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廓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常淑枫 萧照岑 +1 位作者 陈爽白 郭义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 ,通过对内毒素 (ET)、小肠D -木糖吸收率、便常规、大便菌群涂片、谷丙转氨酶 (GPT)、血清总蛋白 (TP)、血清白蛋白... 目的 :探讨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 ,通过对内毒素 (ET)、小肠D -木糖吸收率、便常规、大便菌群涂片、谷丙转氨酶 (GPT)、血清总蛋白 (TP)、血清白蛋白 (ALB)、血清球蛋白(GLB)等指标的检测和病理观察。结果 :动物造模后出现发热、倦怠、纳呆、嗜睡、不欲饮、大便溏泻、尿少、舌苔腻等湿热证候。同时血浆ET、血清GPT、GLB升高 ,ALB、TP降低 ,大便常规异常 ,大便菌群涂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病理观察 :大体可见胃肠充气 ,管壁变薄 ,肝脾肿大充血 ,舌苔腻。镜下可见 :舌上皮细胞角化增厚 ,形成球状突起 ;胃肠道有肿胀、充血、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浊肿、变性、坏死、淤血 ;脾红髓充血 ,扩大。经用三仁汤治疗后症状渐趋好转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则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结论 :三仁汤对湿热证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抑制细菌繁殖 ,使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总量降低 ;恢复肠道粘膜屏障功能 ,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入血 ;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保护屏障 ,减少内毒素肠源性入血 ;加快肝脏功能恢复 ,缓解肝脏损害 ,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仁汤 湿 大鼠 血浆 内毒素 廓清作用机制 研究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莫日根 韩雪梅 史圣华 《中医研究》 2006年第6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饮食因素、气候环境因素与生物因子因素对大鼠进行湿热造模,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药效学作用。结果:蒿芩清胆汤能显著降低湿热证大鼠的体温,增加其饮食饮水量,对血液流变... 目的:探讨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饮食因素、气候环境因素与生物因子因素对大鼠进行湿热造模,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药效学作用。结果:蒿芩清胆汤能显著降低湿热证大鼠的体温,增加其饮食饮水量,对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作用。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苓清胆汤/药效学 温病湿热证/药物作用 模型 动物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多因素所致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7
3
作者 佟丽 陈江华 +3 位作者 吴仕九 杨运高 杨钦河 刘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并感染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混合花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数(EC3bRR)和红细胞免疫粘附物(EICR...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并感染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混合花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数(EC3bRR)和红细胞免疫粘附物(EICR)花环数。结果:在多因素作用下,模型大鼠外周血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数(EC3bRR)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免疫粘附物(EICR)升高。除去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鼠在高脂高糖、高温高湿环境,EC3bRR显著降低和EICR水平均显著降低;将动物给予普通饲料,置于高温高湿环境,EC3bRR显著降低,而EICR水平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C3B受体 湿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湿热量化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吴仕九 廖礼兵 +1 位作者 文小敏 徐萌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88-690,共3页
目的;为探讨温病湿热证湿热量化的实验方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筛选出相关性强的量化指标。方法;通过复制湿热证动物模型,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水通道蛋白2(AQP2)含量,放免法检测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步双抗夹心酶联免... 目的;为探讨温病湿热证湿热量化的实验方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筛选出相关性强的量化指标。方法;通过复制湿热证动物模型,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水通道蛋白2(AQP2)含量,放免法检测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比色法检测中分子(MMS)和巯基(R-SH)物质等。结果;湿热证模型组AQP2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用清香散治疗后AQP2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接近。湿热模型组E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而CGRP较正常组降低(P<0.01)。湿热证模型大鼠血中G-CSF、MMS升高,而R-SH水平降低,经清香散治疗1周后.大鼠血中G-CSF、MMS及R-SH基本恢复正常,模型对照组G-CSF阳性率升高。结论;AQP2与ET、CGRP、G-CSF、R-SH、MMS分别可作为“湿”偏重,“热”偏重,“湿热病因”的相关性量化指标。这些技术指标对湿热定性、量化,清热祛湿药物的研究以及湿热证“证”本质的深入探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湿量化 实验 中医药治疗 动物模型 湿药物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志明 刘叶 金冬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期99-101,共3页
温病湿热证的病变过程与IL-1、IL-2、IL-4、IL-10、IL-13、IFN-γ、INF-β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Th1/Th2免疫细胞平衡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但与Th17/Treg免疫失衡的关系未见报道。因此从Th17/Treg免疫平衡变化的角度动态观察温病湿热证病理... 温病湿热证的病变过程与IL-1、IL-2、IL-4、IL-10、IL-13、IFN-γ、INF-β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Th1/Th2免疫细胞平衡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但与Th17/Treg免疫失衡的关系未见报道。因此从Th17/Treg免疫平衡变化的角度动态观察温病湿热证病理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TH1 TH2 THL7 TREG
下载PDF
加味藿朴夏苓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清TNF-α、IL-10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阙铁生 常丽萍 +4 位作者 吕军影 李曙光 黄李平 黄萍 王芃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NF-α、IL-10及血脂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自然环境+普通饲料饮食)、湿热模型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菌灌胃)、药物干预组... 目的: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NF-α、IL-10及血脂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自然环境+普通饲料饮食)、湿热模型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菌灌胃)、药物干预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菌灌胃+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体温、体重、食量、饮水量、症状和舌苔变化,检测血脂、血清TNF-α、IL-10的水平。结果:湿热模型组体温,TC、TG、LDL-c,血清TNF-α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01),体重、饮水量、食量减少和HDL-c水平降低,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01);药物干预组较湿热模型组饮水量、食量增加,血清TNF-α、IL-10水平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除TNF-α明显升高(P<0.05)外,余观测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藿朴夏苓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减轻TNF-α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从而达到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目的而发挥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TNF-Α IL-10 血脂代谢 加味藿朴夏苓汤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的条件探索 被引量:12
7
作者 常丽萍 阙铁生 +2 位作者 吕军影 李曙光 黄李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3-1246,共4页
目的设置不同的造模(湿热环境)时间和不同的大肠埃希氏菌灌胃剂量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评价模型质量,探讨造模条件对模型质量的影响。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致病菌中剂量组(E、F、G... 目的设置不同的造模(湿热环境)时间和不同的大肠埃希氏菌灌胃剂量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评价模型质量,探讨造模条件对模型质量的影响。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致病菌中剂量组(E、F、G组)、致病菌高剂量组(H、I、J组),每个剂量组下设置3个不同造模(湿热环境)时间,B、E、H组造模21 d,C、F、I组造模25 d,D、G、J组造模28 d。参照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湿热证大鼠模型,比较分析大鼠体温、体质量、食量、饮水量、症状及舌苔等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模型的质量。结果在维持灌菌后体温升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方面,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表现最好;在维持造模后的低饮食量和低饮水量方面,28 d造模组(D、G、J组)严重程度较高;在舌苔出现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方面28 d造模组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症状出现的齐同性则为D、I、J组最好。综合评价提示:D组大鼠各项证候指标出现率、严重程度高,稳定性、齐同性好,模型质量最优。结论采用延长湿热环境造模时间至28 d及较低剂量的致病微生物灌胃的造模条件,可复制出各项症状体征明显、稳定性、齐同性好的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肠道菌群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52
8
作者 王婷 郑锋玲 骆欢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1-1365,I0004,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病机引起的两种湿热模型,探索湿热证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规律。方法:将BALB/c小鼠分成正常组、LPS组、模型A组、模型B组4组;模型A、B组给于高蛋白饲料饲养、20%蔗糖水饮用,置于设定温度为(35±0.15)℃,湿度为80%~90...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病机引起的两种湿热模型,探索湿热证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规律。方法:将BALB/c小鼠分成正常组、LPS组、模型A组、模型B组4组;模型A、B组给于高蛋白饲料饲养、20%蔗糖水饮用,置于设定温度为(35±0.15)℃,湿度为80%~90%的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外湿热环境,模型A组给于"花生油脂+白酒"灌胃、模型B组给于"20%番泻叶药液+白酒"灌胃42 d致脾虚;于造模56 d LPS组、模型A、B组给于1mg/kg剂量的脂多糖LPS工作液腹腔注射完成湿热模型造模,于注射LPS工作液后6 h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模型A、B组均出现了湿热证类似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相关炎症因子的改变,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出现升高;两种湿热模型肠道菌群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在模型A组中含量增加而在模型B组中含量减少。结论:温病湿热证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湿热证模型出现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等条件致病菌过度增长;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的含量受湿热发病机制的影响出现含量表达的差异,脾阳虚为内湿基础的湿热证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含量减少,湿邪困扰为内湿基础的湿热证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含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肠道菌群 动物模型 湿因素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热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67
9
作者 吴仕九 杨运高 +4 位作者 杨钦河 佟丽 刘立 陈江华 陈育尧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1999年第2期65-67,共3页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了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对该类模型的治疗作用,认为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中医药疗法 清香散 湿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华锋 林培政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研究拟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通过对比探讨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可行性。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MHV-A59造模)、肠菌组(肥甘饮食+湿热外... 目的:研究拟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通过对比探讨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可行性。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MHV-A59造模)、肠菌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大肠杆菌造模),检测小鼠血清TG、TNF-α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动物症状及体征。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种温病湿热证模型组小鼠血清TG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两组造模动物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发热、疲倦、纳呆、腹泻、体重减少、毛发无泽等症状。结论:以MHV-A59作为生物致病因子,结合肥甘饮食及湿热外环境因素构建的动物模型,可以作为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之一,也是一种新的病证结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动物模型 MHV-A59 TG TNF-Α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肝线粒体K^+-Na^+-ATP酶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方平 刘松林 +2 位作者 李云海 周璇 梅国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对模型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模型对照组(普食+高温高湿+大肠杆菌);运用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肝线粒体Na... [目的]探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对模型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高脂+高温高湿+大肠杆菌)、模型对照组(普食+高温高湿+大肠杆菌);运用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与模型对照组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线粒体Na+-K+-AT Pase活性显著降低,是湿热证模型的病理基础之一,与是否高脂饮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酶活力 K^+-Na^+-ATP 湿 大鼠
下载PDF
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华锋 刘叶 林兴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57-60,共4页
目的: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Th1/Th2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肠菌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②... 目的: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Th1/Th2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肠菌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①模型组、肠菌组血清Th1/Th2(IFN-γ/IL-4)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病毒因素主要影响到IFN-γ水平,致使模型组Th1/Th2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A药组Th1/Th2比值明显趋于平衡(P<0.05)。结论:Th1/Th2失衡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T细胞免疫紊乱,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改善Th1/Th2失衡的作用,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MHV-A59 TH1/TH2 湿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变化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阙铁生 李曙光 +2 位作者 吕军影 常丽萍 何雪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912-916,共5页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清、舌组织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IL-17在温病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清、舌组织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IL-17在温病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干预组第25天起予加味藿朴夏苓汤治疗,连服7d。于造模后4,24,48,72h4个时点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的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IL-1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正常组(P<0.01),随时点变化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4h时最高;随病情加重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r=0.671,P<0.01;舌组织:r=0.714,P<0.01)。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随时点变化呈下降趋势,在各时点均低于模型组(P<0.01)而高于正常组(P<0.05,P<0.01);随病情加重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中重度组与轻度、中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舌组织中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仍呈正相关(血清:r=0.476,P<0.01;舌组织:r=0.546,P<0.01)。结论:IL-17参与了温病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温病湿热证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加味藿朴夏苓汤可降低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IL-17 加味藿朴夏苓汤
下载PDF
清热化湿方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TNF-α IL-1β SIgA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璇 程方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42-143,共2页
温病湿热证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大多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实验采用“气候+饮食+生物因子(大肠杆菌灌胃)”多因素综合造模法研制了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观察了清热化... 温病湿热证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大多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实验采用“气候+饮食+生物因子(大肠杆菌灌胃)”多因素综合造模法研制了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观察了清热化湿方对大鼠血清TNF-α、IL-1β、SIgA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湿 TNF—α IL-1Α SIGA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郭明阳 阎翔 杨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应用中医理论 ,模拟临床病因 ,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 (中药造模因素 +饮食、气候因素 +致病生物因子 )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 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 ,均... 目的 应用中医理论 ,模拟临床病因 ,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 (中药造模因素 +饮食、气候因素 +致病生物因子 )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 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 ,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湿重于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21
16
作者 阎翔 郭明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 ,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 ,与正常组... 目的 :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 ,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 ,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湿重于热组和湿热组固有层均出现炎症、充血及水肿 ,前者水肿更甚 ,后者则充血明显。结论 :舌的病理改变 ,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 ,并可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动物模型 舌象 理学
下载PDF
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肝脏LDL-RmRNA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文亮 高清华 李华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484-2487,共4页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探讨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湿热证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组、清热解毒(B)法组、宣气化湿(C)...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探讨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湿热证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组、清热解毒(B)法组、宣气化湿(C)法组和力平脂(D)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以“肥甘饮食+人工气候箱+鼠伤寒沙门菌”法造模.完成后治疗组连续给药5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LDL-RmRNA.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LDL-R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5).A、B、C、D组LDL-R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0.7791±0.0425,0.6161±0.0384,0.6315±0.0283,0.8004±0.0394vs0.4738±0.0480,均P<0.01).A组升高LDL-RmRNA优于B组(P=0.04);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湿法可增强湿热证模型大鼠肝脏LDL-R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湿 LDL—R mRNA 大鼠 mRNA表达 LDL-R 大鼠肝脏 湿模型 正常对照组
下载PDF
清香散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佟丽 吴仕九 +3 位作者 陈江华 杨运高 刘立 杨钦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01-102,共2页
温病湿热证是中医急性热病中的一类具有特殊性规律的症侯群。为揭示湿热证的本质,我们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自拟方剂清香散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1 动物 Wistar 大鼠,雌雄兼用,体重180~220g,清洁级。由... 温病湿热证是中医急性热病中的一类具有特殊性规律的症侯群。为揭示湿热证的本质,我们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自拟方剂清香散的治疗作用。材料与方法1 动物 Wistar 大鼠,雌雄兼用,体重180~220g,清洁级。由华南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 药物清香散由香薷15g 地胆草15g 柴胡10g黄芩10g 石菖蒲9g 郁金9g 丹皮12g 白术10g 茯苓10g 等12味中药组成。粉碎过60目筛制成粉末状,常规煎煮,过滤,浓缩,灭菌,制成1.2g(生药)/ml。3 试剂及菌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大鼠 清香散 湿 脂质过氧化 功能 红细胞免疫
下载PDF
2种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兴栋 刘叶 +6 位作者 李华锋 葛文华 陈银环 皮立宏 王占芳 吴智兵 林培政 《新中医》 CAS 2012年第1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复制温病湿热证模型,比较2种不同生物致病因子所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分子免疫学特征。方法:结合高脂饮食及湿热环境建立MHV-A59病毒、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6只,正常组(A);单纯... 目的:复制温病湿热证模型,比较2种不同生物致病因子所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分子免疫学特征。方法:结合高脂饮食及湿热环境建立MHV-A59病毒、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6只,正常组(A);单纯湿热因素组,即湿热组(B);病毒感染湿热组,即湿热加病毒组(C);细菌感染湿热组,即湿热加肠菌组(D),检测相关免疫及炎症指标。结果:造模后C、D组小鼠肛温较造模前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A、B组小鼠体重较造模前增加(P<0.05);而C组小鼠体重较造模前降低(P<0.01)。造模后C组外周血CD8+值较A、B、D组降低(P<0.01);CD4+/CD8+比值升高(P<0.05)。造模后C组肝脏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较A、B、D组升高(P<0.01)。造模后C、D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与A、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组TNF-α水平升高较D组更为显著(P<0.01)。造模后B、C、D组γ干扰素(IFN-γ)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C、D组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比值较A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B、D组小鼠胃黏膜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OD值升高,与A、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作为特殊生物致病因子引入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构建,是一种新的病证结合模型;其免疫学特征是以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 生物致因子 动物模型 分子免疫学特征
下载PDF
中药清热凉血新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微观实验观察(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艺平 韩鹏 +4 位作者 刘成 马国亮 李贞 刘仕昌 彭胜权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2期2394-2395,共2页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对常见病证温病湿热证的作用,并从微观角度探讨温病湿热证血瘀的客观性。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的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立黄连解毒汤(HuanglianJiedudecoction,HJD)组、黄连解毒汤加丹参(Salviamiltior...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对常见病证温病湿热证的作用,并从微观角度探讨温病湿热证血瘀的客观性。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的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立黄连解毒汤(HuanglianJiedudecoction,HJD)组、黄连解毒汤加丹参(Salviamiltior-rhiza,SM)、赤芍(Paeonialactiflora,PL)(HJD+SM+PL)组、王氏连朴饮(WangshiLianpudrink,WLD)组、王氏连朴饮加丹参、赤芍(WLD+SM+PL)组、湿热证模型组、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及体温变化、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HJD+SM+PL组症状表现较轻,HJD组及HJD+SM+PL组体温升高较小,药物治疗各组内毒素犤HJD,HJD+SM+PL,WLD,WLD+SM+PL组分别为(0.57±0.06),(0.56±0.07),(0.63±0.03),(0.62±0.02)μg/L〗,TNF,IL-1较湿热模型组犤内毒素为(0.79±0.05)μg/L〗显著降低(P<0.05~0.01),HJD组、HJD+SM+PL组内毒素,IL-1的含量尚低于WL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模型组血液流变学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JD+SM+PL组、WLD+SM+PL组在改善上述指标效果较好,优于HJD组、WL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清热解毒对于温病湿热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治疗 湿 实验 解毒 凉血化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