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永红 杨旭 +2 位作者 罗虹雨 雷建华 王文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8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49例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87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6... 目的:探讨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8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49例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87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6例、肝硬化19例)和57例其他肝病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并根据血清铜和铜蓝蛋白计算出血清游离铜。结果:①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105.0±29.4)μg.dL-1]高于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28.1±14.9)μg.dL-1]和重型肝炎患者[(70.5±41.7)μg.dL-1](P<0.05);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均低于正常,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敏感度为86.0%,特异度为47.2%。②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游离铜平均为(62.3±27.7)μg.dL-1,最高达113μg.dL-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血清游离铜平均为(10.2±9.3)μg.dL-1,高于其他肝病组(P<0.01),血清游离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敏感度为59.6%,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血清游离铜可作为诊断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蓝蛋白 血清 血清游离铜
下载PDF
APDC/MIBK-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血清中游离铜、结合铜与总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桂珍 王军 吕玲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本文用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为络合剂,甲基异丁酮(MIBK)为萃取剂,分离血清中游离铜。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分析其游离铜含量,用本方法对形成络合物的最佳pH、络合剂用量、共存元素的干扰等进行了试验;比较了有机相进样的灵敏度和... 本文用吡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为络合剂,甲基异丁酮(MIBK)为萃取剂,分离血清中游离铜。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分析其游离铜含量,用本方法对形成络合物的最佳pH、络合剂用量、共存元素的干扰等进行了试验;比较了有机相进样的灵敏度和重复性,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该方法检出限为2.6μg/L,测得回收率均值为95.5%,其15份试验的相对标准差为2.1%。实测武汉市50例健康人血清中游离铜、结合铜及总铜含量与国外文献值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原子吸收法 游离铜 结合
下载PDF
超声波萃取法用于棉织品中游离铜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
3
作者 臧健 《广州化工》 CAS 2010年第5期153-154,共2页
利用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对未前处理和已前处理纯棉坯布进行了汗液萃取,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出滤液的游离铜含量。实验表明,传统萃取法要60min萃取时间,而本方法只需20~30min,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 超声波 萃取 游离铜
下载PDF
Wilson病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长龙 程楠 胡纪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4期1756-1759,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所致的结节性肝硬化和大脑基底神经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性疾病。血清游离铜的增多可能是部分患者在驱铜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然而游离铜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血清中且含量...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所致的结节性肝硬化和大脑基底神经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性疾病。血清游离铜的增多可能是部分患者在驱铜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然而游离铜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血清中且含量相对较低,如何将血清中的游离铜进行可靠分离并精确测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本文拟对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清游离铜测定前样品的处理及检测技术方面进行总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son病 血清游离铜 检测方法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可用于血清游离铜快速检测的特异性识别元件
5
作者 熊亚敏 黄沛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63,共9页
铜离子广泛存在于环境和食品中,机体中游离铜离子含量增加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肝、肾损害等。目前铜离子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这些方... 铜离子广泛存在于环境和食品中,机体中游离铜离子含量增加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肝、肾损害等。目前铜离子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这些方法虽然检测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但仪器昂贵、样品处理复杂且不能区分铜离子的存在形态。因此,探索基于铜离子特异性识别元件构建的荧光或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游离铜快速特异性响应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青睐,其对应的铜离子特异性识别元件如有机小分子、纳米材料、生物分子等亦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有机小分子设计灵活,纳米材料响应灵敏,生物分子特异性强、生物相容性好,此三者作为特异性识别元件在血清游离铜的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铜 快速检测 特异性识别元件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用于酞菁颜料中游离铜的测定
6
作者 应秀玲 《安徽化工》 CAS 2010年第1期67-68,共2页
用稀硫酸提取酞菁颜料中的铜,在弱碱性条件下,Cu2+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定量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但溶于三氯甲烷的黄色络合物,该络合物能定量吸收440nm波长的光,然后根据吸光度的大小来测定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
关键词 颜料 酞菁 游离铜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叶绿素铜钠的游离铜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宗玉 金耀楚 《现代应用药学》 CSCD 1991年第2期35-36,共2页
叶绿素铜钠是一种水溶性叶绿素,含有四个吡咯的卟啉类化合物与铜螯合所得,叶绿素中螯合的铜离子对肝、脾组织的呼吸有促进作用,增进血液中铁的代谢,而生产工艺中带入的游离铜,影响产品质量。浙江省药品标准(1985年)规定检查总铜和游离铜... 叶绿素铜钠是一种水溶性叶绿素,含有四个吡咯的卟啉类化合物与铜螯合所得,叶绿素中螯合的铜离子对肝、脾组织的呼吸有促进作用,增进血液中铁的代谢,而生产工艺中带入的游离铜,影响产品质量。浙江省药品标准(1985年)规定检查总铜和游离铜,来控制该药质量。用比色法检查游离铜,不得大于0.025%,操作繁琐,显色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法 叶绿素 游离铜
原文传递
分光光度法测定酞菁蓝颜料中的游离铜
8
作者 徐再汉 刘春华 +1 位作者 肖于才 王美荣 《上海染料》 2021年第6期22-24,共3页
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Cu^(2+)的条件。酞菁蓝样品经过0.1 mol/L盐酸溶液提取游离铜,在氨性溶液介质中Cu^(2+)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曱酸钠(铜试剂)形成棕黄色的配合物,显色体系在波长436nm处有最大吸收,Cu^(2+)含量在0~30pg/25mL范围... 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Cu^(2+)的条件。酞菁蓝样品经过0.1 mol/L盐酸溶液提取游离铜,在氨性溶液介质中Cu^(2+)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曱酸钠(铜试剂)形成棕黄色的配合物,显色体系在波长436nm处有最大吸收,Cu^(2+)含量在0~30p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方法简便、快速,应用于酞菁蓝颜料中游离铜的测定,数据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酞菁蓝颜料 游离铜
原文传递
外源性铜对SD鼠脑内铜稳态与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琦 张改荣 +5 位作者 张源 陈图锋 高文华 刘少文 吴仁华 陈耀文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54-359,共6页
目的:探讨脑内铜稳态与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了解脑内铜代谢参与神经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把实验动物分为8组:对照组,戊巴比妥组,腹腔注射CuCl2组(剂量分别为2 mg/kg、10 mg/kg、50 mg/kg),CuCl2--戊巴比妥混合组(先... 目的:探讨脑内铜稳态与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了解脑内铜代谢参与神经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把实验动物分为8组:对照组,戊巴比妥组,腹腔注射CuCl2组(剂量分别为2 mg/kg、10 mg/kg、50 mg/kg),CuCl2--戊巴比妥混合组(先腹腔注射CuCl2,再注射戊巴比妥)。检测SD鼠血清和海马内不同形态铜、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含量。结果:单一铜胁迫下发现随着外源铜升高血清和海马总铜及血清非蛋白结合铜和海马内谷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在50 mg/kg注射剂量下达到最高(P<0.02);海马非蛋白结合铜和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含量在2 mg/kg注射剂量下达到最高(P<0.02),并随着外源铜浓度升高而降低。单一注射戊巴比妥后海马游离铜含量明显降低(P<0.02)。铜胁迫1小时后注射1%戊巴比妥结果表明,戊巴比妥能明显降低铜胁迫下海马及血清总铜和游离铜含量(P<0.05)。结论:外源铜能改变体内铜稳态;铜稳态失衡导致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变化,γ-氨基丁酸含量与非蛋白结合铜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稳态 游离铜 蛋白结合 Γ-氨基丁酸 谷氨酸
下载PDF
银杏叶下脚料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坤 丁欢星 +4 位作者 陈艳君 汪俊 孙振蛟 谢继才 程国才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9-73,共5页
由于银杏叶下脚料呈膏状,不易溶于水,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多数厂家将其作为废物弃去,但银杏叶下脚料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直接作为废物处理掉太过浪费,而且由于叶绿素铜钠盐具有实用价值,所以可以利用下脚料制成叶绿素铜钠盐。文章对在不... 由于银杏叶下脚料呈膏状,不易溶于水,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多数厂家将其作为废物弃去,但银杏叶下脚料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直接作为废物处理掉太过浪费,而且由于叶绿素铜钠盐具有实用价值,所以可以利用下脚料制成叶绿素铜钠盐。文章对在不同皂化、除杂和铜代条件下制得的叶绿素铜钠盐的总铜和游离铜含量进行了考察,研究了银杏叶下脚料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工艺,最终得到了比以往的文献报道更有效的去杂质的方法和最佳的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下脚料 叶绿素钠盐 皂化 游离铜
下载PDF
饲料添加剂甘氨酸铜螯合物中铜含量和螯合率的测定
11
作者 赵立军 李家军 +3 位作者 张静 林顺全 程传民 陈红 《畜牧业环境》 2021年第11期31-32,共2页
建立饲料添加剂甘氨酸铜螯合物中总铜含量、游离铜含量、螯合率的检测方法。总铜含量测定:试样经硝酸和盐酸消化后,在pH约为5的条件下,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EDTA)与铜离子络合,用1-(2-吡啶偶氮)-2-萘酚(PAN)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建立饲料添加剂甘氨酸铜螯合物中总铜含量、游离铜含量、螯合率的检测方法。总铜含量测定:试样经硝酸和盐酸消化后,在pH约为5的条件下,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EDTA)与铜离子络合,用1-(2-吡啶偶氮)-2-萘酚(PAN)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由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计算总铜含量;游离铜含量测定:用甲醇提取游离铜金属离子、离心,滤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螯合率:总铜含量与游离铜含量的差值在总铜中的占比作为螯合率。该方法检测数据与产品标识指标基本相符,方法简便易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饲料添加剂甘氨酸铜中总铜含量、游离铜含量及螯合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螯合物 饲料添加剂 游离铜 螯合率
下载PDF
一种微生物固结污染体系中Cu^(2+)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钱春香 许燕波 +1 位作者 胡黎明 陆兆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3-36,共4页
利用碳酸盐矿化菌在底物诱导下的酶化作用,分解产生碳酸根离子,矿化固结环境(土壤、水体)当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减少其危险。文章以Cu2+溶液模拟重金属离子污染体系,进行微生物矿化试验,研究过程中发现,铜离子并非转化成为单一的碳酸铜... 利用碳酸盐矿化菌在底物诱导下的酶化作用,分解产生碳酸根离子,矿化固结环境(土壤、水体)当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减少其危险。文章以Cu2+溶液模拟重金属离子污染体系,进行微生物矿化试验,研究过程中发现,铜离子并非转化成为单一的碳酸铜沉积固结,而是生成以Cu2(OH)2CO3为主的混合矿化产物。文中对CuCl2、CuSO4体系中产生的矿化产物进行了XRD、SEM、TG分析,并对生成原因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这种利用微生物矿化原理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式碳酸 游离铜离子 微生物修复 碳酸盐矿化菌
下载PDF
DTC类重金属捕集剂对Cu^(2+)去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清峰 赖水秀 杨岳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4年第1期78-81,共4页
以乙二胺、氢氧化钠、二硫化碳等为原料,在常温下合成一种橘红色的液体产品DTC-E,经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类).以模拟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系统考察了反应体系各因素对DTC-E捕集去除游离态Cu2+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 以乙二胺、氢氧化钠、二硫化碳等为原料,在常温下合成一种橘红色的液体产品DTC-E,经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类).以模拟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系统考察了反应体系各因素对DTC-E捕集去除游离态Cu2+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电镀含铜废水的处理以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DTC-E对反应体系的pH值适用范围(4~12)较广;最佳反应pH值和DTC-E投加量分别为8.0和1.0倍化学计量比(DTC∶Cu2+);絮凝剂的存在能够显著增强DTC-E对游离Cu2+的捕集去除效果;相比之下,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游离Cu2+的去除效率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捕集去除 游离铜
下载PDF
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4
作者 徐磊 蔡永亮 +5 位作者 蒋怀周 王艳昕 韩辉 侯志峰 马守亮 徐明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73-177,共5页
目的:观察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和葡萄糖酸锌片],观察组加用肝豆灵片,治疗... 目的:观察肝豆灵片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和葡萄糖酸锌片],观察组加用肝豆灵片,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两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Goldstein分级,24 h尿铜(urine copper,u-Cu),游离铜(non-ceruloplasmin plasma copper,nCP-Cu)水平、肝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0.53%,观察组为81.5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为84.2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 CP-Cu水平明显降低(P<0.05),u-Cu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BIL,AST和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豆灵片能显著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灵片 肝豆状核变性 痰瘀互结证 二巯基丙磺酸钠 24 h尿 游离铜 肝功能
原文传递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心脏标志物改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永升 刘岩 +1 位作者 韩咏竹 吴君霞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9-701,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心脏标志物改变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未正规治疗的90例HLD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分别对比HLD各临床分型、Child-pugh分级组与对照组间的心脏标志物变化,并分析各心脏标志物与血清...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心脏标志物改变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未正规治疗的90例HLD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分别对比HLD各临床分型、Child-pugh分级组与对照组间的心脏标志物变化,并分析各心脏标志物与血清游离铜的相关性。结果:HLD脑-内脏型心房钠尿肽前体氨基酸片段(NT-proANP)高于对照组(P<0.05),肝型组心肌肌钙蛋白T(cTnT)、NT-proANP、脑钠尿肽前体氨基酸片段(NT-proBNP)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 B级组与C级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BNP)、cTnT、心房钠尿肽(ANP)、NT-proANP与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和A级组(均P<0.05)。血清游离铜与cTnI、cTnT、ANP、BNP、NT-proANP及NT-proBNP分别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715、0.781、0.777、0.775、0.810及0.720。结论:HLD患者可能存在心肌损伤,且肝硬化程度越严重,心脏标志物各指标升高越明显,游离铜可能参与了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心脏标志物 游离铜 肝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