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抗疫中的温疫学派透法理念与实践论要
1
作者 苏金峰 李富震 张福利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6期634-636,共3页
明清温疫学派透法治疫之精髓在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及时祛除阻滞气机之病理因素,郁闭内伏之疫邪方能顺利透达于外。文章回顾性考察近百年来波及范围广、中医介入多的四次抗疫历程,从中探究今人对于温疫学派透法理念的继承与发挥。... 明清温疫学派透法治疫之精髓在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及时祛除阻滞气机之病理因素,郁闭内伏之疫邪方能顺利透达于外。文章回顾性考察近百年来波及范围广、中医介入多的四次抗疫历程,从中探究今人对于温疫学派透法理念的继承与发挥。文章以透法治疫为主线贯穿上述中医抗疫历程,主要从宣透清解、复合透邪以解毒开闭、先期透邪、扶正透邪、全程通络与细化通络等五个方面进行挖掘阐述,对现代疫病防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学派 透法 通络 扶正
下载PDF
《温疫论》扶正祛疫思想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钱琳琳 马晓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6-217,233,共3页
《温疫论》首次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在治疗上认为“客邪贵乎早逐”,善用下法以逐邪。同时,他重视正气,认为“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正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胃气的盛衰。针对正邪斗争的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在机体正气强盛时,... 《温疫论》首次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在治疗上认为“客邪贵乎早逐”,善用下法以逐邪。同时,他重视正气,认为“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正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胃气的盛衰。针对正邪斗争的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在机体正气强盛时,可通过战汗而解。邪气伤及正气,而正气未衰时,创立达原饮,配伍知母、芍药滋阴扶正。在运用承气汤时配伍生姜煎服以扶助正气。疫病邪盛正衰时,采用黄龙汤以补泻兼施。邪去正虚创立四养荣汤、六成汤等方,主以扶正。病愈后吴氏提倡应静养节饮食以复正气。同时还注重人体体质不同,提出四损不可正治的观点。对现代指导疫病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 吴又可 正气 扶正祛邪法
下载PDF
伤寒、温病、温疫、寒湿疫传变规律的比较
3
作者 田传玺 杨映映 +6 位作者 亢泽峥 张宇昕 万砺 刘珂 乔丽萍 李敏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1期1246-1250,共5页
对伤寒、温病、温疫、寒湿疫传变规律进行比较和总结。伤寒为寒邪从皮毛而入机体,以伤阳为主线,经六经传变;温病为温热之邪从口鼻入侵人体,以伤阴为主线,经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温疫为湿热戾气从口鼻而入膜原,经表里九传。寒湿疫为... 对伤寒、温病、温疫、寒湿疫传变规律进行比较和总结。伤寒为寒邪从皮毛而入机体,以伤阳为主线,经六经传变;温病为温热之邪从口鼻入侵人体,以伤阴为主线,经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温疫为湿热戾气从口鼻而入膜原,经表里九传。寒湿疫为寒湿戾气从口鼻而入伏膜原,以伤阳为主线,表里分传,走表入里,或出于三阳肺卫之表,或入肺脾太阴之里,阻滞四焦。寒湿疫分为郁闭脱虚四个阶段,如伏邪不尽,常波及四焦,变证繁多,且后遗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疫 寒湿 传变规律
下载PDF
《吴鞠通医案》辨治温疫用药规律分析
4
作者 沈云博 严博煜 +5 位作者 刘枫 兰向宇 张笑雪 李鑫 周玲羚 刘伟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9期111-115,128,共6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吴鞠通治疗温疫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温热类疫病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及用药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并整理《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篇”所载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及中医传承...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吴鞠通治疗温疫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温热类疫病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及用药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并整理《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篇”所载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及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3.0),分析药物频数、性味归经、功效、高频药物组合,并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探讨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处方113份,涉及中药81味,使用频数≥10的药物有27味,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麦冬、生地黄、甘草、牡丹皮、连翘;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入肺、胃、心经为主;药物以清热药最多,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得出高频药物组合41组,药物关联规则9条,4个聚类方,8个公因子。结论:吴鞠通治疗温疫用药以甘寒、苦寒为主,以清热、养阴、透邪为治疗原则,根据温疫热毒所处上、中、下三焦病位不同及卫、气、营、血层次不同以辨证论治,邪在上焦者治以辛凉芳香甘寒法,邪在中焦者治以清热泻火法,邪在下焦者治以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 吴鞠通 《吴鞠通医案》 用药规律 三焦辨证 数据挖掘
下载PDF
探析《温疫论》中治疫思想及其在现今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于雷 王秋月 岳冬辉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12期1391-1393,共3页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 文章基于中医药有效防治现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发掘《温疫论》中的治疫思想,为疫病诊疗提供重要思路。通过对《温疫论》治疫思想的整理,发现吴又可在辨证疫病精准施治、先证施治截断病程与治疫用药均有独到见解,并且在现今疫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疗效。探求中医古籍中的原始诊疗思维,着力于发展中医学术,为中医临床防疫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吴又可 达原饮
下载PDF
《温疫论》治疗思想在中医治疗寒湿疫中的应用体会
6
作者 刘俊楠 杨桂仙 +3 位作者 范琦 王硕 刘思敏 赵东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4期169-171,共3页
通过总结《温疫论》的学术思想分析寒湿疫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并从《温疫论》的角度系统论述“寒湿疫”的证候特点、病机特点和传变规律,探讨其理论在治疗“寒湿疫”中的应用体会。
关键词 温疫 寒湿 病治疗
下载PDF
《温疫论》郁热病机论治探析
7
作者 艾军 曾彩玲 +1 位作者 陈斌成 戴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4,共4页
《温疫论》郁热的形成与感染疫邪有关,误治可加重郁热。郁热可分卫分、气分、营分的无形郁热和燥屎、积滞、热瘀导致的有形郁热。卫分无形郁热可用柴胡清燥汤“发之”。气分无形郁热可从吐、下、汗解。营分无形郁热可治以养营阴、透热... 《温疫论》郁热的形成与感染疫邪有关,误治可加重郁热。郁热可分卫分、气分、营分的无形郁热和燥屎、积滞、热瘀导致的有形郁热。卫分无形郁热可用柴胡清燥汤“发之”。气分无形郁热可从吐、下、汗解。营分无形郁热可治以养营阴、透热转气之法。营分燥屎热结者,治以承气汤;积滞郁结者,治以芍药汤加大黄;热瘀互结者,轻则治以调胃承气汤,重则治以大承气汤;热减瘀血不去者,继以桃仁承气汤;瘀去热仍在者,治以犀角地黄汤。阐明《温疫论》无形郁热和有形热结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可丰富吴又可学术思想和温疫学说,促进疫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 郁热 病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 温疫 伤寒温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3期6-9,共4页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又可 温疫论》 温疫 临床 证治
下载PDF
“非典”与温疫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照岑 《天津中医药》 CAS 2003年第b05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非典型肺炎 温疫 温疫学说 中医 辨湿热 暑燥
下载PDF
论《温疫论》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照琪 《河北中医》 1987年第2期3-4,共2页
《温疫论》成书于清朝初叶,为江苏省吴有性所著,在吴氏所处的年代,温疫数次大流行,为温疫所亡者甚众,虽温疫猖獗,然时医治无良策,枉死者不可胜计,吴有性惜民众之疾苦,痛时医之无道,乃“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其门,所受之处,及其传... 《温疫论》成书于清朝初叶,为江苏省吴有性所著,在吴氏所处的年代,温疫数次大流行,为温疫所亡者甚众,虽温疫猖獗,然时医治无良策,枉死者不可胜计,吴有性惜民众之疾苦,痛时医之无道,乃“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其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因证施治,大获奇效,并将其理论结合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著成《温疫论》。从此,开温疫病辨证治疗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学术思想 理论结合 辨证治疗 吴有性 江苏省 大流行 温疫
下载PDF
基于《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探析温疫治疗的用药特点
12
作者 叶梦怡 南一 +3 位作者 王佳玉 李文海 马娟 董文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14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味药用药总频数1409次。结论:《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在温疫防治理法方药中求同存异,其组方用药上具有扶正固本、苦寒逐秽、中焦护胃、调畅气机的特点,对后世防治温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伤寒温疫条辨》 温疫 用药特点 新冠肺炎
下载PDF
《温疫论》三法五方逐邪治疫思想探讨
13
作者 胡素敏 朱颖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16-18,共3页
吴有性《温疫论》根据温疫发病与传变特点,主张治疗疫病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提出了贯穿疫病治疗的三法五方,即用达原饮疏利膜原,用三消饮分消表里,用白虎汤、瓜蒂散、承气汤汗吐下因势利导,对当代疫病的治疗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 温疫 逐邪 温疫
下载PDF
基于“温疫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证治规律 被引量:39
14
作者 任培华 李振球 +3 位作者 朱汉平 王鹏 邱志楠 张志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4-150,162,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系统学习中医“温疫理论”,参考新冠肺炎的最新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体会,初步总结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性、病机、分期论治和治疗要点.结果:新冠肺炎隶属于中...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系统学习中医“温疫理论”,参考新冠肺炎的最新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体会,初步总结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性、病机、分期论治和治疗要点.结果:新冠肺炎隶属于中医温疫病的范畴,发生与五运六气有关,病因为“疫戾”之气,病邪特点为燥、火、毒、秽,病位在膜原、三焦、肺络,病机关键为疫戾之气蕴结于膜原,阻滞三焦,秽浊内生,上阻肺络,肺气失宣,甚则导致内闭外脱.新冠肺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初期、中期、极期和恢复期进行分期论治,润燥存津、散火解毒、芳香透秽和宣肺降浊是治疗的关键.结论:初步构建了新冠肺炎的中医防治理论框架,为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疫 膜原 肺络 宣肺降浊
下载PDF
中医温疫类疾病认识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宇峰 于琦 +4 位作者 王燕平 吕诚 李立 王蕊 于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36-739,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温疫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治疗上的古今异同,以启发温疫类疾病的诊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温病文献中的温疫的相关认识和现代期刊文献中对温疫相关内容的研究认识,发掘古今温疫认... 目的:研究中医温疫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治疗上的古今异同,以启发温疫类疾病的诊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温病文献中的温疫的相关认识和现代期刊文献中对温疫相关内容的研究认识,发掘古今温疫认识的异同。结论:后世医家对温疫的研究和认识基本上是在明清医家认识的基础上继承并结合现代温疫类疾病的特点和科技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发挥应用。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也给温疫的认识带来了新的内容,但同时也有很多认识未被继续研究应用,加强这部分研究可能会为温疫类疾病或者面对新发疫病时产生新的治疗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 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 文献比较
下载PDF
寒温条辨,论温疫别开生面;升清降浊,升降散屡建奇功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进喜 贾海忠 +4 位作者 刘宁 张保春 孙晓光 肖永华 蒋里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54-856,共3页
杨栗山是清代著名医家,所著《伤寒温疫条辨》,融合百家之长,辨明伤寒温疫,创立升降散名方,在中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读《伤寒温疫条辨》,不仅要学习先贤运用升降散及其变方的临床经验,还要领会杨栗山传承创新的精神,发皇古义... 杨栗山是清代著名医家,所著《伤寒温疫条辨》,融合百家之长,辨明伤寒温疫,创立升降散名方,在中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读《伤寒温疫条辨》,不仅要学习先贤运用升降散及其变方的临床经验,还要领会杨栗山传承创新的精神,发皇古义,创新学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伤寒温疫条辨 升降散 方剂
下载PDF
清代四部温病著作防治温疫方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颖 鞠玉洁 李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11-1112,共2页
文章对清代四部温病学著作雷丰的《时病论》、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王士雄的《霍乱论》防治温疫的药物进行了整理统计及分析,总结了其防治温疫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研究认为四部著作中选方数量、用药味数、用... 文章对清代四部温病学著作雷丰的《时病论》、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王士雄的《霍乱论》防治温疫的药物进行了整理统计及分析,总结了其防治温疫的用药规律及治疗特色。研究认为四部著作中选方数量、用药味数、用药频率等方面虽略有差异,但其防治温疫的医学思想具有共同的特点,即立足祛邪、重视扶正、气运变化与温疫发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病著作 防治温疫 方药规律
下载PDF
余师愚从运气规律认识温疫防治策略的特色探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岳冬辉 苏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07-1308,1310,共3页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 《疫疹一得》全面反映了余师愚论治温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疫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辨运气之南政北政以定药之主宰,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易发温疫,二火加临变衍为火毒温疫流行,治疫应明五运六气条件的影响及用药制方因时之运气条件等5个方面对余师愚运用运气规律论治温疫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师愚 疹一得 运气 温疫
下载PDF
《温疫论》与《瘟疫明辨》的舌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大中 梁嵘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8-369,共2页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 明辨 吴又可 戴天章 舌诊
下载PDF
《温疫论》顾护胃气思想浅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廖红娟 王一飞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3-473,共1页
关键词 温疫论》 顾护胃气 传染性疾病 致病病因 用药特点 辨证规律 辨证论治 吴又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