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MD05-2904沉积柱状样26万年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及陆源生物标记物记录 被引量:23
1
作者 贺娟 赵美训 +2 位作者 李丽 汪品先 葛黄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24-1331,共8页
对南海北部MD05-2904沉积柱状样26万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记录进行报道.通过Uk’37方法所获取的古表层海水温度(SST),最低21.5℃(MIS2),最高达28.3℃(MIS5.5期),是目前南海北部时间最长、分辨率最高的古温度记录.烷烃总量... 对南海北部MD05-2904沉积柱状样26万年以来的高分辨率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记录进行报道.通过Uk’37方法所获取的古表层海水温度(SST),最低21.5℃(MIS2),最高达28.3℃(MIS5.5期),是目前南海北部时间最长、分辨率最高的古温度记录.烷烃总量及其堆积速率和烷烃参数碳优势指数(CPI)、平均链长(ACL)和C31/C27比值都具有明显的冰期高、间冰期低的趋势.烷烃总量及其堆积速率的变化揭示陆源输入物质主要由海平面变化控制:冰期时,海平面下降,陆架出露,河流输送到陆坡的陆源物质增加;间冰期时则情况相反.烷烃参数CPI显示,冰期时本区沉积的烷烃更能反映当时植被特征,ACL和C31/C27指示冰期时烷烃源区植被中草本含量增加,间冰期时草本含量降低.MIS3后期烷烃总量,CPI,ACL及C31/C27比值几个参数均出现最高值,显示这是一个特殊时期,最有可能是此时东亚夏季风增强,使得南海北部陆地区比较潮湿,植被茂盛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表层海水温度 输入 源区植被
原文传递
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坡底沉积有机质的长链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楚鹏 刘芳 +5 位作者 常晓红 廖泽文 胡建芳 李顺 李学杰 姚永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1-889,共9页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结合孢粉鉴定结果,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结合孢粉鉴定结果,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正构烷烃参数 单体碳同位素 源区植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