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湍涡耗散的穿孔板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海军 梁凯 +3 位作者 李洪亮 陈达亮 宋伟志 甄旭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5,共7页
气流再生噪声对消声器性能和声品质影响大,而湍涡耗散是消声器内部流场分布重要体现.利用流场分析及量纲平衡提出了湍涡耗散分布特征系数,建立了关于该系数的穿孔板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模型,求解了模型参数,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气流再生噪声对消声器性能和声品质影响大,而湍涡耗散是消声器内部流场分布重要体现.利用流场分析及量纲平衡提出了湍涡耗散分布特征系数,建立了关于该系数的穿孔板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模型,求解了模型参数,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穿孔板消声单元进口气流速度的增加,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快速增大,斜率都超过了1;随着湍涡耗散的增大,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减小,尤其当湍涡耗散小于1.0×10~5m^2/s^3,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快速下降,当湍涡耗散大于1.0×10~5m^2/s^3时,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下降速度趋于平缓,该模型可以定量分析穿孔板消声单元结构参数对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规律,穿孔板消声单元气流再生噪声总声功率级随气流分布速度增大而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板消声器 气流再生噪声 总声功率级 穿孔板消声单元 结构参数
下载PDF
内孤立波与平顶海山作用的能量耗散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钰林 孟静 +4 位作者 徐昱 贾村 刘娟 陈旭 于宇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6-859,共14页
内波破碎引起的能量耗散和混合是海洋内部的重要物理过程。通过在二维内波水槽进行实验室实验,分析内波与地形的作用,探究内孤立波与平顶海山地形作用时波要素、能量以及湍耗散率的时空变化。本实验利用重力塌陷法在两层流体中制造第一... 内波破碎引起的能量耗散和混合是海洋内部的重要物理过程。通过在二维内波水槽进行实验室实验,分析内波与地形的作用,探究内孤立波与平顶海山地形作用时波要素、能量以及湍耗散率的时空变化。本实验利用重力塌陷法在两层流体中制造第一模态内孤立波,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获得内孤立波与地形作用时的流场结构,定量分析整个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地形会改变波形甚至引起破碎,内波与地形作用时,振幅和能量密度会在内孤立波爬坡时迅速增大,在地形前缘产生强烈能量耗散。入射波的能量与塌陷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透射波能量随地形升高减小,反射波能量随地形升高增大。地形前缘局地湍耗散率极值时间序列在部分实验中呈双峰结构,对应内孤立波界面处剪切加强引起湍流耗散和波后缘翻转破碎。破碎引起的地形前缘区域平均湍耗散率量级在10^(-5)m^(2)/s^(3),局地湍耗散率极值与入射波振幅呈指数关系,所有实验中局地湍耗散率的最大值接近10^(-3) m^(2)/s^(3)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破碎 能量 湍耗散 粒子图像测速
下载PDF
亚格子尺度湍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兵 张会强 王希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51,共5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了雷诺数ReH=18,400的后台阶湍流流动,研究了亚格子尺度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的特性。给出了后台阶湍流流动的流场结构以及亚格子湍动能和亚格子湍耗散的空间分布结果,比较了大涡模拟预报湍流粘性以及等效计算粘性。...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了雷诺数ReH=18,400的后台阶湍流流动,研究了亚格子尺度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的特性。给出了后台阶湍流流动的流场结构以及亚格子湍动能和亚格子湍耗散的空间分布结果,比较了大涡模拟预报湍流粘性以及等效计算粘性。研究表明,亚格子尺度湍动能和亚格子湍耗散随着流动在空间的发展而呈现减弱趋势,回流区内亚格子湍动能和耗散较弱;在台阶截面(y/H=1处)亚格子湍动能和耗散最大。亚格子湍动能小于脉动动能统计量,亚格子粘性小于等效湍流模型粘性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特性 大涡模拟 亚格子尺度 动能 湍耗散
下载PDF
基于栅条式微涡絮凝的隧道废水处理技术数值模拟
4
作者 张东海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探究微涡混凝技术在隧道废水处理工艺上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特征的栅条式微涡发生器所产生的混凝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最优组合形式对浊度为1300 NTU模拟隧道废水进行了水力絮凝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栅条的粗细主要影... 为探究微涡混凝技术在隧道废水处理工艺上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特征的栅条式微涡发生器所产生的混凝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最优组合形式对浊度为1300 NTU模拟隧道废水进行了水力絮凝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栅条的粗细主要影响流场内流体湍动能及湍耗散的在初始混凝阶段的消耗程度,边长为5 mm的方形栅条更容易维持整个流场内混凝过程中所需的动能;栅条布置间距会改变栅条对流体的阻滞作用,布置间距为11mm时,流体能在反应中后段提供更高的湍动能及湍耗散用于絮凝反应;栅条的长度主要影响流场在轴向方向的能量演变情况,400、600、800 mm的栅条会延长流体在流场内的能量分配距离,使反应器中后段的絮体也能够有足够用于聚集的能量.采用最优组合形式的栅条对浊度为1300 NTU模拟隧道废水进行了水力絮凝验证实验,废水最终出水浊度可稳定在50 NTU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絮凝技术 数值计算 栅条式微涡发生器 动能 湍耗散
下载PDF
激励小尺度模式在湍流圆管射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严红 苏铭德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采用非涡黏性的激励小尺度(Stimulated Small Scale)模式对空间发展的轴对称湍流圆 管射流进行了大涡模拟,以雷诺数为 10 000的流动为例,考证了激励小尺度模式在自由剪切流 模拟中的可行性,描述了湍流强... 采用非涡黏性的激励小尺度(Stimulated Small Scale)模式对空间发展的轴对称湍流圆 管射流进行了大涡模拟,以雷诺数为 10 000的流动为例,考证了激励小尺度模式在自由剪切流 模拟中的可行性,描述了湍流强度、雷诺应力和湍流耗散量的变化,同时与标准的Smagorinsky 涡黏性模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结果显示,激励小尺度模式能够更为合理地描述湍流 的耗散特性和能量传输特性,从而较为准确地展示出空间发展射流中由于流动不稳定而出现的 旋涡产生、发展、破碎及合并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励小尺度模式 SmAgorinskY模式 大涡模拟 流圆管射流
下载PDF
夏季南海北部海洋混合的微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卢著敏 陈桂英 +2 位作者 谢晓辉 许旭旭 尚晓东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7-663,共7页
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 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1量级,然而存在较多小尺度过程产生的强湍流薄层,其湍耗散率达到10-7W.kg-1量级.在吕宋海峡附近,观测到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入侵南海,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湍流耗散和混合.混合系数γ的分布显示,Os-born模型估算南海混合率γ取0.11为佳.利用Richardson数对观测到的垂向热扩散系数参数化,发现陆架陆坡区和深水区的垂向混合有不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湍耗散 混合率 热扩系数
下载PDF
内孤立波破碎所致混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黄鹏起 陈旭 +2 位作者 孟静 李敏 万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3-539,共7页
为定量分析内孤立波破碎的混合过程,本文在二维内波水槽中进行了两层流体第一模态内孤立波在斜坡上破碎的实验,运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内孤立波传播、破碎、反射过程的流场,计算涡度、湍动能和湍耗散率。结果表明不同振幅内波在... 为定量分析内孤立波破碎的混合过程,本文在二维内波水槽中进行了两层流体第一模态内孤立波在斜坡上破碎的实验,运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内孤立波传播、破碎、反射过程的流场,计算涡度、湍动能和湍耗散率。结果表明不同振幅内波在不同角度斜坡上破碎时各个量的分布特征十分相似,各组实验各要素时间序列中均有两个峰值,分别发生于非线性增强和破碎时刻。得到破碎时湍耗散率与内孤立波振幅的关系为:较小振幅内波的湍耗散率与振幅呈2次关系,无因次振幅增大到0.9湍耗散率趋于不变;与斜坡角度的关系为:对于小振幅内波斜坡角度增大,破碎程度降低,耗散率减小;振幅较大时,存在一个角度使破碎程度最大。破碎引起的湍耗散率的量级在10–7到10–4m2/s3之间,比实测海洋中内孤立波传播界面和内潮遇地形破碎的湍耗散大1个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破碎 PIV湍耗散 涡度 动能
下载PDF
粗糙地形内潮导致混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宇君 孟静 +1 位作者 陈旭 杨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共6页
内潮是海洋能量级串中重要环节,对维持海洋背景层结及大尺度环流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了粗糙地形内潮导致混合的实验方案,对内潮混合机制进行了探讨。根据混合机理将流场分为三个区域:底边界层区、近底边界层区及远离边界层区... 内潮是海洋能量级串中重要环节,对维持海洋背景层结及大尺度环流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了粗糙地形内潮导致混合的实验方案,对内潮混合机制进行了探讨。根据混合机理将流场分为三个区域:底边界层区、近底边界层区及远离边界层区。利用PIV及ADV观测内潮流场中断面的流速,计算并对比了两者的无量纲流速振幅、雷诺剪切应力及湍耗散率。对比结果良好,实验方案可用于内潮混合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 混合 湍耗散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 声谱多普勒流速仪(ADV)
下载PDF
不同截面形式防风网流场的3D数值仿真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廷国 马思明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8-263,共6页
在防风网流场性能问题的研究中,防风网开孔率和截面形式的改变会影响网后流场结构。重点研究不同开孔率、不同截面形式对防风网流场结构以及网后堆垛表面流场特性的影响,以期对防风网设计提供参考。提出用CFD数值仿真软件Fluent,对不同... 在防风网流场性能问题的研究中,防风网开孔率和截面形式的改变会影响网后流场结构。重点研究不同开孔率、不同截面形式对防风网流场结构以及网后堆垛表面流场特性的影响,以期对防风网设计提供参考。提出用CFD数值仿真软件Fluent,对不同开孔率的蝶形和平板形防风网进行3D实体数值仿真,分析网后流场结构以及边界层分离现象,并通过研究网后堆垛表面压力系数、摩擦风速、湍流度等的变化,综合评价各网材的防风、抑尘性能。验证结果指出防风网能有效降低堆垛表面压力、摩擦风速和湍流度,对抑制堆垛起尘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指出,低开孔率近网处遮蔽效果好,高开孔率遮蔽距离更远;蝶形网由于近网处的漩涡耗能作用,使性能优于平板网,因此,40%蝶形网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网 截面形式 开孔率 动能一比率模型
下载PDF
收集口形状和角度对汽车风洞试验段轴向静压因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玉冬 杨志刚 李启良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4年第4期12-16,共5页
为研究风洞收集口形状和角度对试验段轴向静压因数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翼型收集口在多种角度下轴向静压因数的变化,并与平板型收集口对比.结果表明:收集口形状对轴向静压因数变化规律没有影响,轴向静压因数总是随开口角... 为研究风洞收集口形状和角度对试验段轴向静压因数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翼型收集口在多种角度下轴向静压因数的变化,并与平板型收集口对比.结果表明:收集口形状对轴向静压因数变化规律没有影响,轴向静压因数总是随开口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同一形状收集口,只在上方张开某一角度比在两侧张开相同角度的轴向静压因数略低.收集口角度变化对轴向静压因数会产生规律性影响:随收集口角度增大,从剪切层外部特别是上方进入到射流核心区的流量增加,导致核心区流速增加,从而导致轴向静压因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风洞 收集口形状 收集口角度 轴向静压因数 质量流量 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urbulent dissipation and mixing in Prydz Bay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庆轩 田纪伟 +1 位作者 赵玮 谢玲玲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45-453,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turbulence collected in Prydz Bay, Antarctica, during February, 2005. The dissipation rate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e) and diapycn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turbulence collected in Prydz Bay, Antarctica, during February, 2005. The dissipation rate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e) and diapycnal diffusivities (Ks) were estimated along a section in front of the Amery Ice Shelf. The dissipation rates and diapycnal diffusivities were spatially non-uniform, with higher values found in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section where E reached 10.7 W/kg and Kz reached 10.2 mVs, about two and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pen ocean, respectively. In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section both the dissipation rates and diffusivities showed a high-low-high vertical structure. This vertical structure may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internal waves in the upper layer, where the ice shelf draft acts as a possible energy source, and by bottom-generated internal waves in the lower layer, where both tides and geostrophic currents are possible energy sources. The intense diapycnal mixing revealed in our observation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in Prydz B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mixing Prydz Bay 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 microstructure observation
下载PDF
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mittent Turbulence in the Urban Canopy Layer 被引量:1
12
作者 XU Jing-Jing HU F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5年第2期72-77,共6页
The multifractality of energy and thermal dissipation of fully developed intermittent turbulence is investigated in the urban canopy layer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by the singularity spectrum for the fractal dimensio... The multifractality of energy and thermal dissipation of fully developed intermittent turbulence is investigated in the urban canopy layer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by the singularity spectrum for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sets of singularities characterizing multifractals. In order to obtain high-order moment properties of smallscale turbulent dissipation in the inertial range, an ultrasonic anemometer with a high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Hz was used.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turbulent signal could be singular everywhere. Moreover, the singular exponents of energy and thermal dissipation rates are most frequently encountered at around 0.2, which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singular exponents for a wind tunnel at a moderate Reynolds number. The evidence indicates a higher intermittency of turbulence in the urban canopy layer at a high Reynolds number, which is demonstrated by the data with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Furthermore, the temperature field is more intermittent than the velocity field. In addition, a large amount of samples could be used for verification of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canopy layer intermittent turbulence turbulent dissipation MULTIFRACTALITY singularity spectrum
下载PDF
Modeling of Fluid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Using Two-time-scale Dissipation Models and Accounting for the Particle Wake Effect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勇 周力行 王保国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4-320,共7页
Presently developed two-phase turbulence models under-predict the gas turbulent fluctuation, because their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models cannot fully reflect the effect of particles. In this paper, a two-time-scale d... Presently developed two-phase turbulence models under-predict the gas turbulent fluctuation, because their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models cannot fully reflect the effect of particles. In this paper, a two-time-scale dissipation model of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developed for the two-phase velocity correlation and for the dissipation rate of gas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is proposed and used to simulate sudden-expansion and swirling gas-particle flows. The proposed two-time scale model gives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single-time scale model. Besides, a gas turbulence augmentation model accounting for the f'mite-size particle wake effect in the gas Reynolds stress equation is proposed. The proposed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models are used to simulate two-phase pipe flows. It can properly predict both turbulence reduction and turbulence enhancement for a certain size of particles observed in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modification two time scale dissipation model wake effect
下载PDF
排水管道内湍动能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银亮 艾海男 +1 位作者 黄维 何强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37-3642,共6页
污水中的污染物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管道壁生物膜的微生物作用而发生降解,生化反应过程取决于物质从水相到生物膜之间的传质过程,传质过程受管道中流态特别是湍流作用的影响较大。采用PIV技术和FLUENT软件模拟下水道流态,重点研究充满... 污水中的污染物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管道壁生物膜的微生物作用而发生降解,生化反应过程取决于物质从水相到生物膜之间的传质过程,传质过程受管道中流态特别是湍流作用的影响较大。采用PIV技术和FLUENT软件模拟下水道流态,重点研究充满度为0.1、0.2、0.3、0.4、0.5和坡度为0.003、0.005、0.008、0.01、0.03时水相中湍动能和湍动耗散率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在充满度一定时管壁处的湍动能及湍动耗散率最大,且其随着坡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坡度一定时,充满度越大管壁处湍动能及湍动耗散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动能 RNG k-ε 紊流扩
原文传递
冲击波加速矩形界面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大涡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涛 柏劲松 +1 位作者 李平 刘坤 《中国科学(G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70-1778,共9页
在可压缩多介质黏性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MVPPM(multi-viscous-fluid piecewise parabolic method)基础上,发展了适用于可压缩多介质黏性流体和湍流的并行大涡模拟LES(large-eddy simulation)算法和代码MVFT(multi-viscous-fluid and turb... 在可压缩多介质黏性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MVPPM(multi-viscous-fluid piecewise parabolic method)基础上,发展了适用于可压缩多介质黏性流体和湍流的并行大涡模拟LES(large-eddy simulation)算法和代码MVFT(multi-viscous-fluid and turbulence),并用于求解多介质的可压缩N-S(Navier-Stokes)方程组.大涡模拟中采用亚格子尺度SGS(subgrid-scale)应力模型来模拟不可解尺度运动对大尺度运动的影响.利用MVFT代码对平面冲击波加速作用下矩形SF6块体运动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实验进行了细致的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得到的SF6块体演化图像和实验图像符合很好,同时数值模拟再现了SF6块体复杂的发展过程--翻滚的状态发展.对表征SF6块体尺度的几何量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性也很好,而且定量地给出了SF6块体的发展规律.采用三种SGS模型模拟得到的SF6块体右界面最大位置在后期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在冲击波作用下右界面发展比较复杂,而且不同的SGS模型,耗散也不同.另外,对SGS湍耗散、分子黏性耗散和SGS湍动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它们都和大尺度的涡结构有相似的分布.SGS湍耗散比分子黏性耗散大得多,而Vreman模型的SGS湍耗散比Smagorinsky模型的小.总体上,采用Vreman SGS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比Smagorinsky SGS模型和动力黏性要好.最后对SF6块体界面上涡和环量沉积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NAVIER-STOKES方程组 亚格子尺度 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 湍耗散 动能 环量沉积
原文传递
基于多重水力学因子的竖缝式鱼道中鱼类上溯轨迹模拟 被引量:26
16
作者 蒋永强 杨忠勇 +3 位作者 石小涛 吴磊 聂隆锋 魏永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2-1290,共9页
为探讨鱼类在竖缝式鱼道上溯过程中对各种水力学因子的适应性特征,对其上溯轨迹的模拟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竖缝式鱼道中的流场、湍流动能场及湍动耗散率场进行计算,并根据鱼类对各种水力学因子的偏爱程度赋以相应的权... 为探讨鱼类在竖缝式鱼道上溯过程中对各种水力学因子的适应性特征,对其上溯轨迹的模拟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竖缝式鱼道中的流场、湍流动能场及湍动耗散率场进行计算,并根据鱼类对各种水力学因子的偏爱程度赋以相应的权重,从而模拟分析以上3种水力学因子综合影响下,鱼类个体在竖缝式鱼道中的上溯轨迹,并采用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校准。结果表明:鱼道中湍流动能场的分布结构是影响鱼类轨迹最为重要的水力学因子,鱼类上溯轨迹总是出现在某一湍流动能阙值附近;鱼类的趋流特性虽然影响较小,但不可忽略,它在鱼类洄游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是鱼类能够不断上溯的关键因子;湍动耗散率对鱼类上溯的影响非常有限,可以考虑将其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缝式鱼道 向心流速 流动能 上溯轨迹
原文传递
三层流体内潮射线的实验室研究
17
作者 李旭阳 陈静雯 +3 位作者 姜增浩 孟静 徐滔 陈旭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3,共8页
内潮是发生在稳定层结海洋中,由正压潮流与复杂海底地形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潮汐频率的内波,是海洋中不可忽略的一种重要波动形式。本文设计了上层强线性分层、中层弱线性分层、下层为均匀密度的非均匀密度层结,探究高斯地形激发的内潮... 内潮是发生在稳定层结海洋中,由正压潮流与复杂海底地形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潮汐频率的内波,是海洋中不可忽略的一种重要波动形式。本文设计了上层强线性分层、中层弱线性分层、下层为均匀密度的非均匀密度层结,探究高斯地形激发的内潮射线在该层结下的生成、传播以及耗散特征。本实验根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测量的流场分布,分析内潮射线在不同层结水体中的转折角度,讨论了归一化动能和湍耗散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层结流体中,当ω<N时,归一化动能分布与湍耗散率均随着ω的增大而减小。在均匀密度流体中,湍耗散率随着ω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地形的运动,地形峰两侧和底部尖端都会产生湍耗散,且两者量级相当,底层流体的湍耗散量级与中上层内潮射线湍耗散量级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射线 非均匀密度层结 PIV技术 湍耗散
原文传递
The impact of interphase forces on the modulation of turbulence in multiphase flows
18
作者 Simon Schneiderbauer Mahdi Saeedipour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18-28,共11页
The modulation of turbulence by particles has been rigorously investigated in the literature yielding either a reduction or an enhancement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t different spatial length scales.However,a g... The modulation of turbulence by particles has been rigorously investigated in the literature yielding either a reduction or an enhancement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t different spatial length scales.However,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turbulence modulation in multiphase flow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phase force has attracted less attention.In this paper,we investigate the turbulent modulation for interfacial and fluid-particle flows analytically and numerically,where surface tension and drag define the interphase coupling,respectively.It is shown that surface tension and drag appear as additional production/dissipation terms in the transport equations for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ies(TKE),which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for the turbulence modelling of multiphase flows.Furthermore,we study the modulation of turbulence in decaying homogenous isotropic turbulence(HIT)for both types of multiphase flow.The results clearly unveil that in both cases the energy is reduced at large scales,while the small-scale energy is enhanced compared to single-phase flows.Particularly,at large scales surface tension works against the turbulent eddies and hinders the ejection of droplet from the corrugated interface.In contrast,at the small scales,the surface tension force and the velocity fluctuations are aligned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the energy.In the case of fluid-particle flows,particles retain their energy longer than the surrounding fluid increasing the energy at the small scales,while at the large scales the particles do not follow exactly the surrounding fluid reducing its energy.For the latter effect,a considerable dependence on the particle Stokes number is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hase turbulence Interfacial flow Fluid-particle flow Volume of fluid method Two-fluid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