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底泥掺混对褐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欣昱 陈嘉霖 +4 位作者 刘磊 张飞 苑鹏 王随林 黄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4-403,共10页
湖泊底泥作为固体废弃物可通过燃烧进行无害化处置,灰熔融温度是影响锅炉结焦、制约其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确定湖泊底泥与煤掺混后的灰熔融温度对于实现湖泊底泥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小龙潭褐煤和滇池底泥为研究对象,滇... 湖泊底泥作为固体废弃物可通过燃烧进行无害化处置,灰熔融温度是影响锅炉结焦、制约其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确定湖泊底泥与煤掺混后的灰熔融温度对于实现湖泊底泥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小龙潭褐煤和滇池底泥为研究对象,滇池底泥是一种含氮高且重金属元素富集的高水分固体废弃物,云南滇池底泥留存量大,主要是由大量泥沙随着河水、雨水进入滇池所产生的,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小龙潭褐煤存在产量大、煤质差、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它的使用率。若能因地制宜,通过掺混燃烧解决当地底泥产量大、处理困难且不够高效等问题,则除了可以实现褐煤的高效利用外,还可以缓解当地的处置压力,但目前基本没有对褐煤与底泥掺烧的相关研究,因此,研究意义显著。通过灰熔融特性实验,确定了5%~15%掺混比例下灰的变形、软化、半球和流动温度,确定了灰熔点变化规律。通过XRD、XRF和SEMEDS检测分析获得了矿物质成分、氧化物以及元素组成,确认了灰中晶体结构及矿物组成并进行热化学计算构建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当掺混5%底泥时,灰熔融特性温度出现陡降,而后下降趋势趋于平缓,酸碱比和硅铝比与下降趋势呈正相关,Fe^(+2)、Fe^(+3)和Ca^(+2)的氧化物对于灰熔点降低起到主要作用,这些氧化物易与难熔矿物反应形成钙长石、钙铁辉石等助熔矿物质。在低温阶段主要起到促进熔融作用的是Ca氧化物,到高温阶段Fe氧化物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熔融 湖泊底泥 循环流化床锅炉 结焦
下载PDF
SMFC用于湖泊底泥处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利争 李小亚 +2 位作者 付时翔 钟焕 王志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63,68,共5页
介绍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的运行机理,阐述了SMFC用于湖泊底泥污染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去除过程机理及效果,分析了影响SMFC系统处理效能及产电性能的重要因素(电极材料及距离、微生物种类及丰度、pH及DO等)... 介绍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的运行机理,阐述了SMFC用于湖泊底泥污染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去除过程机理及效果,分析了影响SMFC系统处理效能及产电性能的重要因素(电极材料及距离、微生物种类及丰度、pH及DO等),以期更好地将SMFC应用于实际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湖泊底泥 污染物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湖泊底泥改性固化的强度特性和微观结构 被引量:26
3
作者 周旻 侯浩波 +2 位作者 张大捷 田晓峰 李进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0-1014,共5页
将灰渣胶凝材料作为改性剂应用于湖泊环境疏浚底泥的固化处理,研究了改性淤泥的强度特性,探讨灰渣胶凝材料对淤泥的改性机理。改性淤泥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灰渣胶凝材料质量掺入比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改性淤泥的各个龄期强度;当... 将灰渣胶凝材料作为改性剂应用于湖泊环境疏浚底泥的固化处理,研究了改性淤泥的强度特性,探讨灰渣胶凝材料对淤泥的改性机理。改性淤泥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灰渣胶凝材料质量掺入比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改性淤泥的各个龄期强度;当掺入质量比为12.5%时,28天强度可以达到1.55 MPa。改性淤泥的早期强度较高,后期强度能持续增长,同时具有良好的耐水浸泡性能。SEM分析表明,灰渣胶凝材料能与底泥颗粒中的活性物质发生火山灰反应,形成高强难溶的胶结物,使改性淤泥中大孔隙数量减少,改善了淤泥土颗粒之间的胶结性能。这说明灰渣胶凝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底泥改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固化 灰渣胶凝材料 抗压强度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利用湖泊底泥和粉煤灰制备瓷质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梁启斌 周俊 王焰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1,共5页
将湖泊底泥引入瓷质砖的生产 ,既可消除污染 ,又能减少传统的瓷质砖生产中所需的粘土 .以武汉市东湖底泥和湖北黄石电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 ,辅以伟晶花岗岩、石英为添加剂 ,设计 4个底泥含量分别为 4 0 %、5 0 %、6 0 %和 70 %的配方 ,... 将湖泊底泥引入瓷质砖的生产 ,既可消除污染 ,又能减少传统的瓷质砖生产中所需的粘土 .以武汉市东湖底泥和湖北黄石电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 ,辅以伟晶花岗岩、石英为添加剂 ,设计 4个底泥含量分别为 4 0 %、5 0 %、6 0 %和 70 %的配方 ,每一配方压制 6片生坯 ,分别在 1 1 90 ,1 1 75 ,1 1 6 0 ,1 1 30 ,1 1 1 5和 1 1 0 0℃下烧成 .XRD分析显示瓷坯中的莫来石晶相随烧成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 1 1 6 0~ 1 1 75℃烧成的瓷坯的吸水率和断裂模数测试结果分别为 0 .0 8%~ 0 .2 0 %和 39.36~ 5 1 .0 8MPa ,表明利用湖泊底泥和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可以烧制瓷质砖 ,二者的总用量可达 75 %~ 8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湖泊底泥 粉煤灰 瓷质砖
下载PDF
城市污泥与湖泊底泥土地利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及重金属Cd、Pb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付克强 王殿武 +1 位作者 李贵宝 王学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66,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城市污泥与湖泊底泥土地利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及重金属Cd、Pb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与湖泊底泥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Cd、Pb仅累积在土壤耕层,难以向下迁移;随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及其...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城市污泥与湖泊底泥土地利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及重金属Cd、Pb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与湖泊底泥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Cd、Pb仅累积在土壤耕层,难以向下迁移;随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及其对养分的吸收量均随之增加,但仍有大量养分存留在土壤中;植株对重金属的富集顺序表现为根系>茎叶>籽粒,Cd>Pb,其中,籽粒中重金属Cd、Pb含量均未超出我国食品中重金属限量的卫生标准;如果该污泥、底泥分别以100,200 t/hm2的施用量施入土壤,可以连续施用5 a和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湖泊底泥 土地利用 养分 重金属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中西部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俊杰 朱德清 臧淑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95,F0003,共5页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中西部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研究区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0+C1)可以得出总有机碳TOC具有较弱的空...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中西部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研究区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0+C1)可以得出总有机碳TOC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总磷TP和全氮TN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表明,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的湖泊底泥营养盐分布格局是西南地区低于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区的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营养盐 KRIGING插值 空间变异
下载PDF
中国湖泊底泥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被引量:115
7
作者 滑丽萍 华珞 +4 位作者 高娟 张振贤 尹逊霄 朱风云 王学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6-373,共8页
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搜集了中国不同区域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某些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了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范围,分析了不同湖泊底泥重金属的浓度情况,对几个重点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进... 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搜集了中国不同区域湖泊底泥重金属含量及其某些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了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范围,分析了不同湖泊底泥重金属的浓度情况,对几个重点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防治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国
下载PDF
湖泊底泥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谢瑞 姬昌辉 王永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60,共6页
湖泊底泥的运动过程产生了内源污染,加剧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研究湖泊底泥在风浪作用下悬浮后再沉降的运移规律,可为了解湖泊水质变化成因以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采用有机玻璃制作的沉降桶,在静水条件下对太湖、... 湖泊底泥的运动过程产生了内源污染,加剧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研究湖泊底泥在风浪作用下悬浮后再沉降的运移规律,可为了解湖泊水质变化成因以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采用有机玻璃制作的沉降桶,在静水条件下对太湖、龙感湖、巢湖的底泥进行了沉降试验,研究3个湖泊的水体在不同初始含沙浓度和不同水深条件下含沙浓度的变化,分析了3个湖泊淤泥的沉降规律,近似代表天然湖泊的底泥运动状态。试验研究表明3个湖泊水体中悬浮泥沙的沉降均为絮凝沉降,其沉降过程和沉速与单颗粒泥沙相比均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悬浮泥沙絮凝平均沉速随沉距、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后得出3个湖泊底泥的沉降速度,其研究结果可为采用絮凝沉降法改善水质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含沙浓度 沉速 絮凝 沉降试验
下载PDF
电动修复湖泊底泥铬污染的可行性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广容 周为 +3 位作者 叶春松 曾玉彬 廖冬梅 陆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4-46,共3页
设计了电动修复东湖底泥铬污染的可行性试验装置。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底泥的pH值变化维持在阴极液和阳极液的pH值之间;电流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终维持稳定。试验表明,施加直流电压20V、电动修复48h,六价铬和三价铬去除率分别达到57.3%和... 设计了电动修复东湖底泥铬污染的可行性试验装置。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底泥的pH值变化维持在阴极液和阳极液的pH值之间;电流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终维持稳定。试验表明,施加直流电压20V、电动修复48h,六价铬和三价铬去除率分别达到57.3%和18.4%,说明电动技术可用于修复湖泊底泥的铬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铬污染 电动修复 可行性试验
下载PDF
湖泊底泥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Cd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付克强 李占雷 +2 位作者 王殿武 蔡金傍 王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1,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湖泊底泥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Cd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交互不同处理均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虽然重金属Cd、Pb、Cu、Zn含量有所增加,但土壤仍清洁或尚清洁,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Cd含量...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湖泊底泥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Cd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交互不同处理均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虽然重金属Cd、Pb、Cu、Zn含量有所增加,但土壤仍清洁或尚清洁,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Cd含量未超出我国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本试验条件下,湖泊底泥以200 t/hm2和无机肥料以150 kg/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配合施用为安全经济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无机肥料 配合施用 土壤化学性质 冬小麦
下载PDF
电动生物修复湖泊底泥中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广容 叶春松 +1 位作者 钱勤 张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9-62,共4页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s,LAS)是环境中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城市湖泊长期以来接纳了大量的污染物,致使底泥沉积了大量的LAS。采用电动生物复合技术修复东湖底泥中LAS,由于其LAS含量过高,当直...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s,LAS)是环境中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城市湖泊长期以来接纳了大量的污染物,致使底泥沉积了大量的LAS。采用电动生物复合技术修复东湖底泥中LAS,由于其LAS含量过高,当直接添加芽孢杆菌降解LAS时,发现无明显的降解效果。经过驯化培养芽孢杆菌,得到了降解LAS的菌株。电动生物修复LAS去除率达到40.5%,比单纯的生物修复高出三十多个百分点,比单纯电动修复高出二十个百分点。电极正负极交替有利于底泥中LAS的降解与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生物修复 芽孢杆菌 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湖泊底泥
下载PDF
影响湖泊底泥生物有效磷的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仁斌 王海萍 +2 位作者 胡佑忠 郑立国 宋建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157-159,共3页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天鹅湖湖泊底泥中生物有效磷(BAP)含量与其它相关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泥生物有效磷的检测浓度在81.62~151.47 mg/kg之间,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pH、烧矢量、含水率和总磷浓度分别为67~195...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天鹅湖湖泊底泥中生物有效磷(BAP)含量与其它相关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泥生物有效磷的检测浓度在81.62~151.47 mg/kg之间,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pH、烧矢量、含水率和总磷浓度分别为67~195 mV、6.68~7.79、4.39%~6.81%、21.89%~51.78%、285.78~552.94 mg/kg。总磷、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含水率、pH值与底泥生物有效磷含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8170、0.6530、0.5658、0.6909、0.4471。因此总磷对BAP的影响最大,含水率、有机质和氧化还原电位次之,pH值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生物有效磷 环境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湖泊底泥制备烧结墙体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蹇守卫 郭青 +4 位作者 宋方方 何桂海 孙孟琪 郅真真 张阳 《砖瓦》 2015年第7期17-22,共6页
试验探究了湖泊底泥掺量、烧结温度和烧结保温时间对烧结墙体材料试样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采用湖泊底泥和瘠性页岩为主要原料能够满足原料的塑性要求和干燥敏感性系数要求,并且当污泥掺量≤85%时,烧结温度为950... 试验探究了湖泊底泥掺量、烧结温度和烧结保温时间对烧结墙体材料试样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采用湖泊底泥和瘠性页岩为主要原料能够满足原料的塑性要求和干燥敏感性系数要求,并且当污泥掺量≤85%时,烧结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6 h,可以制备出强度等级达到MU20(GB5101-2003)并满足工程实用的烧结墙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烧结墙体材料 工作性能
下载PDF
湖泊底泥燃烧特性及其热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立群 周鹏飞 涂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154,共6页
湖泊底泥为沉积于湖泊水体底部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因其含有较高的SiO2、Al2O3等成陶成分和一定的CaO、MgO、K2O、Na2O等助熔成分以及部分有机物,可作为焙烧陶粒或其他烧结制品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选用湖北黄... 湖泊底泥为沉积于湖泊水体底部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因其含有较高的SiO2、Al2O3等成陶成分和一定的CaO、MgO、K2O、Na2O等助熔成分以及部分有机物,可作为焙烧陶粒或其他烧结制品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本文选用湖北黄石某湖泊底泥,测定其烧失量和有机质含量,采用XRF、ICP-OES和XRD研究其物化特性,并用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仪(TG-DSC-MS)进行热分析,对结果进行热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湖泊底泥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镁方解石、云母等矿物质;其中,SiO2含量为52.3%,Al2O3含量为14.41%,Fe2O3含量为6.89%,S含量为0.39%,P含量为0.13%,以及极少量的重金属,烧失量为14.19%,有机物含量为10.86%。湖泊底泥燃烧过程中气体释放主要发生在120~750℃阶段,主要气体有CO2、H2O、NO、NO2等,不同升温速率对湖泊底泥燃烧过程无明显影响;湖泊底泥的燃烧失重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利用Coats-Redfern法的一级反应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湖泊底泥的燃烧过程,在第一阶段湖泊底泥活化能约为22.00kJ/mol,可为湖泊底泥烧结制品控制反应历程和研究固化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燃烧 热分析 热动力学
下载PDF
湖泊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分析
15
作者 李亮 宋翠红 黄远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5期11-16,共6页
目前自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其底泥中磷的含量也与日俱增。不同形态分布的磷在自然情况变化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对于控制水体中磷的浓度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五步化学分级提取法测定了12个湖泊底泥中磷的... 目前自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其底泥中磷的含量也与日俱增。不同形态分布的磷在自然情况变化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对于控制水体中磷的浓度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五步化学分级提取法测定了12个湖泊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在底泥中与钙结合的磷较多,平均占总量的60%左右。射线衍射结果也表明12个样品中均含有较高比例的晶体钙矿物,平均含量约为49%。除了与钙结合的磷之外,其余的磷多数与铁、锰化合物相结合,其含量平均占总数的18%。黏土矿物及铝氧化物中结合的磷占总量的8%,与残余磷9%相当。松散吸附结合态的磷含量最低约占6%。研究磷的形态分布分析方法对于了解底泥中磷的形态分布以及磷在水体-底泥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级提取法 X射线衍射 磷的形态分布 湖泊底泥
下载PDF
湖泊底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转化规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明 李霖昱 +5 位作者 胡爱彬 张伟军 王东升 孙祥 黄佳音 陈益人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5-163,共9页
为探究湖泊底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和转化规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不同堆肥时间的底泥中DOM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光谱学结果表明: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底... 为探究湖泊底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和转化规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不同堆肥时间的底泥中DOM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光谱学结果表明: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底泥样品中DOM的含共轭苯环结构和显色基团的组分含量均在增加,含有不饱和结构的组分中π→π~*跃迁更为活跃;底泥样品中DOM的腐殖化指数(HIX)不断增大,氢碳比减少,平均芳香性指数增大,由此说明堆肥底泥中DOM的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提高;底泥样品中DOM的荧光指数(FI)在0.7~0.9之间,生物源指数(BIX)在0.7~1.0之间,表明其来源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显著;此外,底泥样品中蛋白类物质被分解转化为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且富里酸类物质成为DOM中的主要部分;FT-ICR MS则从分子层面说明堆肥底泥中DOM的脂肪族/蛋白质类化合物会向木质素/富羧基脂环分子类化合物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溶解性有机物(DOM) 好氧堆肥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FT-ICR MS
下载PDF
应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技术研究湖泊底泥有机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秀 宋永会 +3 位作者 张广彩 言宗骋 靳方园 于会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3-488,共6页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聚类分析(HCA)与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等分析手段,提取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的荧光组分,识别影响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揭示有机组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采集了10个表层底泥样品(1#—10#),检测未处理样品和加热处理样品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二者之差得到湖泊底泥有机质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采用PARAFAC技术,提取了4个主要的荧光组分(C1—C4)。C1为类色氨酸物质,主要来自于内源。C2为类富里酸物质、C3为可见区类胡敏酸物质、C4为紫外区类胡敏酸物质,C2—C4主要来自于陆源。四个荧光组分的总含量在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最少。C2—C4的总含量高于C1,表明湖区底泥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源。C1在湖区南部的含量高于北部与中部,表明C1可能与大量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有关。C2含量的空间分布为北部>南部>中部。C3在北部地区的含量远高于南部和中部,是北部地区底泥的代表性物质。C4与C2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基于荧光组分HCA,得出C2与C4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C3与C1是区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基于采样点HCA,可将湖区底泥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北部重度污染区、南部中度污染区与中部轻度污染区。利用CART模型,进一步验证了C3与C1是识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使湖区底泥的分类结果更为精确,同时为后续乌梁素海底泥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的探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 平行因子 聚类分析 分类回归树
下载PDF
炼铜尾渣−湖泊底泥复合陶粒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鹏飞 罗立群 涂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10-4218,共9页
以炼铜尾渣和湖泊底泥协同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炼铜炉渣的再选尾矿和周边湖泊的底泥为原料,通过化学分析、ICP、XRD、SEM和热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燃烧特性,考察炼铜尾渣-湖泊底泥制备陶粒过程中的工艺特性和产品性能... 以炼铜尾渣和湖泊底泥协同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炼铜炉渣的再选尾矿和周边湖泊的底泥为原料,通过化学分析、ICP、XRD、SEM和热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燃烧特性,考察炼铜尾渣-湖泊底泥制备陶粒过程中的工艺特性和产品性能。首先,探讨预热温度、预热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原料配比等条件对炼铜尾渣-湖泊底泥复合陶粒性能的影响;其次,采用毒性浸出方法,测定常见重金属的浸出毒性,评估复合陶粒重金属的固化效果;最后,分析化学成分变化和微观形貌特征,探讨复合陶粒的膨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炼铜尾渣的掺入对湖泊底泥复合陶粒的制备及性能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炼铜尾渣与湖泊底泥质量比为10:100,500℃下预热15 min,1 140℃下焙烧12 min,制得表面光滑、内部孔隙发育、膨胀良好的复合陶粒制品,其表观密度为936 kg/m3、抗压强度为1.74 MPa、1 h吸水率为14.9%。当焙烧温度为1 140℃时,复合陶粒中重金属固化效果较好,其中Cu,Pb,Zn,Ni和Cr等常见重金属的浸出毒性都小于国家限定标准,炼铜尾渣-湖泊底泥陶粒制品具有自身质量轻、孔隙率高、重金属固化率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铜尾渣 湖泊底泥 陶粒 烧结 重金属固化
下载PDF
生物炭应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湖泊底泥 被引量:6
19
作者 江来 吴棒 +2 位作者 郭欣 钱星宇 刘俊伯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29,41,共7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重金属在底泥中广泛积累,给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带来巨大风险。以生物炭吸附剂为核心,重点介绍了生物炭的制备过程、吸附机制差异以及环境条件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并对生物炭应用于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方式提出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重金属在底泥中广泛积累,给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带来巨大风险。以生物炭吸附剂为核心,重点介绍了生物炭的制备过程、吸附机制差异以及环境条件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并对生物炭应用于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方式提出建议,最后对生物炭应用于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污染 修复 湖泊底泥
下载PDF
基于湖泊底泥的植物种植基对牧草生长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菡庭 田美荣 +3 位作者 霍晓君 尤春赫 聂华月 高吉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0-757,共8页
为揭示湖泊底泥资源化利用在生态修复领域的效果,以呼伦湖底泥作为主要基质,通过添加牛粪、羊粪、秸秆制作植物种植基用于草原牧草恢复。试验设置7个处理,从牧草发芽率和成活率、株高、平均根长等物理性状,以及牧草与种植基的有机质、... 为揭示湖泊底泥资源化利用在生态修复领域的效果,以呼伦湖底泥作为主要基质,通过添加牛粪、羊粪、秸秆制作植物种植基用于草原牧草恢复。试验设置7个处理,从牧草发芽率和成活率、株高、平均根长等物理性状,以及牧草与种植基的有机质、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化学性状方面,探究不同原料配比下种植基对草原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TN3(底泥、牛粪、秸秆体积比为2∶3.25∶2)与TY6(底泥、羊粪、秸秆体积比为2∶3.25∶2)处理牧草生长状况最好,且冰草生长状况优于羊草;TN3与TY6处理的冰草发芽率分别为73.00%和72.00%,羊草发芽率分别为19.00%和28.00%;对于牧草其他物理性状指标以及牧草与种植基化学性状指标,TN3与TY6处理均高于其余处理,表明底泥与秸秆含量越高,牧草生长状况越好,且TY6优于TN3,即相同配比下添加羊粪的种植基更有利于牧草生长。研究结果可为呼伦湖底泥资源化利用以及沙化草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植基 湖泊底泥 草原牧草 生态环境 呼伦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