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 1
-
-
作者
刘鸿雁
杨超杰
张沛东
李文涛
杨晓龙
张秀梅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6-906,共11页
-
基金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5010
2013050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2227)
-
文摘
基于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在青岛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度/生物量曲线、等级聚类分析、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对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调查期间共捕获游泳动物61种,隶属34科,其中鱼类36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3种。优势种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us otakii)、斑头鱼(H.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其中日本蟳(26.91%)和许氏平鲉(26.74%)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礁区游泳动物的渔获量和渔获种类数均多于对照区,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值出现在5月,达到735.74±316.59 g·net–1·d–1。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的特征值上,7、8月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但鱼礁区和对照区无显著差异(P>0.05)。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5、6月游泳动物群落处于严重受干扰状态,11月和次年1月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聚类分析表明,除1月外,各月份不同区域的样方相似性都较高,5、6月三亩前礁区的相似性最高,达到86.21%。
-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游泳动物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丰度/生物量曲线
崂山湾
-
Keywords
artificial reef
ne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
Laoshan Bay
-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