环境实验予以验证,通过4个工况验证结果可知,各空气温度的理论计... 针对大空间下送中回气流组织室内热环境,以室内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建立能量平衡方程与质量平衡方程,建立多节点温度求解模型,并利用大空间缩尺模型稳态环境实验予以验证,通过4个工况验证结果可知,各空气温度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3%,平均误差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空调 下送中回 多节点 垂直温度分布
下载PDF
应用Block模型研究高大空间分层空调的温度分布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军 李晓冬 高甫生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2,共6页
在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模拟分层空调大空间垂直温度分布的简化模型 ,即Block模型 ,编制了质量流和温度分布的计算程序 。
关键词 分层空调 Block模型 大空间建筑 垂直温度分布 空调负荷
下载PDF
某大空间厂房分层空调温度场分布现场测试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剑波 张振军 《流体机械》 CSCD 2004年第2期59-62,共4页
介绍了某集团工艺车间 (属大空间 )分层中央空调系统设计 ,并对其温度场进行了现场测试 ,验证了采用厂房两侧风管喷口侧送风与风管底部散流器下送风结合的气流组织形式设计的合理性 ,并获得了大空间分层空调夏季温度场分布实测数据 。
关键词 大空间空调 气流组织 水平垂直温度分布 特性测试
下载PDF
Block模型与数值模拟法预测室内温度分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俊红 罗行 +1 位作者 黄晨 宋岩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2期124-126,共3页
本文采用Block模型对一室内的热环境进行理论计算,在垂直方向上空间被划分为五个区域,建立风量与热平衡方程进行计算,由此可以得到由于自然对流作用而产生的沿壁面上升或下降的气流以及室内垂直温度分布。此外,本文还利用商用软件Airpa... 本文采用Block模型对一室内的热环境进行理论计算,在垂直方向上空间被划分为五个区域,建立风量与热平衡方程进行计算,由此可以得到由于自然对流作用而产生的沿壁面上升或下降的气流以及室内垂直温度分布。此外,本文还利用商用软件Airpak以实测壁面温度作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对室内的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室内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并采用国外实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模型 垂直温度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大厂房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的实测研究
12
作者 马国杰 刘东 苗青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
通过实测和采用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验证高大空间室内垂直温度分布;通过回归计算得出表示该类温度分布的最优经验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垂直温度分布的因素及其权重;对高大厂房内热源的发热量进行估算。
关键词 高大空间建筑 垂直温度分布 二次回归分析 内热源
下载PDF
单、双热源置换通风系统流场及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晅 武文斐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 (CFD)方法 ,分别对单、双热源置换通风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比较了两种情况下室内空气的速度和温度分布 ,指出室内温度场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三个温升层 ;单、双热源形成的垂直温度分布有较大差别 ;双热源送风参数...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 (CFD)方法 ,分别对单、双热源置换通风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比较了两种情况下室内空气的速度和温度分布 ,指出室内温度场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三个温升层 ;单、双热源形成的垂直温度分布有较大差别 ;双热源送风参数的计算不能简单按单热源的计算参数进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 风系统 置换通风 垂直温度分布 送风 室内温度 室内空气 应考 速度 情况
下载PDF
焦炉循环烟气加热技术控制氮氧化物生成的研究与实践
14
作者 王明 杨智伟 刘衍棋 《冶金信息导刊》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阐述循环烟气加热技术在焦炉生产过程中改变了燃烧机理,使焦炉燃烧室垂直温度分布均匀,降低焦炉生产标准温度,从而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分析循环烟气燃烧模式变化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介绍将该技术应用于焦化生产实践所增加的工艺控制点... 阐述循环烟气加热技术在焦炉生产过程中改变了燃烧机理,使焦炉燃烧室垂直温度分布均匀,降低焦炉生产标准温度,从而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分析循环烟气燃烧模式变化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介绍将该技术应用于焦化生产实践所增加的工艺控制点、设备配置情况及其产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烟气加热 垂直温度分布 低氮燃烧 超低排放
下载PDF
2012年3月17日北京降水相态转变的机制讨论 被引量:72
15
作者 廖晓农 张琳娜 +1 位作者 何娜 卢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8,共11页
由于受到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于降水相态转变过程以及机理的认识一直不够深人。在北京地区2012年3月17日夜间的降水过程中,降水相态经历了降雨、雨夹雪和降雪3个阶段。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以及时间和垂直方向上分辨率较高的微波辐射仪... 由于受到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于降水相态转变过程以及机理的认识一直不够深人。在北京地区2012年3月17日夜间的降水过程中,降水相态经历了降雨、雨夹雪和降雪3个阶段。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以及时间和垂直方向上分辨率较高的微波辐射仪温度廓线及基于雷达探测和中尺度模式的反演资料,首先分析了上述3个降水阶段温度的垂直分布,而后讨论了导致温度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降雪阶段冰雪层(包含冰雪和过冷水混合层)的厚度较降雨阶段增厚并且其下边界距离地面更近。3个降水相态温度分布差异较大的层次在对流层下层特别是抬升凝结高度附近。0℃层相对于云底的高度与降水相态密切相关。在降雨阶段,0℃层在云内,雨夹雪阶段在云底附近,降雪阶段下降到云底以下。冷空气活动是造成3个降水相态温度垂直分布不同的原因,但是在不同阶段影响的方式各异。在降雨转成雨夹雪阶段,"回流"东风将冷空气输送到北京,导致边界层内降温;雨夹雪转降雪的阶段,对流层低层温度进一步降低主要缘于高空槽后冷空气的侵入。因此,在北京地区导致降水相态转变的机制是多样且复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温度垂直分布 冷空气 0℃层高度
下载PDF
济南地区“12.13”降水过程相态二次转换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孙莎莎 杨成芳 +1 位作者 尹承美 刁秀广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14-1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地面自动站、温度廓线仪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2012年12月13—14日济南地区一次雨—雨夹雪—雪—雨降水过程的降水相态复杂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济南地区此次降水过程是由江淮气旋的影响发生的,冷空气较弱是...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站、地面自动站、温度廓线仪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2012年12月13—14日济南地区一次雨—雨夹雪—雪—雨降水过程的降水相态复杂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济南地区此次降水过程是由江淮气旋的影响发生的,冷空气较弱是降水相态发生二次转换的主要原因。弱冷空气入侵导致近地面层气温降低,降水相态由雨转为雪;随着西南涡和江淮气旋北上,近地面层气温略上升,降水相态又由雪转为雨。近地面层先降温后升温,导致雨雪相态的二次转换;这种温度变化与近地面弱冷空气强度的变化有关。对于此次降水过程,1000 h Pa至地面层温度和0℃层亮带的高度均可作为判断降水相态的判据,位势厚度对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且对雨转雪过程比雪转雨过程的指示意义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二次转换 天气系统 温度垂直分布
下载PDF
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的同步求解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蔡宁 黄晨 曹伟武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7,共6页
提出了一种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环境下的同步求解模型,用于预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和内壁面温度分布以及下送风环境下的空调冷负荷;进行了大空间建筑下送风环境下的夏季热环境实验,实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和内壁面温度分布以及夏... 提出了一种大空间下送风分层空调环境下的同步求解模型,用于预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和内壁面温度分布以及下送风环境下的空调冷负荷;进行了大空间建筑下送风环境下的夏季热环境实验,实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和内壁面温度分布以及夏季冷负荷,并验证对比了实验值和模型计算值,结果表明温度数据吻合良好,冷负荷的相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分层空调 垂直温度分布 模型 冷负荷
下载PDF
置换通风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33
18
作者 马仁民 连之伟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2,共5页
分析讨论了下部送风与置换通风的关系 ,热力分层高度的计算 ,地面空气层温升与工作区温升的确定 。
关键词 置换通风 热力分层 垂直温度分布 暖通空调
下载PDF
苏禄海和棉兰老海海面动力地形起伏异常机制初探——由海面地形探索海底信息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明 梁振英 《海洋测绘》 1996年第2期3-10,共8页
在研究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动力地形时,首次发现菲律宾西部苏禄海和棉兰老海盆地海面动力地形不但大大高于周围海域,而且是全球的最高点。对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比较研究中,还发现了三大洋的系统性差异。从动力计算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海... 在研究西北太平洋海域海面动力地形时,首次发现菲律宾西部苏禄海和棉兰老海盆地海面动力地形不但大大高于周围海域,而且是全球的最高点。对全球海面动力地形的比较研究中,还发现了三大洋的系统性差异。从动力计算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异常造成的,特别是在苏禄海和棉兰老海盆地,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高温低盐水体。本文从地热学、海底科学、海洋物理学和海底构造学角度探讨了温度分布异常的机制,对该海域海面动力异常及全球三大洋动力高度的差异作出了初步解释,并对由海面地形探索海底信息做出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动力地形 海面地形 苏禄海 探索海底 异常机制 海底地形 热流量分布 温盐分布 垂直温度分布 苏拉威西海
下载PDF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n the upper layers of sea fog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永平 郑运霞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09-818,共10页
Atmospheric turbule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fog. However,studies of such turbulence are typically limited to observations with ultrasonic anemometers less than 100 m above ground. Thu... Atmospheric turbulenc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fog. However,studies of such turbulence are typically limited to observations with ultrasonic anemometers less than 100 m above ground. Thus,the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fog layers are poorly known.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4-layers of data,measured by ultrasonic anemometers on a wind tower about 400 m above the sea surface; we use these data to characterize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top a heavy sea fog. Large differences in turbulence during the sea fog episode were record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inetic energy,momentum flux,and sensible heat flux of turbulence increased rapidly during the onset of fog. After onset,high turbulence was observed within the uppermost fog layer. As long as this turbulence did not exceed a critical threshold,it was crucial to enhancing the cooling rate,and maintaining the fog. Vertical momentum flux and sensible heat flux generated by this turbulence weakened wind speed and decreased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fog. Towards the end of the fog episode,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nsible heat flux reversed,contributing to a downward momentum flux in all upper layer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of the turbulence eddy were grea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fog,than during the fog episode. Turbulence energy was greatest in upper levels,around 430 m and 450 m above mean sea level(AMSL),than in lower levels of the fog(390 m and 410 m AMSL); turbulence energy peaked along the mean wind direc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us of turbulence was complicated within the fog; turbulence caused fluxes of momentum and sensible heat atop the fog layer,affecting the underlying fog by decreasing or increasing average wind speed,as well as promoting or demoting air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ic anemometers turbulence characteristics momentum flux sensible heat flux variation in sea fo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