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在皮肤溃疡中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515-517,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8份、对应的溃疡边缘组织 8份及正常皮肤组织 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这 4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的阳性颗粒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中 ,两个亚基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 .2± 5 .6 ) %和 (2 2 .4± 7.4 ) % ;PDGFRα存在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该受体表达较多 ,阳性表达率为 (36 .7± 4 .3) % ;PDGFRβ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弱 (15 .3± 4 .8) % ,蛋白颗粒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膜上。从正常皮肤组织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PDGF A和 PDGF B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在溃疡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蛋白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 ,两者的阳性细胞率分别升至为正常皮肤的 1.4 1倍和 1.13倍。 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而含有 PDGFRβ阳性颗粒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生发层细胞。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α和β型受体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形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皮肤组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对应激性溃疡大鼠溃疡形成及表皮生长因子和白介素-2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清和 操电群 +1 位作者 黄萍荣 向路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7-18,共2页
目的 :探讨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 (CLJ)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溃疡形成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白介素 2(IL 2 )的影响。方法 :以束缚 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大鼠为对象 ,观察GLJ对大鼠溃疡指数及血清EGF和IL 2水平的影响。结果 :GLJ能... 目的 :探讨高良姜超临界萃取物 (CLJ)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溃疡形成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白介素 2(IL 2 )的影响。方法 :以束缚 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大鼠为对象 ,观察GLJ对大鼠溃疡指数及血清EGF和IL 2水平的影响。结果 :GLJ能降低束缚 水浸应激型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 ,并可使该模型大鼠血清IL 2和EGF水平明显回升 ,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LJ能降低束缚 水浸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 ,对此模型EGF、IL 2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可能是其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IL-2 EGF 溃疡形成 应激性胃溃疡 白介素-2 GU 超临界萃取 水浸 降低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在早期胃癌病灶内溃疡形成中的作用
3
作者 戚晓东 刘丽 +2 位作者 王舒宝 陈峻青 郭大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就幽门螺杆菌(下称Hp)参与其癌灶内溃疡形成方面进行了临床病理学观察。方法:将85例早期胃癌分为溃疡型癌[下称UL(+)]和非溃疡型癌[下称UL(-)],与消化性溃疡相比较。结果:85例早期胃癌中,粘膜内癌(下... 目的:就幽门螺杆菌(下称Hp)参与其癌灶内溃疡形成方面进行了临床病理学观察。方法:将85例早期胃癌分为溃疡型癌[下称UL(+)]和非溃疡型癌[下称UL(-)],与消化性溃疡相比较。结果:85例早期胃癌中,粘膜内癌(下称M癌)30例,粘膜下浸润癌(下称sm癌)55例。85例早期胃癌Hp的阳性率为541%(46/85),其中UL(+)者为934%(15/16),UL(-)者为484%(31/69)。M癌和SM癌的Hp发现率无明显差异。不论是M癌还是SM癌的UL(+)组的Hp阳性率均高于UL(-)组。胃体部癌的Hp阳性率为690%(29/42)高于窦部389%(14/36)及贲门部429%(3/7)。上述的早期胃癌的UL(+)组的Hp阳性率与消化性溃疡组相近。并且,从Hp的检出部位来看,癌灶周围非化生粘膜处Hp的阳性率高于癌灶处。结论:1)和消化性溃疡一样早期胃癌癌灶内的溃疡形成与Hp感染呈正相关。2)Hp阳性率与早期胃癌的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肿瘤发生 溃疡形成 胃癌
下载PDF
糖尿病性球结膜微循环障碍致溃疡形成1例
4
作者 常鲁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 球结膜微循环障碍 溃疡形成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肌皮瓣移植治疗左乳腺癌术后左胸壁复发伴溃疡形成1例围术期护理
5
作者 殷文华 眭飞 丁萍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09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肌皮瓣移植治疗 围术期护理 乳腺癌术后 溃疡形成 胸壁复发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胸壁放射性溃疡 腋下淋巴结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对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形成和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沈锡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2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 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 2抑制剂对化学诱导胃溃疡形成和愈合的影响 ,同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体重 16 0~ 180g。分两组 ,即单纯乙酸诱导胃溃疡作为对照组和乙酸诱导胃溃疡加NS 398处理组 ,各时间点每组均 8只。乙... 目的 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 2抑制剂对化学诱导胃溃疡形成和愈合的影响 ,同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体重 16 0~ 180g。分两组 ,即单纯乙酸诱导胃溃疡作为对照组和乙酸诱导胃溃疡加NS 398处理组 ,各时间点每组均 8只。乙酸诱导胃溃疡后 1、3和 7d用RT 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胃粘膜中环氧合酶 2 (COX 2 )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用ELISA测定胃粘膜中前列腺素E2 (PGE2 )量反映COX活性。同时研究选择性COX 2抑制剂NS398对iNOS表达、活性及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以溃疡面积来评估胃粘膜损伤程度。结果 RT PCR结果显示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后 ,COX 2mRNA表达明显升高 ;以溃疡基底部为明显。胃粘膜PGE2 合成也明显增高。NS 398能抑制胃粘膜PGE2 的合成 ,溃疡诱导后 1d处理组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 ,且周围充血水肿较轻 ;3d时两组溃疡大小无差异 ;但 7d时NS 398组溃疡面积大于对照。同时NS 398能降低胃粘膜iNOS的表达及活性。结论 抑制COX 2活性能减轻溃疡形成初期炎症反应 ,使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但延缓溃疡愈合。这一作用除和PGE2 合成减少有关外 ,可能尚和抑制iNOS表达和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 溃疡 溃疡形成 溃疡愈合
原文传递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溃疡形成(附13例报告)
7
作者 谢立信 张怡 《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3年第12期738-739,共2页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自发性发生溃疡的问题,在角膜移植术的论著中很少涉及。我们从1990年10月—1992年10月二年间,共随访了232例角膜移植术后病人,其中有13例发生过植片溃疡,发生率为5.60%。现将13例的植片溃疡形成原因和经过报告如下: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植片 溃疡形成
原文传递
31例麻风溃疡细菌分布及药敏测定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建妹 尤卫平 +4 位作者 王景权 高锦伦 谭又吉 潘春枝 王淑云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7期24-24,26,共2页
关键词 麻风溃疡 药敏测定 细菌分布 药物敏感试验 细菌感染 力学因素 溃疡形成 细菌检查
下载PDF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内镜检查及诊断要点 被引量:2
9
作者 韩英 晨志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4年第4期222-224,共3页
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等的主要依据是内镜所见.大肠黏膜的弥漫性、连续性炎症是UC的特征性表现,由于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网消失,进而发生糜烂、小溃疡形成和黏液分泌亢进,黏膜脆,触之易出血... 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等的主要依据是内镜所见.大肠黏膜的弥漫性、连续性炎症是UC的特征性表现,由于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网消失,进而发生糜烂、小溃疡形成和黏液分泌亢进,黏膜脆,触之易出血.炎症进一步加重则发生自发性出血,溃疡呈地图状融合.危重病例可发生大范围黏膜脱落.病变自肛缘直肠开始向上蔓延,呈连续性,极少有跳跃征(skip sign).上述表现为典型的UC内镜下所见.然而,临床上病程迁延,几经治疗,内镜下表现十分复杂,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有一定难度.本文在论述活动期UC基本内镜下所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不同阶段内镜诊断的要点以及在UC活动期进行内镜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诊断要点 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 内镜检查 治疗 UC 疗效判定 溃疡形成 危重病例
下载PDF
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文佳 蔡黔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079-1081,共3页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糖尿病因合并神经及末梢血管病变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或(和)深层组织破坏[1]。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并发足部溃疡的几率约为15%,其中14%~24%的患者需接受截肢手术治疗,严重影...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糖尿病因合并神经及末梢血管病变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或(和)深层组织破坏[1]。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并发足部溃疡的几率约为15%,其中14%~24%的患者需接受截肢手术治疗,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溃疡愈合 生长因子 应用 下肢感染 血管病变 溃疡形成 足部溃疡
下载PDF
胃溃疡与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法灿 《广西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1117-1119,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细胞凋亡 溃疡 幽门螺杆菌(Hp)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十二指肠黏膜 溃疡愈合 修复机制 溃疡形成
下载PDF
重视静脉性溃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深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2期67-69,共3页
慢性静脉性溃疡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最严重和最难治的终末期表现,人群总发病率约为0.4%~1.3%。据报道约有12%~14%的CVI患者存在静脉性溃疡(临床分级C5和C6)。静脉性溃疡好发于40~60岁,超过65... 慢性静脉性溃疡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最严重和最难治的终末期表现,人群总发病率约为0.4%~1.3%。据报道约有12%~14%的CVI患者存在静脉性溃疡(临床分级C5和C6)。静脉性溃疡好发于40~60岁,超过65岁的人群约有4%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溃疡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溃疡愈合 浅静脉 治疗研究 深静脉瓣膜 发病机制 溃疡形成 泵功能 静脉高压
下载PDF
双金胃肠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105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孟繁春 《陕西中医》 2009年第6期711-712,共2页
关键词 抗消化性溃疡复发 双金胃肠胶囊 治疗方 根除幽门螺杆菌 溃疡药物 慢性溃疡 溃疡形成 消化作用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文玉 龚钰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11期803-805,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及外界环境的刺激有关。本病属中医"痢疾"、"肠癖"、"肠风"等范畴。近年来,中医治疗UC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 临床研究 慢性非特异性 遗传易感性 肠道疾病 病理特点 溃疡形成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评价及中医药治疗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鸿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0-782,共3页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在我国,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在我国,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之检查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经验 药物治疗 消化道疾病 病理特点 溃疡形成 慢性炎症 结肠黏膜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文佩 郑红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6期635-636,共2页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实验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 消化道疾病 现代难治病 病理特点 溃疡形成 慢性炎症
下载PDF
炎性肠疾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永铎 尹玲慧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年第7期9-10,共2页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侵及直肠、结肠黏膜层导致糜烂、溃疡形成的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炎性肠疾病 炎症性疾病 原因不明 溃疡形成 黏膜层 弥漫性 50岁 发病率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利霞 《药品评价》 CAS 2018年第22期34-35,48,共3页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所致溃疡形成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患肢抬高、使用医用弹力袜穿戴处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所致溃疡形成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患肢抬高、使用医用弹力袜穿戴处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羟苯磺酸钙,连续治疗3周为1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背温度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治疗后下肢创面愈合情况与及疼痛缓解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干预后6个月内两组存在的不适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与溃疡或坏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足背温度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疼痛缓解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仍存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与溃疡或坏疽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下肢静脉曲张溃疡患者,在穿戴弹力袜、下肢抬高等保守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羟苯磺酸钙,能显著促进血液循环能力,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 下肢静脉曲张 溃疡形成 皮肤温度
下载PDF
抗消化性溃疡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上)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志刚 娄友群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6期10-10,共1页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黏膜缺氧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自从1983年有人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以后,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物治疗学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从而也出现了一大批新型抗溃疡药,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制剂、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幽门螺杆菌杀灭剂等。一批新型复方抗溃疡药也相继上市,为人们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复方制剂既增加了疗效,又减轻了不良反应,很受患者欢迎。为使医生和药师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复方制剂有更多了解,本文根据临床常用复方制剂的处方组成,就其类型、特点、各组分的药理作用、组方原则及选用的注意事项做汇总分析与比较,供医务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消化性溃疡 复方制剂 胃黏膜保护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酸分泌过多 慢性溃疡 十二指肠 溃疡形成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的营养治疗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康 《中老年保健》 2011年第5期28-29,共2页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消化性溃疡也因此得名。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病.其发病率与地区、种族、生活环境、精神因素都有密切关...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消化性溃疡也因此得名。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多发病.其发病率与地区、种族、生活环境、精神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发病率相差悬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营养治疗 慢性溃疡 十二指肠 溃疡形成 消化作用 精神因素 发病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