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
1
作者 龙姿羽 王志成 +3 位作者 赵蕊 刘冰 王璐 陈功锡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409-418,共10页
为探究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采用样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九龙溪、夯峡溪与玉泉溪3条样线共90个样方展开调查。结果显示:1)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共有草本植物51科102属141种,其中菊科植物... 为探究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采用样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九龙溪、夯峡溪与玉泉溪3条样线共90个样方展开调查。结果显示:1)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共有草本植物51科102属141种,其中菊科植物占比最多,其次是荨麻科、唇形科;2)叶以不裂、纸质、中型、单叶、互生为主要特征,在叶毛被参数上,九龙溪以两面无毛为主,夯峡溪与玉泉溪则以两面有毛为主,叶性状呈现典型亚热带植物功能性状的特点;3)繁殖性状以两性花、腋生和顶生、聚伞花序、瘦果和朔果、风力传播种子为主,花期主要在4—9月,果期主要在7—10月;4)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呈现出九龙溪最高、夯峡溪次之、玉泉溪最低的规律;5)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的变化格局一致,二者最小值均在九龙溪与夯峡溪之间,最大值在玉泉溪与九龙溪之间。该研究可为德夯地质公园林溪交错带草本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功能性状 物种多样性 交错带 德夯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湖南德夯地质公园菊科植物多样性特征
2
作者 赵蕊 陈君 +2 位作者 王志成 向晓媚 陈功锡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研究湖南德夯地质公园菊科植物资源现状,为该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德夯地质公园菊科(Asteraceae)植物物种多样性、地理区系、生活习性、功能性状等方面进... 【目的】研究湖南德夯地质公园菊科植物资源现状,为该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德夯地质公园菊科(Asteraceae)植物物种多样性、地理区系、生活习性、功能性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德夯地质公园现有菊科植物59属118种,划分为14个族,其中以菊苣族(Cichorieae)、紫菀族(Astereae)、千里光族(Senecioneae)和春黄菊族(Anthemideae)为主;该区菊科植物以单种属最多(41属),寡种属次之(16属),多种属最少(2属);含3个德夯特有种,分别为吉首蒲儿根(Sinosenecio jishouensis)、吉首紫菀(Aster jishouensis)和紫背紫菀(Aster atropurpurea)。(2)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2种,以温带分布区类型居多;种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及变型为主。(3)生活习性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共73种,占总种数的61.86%,其次为1~2年生草本,含42种,占总种数的35.59%。(4)菊科植物的营养性状以中小型叶、单叶、互生、纸质、不裂、锯齿、双面无毛为主;繁殖性状以雌雄同株、顶生的伞房花序、瘦果、风力传播为主;花期主要集中在6—10月,果期集中在7—10月。【结论】湖南德夯地质公园菊科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特有现象明显,功能性状多样,应予以关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植物 地理成分 植物资源 功能性状多样性 德夯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典型岩溶高原边缘夷平面沉积特征及古气候环境——以湘西洛塔及贾坝剖面为例
3
作者 吴亮君 王璞珺 +5 位作者 张晶 辛存林 容悦冰 陈伟海 张远海 黄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71,共33页
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 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为杂色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互层,夹一层砂砾石;贾坝剖面岩性和粒度相对稳定,主要为粉砂黏土。洛塔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整体较高,但变化幅度小且快,贾坝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相对波动较大,由此推断两条剖面所揭示的沉积环境都整体湿润,但贾坝剖面显示出小的干燥波动,即洛塔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暖湿润型,召市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凉干燥型,这与孢粉中大量水龙骨属(Polypodium)、松属(Pinus)指代的气候意义相同。对比孢粉组合及前人资料,推测洛塔剖面风化壳可能为新近纪早期开始形成,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中新世,而贾坝剖面可能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夷平面 古气候 粒度 磁化率 孢粉
下载PDF
湘西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吴亮君 王璞珺 +4 位作者 叶庆子 黄超 全洗强 韦昊星 李发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5-1261,共17页
红色碳酸盐岩是华南奥陶系的一种具有紫红—砖红色调的代表性沉积岩,其中可能蕴含特殊的古环境信息。湖南湘西三百洞地区具有一条出露良好、厚层为主的红色碳酸盐岩剖面,主要发育于大湾组和牯牛潭组内,文章对该段地层采集了355件碳、氧... 红色碳酸盐岩是华南奥陶系的一种具有紫红—砖红色调的代表性沉积岩,其中可能蕴含特殊的古环境信息。湖南湘西三百洞地区具有一条出露良好、厚层为主的红色碳酸盐岩剖面,主要发育于大湾组和牯牛潭组内,文章对该段地层采集了355件碳、氧同位素和Mn、Sr元素分析样品,以及10件牙形刺化石样品进行研究。根据牙形刺样品约束,大湾组底界可能大致相当于弗洛阶顶界,大湾组和牯牛潭组界线在达瑞威尔阶中下部,牯牛潭组顶界大致相当于达瑞威尔阶顶界。据显微薄片鉴定、δ^(13)C-δ^(18)O相关性分析和Mn-Sr元素评估,推断样品受到成岩作用影响不大。355件同位素测试样品显示三百洞剖面的δ^(13)C和δ^(18)O均为低幅高频振荡,δ^(13)C在-0.38‰~1.67‰之间,δ^(18)O在-9.34‰~-7.21‰之间,其中可与全球对比的同位素事件有大坪阶底部碳同位素负漂事件(BDNICE)和达瑞威尔阶中部碳同位素漂移事件(MDICE),可以间接对比的有达瑞威尔阶下部碳同位素负漂事件(LDNICE),此外还有2次前人未命名的具有潜在对比价值的漂移。总体来看,冈瓦纳大陆北缘沿赤道由东向西具有δ^(13)C波动幅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华南的波动幅度普遍偏小,可能由海水循环过程中不同块体的底层海水分层差异造成。另外基于δ^(13)C、δ^(18)O的古盐度计算,红色碳酸盐岩应属于盐度中等到较高的海相碳酸盐岩,并且剖面自下到上盐度增高,大湾组底部可能存在一次氧化事件。结合剖面岩石组成、颜色、古生物丰度以及区域古地理研究,认为红色碳酸盐岩可能是暂时性相对海平面下降叠加氧化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氧同位素 成岩作用 达瑞威尔阶 大坪阶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珍稀特有植物吉首鳞毛蕨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探
5
作者 刘冰 向晓媚 +3 位作者 谭璐 王志成 杨含茹 陈功锡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8-23,共6页
【目的】了解珍稀特有植物吉首鳞毛蕨(Dryopteris jishouensis)的群落生态环境特征。【方法】采用标准样方法对吉首鳞毛蕨群落进行调查,计算草本层各物种的重要值,并测定群落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环境特征。【结果】(1)吉首鳞毛蕨... 【目的】了解珍稀特有植物吉首鳞毛蕨(Dryopteris jishouensis)的群落生态环境特征。【方法】采用标准样方法对吉首鳞毛蕨群落进行调查,计算草本层各物种的重要值,并测定群落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环境特征。【结果】(1)吉首鳞毛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24种,隶属于15科20属,生活型以草本为主,群落优势种为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和吉首鳞毛蕨,主要伴生种为粉被薹草(C.pruinos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兖州卷柏(S.involvens)等。(2)各样方中物种数量在7~12种之间,多数物种只分布在1~2个样方中。(3)群落生境土壤为碱性土(pH>9),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含量与高纬度的香鳞毛蕨(D.fragrans)以及当地广泛分布的黑足鳞毛蕨(D.fuscipes)和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显著不同。【结论】吉首鳞毛蕨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高,但科属分化不明显,物种分布随机性高;群落生境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但土层稀薄,生存环境恶劣,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生态环境 珍稀特有植物 吉首鳞毛蕨 德夯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下载PDF
湖南省德夯峡谷自然景观类型及其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冰 向亮 +4 位作者 谭璐 向晓媚 王璐 王志成 陈功锡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48,共10页
为进一步认识湖南省德夯峡谷自然景观特征,探索峡谷景观分类方法,为峡谷景观生态学研究打下基础,选取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能体现峡谷景观特征的14个因子作为分类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其景观类型,并测定各景观组土壤理化性质.结... 为进一步认识湖南省德夯峡谷自然景观特征,探索峡谷景观分类方法,为峡谷景观生态学研究打下基础,选取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能体现峡谷景观特征的14个因子作为分类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其景观类型,并测定各景观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德夯峡谷自然景观可分为1个景观类、4个景观组和13个景观型,各景观外貌特征明显;(2)各景观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崖顶景观组土壤pH值(6.65)、速效氮(0.26 g/kg)、速效钾(0.03g/kg)、Ca(0.93g/kg)、Mn(0.09g/k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景观组(P<0.05),崖壁景观组(不含干旱岩壁)含水量(37.22%)、有机质(86.02 g/kg)、全氮(9.88 g/kg)和速效氮(0.92 g/k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景观组(P<0.05);(3)在演化模式上,德夯峡谷符合自上而下的常态型峡谷演化模式,各景观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演化关系,并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研究表明系统聚类所得的德夯峡谷景观分类体系体现了峡谷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空间异质组合、发生过程和生态功能,分类结果科学可靠,可作为小微尺度景观及峡谷等特殊地貌景观分类的参考.此外,峡谷内各景观外貌特征、物种组成、土壤理化性质等差异明显,峡谷景观生态学研究需从景观型尺度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分类 峡谷景观 土壤理化性质 德夯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