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生物被膜与游离菌对消毒剂抗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丽蓉 宋金武 +1 位作者 黎英文 邓金花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23期25-28,共4页
目的:比较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和游离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方法:采用超声波平板法和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用含800mg/L的过氧乙酸消毒剂作用1min,对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游离菌的平均杀灭率分别... 目的:比较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和游离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方法:采用超声波平板法和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用含800mg/L的过氧乙酸消毒剂作用1min,对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游离菌的平均杀灭率分别为90.53%、87.64%和83.16%,对其细菌生物被膜的平均杀灭率仅为82.56%、84.81%和82.85%;用含15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作用1min,对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游离菌的平均杀灭率分别为96.95%、96.18%和96.05%,对其细菌生物被膜的平均杀灭率仅为86.37%、89.54%和91.20%。结论: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对消毒剂抗性都比游离菌强,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游离菌 抗性 超声波平板法 载体浸泡定量杀
下载PDF
超声联合乳酸处理对沙门氏菌游离及生物膜菌体的杀菌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晋跃 张衡 +3 位作者 张娇娇 孙芝兰 刘芳 都立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0-278,共9页
采用超声联合乳酸处理研究其对沙门氏菌游离及生物膜菌体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超声(400 W)联合0.5%和1.0%乳酸处理有明显的协同杀菌作用。超声联合1%乳酸,可在30 min内完全杀死沙门氏菌游离细胞,60 min内使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膜细胞降至... 采用超声联合乳酸处理研究其对沙门氏菌游离及生物膜菌体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超声(400 W)联合0.5%和1.0%乳酸处理有明显的协同杀菌作用。超声联合1%乳酸,可在30 min内完全杀死沙门氏菌游离细胞,60 min内使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膜细胞降至低于检测限。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胞外ATP浓度检测发现:超声联合乳酸处理造成菌体细胞形态结构严重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显著增加,菌体胞内ATP泄露。呼吸链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超声联合乳酸处理可导致细胞中呼吸链脱氢酶的活性迅速降低。结论:超声联合乳酸处理对沙门氏菌游离及生物膜菌体有协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 超声 乳酸 游离菌 生物膜
下载PDF
过程pH刺激对游离和吸附菌协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堂见 石丽娟 +5 位作者 余润兰 顾帼华 周丹 陈淼 邱冠周 曾伟民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2220-2229,共10页
为了研究过程pH刺激对中度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测定浸出过程中铜的浸出率以及游离和吸附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将浸出第14天浸出过程的pH分别调节至1.0及3.0时,游离菌和吸附菌的生长均出现一个适应期。同时,未调节p... 为了研究过程pH刺激对中度嗜热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测定浸出过程中铜的浸出率以及游离和吸附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将浸出第14天浸出过程的pH分别调节至1.0及3.0时,游离菌和吸附菌的生长均出现一个适应期。同时,未调节pH的对照组铜的浸出率为87.5%;而调节过程pH至1.0和3.0时,铜的浸出率分别下降至86.9%和64.0%。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pH刺激对吸附菌的影响比对游离菌的影响小,说明吸附菌比游离菌对过程pH刺激具有更强的抗性。此外,调节过程pH至3.0显著破坏了游离菌和吸附菌的群落结构,浸出体系无法恢复至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过程pH刺激 游离菌 吸附 微生物群落结构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曝气充氧污水中碳源种类对游离菌凝聚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魏萍 袁林江 +2 位作者 陈希 王骞 袁林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48-3857,共10页
为揭示碳源种类在细菌形成菌胶团中的作用,在好氧批式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以4种有机物作为人工废水中的碳源,培养污水中细菌从完全游离到凝聚为絮体的过程.结果显示,当以小分子有机物(乙酸钠或葡萄糖)和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胨或可溶性淀粉)... 为揭示碳源种类在细菌形成菌胶团中的作用,在好氧批式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以4种有机物作为人工废水中的碳源,培养污水中细菌从完全游离到凝聚为絮体的过程.结果显示,当以小分子有机物(乙酸钠或葡萄糖)和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胨或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时,分别培养大约48 h和24 h即出现直径大于30μm的絮体.碳源为大分子有机物时,絮体形成过程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与多糖比值达到极值所用时间较以小分子有机物为碳源要短.以蛋白胨为例,这些指标在培养开始24 h时即分别达到了最大接触角(64.91°)、最小Zeta电位(9.21 mV)和最大PN/PS值(6.25),但用乙酸钠培养时,达到最大接触角(53.52°)、最小Zeta电位(12.2 mV)和最大PN/PS值(8.03)所需时间为36 h.研究发现,絮体的PN/PS比值与接触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p<0.05),但与Zeta电位绝对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5).大分子有机物作碳源时,细菌EPS中蛋白质的合成相比多糖更快更多,增加了细菌表面EPS的疏水性,从而使细菌个体间静电斥力降低,导致游离细菌易于因搅动和相互碰撞凝聚成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菌 碳源 活性污泥 凝聚 胞外聚合物
原文传递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蓝细菌中^(32)P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蒋丽娟 史小丽 +4 位作者 杨柳燕 肖琳 王凤平 高光 秦伯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1-524,共4页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 ,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对富集3 2 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 (Microcystis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 2 P...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 ,分析游离附生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对富集3 2 P的铜绿微囊蓝细菌 (Microcystisaeruginosa)中磷释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延迟期和对数期 ,游离附生假单胞菌的加入抑制了微囊蓝细菌中3 2 P的释放 ,而对蓝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微囊蓝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和衰减期 ,假单胞菌促进其蓝细菌细胞内3 2 P的释放 ,同时也加速微囊蓝细菌的衰亡 .假单胞菌对微囊蓝细菌3 2 P释放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自身的吸磷能力导致的 .假单胞菌的吸磷量由假单胞菌生物量和细胞内磷浓度决定 ,假单胞菌在微囊蓝细菌的整个生长阶段生物量不断增加 ,而体内3 2 P浓度在开始阶段很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附生假单胞 铜绿微囊蓝细 ^32P 释放 影响 水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临床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转录组的差异分析
6
作者 刘巍巍 国果 +6 位作者 吴兆颖 毛成菊 李忠旬 贾利娜 尚小丽 彭建 吴建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249-1257,共9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的转录组差异,探究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方法从住院病人痰液或血液样本分离CRAB 4、55、78及117菌株,挑取单菌落分别培养生物被膜态菌(A组)和游离态菌(B组),采用Tri...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的转录组差异,探究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方法从住院病人痰液或血液样本分离CRAB 4、55、78及117菌株,挑取单菌落分别培养生物被膜态菌(A组)和游离态菌(B组),采用Trizol法提取2组细菌核糖核酸(RNA)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通过GOSeq 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通过KOBAS软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择8个DEG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结果RNA样品完整无污染满足测序要求,测序数据错误率不超过0.03%;A与B组相比鉴定到407个差异基因,其中212条基因为上调表达,195条基因为下调表达,涉及铁的摄取和转运、菌毛合成的调控、生化代谢酶类及转录调节因子等;GO分析显示,GO条目主要富集于分子功能类别和生物过程类别;KEGG分析显示,DEGs富集到硫代谢、ATP结合盒(ABC)转运系统、万古霉素耐药、群体感应及阳离子抗菌肽耐药等多条通路;选取的8个差异基因通过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临床分离的CRAB菌株,其生物被膜态和游离态存在基因表达差异,生物被膜的形成涉及多基因和多信号通路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 生物被膜 游离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番茄秸秆固定化芽孢杆菌M1对3环PAHs污染老化土壤修复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岩 李成 +6 位作者 张小雪 冯煊 王伟 冯圣东 宁国辉 王小敏 杨志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6-813,共8页
为探讨固定化微生物对煤矿区3环PAHs污染老化土壤的修复效果,以番茄秸秆为固定化载体材料,通过"吸附-包埋-交联法"形成了固定化芽孢杆菌微球,并采用土培试验对煤矿区土壤3环PAHs去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离芽孢杆菌M1对煤矿... 为探讨固定化微生物对煤矿区3环PAHs污染老化土壤的修复效果,以番茄秸秆为固定化载体材料,通过"吸附-包埋-交联法"形成了固定化芽孢杆菌微球,并采用土培试验对煤矿区土壤3环PAHs去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离芽孢杆菌M1对煤矿区污染老化土壤单体芴(Flu)、菲(Phe)和蒽(Anth)的去除随接菌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接菌量为1%、10%、20%(体积质量比)的游离芽孢杆菌处理中,10%处理(B2M1)对土壤Phe的去除率最高,为21.35%。不同接菌量的固定化芽孢杆菌M1微球处理对3种PAHs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微球基质处理,其中,接菌量20%的固定化芽孢杆菌处理(X3M1)对土壤Flu的去除率最高,达95.25%,比不含M1菌株的番茄秸秆微球基质处理(X3)提高了12.03个百分点。对比分析扣除微球基质后的固定化M1与添加同等菌量的游离M1去除结果看出,经固定化后的菌株M1比游离菌M1显著促进了对煤矿区污染老化土壤3环PAHs的去除,不同接菌量对单体Flu和Anth去除率为72.17%~75.52%和8.97%~28.88%,分别比游离菌增加了64.10~72.31个百分点和8.13~15.24个百分点,单体Phe 1%接菌量处理比游离菌提高了5.07个百分点。从土壤酶活性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固定化M1三种剂量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微球基质和游离菌M1处理,随剂量增加依次是游离菌处理的1.16、1.23倍和1.20倍,是微球基质处理的1.28、1.19倍和1.16倍,与3环PAHs的去除率规律相一致,而固定化M1处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对于游离菌处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固定化芽孢杆菌M1对土壤3环PAHs去除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为煤矿区PAHs污染老化土壤原位修复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数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秸秆 游离菌 固定化 芽孢杆 3环PAHs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固定化MM-7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影响因素重要性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秀霞 刘永博 +4 位作者 徐娜娜 白雪晶 孔甜甜 李进辉 张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8-452,共5页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利用实验室已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MM-7,以天然有机材料YJ-05为载体,吸附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并将游离与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室内花盆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对C/N/P、微生物投加量、石油含量、氧化剂和表面活...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利用实验室已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MM-7,以天然有机材料YJ-05为载体,吸附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并将游离与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室内花盆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对C/N/P、微生物投加量、石油含量、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探讨不同修复时期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在不同降解时期,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经过21 d的修复,固定化MM-7对石油烃类的降解率为27.12%,修复过程中,接种量一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降解初期表面活性剂影响较大,降解中后期土壤石油含量变为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固定化 游离菌 石油降解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净化SO_2气体的固定化微生物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武淑文 杨迎冬 黄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284-12285,共2页
利用SO2气体对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采集的微生物进行诱导驯化,得到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优势菌的脱硫菌,研究了该固定化微生物脱硫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固定化后的微生物对热、pH等的稳定性提高,对金属等有毒物质的毒性抵... 利用SO2气体对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采集的微生物进行诱导驯化,得到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优势菌的脱硫菌,研究了该固定化微生物脱硫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固定化后的微生物对热、pH等的稳定性提高,对金属等有毒物质的毒性抵抗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固定化微生物 游离菌
下载PDF
LNA和HNA细菌在反硝化过程中的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双双 李志华 +1 位作者 贝源 杨成建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8-84,共7页
低核酸(low nucleic acid,LNA)和高核酸(high nucleic acid,HNA)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当前尚不清楚反硝化过程对细菌的影响。为此,通过对不同反硝化条件下游离态的LNA和HNA细菌沿程变化情况及相关细菌群基因测序分析,发... 低核酸(low nucleic acid,LNA)和高核酸(high nucleic acid,HNA)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当前尚不清楚反硝化过程对细菌的影响。为此,通过对不同反硝化条件下游离态的LNA和HNA细菌沿程变化情况及相关细菌群基因测序分析,发现游离菌在反硝化过程中会快速增多,且反硝化速率越大,增速越高。结果显示:反硝化时LNA细菌比HNA细菌更快脱离污泥絮体,只有在反硝化达到一定程度,使絮体结构疏松甚至破碎时HNA细菌才会表现出快速增多,由此推测低核酸(LNA)细菌位于污泥表面或者填充于絮体之间,而高核酸(HNA)细菌是污泥絮体的骨架部分。淀粉在反硝化时会因其网捕作用使游离菌减少,但乙酸钠的反硝化作用比淀粉的网捕作用对游离菌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HNA细菌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是主要功能菌,而LNA细菌对反硝化反应能做出更快的响应,可作为反硝化启动的指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A细 HNA细 游离菌 活性污泥 反硝化 絮体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