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灸温热效应研究概况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家平 尹海燕 +2 位作者 卢圣锋 杨玥 余曙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760-762,共3页
近年来随着艾灸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艾灸产生的局部温热效应及其机制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文将分别从艾灸温热刺激对局部组织温度的影响、艾灸温热刺激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及艾灸温热刺激后施灸部位的分子响应这三个方面综述艾... 近年来随着艾灸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艾灸产生的局部温热效应及其机制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文将分别从艾灸温热刺激对局部组织温度的影响、艾灸温热刺激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及艾灸温热刺激后施灸部位的分子响应这三个方面综述艾灸温热效应的研究概况,并探讨艾灸温热效应局部作用机制研究可能潜在的分子靶点,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温热效应 综述
下载PDF
艾灸温热效应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2
作者 刘密 彭艳 +4 位作者 常小荣 严洁 易受乡 林亚平 岳增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6-78,共3页
艾灸是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流行,《孟子·离娄上》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灸具有针、药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早在《灵枢-官能》篇就有“针所... 艾灸是针灸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为流行,《孟子·离娄上》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灸具有针、药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早在《灵枢-官能》篇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温热效应 生物物理学
下载PDF
持续温热效应对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袁相龙 何小健 历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6期1265-1267,共3页
目的:观察持续温热效应对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方法:将门诊符合要求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对照组)60例,推拿加持续温热治疗(观察组)60例,两组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8.3%,93.3%,比较有... 目的:观察持续温热效应对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作用。方法:将门诊符合要求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对照组)60例,推拿加持续温热治疗(观察组)60例,两组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8.3%,93.3%,比较有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P<0.01)和血栓烷B2(TXB2)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持续温热效应对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效应 推拿 慢性腰肌劳损
下载PDF
灸疗温热效应及局部温度变化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5
4
作者 齐江敏 陈猛 郝重耀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9-111,共3页
灸疗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为更明确灸法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在中国知网检索到26篇相关文献,总结出灸法效应产生首先与局部表皮温热刺激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深层... 灸疗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为更明确灸法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在中国知网检索到26篇相关文献,总结出灸法效应产生首先与局部表皮温热刺激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深层即皮下与肌层,其疗效的取得,以灸感为度。正确认识局部温度变化及最佳治疗温度在灸法疗效中的重要作用,可为灸法取得更好的疗效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方法。为了揭示当前灸疗温热效应、灸感、局部温度变化及最佳治疗温度的研究动态,本文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概况做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疗 温热效应 最佳治疗温度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温热有隙效应”的启示
5
作者 朱勇 《基础教育》 2007年第8期58-58,共1页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两根室外燃烧的木柴,当相距很远时,时隔不久就熄灭了;当相距太近合并为一体,时隔不久也熄灭了:只有当两者相距有度,间隙不远也不近时.两根木柴才相互辉映,直至全部化为灰烬。这样一种自然现象,科学家称...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两根室外燃烧的木柴,当相距很远时,时隔不久就熄灭了;当相距太近合并为一体,时隔不久也熄灭了:只有当两者相距有度,间隙不远也不近时.两根木柴才相互辉映,直至全部化为灰烬。这样一种自然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温热有隙效应”。由此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一个距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现象 温热有隙效应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下载PDF
构建和谐有度的师生关系——基于“温热有隙效应”理论
6
作者 邱源 《江苏教育》 2018年第7期62-63,共2页
和谐的班集体应该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班主任与学生相处要借鉴“温热有隙效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距离”观念,把握好师生相处的“度”,在师生相处时坚持三个原则:温热有度,严爱适中原则;尊重理解,平等公正原则;提升修养,精益求精原则。
关键词 温热有隙效应 师生关系 和谐有度
下载PDF
吡柔比星在体外胃癌细胞温热化疗中协同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孙跃民 傅军 +2 位作者 张伟 郑朝旭 袁兴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在体外对胃癌细胞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探讨其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细胞MGC-803作用模型,利用MTS-PMS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测定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Annexin...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在体外对胃癌细胞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探讨其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细胞MGC-803作用模型,利用MTS-PMS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测定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AnnexinⅤ-FITC方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THP对MGC-803细胞的杀伤具有较强的温度依赖关系,其作用在39℃~45℃温度区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强。THP对癌细胞的杀伤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随药物浓度增加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经THP和温热处理后,MGC-803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倍增时间延长(P<0.01)。THP和温热协同处理后,处于S期的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与单纯加温或单纯加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细胞凋亡与坏死比例升高,与单纯加温或单纯加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THP对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温热协同杀伤效果,具有临床探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THP) 温热效应 胃癌
下载PDF
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跃民 傅军 +3 位作者 张伟 郑朝旭 黄常志 袁兴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74-978,共5页
背景与目的: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尚缺乏有力的基础研究依据,所设参数不统一,使研究缺乏可比性。本研究探讨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系统探讨温热化疗的影响因素。方法:MTS-PMS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温度和时间对人胃... 背景与目的: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尚缺乏有力的基础研究依据,所设参数不统一,使研究缺乏可比性。本研究探讨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系统探讨温热化疗的影响因素。方法:MTS-PMS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温度和时间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温热化疗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丝裂霉素(mitomycin,MMC)、顺铂(cisplatin,DDP)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对MGC-803和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均具有较强的温度依赖关系,其作用在41℃~45℃温度区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强,45℃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1.7%、79.2%、88.7%、94.7%,对HCT-1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6.4%、78.7%、77.8%、91.7%,与不加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THP在各个温度点的杀伤作用均高于其它3种常用温热化疗药物(P<0.01)。药物对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关系,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药物杀伤作用增强;其中,43℃时药物作用在90min后逐渐进入平台期,此时4种药物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8.2%、72.8%、76.2%、92.3%。5-FU、MMC、DDP45℃作用45min强于43℃作用90min。THP在确定温度的各个时点的杀伤作用均强于其它受试药物(P<0.01)。显微镜观察表明,单纯温热和温热化疗协同均有一定的细胞杀伤作用,而热化疗组出现大量的死亡细胞。结论:DDP、MMC在43℃~45℃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效果,考虑到临床的实际条件,处理时间以60min为宜。与5-FU、DDP、MMC相比,THP对胃、结肠癌细胞具有更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结肠肿瘤 化学疗法 温热效应 MGC-803细胞 HCT—116细胞
下载PDF
吡柔比星在体外胃癌组织温热化疗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光 傅军 +2 位作者 郑航 李国新 罗荣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87-1490,共4页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和其他化疗药物的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解化疗药物以及温热...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和其他化疗药物的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解化疗药物以及温热化疗的抑瘤效果。HE染色研究评价药物对胃癌组织在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结果顺铂、丝裂霉素和吡柔比星对胃癌组织的杀伤均具有较强的温热协同关系(P=0.000),吡柔比星单独处理和温热协同处理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其他3种药物抑制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处理效果与胃癌病例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0),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HE染色表明,吡柔比星和温热处理后,胃癌组织大部崩解,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胞浆散失。结论THP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 温热效应 胃癌
下载PDF
一种护膝式LED灯关节炎保健仪设计
10
作者 李玉浩 侯超颖 +2 位作者 邵承东 刘泓君 张宇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7期103-106,共4页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众多,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的关节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抗炎药、镇痛药等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物理治疗包括热敷、... 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众多,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的关节炎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抗炎药、镇痛药等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电疗等,但效果因人而异;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严重病例,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所以,探索一种安全且高效的非药物疗法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LED光疗是一种新兴的光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LED灯发出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光化学作用和温热效应,可产生消炎、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护膝式LED灯关节炎保健仪正是基于LED光疗原理设计而成,为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疗法 非药物治疗 温热效应 光化学作用 LED灯 特定波长 关节炎 物理治疗
下载PDF
吡柔比星与温热协同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11
作者 王晓光 傅军 +3 位作者 郑航 李国新 卿三华 罗荣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THP)和温热协同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作用模型,分为对照组(37℃)、单纯温热处理组(43℃)、单纯药物处理组(37℃+THP)和药物温热协同处理组...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THP)和温热协同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作用模型,分为对照组(37℃)、单纯温热处理组(43℃)、单纯药物处理组(37℃+THP)和药物温热协同处理组(43℃+THP)。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协同处理对胃癌细胞的克隆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核抗原PCNA表达;RTPCR扩增分析CyclinE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潜能。结果THP与温热协同处理能够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1),43℃、37℃+THP和43℃+THP处理组克隆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7.0%、71.4%和92.1%,且能够显著下调PCNA细胞增殖核蛋白和CyclinEmRNA表达水平(P<0.01),从而减少肿瘤复发潜能。Transwell小室侵袭研究还表明,THP与温热协同处理能够显著减少侵袭细胞数量(P<0.01),3个处理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6.5%、50.0%和89.1%,极大地抑制了MGC803细胞的侵袭潜能。结论THP与温热协同处理能够显著下调胃癌细胞PCNA和CyclinE表达水平,同时抑制其侵袭能力,具有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研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 温热效应 肿瘤浸润 胃肿瘤
下载PDF
吡柔比星与温热协同对胃癌组织的体外作用
12
作者 王晓光 傅军 罗荣城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和其他化疗药物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的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和其他化疗药物对胃癌组织温热协同的作用,探讨化疗药物与温热化疗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36个病例的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建立人胃癌组织体外立体培养作用模型,MTS-PMS比色法检测组织培养物活性以了解化疗药物以及温热化疗的抑瘤效果。TUNEL荧光检测原位细胞凋亡,HE染色研究评价药物对胃癌组织在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DDP、MMC和THP对胃癌组织的杀伤均具有较强的温热协同关系(P=0.000),THP单独处理和温热协同处理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和其他3种药物抑制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HP和温热协同处理效果和胃癌病例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0),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THP温热协同处理凋亡指数和其他3种药物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表明,THP和温热处理后,胃癌组织大部崩解,细胞变性坏死。电镜分析表明经THP和温热协同处理后细胞胞膜内陷,胞浆空泡化,并出现染色质浓聚,同时核膜消失。结论THP对胃癌组织具有良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柔比星 温热效应 胃癌
下载PDF
氦氖激光体内照射热效应的观察
13
作者 刘传瑾 许维新 +2 位作者 鲍晶 刘伟民 朱延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42-43,共2页
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氦氖体内光针比一般单一针刺或表面穴位照射治疗一些诸如前列腺炎、面神经麻痹、视神经萎缩、中风后遗症等疑难病症有独特的疗效、并有明显的加强针刺作用的功能。研究激光体内照射的治疗机理表明。
关键词 氦氖弱激光光针 体內照射 温热效应
下载PDF
腹腔内温热化疗防治胃肠道癌术后腹膜复发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朱正纲 尹浩然 林言箴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1999年第2期60-62,65,共4页
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术后复发的诸类型中,腹膜的转移复发约占50%以上,系多数患者致死的直接因素。故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防治腹膜转移复发已成为当今肿瘤外科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发展起来的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技术(int... 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术后复发的诸类型中,腹膜的转移复发约占50%以上,系多数患者致死的直接因素。故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防治腹膜转移复发已成为当今肿瘤外科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发展起来的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技术(intraoperative peritoneal hyperthermo-chemotherapy, IPHC)无论在预防或治疗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术后腹膜的转移或复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癌术后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 腹膜复发 临床研究 胃肠道癌肿 游离癌细胞 化疗药物 温热效应 吻合口 腹膜转移
下载PDF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64
15
作者 原佩玉 郝重耀 张天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2期31-34,共4页
近些年,艾灸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愈加被重视,国内外对艾灸治疗的原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艾灸效应的原理并不仅仅是温热效应,而是由辐射、药化、创伤... 近些年,艾灸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愈加被重视,国内外对艾灸治疗的原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对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艾灸效应的原理并不仅仅是温热效应,而是由辐射、药化、创伤及综合等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随着医学的进步与科研技术的发展,艾灸效应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如抑制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改善血液循环、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调节机体代谢、调节内分泌等。但是在艾灸与其他热源产品的疗效比较方面研究较少,因此在对艾灸效应定性分析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其作用的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效应 温热效应 辐射效应 机体代谢
下载PDF
SIR-1型短红外发射理疗器对脑血管的作用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世静 林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60名大学生和21例头晕、头痛患者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脑血流图检测资料的分析、对比,验证SIR—1型短红外发射理疗器对脑血管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实验者经本理疗器对头部作用20min后,可出现脑血管扩张... 以60名大学生和21例头晕、头痛患者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脑血流图检测资料的分析、对比,验证SIR—1型短红外发射理疗器对脑血管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实验者经本理疗器对头部作用20min后,可出现脑血管扩张、紧张度降低、阻力减小、流入时间缩短、流入容积速度变大等现象,对脑血管起着良好作用.头晕、头痛患者经本理疗器对头部和有关穴位作用20min后,感觉舒服,症状缓解、减轻;经过连续数次的作用、治疗之后,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对稳定和调节脑血流量有良好效应,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有效率达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红外线 温热效应 脑血管 红外发射理疗器 治疗
下载PDF
调气解郁,可用中医针灸
17
作者 洪金良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3年第5期48-49,共2页
针灸,其实是两种历史悠久且各具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的组合。其中针指的是针刺,不少人因为恐惧针刺的酸、麻、重、胀、痛感而拒绝针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针刺确实有着很好的疗效,相关专家们也在不断地拓展针刺治病的范围。而灸... 针灸,其实是两种历史悠久且各具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的组合。其中针指的是针刺,不少人因为恐惧针刺的酸、麻、重、胀、痛感而拒绝针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针刺确实有着很好的疗效,相关专家们也在不断地拓展针刺治病的范围。而灸代表的是艾灸,是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艾灸主要靠的是艾草的温热效应,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操作,不会像针刺一样侵入皮肤,其有着很好的活血化淤、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在吉代就被用于日常保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治疗法 活血化淤 日常保健 中医针灸 温热效应 非侵入性 气血运行 艾灸
下载PDF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被引量:105
18
作者 邓海平 沈雪勇 丁光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 ,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 ,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 ,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 ,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 ,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 艾条灸 温热效应 脏腑病变 经络
下载PDF
不同灸量隔姜灸对高脂血症大鼠穴位局部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3
19
作者 卢明香 王耀帅 +2 位作者 王士超 王玲玲 徐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姜灸施灸前后温度变化特性,从温度角度探讨不同灸量影响灸效的意义。方法:用温度记录仪分别测量高脂血症大鼠隔姜灸常用3种不同灸量(3壮、6壮、9壮)的穴位温度,并对施灸前、施灸过程中以及施灸后两个穴位(神阙、足三...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姜灸施灸前后温度变化特性,从温度角度探讨不同灸量影响灸效的意义。方法:用温度记录仪分别测量高脂血症大鼠隔姜灸常用3种不同灸量(3壮、6壮、9壮)的穴位温度,并对施灸前、施灸过程中以及施灸后两个穴位(神阙、足三里)表面温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灸量隔姜灸中,神阙和足三里穴位表面温度上升后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不同。6壮组和9壮组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均比3壮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而6壮组和9壮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隔姜灸施灸结束后,3组不同灸量中两穴位的表面温度(终末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灸量刺激是影响穴位局部温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穴位之间隔姜灸的温热效应体现出较为一致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姜灸 灸量 神阙 足三里 温热效应
下载PDF
不同灸量隔花椒灸对RA大鼠穴位局部温度影响实验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洪莲 程施瑞 +6 位作者 刘利 雷旭露 贺琴 朱洪玉 徐梦茜 王芹芹 金荣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花椒灸对RA大鼠穴位局部温度的影响,探寻隔花椒灸对腧穴局部温热刺激的变化规律及特性。方法:用温度记录仪分别测量RA大鼠隔花椒灸3壮及5壮灸前后穴位温度,并对施灸前、施灸过程中及施灸后2个穴(肾俞、足三里)表面...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花椒灸对RA大鼠穴位局部温度的影响,探寻隔花椒灸对腧穴局部温热刺激的变化规律及特性。方法:用温度记录仪分别测量RA大鼠隔花椒灸3壮及5壮灸前后穴位温度,并对施灸前、施灸过程中及施灸后2个穴(肾俞、足三里)表面温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种不同灸量隔花椒灸中,肾俞和足三里穴位表面温度上升达到的最高温度不同。5壮灸组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和上升温度均比3壮灸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隔花椒灸施灸结束后,2组不同灸量中两穴位的表面温度(终末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灸量刺激对穴位局部的温度产生重要影响,隔花椒灸5壮灸温热效应较3壮灸更能到达穴位皮肤产生作用,不同穴位隔花椒灸的温热效应还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花椒灸 灸量 温热效应 足三里 肾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