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都市圈核心区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网络结构特征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张婧雅 邹文昊 钟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39,共7页
自然游憩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识别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是依托多处自然保护地组织自然游憩的前提,但目前相关研究较欠缺。选取武汉都市圈核心区60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自... 自然游憩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识别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是依托多处自然保护地组织自然游憩的前提,但目前相关研究较欠缺。选取武汉都市圈核心区60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揭示自然保护地游憩流的网络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呈现出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结构,游憩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小世界特征不显著,共划分出以“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名胜区”等为代表的5个社群;2)自然保护地游憩流受到空间邻近性、交通便捷程度、网络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游憩服务发展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风景道建设、服务设施改善、游憩谱系产品构建等方面提出游憩规划建议,以期加强自然保护地间的游憩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生态旅 游憩流 都市圈 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城市游憩流的集散及影响因素研究——武汉市汉口江滩和东湖听涛景区的实证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玥琳 程绍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2-676,共5页
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休闲与游憩活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休闲活动,有关游憩行为的研究是休闲消费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提出了基于行为——空间理论的城市游憩流集聚与扩散的综合驱动机制模型,并以武汉市城市滨水游憩流为例,分析了城市... 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休闲与游憩活动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休闲活动,有关游憩行为的研究是休闲消费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提出了基于行为——空间理论的城市游憩流集聚与扩散的综合驱动机制模型,并以武汉市城市滨水游憩流为例,分析了城市游憩流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过程及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游憩流 空间特征 动力机制 武汉滨水区
下载PDF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研究——以秦皇岛碣石山风景区为例
3
作者 李光子 蔡君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理解游憩服务流动机制与服务级联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协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在明确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即以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5个阶段来理解从... 理解游憩服务流动机制与服务级联对于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协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在明确游憩服务流与服务级联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游憩服务级联模式,即以游憩资源-服务潜力-游憩服务-使用者受益-福祉形成5个阶段来理解从游憩服务供给到人类福祉的过程;应用成本距离法和栅格耗费距离法,结合问卷调查与可达性和人口密度分析,对秦皇岛市碣石山风景区的市域尺度和区域尺度游憩服务流形态特征和流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服务流模式主要有3种,即碣石山—秦皇岛模式,通过田园观光等游憩服务提供身心放松等最直接的收益形式;碣石山—秦皇岛—京津冀模式,作用于从身心健康到自我实现各个层级的福祉;碣石山—京津冀模式,以放松解压、锻炼身体为主要的游客受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 服务级联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风景区可达性 碣石山
下载PDF
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影响——以苏州城区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1 位作者 刘昌雪 钱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8-90,共13页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系统 空间 通达性 游憩流 苏州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