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急诊护士目标温度管理培训方案的构建
1
作者 潘娜 杨海朋 +3 位作者 李欣颖 孙松蔚 江茜 陆连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7期164-166,共3页
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BCW)的急诊护士目标温度管理(TTM)培训方案。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回顾、现状调查、半结构化访谈拟定基于BCW的急诊护士TTM培训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统计分析专家函询结果,确... 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理论(BCW)的急诊护士目标温度管理(TTM)培训方案。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文献回顾、现状调查、半结构化访谈拟定基于BCW的急诊护士TTM培训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统计分析专家函询结果,确定管理培训方案。结果: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是93.33%、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1、0.895;专家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44、0.176(P<0.001)。最终构建急诊护士TTM培训方案,包括6项干预功能、10项行为改变技术、58项培训内容。结论:基于BCW的急诊护士TTM培训方案具有必要性和可靠性,可为急诊护士TTM培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士 行为改变轮理论 目标温度管理 心搏骤停
下载PDF
不同时程目标温度管理对颅脑创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2
作者 赵万勇 孙晓朋 +2 位作者 王景景 李晓红 孙洪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5-1630,共6页
目的通过延迟低温治疗探讨不同时程目标温度管理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NT组、HT4h组、HT24h组及HT48h组。采用电子可控性皮质损伤装置制备TBI大鼠模型,NT组于... 目的通过延迟低温治疗探讨不同时程目标温度管理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NT组、HT4h组、HT24h组及HT48h组。采用电子可控性皮质损伤装置制备TBI大鼠模型,NT组于TBI后延迟4 h给予常温(37℃)治疗,实验组于TBI后延迟4 h给予低温(33.0±1.0)℃治疗4、24和48 h。TBI后3 d通过横杆跑动实验和斜坡爬壁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伊文斯兰染色测定血脑屏障透通性,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变化,免疫荧光/组化染色检测DCX和GFAP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NT组相比,实验组能明显提高TBI大鼠的运动功能,降低血脑屏障透通性,保护海马神经元,促进DCX表达,抑制GFAP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而在HT48h组的保护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长时程的延迟目标温度管理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温度管理 亚低温 颅脑创伤 时程
下载PDF
危重症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期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曹闻亚 常红 +1 位作者 范琳琳 宿英英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标温度管理对危重症患者具有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性、减轻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问题尤为突出,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目标温度管理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指南。本文从目标温度管理期危重症患者能量与代谢的特点... 目标温度管理对危重症患者具有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性、减轻脑水肿的神经保护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问题尤为突出,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目标温度管理期营养支持的实施指南。本文从目标温度管理期危重症患者能量与代谢的特点,以及目标温度管理期营养支持现状、营养支持策略、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施危重症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期营养支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目标温度管理 营养支持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目标温度管理抑制猪心肺复苏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杰宾 贵玉 +1 位作者 武军元 袁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3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探讨目标温度管理(TTM)对猪心肺复苏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头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4)、常温组(n=10)和TTM组(n=10)。通过程控刺激法制作心脏骤停模型,室颤8 min... 目的探讨目标温度管理(TTM)对猪心肺复苏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头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4)、常温组(n=10)和TTM组(n=10)。通过程控刺激法制作心脏骤停模型,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TTM组动物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给予血管内降温,将核心体温以最快速度降至33℃,维持12 h,然后被动复温(0.5℃/h)至37℃。复苏后24 h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神经功能,动物实施安乐死后,留取脑皮质,采用脑皮质含水量评价脑水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基线、ROSC 0.5、6、12、24 h血清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ROSC后24 h脑皮质HMGB1、RAGE及MC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TTM组ROSC后24 h时的NDS评分显著优于常温组[150.0(70.0,177.5)分vs.237.5(190.0,371.3)分],脑皮质水含量显著低于常温组[(81.2±1.1)%vs.(83.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自同时间点比较,常温组ROSC后6、12、24 h的血清HMGB1、MCP-1及IL-6蛋白含量显著升高,ROSC后0.5、6、12、24 h的TNF-α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温组各自同时间点相比较,TTM组ROSC后6、12、24 h的血清HMGB1、MCP-1及IL-6蛋白含量明显降低,ROSC后0.5、6、12、24 h血清TNF-α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常温组ROSC后24 h的脑皮质HMGB1、RAGE及MCP-1 mRNA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温组相比较,TTM组ROSC后24 h的脑皮质HMGB1、RAGE及MCP-1 mRNA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M可减轻复苏后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其保护机制可能部分与早期抑制HMGB1、RAGE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脑水肿 目标温度管理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下载PDF
心肺复苏辅助目标温度管理对心脏性猝死患者复苏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丽姣 王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4期667-669,共3页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在心脏性猝死(SC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SCD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在心脏性猝死(SC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SCD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对比2组复苏效果、动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氧分压(PO_(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血氧饱和度(SaO_(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HH)、二氧化碳分压(PCO_(2))、不良事件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复苏总有效率86.67%(39/45)高于对照组66.67%(30/45),不良事件发生率8.89%(4/45)低于对照组26.67%(12/45)(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持续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72h观察组NISHH、PCO_(2)、APACHEⅡ低于对照组,SaO_(2)、GCS、PO_(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95.56%(43/45)高于对照组82.22%(37/45)(P<0.05)。结论:心肺复苏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可提高SCD复苏效果,调节患者血气指标,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好转,降低不良事件风险,进而提升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心肺复苏 目标温度管理
下载PDF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实施规范 被引量:5
6
作者 郑康 杜兰芳 +6 位作者 李姝 郑亚安 葛洪霞 李硕 谢蕊 葛宝兰 马青变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588-592,共5页
目标温度管理是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减轻神经系统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我国心脏骤停后的目标温度管理起步较晚,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充分,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是国内率先开展目标... 目标温度管理是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减轻神经系统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我国心脏骤停后的目标温度管理起步较晚,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充分,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是国内率先开展目标温度管理的单位之一,制定了标准化的实施规范和针对常见并发症的应对策略。本实施规范是本单位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分享规范旨在为同行开展目标温度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目标温度管理 血管内降温 治疗规范
下载PDF
早期BIS和凝血功能监测对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王芳 王军 +1 位作者 徐鹏 范国峰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45-47,5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凝血功能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凝血功能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神志恢复或中重度神经功能缺失;B组为预后不良组,CPC 4~5分,植物状态或死亡。分析2组患者T1(ROSC后24 h)、T2(ROSC后48 h)、T3(ROSC后72 h)时间点的BI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结果 T1时间点2组患者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间点2组患者B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im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im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im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im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i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BIS、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目标温度管理 脑电双频指数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彭勤宝 谢庆 卢嫦青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2例心脏手术患儿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66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温度管理方案,根据手术常规实施降、复温的护理管理;改良组在CDI500连续血...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2例心脏手术患儿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66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温度管理方案,根据手术常规实施降、复温的护理管理;改良组在CDI500连续血气监测患儿氧供需状态下实施温度管理。记录两组患儿从入手术室至术毕返回ICU不同时点的鼻咽温(Tn)及直肠温(Tr),收集心肺转流(CPB)期间不同时段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及氧耗(VO_2),降温、复温时长以及相应的血温,并收集患儿术后早期的恢复指标及护理并发症。结果改良组CPB复温期间氧耗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同期SvO_2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围术期体温波动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P<0.01),ICU呼吸机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CPB降温、复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在SvO_2等常规监测指导下简化保温护理措施,结合氧供耗平衡理论对患儿实施针对性温度护理,可有效避免大幅度体温波动导致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术中护理 温度管理 氧供耗平衡
下载PDF
直肠亚低温技术目标温度管理能力和安全性临床实验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廖敏 刘鹏 +1 位作者 邓星 左泽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2-336,共5页
目的建立直肠亚低温技术,考察目标温度管理(TTM)能力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病例系列报告,以自制的直肠亚低温装置(中国新型实用专利201320448017.4)对PICU中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行亚低温治疗,每15 min监测1次,观察TTM(诱... 目的建立直肠亚低温技术,考察目标温度管理(TTM)能力和安全性。方法本文为病例系列报告,以自制的直肠亚低温装置(中国新型实用专利201320448017.4)对PICU中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行亚低温治疗,每15 min监测1次,观察TTM(诱导低温、维持低温稳定水平、复温的控制)能力和安全性指标(持续心电监测、粪隐血、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和寒战)。结果 2014年1月14日至2017年12月31日37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纳入研究,35例患儿降温阶段共采集到712个鼻咽部温度值,随时间延长诱导低温逐渐达到亚低温状态,最长1例超过14 h,诱导低温时间平均为(4. 9±3. 8) h,2、4和6 h达标率分别为31. 4%、51. 4%和68. 6%,平均降温速率为(1. 2±0. 8)℃·h-1。34例患儿低温维持阶段共采集到1 632个鼻咽部温度值,1 499(91.9%)个数据平稳维持在32.0~35.0(34.2±0.6)℃亚低温状态12 h。33例患儿复温阶段共采集到1 418个鼻咽部温度值,1 151(81.2%)个数据处于持续复温状态,其中过快66个,偏快175个,正常910个,出现反跳234个(反跳幅度0.1~0.9℃)。直肠亚低温治疗期间心率随体温降低而降低,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维持阶段粪潜血阳性25/34例(73.5%),观察到寒战11次,其中在36.0~37.0℃有7例。结论经直肠亚低温技术作为一种新TTM方法,控温能力是有效的,实施过程是安全可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温度管理 新方法 临床试验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芳 徐鹏 +1 位作者 蒋敏 王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目标温度管理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不同的温度管理对草莓果实单果重及糖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须海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0-31,共2页
本试验主要探讨在低温寡日照期,上午及夜间的温室气温管理的不同对三个草莓品种的单果重、果实的糖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上午30℃的温室管理目标温度和夜间5℃的最低设定温度管理措施,有利于草莓果实的充实肥大和糖度的保持及提高。
关键词 草莓 温室 温度管理 单果重 糖度
下载PDF
目标温度管理:在重症护理方面现有的证据和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珊珊 张培莉 童宇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29期134-137,共4页
在重症监护病房,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多方面的治疗方式。本文旨在介绍低温的概念、作用机制及在各类重症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低温治疗 目标温度管理 重症护理 脑水肿
下载PDF
基于任务精确预测的实时功耗温度管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国兴 闫佳琪 骆祖莹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98-2308,共11页
实时功耗温度管理(DPTM)通过对任务的准确预测与合理调度,可以有效降低片上系统的运行能耗与峰值温度.为了获得更好的DPTM调度效果,文中提出了一种精确的组合式任务预测算法和一种任务调度算法VP-TALK,进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DPTM原型系统... 实时功耗温度管理(DPTM)通过对任务的准确预测与合理调度,可以有效降低片上系统的运行能耗与峰值温度.为了获得更好的DPTM调度效果,文中提出了一种精确的组合式任务预测算法和一种任务调度算法VP-TALK,进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DPTM原型系统.为了对复杂任务进行精确的任务预测,文中DPTM系统先将复杂任务按频谱长短分类为随机/周期/趋势3种成分,然后采用灰色模型/傅里叶模型/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这3种成分进行组合分析,以获得精确的预测效果;基于精确预测的任务负载量,文中所提出的VP-TALK算法可以计算出最优电压-频率对的理想值,进而选择出两组与理想值相邻的电压-频率对,以获得两个现实的工作状态,并考虑核心温度和任务实时性的条件,VP-TALK算法将任务负载分配到这两个工作状态,以获得最优的DPTM效果;最后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综合4种源算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DPTM原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1)文中系统的任务预测组合方法的平均误差仅为2.89%;(2)在相同的设定峰值温度约束下,与已有调度算法的能耗值相比,尽管假设了更为敏感的功率-温度影响关系,但对于较高的工作负载率,文中所提出的VP-TALK调度算法仍能够获得平均14.33%的能耗降低;(3)文中所提出的DPTM原型系统可以获得接近于理想状态的能耗优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功耗管理 实时温度管理 任务预测 任务调度
下载PDF
目标温度管理对脓毒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恺 晁娇娇 +1 位作者 刘思伯 高言国 《医学综述》 2018年第2期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温度管理对脓毒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 30只平均体质量20 kg的健康杂种犬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温非感染组(NTNS)和温度管理非感染组(TMNS)各5只、常温感染组(NTS)和温度管理感染组(TMS)... 目的探讨温度管理对脓毒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 30只平均体质量20 kg的健康杂种犬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温非感染组(NTNS)和温度管理非感染组(TMNS)各5只、常温感染组(NTS)和温度管理感染组(TMS)各10只。NTS和TMS感染组麻醉后,经股静脉以0.5 m L/(kg·h)的速度注入大肠埃希菌(1×109CFU/m L)制作犬高动力循环脓毒性休克模型。NTS和TMS组制模后,利用低温恒温槽及血泵装置,对TMNS组及TMS组实施体外血液冷却至温度维持于(33±1)℃。经左侧股动脉置入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 CCO)动脉热稀释导管,通过压力传导系统与Pi CC连接,取0.5、24、48、72 h为观察时点,监测各组的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血管系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NTNS组与TMNS组:心率(HR)、收缩压(SB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dtmax)在0.5 h时点和24~72 h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48、72 h各时点,NTS组和TMS组HR呈上升趋势,各时点TMS组低于NTS组;NTS组和TMS组SBP、SVR、dp/dtmax呈下降趋势,各时点TMS高于NTS组;NTS组和TMS组CO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时点TMS组低于NTS组。两组上述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NS、TMNS不同时点间H-FABP无变化;NTS和TMS组24、48、72 h的H-FABP呈上升趋势,各时点间TMS组H-FABP低于NTS组。结论目标温度管理能改善脓毒性性休克犬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降低H-FABP水平,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目标温度管理 血流动力学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下载PDF
Bair hugger温度管理仪在婴幼儿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琼 王银珊 《齐鲁护理杂志》 2013年第12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Bair hugger温度管理仪在婴幼儿巨结肠手术中的保温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温度管理仪加温。所有患儿用红外线探头监测前额体温变化,记录两组患儿入室... 目的:探讨Bair hugger温度管理仪在婴幼儿巨结肠手术中的保温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温度管理仪加温。所有患儿用红外线探头监测前额体温变化,记录两组患儿入室、麻醉开始时、切皮时、术中60 min及手术结束时体温,比较两组患儿寒战发生率、苏醒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患儿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苏醒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自切皮后各时间点与术前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各时间点与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进行体温监测,采用温度管理仪维持患儿体温可以有效避免因体温下降给患儿带来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r hugger温度管理 婴幼儿 巨结肠手术 术中保温
下载PDF
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温度管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澜澜 李闯 王洋 《陕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50-52,57,共4页
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及食用安全,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就必须有效的控制及管理其物流过程的温度环境。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需求的最佳温度区间不尽相同,多温度分区管理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货架期。生... 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及食用安全,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就必须有效的控制及管理其物流过程的温度环境。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需求的最佳温度区间不尽相同,多温度分区管理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货架期。生鲜农产品进行多温度分区管理时运用产品分族理论及重心法确定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最佳温度区间。并结合新鲜度评价方法、货架期、保存条件等指标变化及权重因素形成考虑生鲜农产品损耗的多温度管理方法,并以实例运算使得多温度管理方法进一步应用于配送中心仓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冷链物流 温度管理 货架期
下载PDF
6m焦炉的耗热量与温度管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盛军波 崔会明 涂红兵 《武钢技术》 CAS 2004年第2期8-11,14,共5页
介绍了武钢 6m焦炉的结构及炉体砌筑方面的一些特点。对近两年的煤气消耗进行了分析 ,对焦炉的能耗管理进行了探讨 ,从理论上对 6m焦炉炉头温度、横排温度及炉顶空间温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对 6m焦炉的温度控制进行了分... 介绍了武钢 6m焦炉的结构及炉体砌筑方面的一些特点。对近两年的煤气消耗进行了分析 ,对焦炉的能耗管理进行了探讨 ,从理论上对 6m焦炉炉头温度、横排温度及炉顶空间温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对 6m焦炉的温度控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提出了有关 6m焦炉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 耗热量 温度管理 煤气消耗 炼焦
下载PDF
大型电解槽温度管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绍鹏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5-41,共7页
以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92台280kA电解槽和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182台280kA电解槽为基础,研究了大型槽温度变化规律以及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公布了最佳电解质温度研究结果,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同时对其它槽型提出了建议,具有一定的... 以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92台280kA电解槽和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182台280kA电解槽为基础,研究了大型槽温度变化规律以及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公布了最佳电解质温度研究结果,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同时对其它槽型提出了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管理 电解质组分 槽型 最佳温度
下载PDF
心脏停搏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84-1185,共2页
在临床中使用低温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希波克拉底就曾经建议用冰雪包裹患者受伤部位以减少局部伤口出血。低温临床试验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大多采用深度低温(30℃或更低),但由于其优势尚不明确且副作用多,人们很快就终止了临床试验。
关键词 心脏停搏 温度管理 临床试验 局部伤口 希波克拉底 降温系统 体表降温 低体温 降温技术 心肺复苏术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沈露晖 马帅 +2 位作者 唐子人 郭树彬 裴晓璐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541-1543,1547,共4页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CPR)后患者后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及目标温度管理(TTM)对其影响。方法选择近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室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n=123),根据患者28 d的预后分为存活组(n=56)和死亡组(n=67);根据不同治...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CPR)后患者后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及目标温度管理(TTM)对其影响。方法选择近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室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n=123),根据患者28 d的预后分为存活组(n=56)和死亡组(n=67);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TTM组(n=74)与非TTM组(n=49)。检测患者ROSC之后即刻和TTM结束后,或ROSC后72 h,或死亡前的凝血功能。结果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ROSC后均存在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明显增高,且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行TTM与否,死亡组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性恶化,表现为PT、APTT进一步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A)继续降低,D-dimer明显增加,与存活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M与非TTM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在心脏骤停复苏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进行性恶化对患者预后较差有一定提示意义,而TTM对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障碍 心肺复苏 目标温度管理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