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呼伦湖近年水情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薛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9-307,共9页
流域水量平衡变化机制及其效应的认识是理解湖泊水情变化与制定缓解措施的根本依据。针对2000年后呼伦湖持续水位的急剧下降,并考虑到流域监测资料稀缺的实际情况,借助遥感反演降水和蒸散时空数据序列,利用时空模式分解、趋势分析等方...
流域水量平衡变化机制及其效应的认识是理解湖泊水情变化与制定缓解措施的根本依据。针对2000年后呼伦湖持续水位的急剧下降,并考虑到流域监测资料稀缺的实际情况,借助遥感反演降水和蒸散时空数据序列,利用时空模式分解、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蒸散效应。结果表明:流域降水变化主要由空间分布及过程强弱互补的2个降水模式决定,这2个模式的变化解释了流域降水变化的67.4%。2000年后2个模式强弱的变化导致了流域整体降水由两侧山区向中部地势平坦区域的转变。流域中部受地形及气象条件影响,相比两侧山区产流效率偏低。因而降水空间分配的改变形成了更有利于增加陆面蒸散的供水条件,导致了流域蒸散占降水比重上升到较高水平。蒸散变化强度及趋势的时空特征分析也进一步确认了以上现象,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及其效应直接导致了流域水量平衡中可供产流的净雨量减少,是呼伦湖流域近年产流减少的根本原因。2000年后流域冻土消融补给的改变则对呼伦湖极端水情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气象
模式分析
湖泊-流域过程
水量平衡
呼伦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
被引量:
49
2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8-1113,共6页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水情、泥沙、污染和湿地生态等不同方面问题的回顾分析,认为在三峡工程建设、洞庭湖退田还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下,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水情、泥沙、污染和湿地生态等不同方面问题的回顾分析,认为在三峡工程建设、洞庭湖退田还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下,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模拟显示2006和2009年三峡秋季蓄水使洞庭湖出口水位平均下降2.03和2.11 m;由于三口来沙急剧减少,入湖泥沙打破了以淤积为主的模式,2006年洞庭湖第一次出现从拦蓄泥沙变成向长江净输出泥沙。低水位运行不仅对洲滩演进和湖泊水质带来影响,也加速了对湖滩的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发展威胁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的稳定。同时,湖区复合型水污染威胁加重,洞庭湖水质从2008年的Ⅳ类水下降为Ⅴ类水。洞庭湖在缺水与洪涝矛盾中,正从单一洪灾为主转向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存。这些变化一方面与气候变化有关,也是流域生产由传统农业转向农、林、水、工的综合发展,以及湖泊与流域关系改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退田还湖
气候变化
湖泊-流域过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呼伦湖近年水情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薛滨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9-307,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2019YFA0607100,2016YFA062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028)
中德科学中心项目(GZ1213)资助。
文摘
流域水量平衡变化机制及其效应的认识是理解湖泊水情变化与制定缓解措施的根本依据。针对2000年后呼伦湖持续水位的急剧下降,并考虑到流域监测资料稀缺的实际情况,借助遥感反演降水和蒸散时空数据序列,利用时空模式分解、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蒸散效应。结果表明:流域降水变化主要由空间分布及过程强弱互补的2个降水模式决定,这2个模式的变化解释了流域降水变化的67.4%。2000年后2个模式强弱的变化导致了流域整体降水由两侧山区向中部地势平坦区域的转变。流域中部受地形及气象条件影响,相比两侧山区产流效率偏低。因而降水空间分配的改变形成了更有利于增加陆面蒸散的供水条件,导致了流域蒸散占降水比重上升到较高水平。蒸散变化强度及趋势的时空特征分析也进一步确认了以上现象,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及其效应直接导致了流域水量平衡中可供产流的净雨量减少,是呼伦湖流域近年产流减少的根本原因。2000年后流域冻土消融补给的改变则对呼伦湖极端水情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
水文气象
模式分析
湖泊-流域过程
水量平衡
呼伦湖
Keywords
hydro
-
meteorology
patterns recognition
lake
-
catchment process
water balance
Hulun Lake
分类号
P333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
被引量:
49
2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8-111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28
40771012)
+1 种基金
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1106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KZCX1-YW-08-01-02)
文摘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水情、泥沙、污染和湿地生态等不同方面问题的回顾分析,认为在三峡工程建设、洞庭湖退田还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下,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模拟显示2006和2009年三峡秋季蓄水使洞庭湖出口水位平均下降2.03和2.11 m;由于三口来沙急剧减少,入湖泥沙打破了以淤积为主的模式,2006年洞庭湖第一次出现从拦蓄泥沙变成向长江净输出泥沙。低水位运行不仅对洲滩演进和湖泊水质带来影响,也加速了对湖滩的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发展威胁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的稳定。同时,湖区复合型水污染威胁加重,洞庭湖水质从2008年的Ⅳ类水下降为Ⅴ类水。洞庭湖在缺水与洪涝矛盾中,正从单一洪灾为主转向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存。这些变化一方面与气候变化有关,也是流域生产由传统农业转向农、林、水、工的综合发展,以及湖泊与流域关系改变的结果。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退田还湖
气候变化
湖泊-流域过程
Keywords
Dongting Lake
Three Gorges Project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climate change
lake
-
catchment interaction
分类号
P942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呼伦湖近年水情变化原因分析
孙占东
黄群
薛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