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湖泊环境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帆 冯一璟 张琪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5年第10期56-60,6,共5页
陆相烃源岩发育在湖盆内,古时湖泊的水体性质及沉积环境是影响烃源岩发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分子化石(生物标志物)作为历史遗存下的产物,更能准确科学地表现古湖泊环境的变化。通过介绍姥鲛烷与植烷、C35升藿烷、重排甾烷/甾烷和伽马蜡烷4... 陆相烃源岩发育在湖盆内,古时湖泊的水体性质及沉积环境是影响烃源岩发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分子化石(生物标志物)作为历史遗存下的产物,更能准确科学地表现古湖泊环境的变化。通过介绍姥鲛烷与植烷、C35升藿烷、重排甾烷/甾烷和伽马蜡烷4个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确定其都与湖泊沉积环境相关,可以反映古湖泊水体的化学性质,对它们的生物来源,成岩过程、与古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姥鲛烷与植烷 C35升藿烷比值 重排甾烷/甾烷 伽马蜡烷 湖泊沉积环境
下载PDF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被引量:31
2
作者 朱筱敏 谈明轩 +3 位作者 董艳蕾 李维 秦祎 张自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共16页
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来自51个国家、9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基于本届大会论文专题设置情况,指出目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人类世沉积学、湖泊沉积环境、深水沉积过程、"... 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来自51个国家、9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基于本届大会论文专题设置情况,指出目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人类世沉积学、湖泊沉积环境、深水沉积过程、"源—汇"系统、微生物岩沉积学及沉积过程模拟等多个主要方面。当前人类活动对地貌影响、沉积物收支平衡影响不容忽视;湖泊沉积砂体研究不仅具有油气勘探价值,而且对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沉积深水重力流的流态特征、沉积机理及实地监测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源—汇"系统研究思想在盆地构造演化、源区母岩性质及沉积物分散样式等方面具有更加实际的指导意义;微生物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矿化作用、成岩作用及其对于古地理重建的意义等方面;沉积物风化过程及其在不同环境下搬运及沉积过程是目前沉积学物理、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就近年来国际沉积学会议热点以及国际重点地质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认为深时沉积记录、过程—产物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渗透是未来若干年内沉积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当今沉积学研究以应用沉积学为主,除了重视现代实验分析技术,还应加强野外基本地质研究方法和沉积过程机理研究。在沉积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应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将我国沉积学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沉积学大会 研究热点 人类世沉积 湖泊沉积环境 沉积过程 深水重力流 “源—汇”系统 微生物岩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豫西济源地区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湖相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斌 杨文涛 +2 位作者 宋慧波 王敏 钟明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3-582,共10页
豫西济源地区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9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包括Areni-colites isp.,Beaconites coronus,Cylindricum isp.,Palaeophycus heberti,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isp.,Psilonich-nus isp... 豫西济源地区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滨浅湖沉积中动物遗迹化石共鉴定出9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包括Areni-colites isp.,Beaconites coronus,Cylindricum isp.,Palaeophycus heberti,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isp.,Psilonich-nus isp.,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 linearis和Taenidium barretti等。根据遗迹化石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三种遗迹组构1)Scoyenia遗迹组构,反映了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滨湖沉积环境;2)Planolites—Taenidium遗迹组构,属于湖泊水体逐渐变浅的浅湖沉积环境;3)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代表了水动力由弱到强的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 三叠纪 湖泊沉积环境 遗迹化石 和尚沟组
下载PDF
西昆仑山南红山湖沉积反映的过去150年湖区环境变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朱立平 陈玲 +3 位作者 李炳元 李元芳 夏威岚 李建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1-607,共7页
采用~210Pb和~137Cs方法对西昆仑山南红山湖 2号孔(长 1.07 m)湖泊岩芯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了分辨率达1.4年的过去约150年(1850~1997年)连续湖泊沉积环境序列.该沉积柱子的总有机碳... 采用~210Pb和~137Cs方法对西昆仑山南红山湖 2号孔(长 1.07 m)湖泊岩芯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了分辨率达1.4年的过去约150年(1850~1997年)连续湖泊沉积环境序列.该沉积柱子的总有机碳、总氮、元素地球化学、碳酸钙、粒度、介形虫丰度等变化表明,这些环境代用指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反映了湖区环境具有19世纪下半叶的冷湿、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暖湿和20年代开始的暖干变化背景.20年代以来又具有次一级的冷暖/干湿波动,可以划分为1922~1960年间的冷干/暖湿波动、1960年以来的强烈暖干化以及出现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短暂冷湿过程.其中,70年代中期至末期的湿润时期和80年代中期开始的干旱环境在邻近地区的器测气象记录中得到证实,粒度数据与器测降水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同一地区的古里雅冰芯记录对比,该孔指示环境冷暖的代用指标(TOC)与冰芯中代表温度变化的δ~18O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指示干湿程度的指标与冰芯中代表降水大小的冰川积累量变化关系较差.该孔湖泊沉积记录表明,选取的代用指标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湖芯序列能够反映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红山湖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环境 沉积速率 西昆仑山 150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