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沉积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祁凯 任战利 +3 位作者 张梦婷 马骞 杨燕 刘润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97-1912,共16页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积面貌,并结合裂变径迹构造抬升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渭河地区中生代后期改造过程及演化阶段。结果显示:渭河盆地内部主要凹陷可能仅残留小范围的、不连续的C-P地层,未发现中生代地层。岩石学、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南部和北秦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两者在相同时期为同一盆地。二叠系碎屑岩源区可能为再旋回造山带及陆块源区,主要来自北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碎屑岩及南部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三叠系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地区的宽坪群、秦岭群或同期发育的火山岩。裂变径迹资料暗示渭河地区与渭北隆起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抬升期次具有一致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地层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弱抬升为主;早白垩世末以来,地层发生大规模抬升、剥蚀,致使上古生界-中生界在渭河地区残留较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渭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过程分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白垩纪末几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定年 沉积-构造演化 晚古生代-中生代 渭河地区 渭北隆起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甘肃渭河地区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岩 李文 《中国园艺文摘》 2014年第8期185-186,共2页
介绍甘肃渭河地区几种常见的蔬菜栽培模式,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为今后该地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渭河地区 蔬菜 高产 高效 栽培模式
下载PDF
陕西渭河地区新生代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智超 李文厚 +2 位作者 李永项 李玉宏 韩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渭河地区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前人做了大量工作,但详细的地层划分一直存在不同认识。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通过大量野外剖面实测及室内资料的汇总,对渭河地区新生代地层做了归纳,划分如下:古近系... 渭河地区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前人做了大量工作,但详细的地层划分一直存在不同认识。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通过大量野外剖面实测及室内资料的汇总,对渭河地区新生代地层做了归纳,划分如下:古近系始新统红河组;渐新统白鹿塬组;新近系中新统冷水沟组、寇家村组、灞河组;上新统游河组;第四系更新统三门组、泄湖组、乾县组及全新统半坡组。渭河地区由始新世开始沉积,早期气候比较炎热干燥,渐新世逐渐变得温暖湿润,至渐新世晚期气候干冷;中新世早期湖泊广布,环境相对湿润,晚期逐渐变得干暖,但依然存在干冷环境;上新世整体比较温暖湿润,但后期气候逐渐转凉;至第四纪随着冰期到来,整体气候显著变冷、变干,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地层划分 沉积环境 气候变化 新生代 渭河地区 陕西
原文传递
渭河地区游河组腹足类口盖化石新发现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智超 李永项 +3 位作者 李文厚 李玉宏 马凯 高陆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2-649,共8页
渭河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包括甘肃、宁夏及陕西部分地区,新生代化石资料丰富.口盖作为我国陆相地层中广泛分布且类型丰富的化石,目前多报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见于奥陶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且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西部仅在... 渭河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包括甘肃、宁夏及陕西部分地区,新生代化石资料丰富.口盖作为我国陆相地层中广泛分布且类型丰富的化石,目前多报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见于奥陶纪、白垩纪-古近纪地层,且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地区,西部仅在西藏有所见及.随着近些年渭河地区工作的不断进展,在渭南沈河张家坡剖面发现大量口盖化石,主要产于上新统游河组下部地层,岩性以灰绿色、青灰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由于岩性疏松、成岩作用弱,通过清水浸泡、80目筛子淘洗、筛选及稀盐酸处理,对比早期研究成果,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出4属12种(Mirolaminatus,Assiminea,Parafossarulus和Pseudemmericia),其中包括8个新种,均为上新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腹足类口盖化石.简单归纳了口盖化石演化序列,指出腹足类口盖化石的大小及厚度不能作为口盖化石演化特征,且钙化的比角质的更进步.该化石的发现为腹足类动物群、上新统口盖化石研究及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地区 游河组 腹足类 口盖
原文传递
渭河平原地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伟 陆健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1-355,共5页
在渭河平原咸阳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 7种生境 ,采用样带法取样 ,选用Shannon Wiener、Pielou指数和多元变量分析法进行鸟类群落结构分析。共发现 6 3种鸟类 ,隶属于 13目 2 9属 4 7科。 7个样区的鸟类组成表明水域面积是影响特定鸟类 (水... 在渭河平原咸阳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 7种生境 ,采用样带法取样 ,选用Shannon Wiener、Pielou指数和多元变量分析法进行鸟类群落结构分析。共发现 6 3种鸟类 ,隶属于 13目 2 9属 4 7科。 7个样区的鸟类组成表明水域面积是影响特定鸟类 (水鸟 )分布的重要因子。α多样性指数和干扰程度呈线性关系 (Y =2 94 5 -0 35 2X)。而中等偏上的均匀度表明不同样区种群的分布较为均匀。进一步对鸟类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主分量分析后表明 :按照人为干扰程度的大小将 7个样区划分为 3~ 4个群落组合 ;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比聚类分析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在人为干扰的前提下 ,类似生境 (相同高程或相近水域面积 )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程度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平原地区 夏季 鸟类群落结构
下载PDF
6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晴晴 王会肖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8,49,共7页
基于渭河关中地区1951年-2013年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分析了6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并探讨了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渭河关中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20... 基于渭河关中地区1951年-2013年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分析了6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并探讨了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渭河关中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206℃/(10a),冬季对流域平均气温的变暖贡献最大。全年及各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均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2)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每年约减少0.5775 mm,春季和秋季对下降趋势贡献较大。降水量突变点较为复杂,在许多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变。降水年内分配较为稳定,集中度基本维持在0.5-0.6,集中期为7月。(3)渭河关中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季风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土地覆被类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关中地区 Mann-Kendall检验 趋势分析 年内分配 变化成因
下载PDF
兴平地区渭河南岸潜水防污性评价
7
作者 陈枭萌 徐嘉璐 +2 位作者 王玮 郭倩 牟海斌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3期121-124,129,共5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主要供水水源之一。目前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失衡,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安全保障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兴平地区渭河南岸为例,利用DRASTIC方法,选取潜水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类别、土...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主要供水水源之一。目前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失衡,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安全保障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兴平地区渭河南岸为例,利用DRASTIC方法,选取潜水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类别、土壤介质类别、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类别以及渗透系数为防污性7项评价因子,构建了潜水防污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地区的潜水防污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将兴平地区渭河南岸的潜水防污性分为防污性差和防污性较差两个等级,并绘制了潜水防污性评价分区图,为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潜水防污性 DRASTIC 指标体系 兴平地区渭河南岸
下载PDF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
8
作者 张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3-217,共5页
从社会经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渭河流域干流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空间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概括。通过GIS数据库分析功能和因子分析方法,获取了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空间格局划分的初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渭河流域干流地区... 从社会经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渭河流域干流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空间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概括。通过GIS数据库分析功能和因子分析方法,获取了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空间格局划分的初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空间发展类型区的不同,从产业、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渭河流域干流地区各级政府进行空间管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
下载PDF
渭河源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9
作者 潘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第4期143-143,共1页
在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国内义务教育中逐渐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各类资源比较缺乏,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其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不足、师资... 在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国内义务教育中逐渐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农村地区,因为各类资源比较缺乏,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其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小学体育课的开课率不足、师资不足等,这些对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本文是结合渭河源地区的农村体育教育情况,对如今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地区 农村学校体育 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下载PDF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谫见——以甘肃东部渭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10
作者 林天山 《丝绸之路》 2014年第22期70-71,共2页
文物保护工作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物保护是目前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甘肃东部渭河中下游地区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客观实际,本文提出了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大文... 文物保护工作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物保护是目前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甘肃东部渭河中下游地区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客观实际,本文提出了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投入、主动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等具有建议性的意见,旨在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甘肃东部渭河中下游地区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渭河边发现明末起义军钱币
11
作者 铁丹 林文君 《西安金融》 2002年第6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永昌通宝 渭河地区 古钱币 明朝末年 农民起义军
下载PDF
渭河上游定西段综合治理的战略对策
12
作者 董永鸿 《甘肃农业》 2004年第1期44-45,共2页
渭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 ,南北两岸差异悬殊 ,河防标准偏低 ,洪灾损失严重 ,水土流失剧烈 ,生态环境脆弱 ,技术贮备数量少 ,资金短缺到位差。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综合规划、综合治理角度入手 ,提出了... 渭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 ,南北两岸差异悬殊 ,河防标准偏低 ,洪灾损失严重 ,水土流失剧烈 ,生态环境脆弱 ,技术贮备数量少 ,资金短缺到位差。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综合规划、综合治理角度入手 ,提出了统一机构、全面管理 ,转变观念 ,联合治水 ,科教兴水、依法治水 ,强化管理 ,提高效益的战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地区 定西段 综合治理 战略对策
下载PDF
晚清渭河沿线地区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
13
作者 胡浩楠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7,37,共9页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之一。通过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复原晚清渭河沿线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状况,发现该区域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空间差异性、周期性,且存在突变。从时间上看,1844—1880年为中度、重度旱灾...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之一。通过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复原晚清渭河沿线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状况,发现该区域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空间差异性、周期性,且存在突变。从时间上看,1844—1880年为中度、重度旱灾多发期,1880—1911年为中度、重度涝灾多发期,且短期内旱涝交替频繁。从空间上看,渭河上游沿线属于易旱地区,中下游大部分区域为易涝地区,旱涝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渭河沿线地区夏秋两季易发生连涝,春夏秋三季易发生连旱,季节性的旱涝对传统农业社会造成较大威胁。整体上,旱涝灾害以17到18年的周期最为突出,呈现中小周期变化特点,而在1883年、1890年及1898年存在明显的突变。晚清渭河沿线地区旱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可能与ENSO、太阳活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渭河沿线地区 旱涝灾害 时空特征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刘超 汪有科 +1 位作者 湛景武 杨直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66,共3页
通过对夏玉米在露天和干旱棚控水2种土壤水分状况下生长状况的观测,发现秸秆覆盖夏玉米有明显增产效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0、3000、6000、9000、12000 kg/hm2五种处理下玉米状况的对比,得出6000 kg/hm2为渭... 通过对夏玉米在露天和干旱棚控水2种土壤水分状况下生长状况的观测,发现秸秆覆盖夏玉米有明显增产效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0、3000、6000、9000、12000 kg/hm2五种处理下玉米状况的对比,得出6000 kg/hm2为渭河平原地区最适宜夏玉米田秸秆覆盖量。在6000 kg/hm2覆盖量下,露天小区夏玉米可增产5.61%。试验证明,渭河平原地区秸秆覆盖夏玉米,增产潜力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玉米增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土壤含水量 夏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渭河平原地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渭河关中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占车生 乔晨 +1 位作者 徐宗学 尹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49-2355,共7页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78年-2007年的Landsat 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渭河流域关中地区1978年-2007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各景...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78年-2007年的Landsat 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渭河流域关中地区1978年-2007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各景观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消长变化,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和林地斑块面积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减小;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土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景观斑块分布趋于破碎化,破碎度指数从0.9127下降为0.8755;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分别增长了2.72%和2.71%,之后锐减,2000年达到最低后逐渐有所回升;景观优势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后逐渐减小。说明近期研究区生态景观的异质性有所改进,生态景观格局处于快速调整并趋于稳定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关中地区 生态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遥感 地理信息
原文传递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平台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洋 周孝德 张新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9,共6页
为了开发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通过可视化编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开发出了一套智能化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平台,并介绍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平台的功能以及系统的结... 为了开发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通过可视化编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开发出了一套智能化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平台,并介绍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平台的功能以及系统的结构及应用。所建立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可有效地实现现状年水环境承载能力的计算、未来不同水平年的承载力预测以及对承载力计算结果进行空间展示。该系统通过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应用,得出的评价结论与该地区因严重污染所导致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污染 承载能力 评价系统 渭河关中地区
下载PDF
1400-1899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与城市变迁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挺 费杰 周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67,共8页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分析,对1400-1899年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500年内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上呈升高趋势,且沿着渭河流向由西向东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分析,对1400-1899年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500年内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上呈升高趋势,且沿着渭河流向由西向东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加。为了探求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兴衰变迁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文中将该地区的城市修筑和洪涝灾害在时间上的频次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并就每个城市的修筑次数与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进行了分别比较。结果表明:在这500年内城市修筑的频次变化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变化大体一致,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的时段对应的城市修筑频次相应较高,只是在时间上略微后移,这正好说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城市的修筑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渭河上游地区各城市的洪涝灾害次数与修筑次数成正相关关系,即洪涝灾害次数多的城市,其修筑次数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洪涝灾害是渭河上游地区城市兴衰变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试图分析了历史时期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防洪对策,主要有加固城池、筑堤植柳,甚至迁建城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地区 1400-1899 洪涝灾害 城市变迁
原文传递
渭北旱塬造林技术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阿罗 《陕西林业》 2004年第2期42-42,共1页
渭河北部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这里山大、塬高、沟深、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渭北的生态环境,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咸阳市借鉴平原地区的技术与经验,结合国家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通... 渭河北部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这里山大、塬高、沟深、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渭北的生态环境,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咸阳市借鉴平原地区的技术与经验,结合国家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通过设计试验和流动调查等方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渭北实际,以抗旱保水为核心的造林技术程序,严把造林规划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北部地区 旱塬造林技术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条件
下载PDF
夏秋大白菜栽培技术要点
19
作者 蒋进保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3年第10期10-10,共1页
为了完善渭河川道地区高产高效农田种植模式,提高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根据秋冬大白菜价格低,消费量大的特点,在小麦复种大白菜的基础上。
关键词 大白菜 栽培技术 渭河川道地区 品种选择 施肥 播种 园艺管理 采收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s of the Weihe graben and its surroundings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被引量:6
20
作者 XU ShuBin MI Ning +3 位作者 XU MingJie WANG LiangShu LI Hua YU DaY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372-378,共7页
We use 15 seismic stations, crossing the Qinling orogen (QO), Weihe graben (WG) and Ordos block (OB), to study the crustal structures by receiver functions (RF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quite a difference in... We use 15 seismic stations, crossing the Qinling orogen (QO), Weihe graben (WG) and Ordos block (OB), to study the crustal structures by receiver functions (RF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quite a difference in crustal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of three tectonic units (orogenic belt, extentional basin and stable craton).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northern QO is 37.8 km, and Poisson ratio is 0.247, which indicates the increase of felsic materials in QO. In the southern OB,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is 39.2 km and Poisson ratio is 0.265. Comparatively high value of Poisson ratio is related with old crystallized base in the lower crust and shallow sediments. The artificial RFs reveal that low-velocity and thick sediments have a significant ef fect on phases of the MohoroviEi6 discontinuity (Moho). As a result, the Moho phases in WG are tangled. S-wave velocity (Vs) invers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shallow sediment layers with 4-8 km's thickness and high velocity zones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in WG. Complex Moho structure and high velocity zone may have been induced by the activities of the Weihe faults s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he graben receiver functions Poisson ratio crustal structur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