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湿地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三氮”迁移转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春篁 董一慧 +4 位作者 李佳乐 张书缘 孙谦一 周国芳 桑闪闪 《江西科学》 2022年第3期484-491,共8页
湿地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湖泊湿地系统中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以及“三氮”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尚缺乏系统分析... 湿地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湖泊湿地系统中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以及“三氮”在其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尚缺乏系统分析与总结。目前关于湖泊湿地水文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发展,深刻揭示了湿地水文过程及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机制和规律。“三氮”作为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一直以来是湿地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在湖泊湿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不仅受到自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条件和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改变对其迁移转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湖泊湿地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研究方法、“三氮”迁移转化过程及氮氧同位素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湖泊湿地系统水文过程和物质循环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系统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三氮 迁移转化
下载PDF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水生态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生愿 张万顺 +2 位作者 吴扬 刘浩 曾子龙 《河南科学》 2015年第5期814-818,共5页
探析水生植物的生长机理及与外部环境物质的交换过程,凝练水生植物生长发育特征以及底泥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的动力特征,基于营养物质在植物-底泥-水体界面的迁移转化理论以及湖泊水动力对水生植物生长过程的响应机理,建立了水-植物-... 探析水生植物的生长机理及与外部环境物质的交换过程,凝练水生植物生长发育特征以及底泥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的动力特征,基于营养物质在植物-底泥-水体界面的迁移转化理论以及湖泊水动力对水生植物生长过程的响应机理,建立了水-植物-底泥耦合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动力水生态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生植物生长模型 营养物质迁移转化模型
下载PDF
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园园 卢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10期1-3,共3页
2017年5月,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成功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候选,由此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概述了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价值,分析并总结了高邮湖... 2017年5月,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成功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候选,由此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概述了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价值,分析并总结了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最后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对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 保护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湖泊湿地土壤有机碳形成、周转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金婷 张珊 +3 位作者 赵蕾 余冠军 马燕天 吴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96-9010,共15页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碳汇之一,其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经历的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等生态问题使其碳汇功能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湖泊湿地SOC的...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碳汇之一,其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经历的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等生态问题使其碳汇功能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湖泊湿地SOC的动态变化,但由于研究地点、实验方法和关注重点的不同,难以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详细阐明湖泊湿地SOC存储和转化过程的演化趋势尤为重要。综述国内外湖泊湿地SOC的研究成果,从其形成、周转及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现阶段湖泊湿地SOC的研究热点和不足,并结合当前湖泊湿地面临的现状,阐述影响其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植物源碳尤其是凋落物碳是湖泊湿地SOC的主要来源,但微生物碳在湖泊湿地SOC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且植物和微生物碳对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贡献比可能具有空间异质性。湿地SOC周转主要受微生物的调控,但中小型区系的土壤动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能既是驱动者也是贡献者,研究提示将土壤动物纳入湿地SOC的周转模型才可更准确地评估湖泊湿地的碳周转过程。有机物-矿物化学结合态保护是维持湖泊湿地SOC稳定的最重要机制,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气候、水环境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SOC的稳定储存。目前维持湖泊湿地SOC稳定性的机制仍延用陆地或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需进一步评估其在湖泊湿地中的适用性。研究旨在总结湖泊湿地中SOC形成和转化的研究进展,为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植物凋落物 微生物残体碳 矿物结合有机碳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流域干旱对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青 严登华 +2 位作者 翁白莎 袁勇 杨志勇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6-403,共8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一些湿地严重退化。其中,流域干旱问题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干旱严重制约着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一方面,干旱通过造成湿地水量亏缺和水分条件改变,来影响湿地生物和生境条件;另一方面,湿地...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一些湿地严重退化。其中,流域干旱问题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干旱严重制约着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一方面,干旱通过造成湿地水量亏缺和水分条件改变,来影响湿地生物和生境条件;另一方面,湿地中的生物对干旱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个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适应等来避免干旱造成的伤害;同时,这一过程还伴随着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生物量、分布以及群落的组成、数量、生物量、分布等特征的变化;最终干旱对湿地的影响将体现在湿地规模、构成、格局和功能的变化上。在理论上,干旱作为一种扰动对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耐旱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由于缺少长期的湿地恢复过程研究,这一学术观点并未被广泛认知;长时间的严重干旱则会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导致其退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干旱 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地表辐射平衡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殷代英 屈建军 +3 位作者 余晔 赵素平 李芳 肖建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利用2013年干旱环境背景下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辐射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各辐射分量的日变化过程差异较大,晴天变化曲线呈平滑的单峰型,多云天气平滑度不如晴天,阴天、雨天和沙尘天气呈现了不... 利用2013年干旱环境背景下敦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辐射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各辐射分量的日变化过程差异较大,晴天变化曲线呈平滑的单峰型,多云天气平滑度不如晴天,阴天、雨天和沙尘天气呈现了不规则的多峰型变化;各季辐射通量的日变化都呈单峰型,但收入量差异较大,极值出现的时间也不相同。向下短波辐射、向上和向下长波辐射、净辐射月总量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向上短波辐射的月总量的季节变化不太明显。各辐射分量日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春季较大,秋、冬季较小,最大值出现在6月或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或1月。生长季的地表反照率要低于非生长季,各季日平均反照率都是早晚高,中午低,呈"U"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天气 辐射变化 反照率 湖泊湿地系统 干旱环境
原文传递
“湿地+研学+体验”在白云湖里开讲“泉城生态故事”
7
作者 高宏璟 韩林燕 孟凡庚 《绿色中国》 2023年第21期68-71,共4页
济南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街道境内,总面积1627.5公顷,湿地率83.2%,环湖大堤20公里。鱼类、两栖类物种繁多,更是荷的世界、鸟的天堂。济南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保护和修复白云湖自然湖... 济南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白云湖街道境内,总面积1627.5公顷,湿地率83.2%,环湖大堤20公里。鱼类、两栖类物种繁多,更是荷的世界、鸟的天堂。济南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保护和修复白云湖自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白云湖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 国家湿地公园 山东省济南市 保护和修复 鸟的天堂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姣 张灿明 罗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103,共7页
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概述了湖区基本状况,并主要分析了近些年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湖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湖区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国际... 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概述了湖区基本状况,并主要分析了近些年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湖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湖区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等,分析了湖区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区生态系统自然属性和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区;根据一级生态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亟待保护的内容和程度、生态需求与修复目标的区域差异性等,将一级生态区划分为10个生态亚区和32个生态功能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置法,绘制了生态功能区划图,阐明了不同生态区的区划范围、功能定位、保护建设重点,为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保障区域安全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功能区划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Experiences with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in Korea
9
作者 Kim Youngchul Hwang Gilson +4 位作者 Lee Jin-Woo Park Je-Chul Kim Dong-Sup Kang Min-Gi Chang In-Sou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6年第4期345-350,共6页
In spite of the low temperature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and the high land environment, the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is gaining popularity in Korea because of its lower construction cost and simplicity in operation an... In spite of the low temperature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and the high land environment, the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is gaining popularity in Korea because of its lower construction cost and simplicity i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s have been built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among which the free water surface wetland has been predominant. Most of the large-scale systems are government projects for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streams flowing into the estuary dikes and reservoirs. The covering plants used in this system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s but cattails and reeds or their combinations are common.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Korea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hallow depths and short hydraulic residence times. There is no established flow pattern and configuration rules for constructing wetlands, but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 Flow control is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in designing a riverbed or riparian wetland. There have been scores of flow rate control devices developed for wetlands, but none of them guarantee wetlands’ safety against flooding. In earlier wetland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were mainly soil. Recently, strong and durable building materials such as rocks, gravel beds, concrete and steel are used at vulnerable places to protect them from erosion. Our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wetland system would be an appropriate technology because it is not only cheaper to construct, but also requires less maintenance work. However, we suffer from the reduced effectiveness in performance during the winter. We need to evaluate the partial treatment accomplished during 6 to 7 months per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wetland syst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