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RF模式陆面过程和边界层方案对鄱阳湖湖效应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邹海波 张述文 +1 位作者 张卫东 汪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1,共10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水平分辨率1.67 km),按照4种常用边界层方案和5种常用陆面过程方案的线性组合构建了20组试验,对2015年8月13日02:00-09:00的鄱阳湖湖效应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效应降水对边界层方案和陆面过...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水平分辨率1.67 km),按照4种常用边界层方案和5种常用陆面过程方案的线性组合构建了20组试验,对2015年8月13日02:00-09:00的鄱阳湖湖效应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湖效应降水对边界层方案和陆面过程方案的选择较为敏感. 20组试验中T8(MYNN2边界层与Noah陆面)、T10(MYJ边界层与RUC陆面)、T11(QNSE边界层与RUC陆面)、T13(YSU边界层与Noah-MP陆面)和T16(MYNN2边界层与Noah-MP陆面)组合较好地模拟了此次鄱阳湖湖效应降水过程,模拟回波与实况回波的TS评分接近或超过0.4;T3(QNSE边界层与TD陆面)、T15(QNSE边界层与Noah-MP陆面)和T19(QNSE边界层与PX陆面)几乎没有模拟出湖效应降水的信号, TS评分小于0.03,其他试验模拟的湖效应降水过程明显偏弱或偏南. MYJ和MYNN2边界层方案, RUC和Noah-MP陆面过程方案能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的信号.对不同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模拟性能较好的试验(T10、T11和T13等)主要是因为成功地模拟出了有利于湖效应降水发展的感热、潜热通量和10 m风;模拟性能较差的试验(T19等)则未能模拟出有利的感热通量和10 m风(感热通量加热和10 m风辐合有利于激发边界层内的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 湖效应降水 参数化方案 感热通量 陆风
下载PDF
湖泊对降水的影响研究回顾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熙明 傅敏宁 邹海波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湖泊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程和成果,介绍了国外湖效应降水的定义、影响因素、预报指标等,指出了加强我国湖效应降水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未来湖效应降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湖效应降水 气温差 预报指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过境鄱阳湖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蒋璐君 邹海波 +2 位作者 刘雅楠 李冰 刘良玉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3期41-48,共8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0年7月8日过境鄱阳湖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结果表明:鄱阳湖能够促进回波单体的生成和发展,鄱阳湖上新生的回波单体在过境鄱阳湖后发展加强,湖体对回波的增强效果比较显著。此次湖效...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0年7月8日过境鄱阳湖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结果表明:鄱阳湖能够促进回波单体的生成和发展,鄱阳湖上新生的回波单体在过境鄱阳湖后发展加强,湖体对回波的增强效果比较显著。此次湖效应降水事件发生在500 hPa槽前的西南气流中,受低层西南急流和弱暖平流控制,西南急流为此次降水回波发展加强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低层绝对湿度大,整层相对湿度大,狭长型CAPE形势和温度直减率略高于湿绝热递减率,有利于湖效应降水的发生。鄱阳湖2 m高温区域、低层风速辐合和地面大风中心与回波新生区域吻合,表明鄱阳湖对此次降水过程有加热作用,且湖-陆温度差异的存在,有利于湖陆风的产生,导致低层风速辐合,新生回波单体加强。新生回波单体与假相当位温高能区域吻合,湖区高能空气柱厚度较大,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 湖效应降水 对流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