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湖侵体系域及相关储集体 被引量:25
1
作者 吴因业 靳久强 +3 位作者 李永铁 江波 郭彬程 方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基于对柴西地区钻孔岩心、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和特征的观察、地震测线的处理和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其它资料的综合分析 ,完成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古近系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柴达木盆地基底的构造格架及不同位置发育的深... 基于对柴西地区钻孔岩心、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和特征的观察、地震测线的处理和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其它资料的综合分析 ,完成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古近系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柴达木盆地基底的构造格架及不同位置发育的深大断裂及其所决定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等因素共同控制了沉积相带在时空上的展布。湖盆构造演化对沉积演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个不整合层序界面发育多期碎屑物质供给 ,但沉积物供给并不充分。可容空间持续存在 ,导致湖侵体系域十分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发育期间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易于形成与湖侵体系域相关的油气储集体及油气藏 :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湖相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深湖浊积砂岩透镜体隐蔽油气藏、层序界面控制的隐蔽油气藏以及断层控制的复合隐蔽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 湖侵体系域 储集体 层序地层学 隐蔽油气藏 古地理 古气候 沉积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侵期沉积特征 被引量:63
2
作者 喻建 杨亚娟 杜金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7,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阶段经历了长9段沉积期、长7段沉积期、长4+5段沉积期3次主要湖侵期。运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湖侵期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认为在湖盆西侧储集砂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阶段经历了长9段沉积期、长7段沉积期、长4+5段沉积期3次主要湖侵期。运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湖侵期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认为在湖盆西侧储集砂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东侧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各湖侵期砂体展布特征具有差异性,长9段砂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单层砂体厚;长7段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小,浊积砂体发育,局部地区具有叠合连片特征;长4+5段盆地东北三角洲砂体延伸较远,横向连片性好,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纵向多层叠加。研究还表明,湖侵期发育优质烃源岩,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空间,生储配置关系好,易形成原生油藏,是下一步勘探的目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延长组 湖侵 砂体展布特征 浊积砂体
下载PDF
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小猛 卢海龙 +1 位作者 吴冰 吴洁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7-1076,共10页
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表现;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退-湖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结果显示,自S_8... 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表现;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退-湖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结果显示,自S_8古土壤或L_8黄土层发育或堆积以来,区域湖盆曾在对应于古土壤S_8,S_5,S_1和S_1发育时期发生过4次快速的湖退;而在相邻两次湖退期间发生的是缓慢湖侵。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本文最后对区域湖退-湖侵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盆地中湖泊的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次快速湖退…,这样的变化过程是与区域上地幔强烈上隆→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隆…构造循环相对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湖侵 地貌沉积响应 盆泄水门槛 地幔上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首次湖侵期沉积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马瑶 李文厚 +3 位作者 刘哲 黄海鱼 郭懿萱 李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72-982,共11页
通过沉积物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沉积构造与生物化石特征、单井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志靖—安塞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在首次湖侵期长9期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 通过沉积物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沉积构造与生物化石特征、单井分析等综合方法,对志靖—安塞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相发育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在首次湖侵期长9期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浅湖亚相。长92期研究区北部大面积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西南部发育小面积三角洲前缘沉积,浅湖面积较小,呈喇叭状向东南方向开口。长91期沉积格局基本上继承了长92期的特点,但浅湖的范围有所加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整体上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长9期湖侵过程形成了具生烃潜力的泥岩,主要分布在吴起—志丹—安塞一带,在志丹东南部区域最厚,可达20m,并呈现向东南方向继续变厚延伸的趋势。储集空间的存在和烃源岩的发育使得研究区长9储层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首次湖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末次冰期最盛时期的湖侵及其原因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栓科 李世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9-306,共8页
近年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北缘众多的湖泊,在18000aB.P.前后均有明显的上升扩张现象,水位高出今日湖面10—40m不等,湖侵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西部稍早于东部。盛冰期湖侵与冰雪融水的增加、湖面蒸发量的减少、西风带的移动以及土壤水分收支... 近年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北缘众多的湖泊,在18000aB.P.前后均有明显的上升扩张现象,水位高出今日湖面10—40m不等,湖侵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西部稍早于东部。盛冰期湖侵与冰雪融水的增加、湖面蒸发量的减少、西风带的移动以及土壤水分收支的节余等因素有关,该湖侵层的发现对认识和评估青藏高原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湖侵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山西临汾盆地中对应于S_2古土壤发育前后时期的一次湖退—湖侵事件
6
作者 胡小猛 吴洁利 +1 位作者 卢海龙 吴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54-459,共6页
临汾盆地的第四纪调查发现,在湖相沉积层之上广泛覆盖着部分L3黄土层或S2古土壤层,表明在S2古土壤发育前后时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显著湖退;在海拔稍低的一些区域,出现晚期灰绿色湖相层覆盖在L2黄土层之上的现象,表明在L2黄土堆积时期盆... 临汾盆地的第四纪调查发现,在湖相沉积层之上广泛覆盖着部分L3黄土层或S2古土壤层,表明在S2古土壤发育前后时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显著湖退;在海拔稍低的一些区域,出现晚期灰绿色湖相层覆盖在L2黄土层之上的现象,表明在L2黄土堆积时期盆地内发生了一次小幅湖侵;广大的盆地区域都存在S1古土壤广泛覆盖晚期湖相地层现象,表明这次小幅湖侵结束于S1古土壤开始发育之时.盆地的湖退—湖侵变化证明,盆地深部"上地幔强烈上隆→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隆……"这样的构造循环是存在的.同时,盆地的湖退时序差异也初步证明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其广大外围地区的地貌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退-湖侵 地幔上隆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断陷湖盆差异湖侵过程与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特征响应:以霸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自力 朱筱敏 +4 位作者 李琦 张锐锋 耿荣燕 曹兰柱 施瑞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0-456,共17页
断陷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多期差异湖侵,控制了层序格架及其内部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基于霸县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800口探井钻/测井、岩心及古生物等资料,在明确古近系湖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以沙河街组三段和一段为研究目标,... 断陷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多期差异湖侵,控制了层序格架及其内部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基于霸县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800口探井钻/测井、岩心及古生物等资料,在明确古近系湖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以沙河街组三段和一段为研究目标,分析差异湖侵作用过程中的层序结构及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缓慢湖侵过程中发育断坡-坡折层序结构,以多期退积型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形成厚层优质烃源岩。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快速湖侵过程中,形成弯折-宽缓坡型层序结构样式,发育混积滩坝、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断陷湖盆差异沉降控制了层序结构样式,古地貌和物源供给调节岩相的空间分布,湖盆不同演化阶段层序结构和沉积体系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湖侵作用下沉积体系特征的响应模型,可为同类型盆地中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县凹陷 古近系 断陷 层序格架 沉积体系 差异湖侵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缘岳王城剖面嫩江组二段生物地层及其对湖侵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史忠叶 席党鹏 +8 位作者 覃祚焕 童晓宁 祝孟博 俞志强 顾安琪 宋建中 胡建芳 王旭日 万晓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5-1104,共10页
松辽盆地嫩江组二段下部沉积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在整个盆地范围形成一套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然而,前人对嫩江组二段的地层及相关地质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井下岩心,地表露头不多见。通过调查,在松辽盆地东缘农安县青山口第二松花... 松辽盆地嫩江组二段下部沉积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在整个盆地范围形成一套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然而,前人对嫩江组二段的地层及相关地质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井下岩心,地表露头不多见。通过调查,在松辽盆地东缘农安县青山口第二松花江沿岸发现一新的剖面岳王城剖面,出露连续的嫩江组一段顶部二段下部地层。通过对该套地层进行厘米级的描述和详细的分层,将该剖面地层划分为24层,累计厚度31.54m。第1层为嫩江组一段顶部,为青灰色砂质泥岩,含少量介形类化石;第2~24层为嫩江组二段下部,主体为暗色泥页岩夹油页岩、泥灰岩等,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鱼类,少量有孔虫及其他生物。此外,在嫩江组底部还发现一层火山灰和一层磷块岩。对其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初步研究,识别出11属18种。通过介形虫古生态和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其他手段,初步探讨了该沉积期的湖泊环境,认为嫩二段下部沉积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湖侵,从一段顶部的滨浅湖过渡为二段下部的深湖环境,之后湖平面在波动中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嫩江组 介形类 晚白垩世 湖侵 古环境
下载PDF
履行湖泊管理职能查处侵湖违建行为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静波 《中国水利》 2017年第12期49-50,共2页
近年,随着清洁能源的推广,江苏里下河地区利用湖泊湖荡开发建设光伏电站的行为日渐增多,给里下河湖泊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和新的挑战。面对新问题.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在省水利厅的领导下,积极创新管理手段.采取一系列有效... 近年,随着清洁能源的推广,江苏里下河地区利用湖泊湖荡开发建设光伏电站的行为日渐增多,给里下河湖泊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和新的挑战。面对新问题.江苏省泰州引江河管理处在省水利厅的领导下,积极创新管理手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与违法侵湖行为进行了有力斗争并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管理 职能 查处 违法行为
下载PDF
汾河地堑湖盆第四纪地貌—沉积特征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20
10
作者 胡小猛 郭家秀 胡向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81,共9页
野外对临汾、太原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所发育的湖积地貌-沉积特征调查发现,湖盆在对应于S8、S5和S1古土壤开始发育时期(时代分别为0.77Ma BP、0.55Ma BP和0.13Ma BP)曾发生了三次强烈湖退,这三次湖退都是构造原因所致的;而在L11-S8、L8-S5... 野外对临汾、太原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所发育的湖积地貌-沉积特征调查发现,湖盆在对应于S8、S5和S1古土壤开始发育时期(时代分别为0.77Ma BP、0.55Ma BP和0.13Ma BP)曾发生了三次强烈湖退,这三次湖退都是构造原因所致的;而在L11-S8、L8-S5、L5-S1黄土古土壤堆积发育期间(时代分别对应于0.96~0.77Ma BP、0.74~0.55Ma BP和0.47~0.13Ma BP)、以及S1古土壤发育以后的时期(时代为0.07Ma BP之后)出现的却是缓慢湖侵或盆地下沉。根据这些发现并结合地球物理学前期已获得的有关盆地深部上地幔结构及活动规律,本文提出了盆地湖侵-湖退过程的构造控制模式。在上地幔强烈上拱→减弱或渐趋稳定→再次强烈上拱的构造循环中,地表湖盆会以大幅快速湖退→缓慢湖侵→再大幅快速湖退这样的表现与之对应。盆地地表的地貌-沉积发育与地下的上地幔活动应具有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 第四纪 地貌 相沉积 湖侵退 构造
下载PDF
对松辽盆地白垩纪海侵事件的质疑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震华 郑荣才 郭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7-360,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有过海侵作用的新观点。海源生物、钙质超微化石、海绿石等指相化石及矿物的发现被认为是松辽盆地白垩纪海侵的主要证据。结合松辽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松辽盆地海侵事件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有过海侵作用的新观点。海源生物、钙质超微化石、海绿石等指相化石及矿物的发现被认为是松辽盆地白垩纪海侵的主要证据。结合松辽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松辽盆地海侵事件提出了质疑。全球海平面变化与湖侵高水位的不一致,盆地东部榆树水系的发现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表明白垩纪时松辽古湖盆是封闭湖盆。海源生物、海绿石等的发现只能说明古湖盆水体的咸化作用,海侵论依然缺乏海侵的有效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源生物 海绿石 (海) 咸化 地幔卤水 油气生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8
12
作者 杨藩 乔子真 +2 位作者 张海泉 张永华 孙镇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依其属种组成及埋葬学特征可区分为河流、滨湖沼泽、浅湖(0~12m)、半深湖(12~25m)和深湖(〉25m)等多种组合。湖相介形类化石组合始见于始新世中期沉积的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它们既不同于淡水湖介...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依其属种组成及埋葬学特征可区分为河流、滨湖沼泽、浅湖(0~12m)、半深湖(12~25m)和深湖(〉25m)等多种组合。湖相介形类化石组合始见于始新世中期沉积的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它们既不同于淡水湖介形类,也不同于溺湖介形类,而是典型的陆源半成水-成水湖介形类动物群;该组合的首次出现,是本区古近纪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湖侵的标志。介形类动物群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中的纵向横向分布表明,在中、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发生规模最大的湖侵,渐新世(上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的湖区虽仍继续向东扩大,但水体明显变浅,标志着湖侵已接近尾声。这一湖侵与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始于古新世而结束于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的古近纪海侵相比,发育时期大不相同,在起源上两者间应无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介形类 新生代 沉积环境 湖侵
下载PDF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帅 邵龙义 +4 位作者 闫志明 孙钦平 王东东 鲁静 孙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一个陆相断陷聚煤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是其主要含煤地层,作者利用岩心、钻孔资料对其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特征进行研究。(1)赛汉塔拉组主要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厚...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一个陆相断陷聚煤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是其主要含煤地层,作者利用岩心、钻孔资料对其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特征进行研究。(1)赛汉塔拉组主要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厚层褐煤组成,发育扇三角洲平原相、扇三角洲前缘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滨浅湖相,分别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2)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不整合面和下切谷冲刷面,将赛汉塔拉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从层序Ⅰ到层序Ⅱ,煤层厚度逐渐增大,聚煤作用逐渐增强。(3)在滨浅湖环境下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早期,在扇/辫状河三角洲环境下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晚期,煤层厚度在凹陷中部最大,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均变小。聚煤作用明显受基底沉降作用影响,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形成了区内巨厚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嘎朗图凹陷 断陷盆地 赛汉塔拉组 湖侵体系域 聚煤作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2 位作者 王建国 曹少芳 肖明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37-42,共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证了该...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证了该区继晚三叠世末期的湖平面大幅度下降,伴随湖盆的衰亡,八道湾组进入早期(J1b53)广泛的沼泽沉积环境,随着泥沙的带入,沼泽逐渐消亡,而河流作用加强,地层逐渐由东向西超覆,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至J1b5亚期晚时(J1b51)湖平面开始迅速上升,发育了大片的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在J1b4亚期湖平面又迅速下降,导致浅湖沉积退出研究区;J1b2+3亚期再次发生湖侵作用,以大面积的浅湖沉积为特征;而J1b1亚期伴随着湖平面的再次下降,河流作用逐渐减弱,泥质沉积日渐增多,在八道湾组末期重新又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沼泽 沉积相演化 湖侵 退 八道湾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静 朱亚军 +2 位作者 辛红刚 李文厚 李廷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100,共8页
目的对鄂尔多斯盆地长9的沉积背景、湖岸线位置、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展开深入剖析。方法通过野剖面、钻井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分析测试及测井资料进行详细的沉积特征分析。结果长9期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南陡、东北缓、总体向东南开口... 目的对鄂尔多斯盆地长9的沉积背景、湖岸线位置、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展开深入剖析。方法通过野剖面、钻井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分析测试及测井资料进行详细的沉积特征分析。结果长9期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南陡、东北缓、总体向东南开口的不对称湖盆,长92—长91期沉积中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迁移,晚期发育的长91与长92具有较好的继承性;首次湖侵期,长9油层组沉积格局以发育三角洲—半深湖相为特征,砂体十分发育,各个三角洲雏形为延长期三角洲的发育奠定了基础。结论长9期盆地四周均有砂体发育,局部地区油层发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9 湖侵 岸线 沉积相 沉积中心
下载PDF
泌阳凹陷深凹区岩性油藏发育规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吕明久 马义忠 +1 位作者 曾兴 何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6-29,共4页
通过对深凹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沉积控制了深凹区岩性油藏的空间分布;三角洲前缘发育优质储集体及优质烃源岩;湖侵体系域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位,也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以此指导泌阳凹陷深凹区岩性油藏勘探,选择泌阳... 通过对深凹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沉积控制了深凹区岩性油藏的空间分布;三角洲前缘发育优质储集体及优质烃源岩;湖侵体系域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位,也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以此指导泌阳凹陷深凹区岩性油藏勘探,选择泌阳凹陷较大型沉积体系——侯庄三角洲前缘、古城三角洲前缘及平氏扇三角洲前缘为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点,其湖侵体系域为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层系。在侯庄三角洲前缘安店地区泌354井及多物源交汇处的毕店地区泌359井取得新突破,打破了深凹区油气勘探的阻滞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岩性油藏 三角洲前缘 湖侵体系域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柴北缘航垭地区侏罗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邵龙义 张正飞 +2 位作者 李永红 党洪量 张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23,共5页
为揭示柴北缘航垭地区的聚煤规律,利用岩心资料对其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共识别出5种岩石类型、17种岩相类型,及识别出的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并以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砂岩底面为界面,将石... 为揭示柴北缘航垭地区的聚煤规律,利用岩心资料对其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共识别出5种岩石类型、17种岩相类型,及识别出的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并以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砂岩底面为界面,将石门沟组划分为2个3级层序,分别对应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表明:该区煤层形成于湖侵过程中上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和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G2煤)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中厚煤层(G3煤)形成于湖侵体系域的中期;在盆地内部,煤层(G1煤较薄)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侵体系域 含煤岩系 层序地层 石门沟组 聚煤作用
下载PDF
卫城油田卫81断块沙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书毅 文玲 田海芹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6-54,共9页
通过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卫城油田卫 81断块沙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岩性、构造、古生物、测井等标志将沙四段划分出 1个三级层序 ,2个体系域、4个准层序组和 18个准层序。其... 通过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卫城油田卫 81断块沙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岩性、构造、古生物、测井等标志将沙四段划分出 1个三级层序 ,2个体系域、4个准层序组和 18个准层序。其中 ,沙四下段为低水位体系域 ,主要发育洪水 -漫湖沉积体系 ;沙四上段为湖侵体系域 ,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烃源岩为沙四上段的暗色泥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低水位体系域 湖侵体系域 准层序组
下载PDF
采用沉积地貌学方法分析“丁村组”的年代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小猛 曾杜玲 杨景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6,共5页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作者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 自 195 4年发现“丁村人”化石至今 ,“丁村组”的年代长期存在很大争论。作者通过对S5以来临汾盆地地貌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研究 ,揭示出“丁村组”的堆积是在S1早期的一次区域构造抬升引起盆地湖退后才开始发生的 ,时间距今大约 13万年。结合上覆“丁村组”的黄土古土壤分析 ,发现其堆积结束于距今约 5 .3万年。“丁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貌学 “丁村组” 丁村剖面 蚀面 湖侵退 古土壤 沉积环境 地质年代 更新世
下载PDF
临南油田田口区块邻区沙三中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含油气层系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海涛 陈少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0-202,共3页
介绍了临南油田田口区块邻区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特征。依据岩性、生物、测井响应、岩相突变等特征和滞留沉积物标志识别出沙三中亚段的准层序和层序界面 ,并将中期旋回划分为积—弱加积型、积型、加积—弱进积型和对称型等 4型。根据上述... 介绍了临南油田田口区块邻区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特征。依据岩性、生物、测井响应、岩相突变等特征和滞留沉积物标志识别出沙三中亚段的准层序和层序界面 ,并将中期旋回划分为积—弱加积型、积型、加积—弱进积型和对称型等 4型。根据上述界面和类型将沙三中亚段细分为若干体系域 ,认为含油气层系主要分布在湖侵体系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南油田 沉积特征 岩性 生物 岩相突变 含油气层 湖侵体系域 分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