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江30洼陡坡型源汇体系特征及扇-辫转换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翔 刘培 +4 位作者 宋朋霖 朱君雪 胡坤 韩博 马逢源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西江30洼位于惠州凹陷西南部,由于前期深层地震资料差、钻井少等原因,研究区地质研究及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浅层,而对深层文昌组关注相对较少,缺少系统的源汇体系分析及有利砂体预测,制约了该区勘探进程。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 西江30洼位于惠州凹陷西南部,由于前期深层地震资料差、钻井少等原因,研究区地质研究及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浅层,而对深层文昌组关注相对较少,缺少系统的源汇体系分析及有利砂体预测,制约了该区勘探进程。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在“源-汇”理论指导下对西江30洼陡坡带文昌组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惠西低凸起中生界花岗岩为西江30洼提供物源,源区发育6个汇水单元,对应6个沟谷通道,并定量统计了汇水面积、集水高差、搬运距离、沟谷类型、宽深比等参数。基于地震沉积学及构造背景分析,认为西江30洼陡坡带垂向上发生了由扇三角洲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转换,文四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识别出5个扇体,文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识别出3个朵叶体。惠州运动所引起的裂陷迁移和古地理格局的变化是西江30洼陡坡带发生扇-辫沉积体系转换的主要原因。通过源汇各要素相关性分析,明确汇水面积和搬运距离是控制西江30洼陡坡带砂体发育规模的主控因素,并指出F汇水单元输砂能力最强,其对应的文四段扇体4和文三段朵叶体3,展布规模最大,地震相特征最优,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是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通过以上分析指明了西江30洼陡坡带文昌组勘探的有利方向,并且对陡坡型源汇体系研究提供了独特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30洼 源汇体系 陡坡带 扇-辫转换 地震沉积学
下载PDF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源汇体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范雪松 樊太亮 王宏语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7,共6页
针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不精细,相互之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源汇体系综合分析方法,利用钻井岩性统计对比、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等手段,明确了梨树断陷营城组源汇体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营城组沉积... 针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物源与沉积体系研究不精细,相互之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源汇体系综合分析方法,利用钻井岩性统计对比、地震相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等手段,明确了梨树断陷营城组源汇体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营城组沉积期存在东南部物源和北部物源;沟渠主要发育在断层调节带及坡折带处,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总结出盆缘陡坡型、盆缘缓坡型、多级断裂坡折型和断裂交互型4类陆相断陷源汇耦合模式。该研究对类似盆地的源汇体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梨树断陷 坡折带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墨西哥湾西北部古近纪早期(62~48 Ma)源汇体系与沉积格局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侯云超 樊太亮 +3 位作者 王宏语 李一凡 黄兴文 龙盛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2-1283,共12页
受埋深和复杂盐构造影响,深水Wilcox沉积研究难度大,开展大尺度源汇体系分析对理解墨西哥湾Wilcox沉积格局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古科罗拉多(简称C)水系与古格兰德河(简称RG)水系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结合地震、钻井、岩芯与岩矿等资... 受埋深和复杂盐构造影响,深水Wilcox沉积研究难度大,开展大尺度源汇体系分析对理解墨西哥湾Wilcox沉积格局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古科罗拉多(简称C)水系与古格兰德河(简称RG)水系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结合地震、钻井、岩芯与岩矿等资料,分析了墨西哥湾西北部深水沉积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储层意义。C水系和RG水系形成两个不同的源汇系统,源汇系统构成要素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明显差异,物源区和搬运区各要素的时空变化决定了两大水系沉积物供给能力和深水沉积格局的变迁。古新世Wilcox沉积期,C水系沉积物供给强,在浅水陆架和深水盆地形成大规模三角洲和富砂海底扇体系,墨西哥湾西部Perdido带主要受该物源控制。始新世Wilcox沉积期,C水系物源供给减弱,海底扇规模减小,扇体轴部向东迁移,而RG水系沉积物供给增强,在陆架区形成高砂地比的三角洲体系,砂质沉积物进一步越过陆架形成西部海底扇,Perdido带浊积砂岩主要受该物源控制。广泛发育的浊积砂岩储层表明墨西哥海域Perdido带始新世Wilcox组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dido褶皱带 Wilcox储层 深水沉积 源汇体系 墨西哥湾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源汇体系与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26
4
作者 谢玉洪 李绪深 +6 位作者 范彩伟 谭建财 刘昆 鲁怡 胡雯燕 李虎 吴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1-528,549,共9页
利用区域露头资料、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和井筒岩电信息,开展了宏观水系分布、地震沉积充填结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和锆石年龄等分析,研究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成因及天然气成藏特征。黄流组轴向水道沉积具有两期沉积、... 利用区域露头资料、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和井筒岩电信息,开展了宏观水系分布、地震沉积充填结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和锆石年龄等分析,研究琼东南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轴向水道成因及天然气成藏特征。黄流组轴向水道沉积具有两期沉积、多物源汇聚、重力流成因底流改造的特征。早期水道砂岩主要来自海南隆起西南部水系的陆源碎屑物,砂体规模小,地层超压。晚期水道砂岩主要来源于昆嵩隆起中部秋盆河等水系,沉积规模大、砂体连续性好、地层常压。轴向水道砂岩发育岩性-地层、岩性、构造-地层3种类型圈闭。早期水道内天然气以深部强超压驱动、沿裂隙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晚期水道内天然气以自西向东侧向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中新统黄流组 轴向水道 沉积特征 源汇体系 天然气成藏
下载PDF
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东三段源汇体系定量表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杜晓峰 王清斌 +2 位作者 庞小军 代黎明 张参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为解决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分布等问题,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东三段源汇体系中形成砂砾岩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1)东三段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其物源区母岩岩性多样,南部母岩主要... 为解决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分布等问题,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东三段源汇体系中形成砂砾岩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1)东三段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其物源区母岩岩性多样,南部母岩主要为中生界火山岩;西北部母岩为火山岩、碳酸盐岩和花岗岩。(2)物源区发育5个面积大、延伸远的陡坡沟谷体系,输送了大量的砂砾岩沉积物。(3)东三段的沉积古地形以断槽型为主,由西向东,断层呈分段式活动,造成了物源和沉积区的差异升降。(4)砂砾岩的延伸距离与湖平面的升降呈此消彼长的关系,湖平面离物源越近,砂砾岩延伸越近;反之,砂砾岩延伸距离越远。该认识可为断陷盆地陡坡带的砂砾岩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源汇体系 沟谷体系 东营组 渤中凹陷
下载PDF
断陷湖盆源汇体系及其沉积主控因素研究——以珠江口盆地海丰33洼陷上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邱欣卫 阙晓铭 +1 位作者 张威 李敏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53-1864,共12页
断陷湖盆源汇体系要素特征研究,有效预测沉积体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油气储集规模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口盆地海丰33洼陷为例,基于钻测井资料、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沉积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上文昌段源汇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断陷湖盆源汇体系要素特征研究,有效预测沉积体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对油气储集规模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江口盆地海丰33洼陷为例,基于钻测井资料、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沉积数值模拟技术,对研究区上文昌段源汇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发育断裂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两种类型坡折带,发育高隆区、低隆区和洼陷-盆地区三种古地貌单元.(2)北部隆起带、海丰凸起和陆丰中低凸起为上文昌时期的主要物源区,物源多为近源供应,沿沟谷向洼陷内部沉积.(3)上文昌组沉积时期,洼陷北部陡坡带边界断层控制发育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具有厚度大、推进距离近的特点;南部缓坡带形成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洼陷内部延伸距离较远,结合沉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湖盆深洼处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有利于发育稳定泥质沉积物,为下一步勘探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体系 沉积环境 文昌组 海丰33洼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走滑断层相关源-汇体系演化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闫兵 贾东 +1 位作者 赖文 王毛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43-3055,共13页
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隆升剥蚀区和山前沉积区组合是盆山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走滑断层两盘不断发生相对滑动,因此走滑断层两侧的源区和沉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随走滑运动不断发生变化。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是一个有... 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隆升剥蚀区和山前沉积区组合是盆山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走滑断层两盘不断发生相对滑动,因此走滑断层两侧的源区和沉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随走滑运动不断发生变化。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化的构造地貌砂箱实验,用来揭示源区特定母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特定母岩在沉积区的沉积信号分布范围受包括山前洪积扇形态、岩体在流域内的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洪积扇向沉积区呈扇状展开的形态特征,沉积信号在离走滑断层更远的位置分布范围更宽。当一个岩体分布在不同流域内时,其沉积物分布在两个洪积扇内,从而使其沉积信号分布范围更宽。相反,规模较小的洪积扇会被相邻较大的洪积扇限制形态从而使得沉积范围变窄。由于上述原因,在利用沉积信号和岩体之间的错开距离计算获得的走滑速率,可能会低估或者高估真实的走滑速率。本文的实验为研究以走滑断层为边界的盆山耦合系统及其源-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走滑断层 构造地貌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惠陆低凸起东侧早文昌期源-汇系统分析与勘探实践
8
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3 位作者 吴琼玲 朱红涛 肖张波 李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428,共16页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 惠陆低凸起东侧为陆丰南富生烃洼陷,为厘清该低凸起东侧物源面貌及沉积储层分布规律,综合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恢复了古物源区面貌,描述了源-汇体系要素,预测了富砂沉积体平面分布,并探讨了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惠陆低凸起发育完整的受古地貌控制的源-汇系统,研究区古近纪下文昌组进一步可划分为A—H共8个凸起群单元,在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之上,8个凸起群单元共划分出17个由独立流域和对应沉积区组成的源-汇系统。惠陆低凸起东侧发育流域1—6组成的6个独立的源-汇系统,其中流域2、4和6剥蚀范围大,基底受剥蚀能力强,水系发育数量多且相对汇聚,是主要的优势物源供给区。2号流域(陆丰13东洼缓坡中部)大的剥蚀面积、花岗岩和喷出岩母岩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及优势储层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个水系和平面上的优势汇聚为优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提供了良好的发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陆低凸起 陆丰凹陷 -体系 早文昌期 勘探实践
下载PDF
沾化凹陷孤岛西部斜坡带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源--汇体系 被引量:6
9
作者 袁静 钟剑辉 +5 位作者 宋明水 张宇 向奎 赵永福 俞国鼎 李欣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2-556,共15页
以岩芯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为主要手段,研究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岛西部斜坡带沙三段主要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探讨不同触发机制下的沉积物重力流演化过程和构造活动对重力流沉积过程及砂体展... 以岩芯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解释等为主要手段,研究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岛西部斜坡带沙三段主要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探讨不同触发机制下的沉积物重力流演化过程和构造活动对重力流沉积过程及砂体展布的控制,总结源—汇耦合体系,建立斜坡带重力流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异重流、碎屑流、浊流、液化流和滑动—滑塌五种沉积物重力流,具有洪水型和滑塌型两种触发机制,流体演变总体处于碎屑流向浊流演化的早期阶段,推测研究区以北深水区仍发育碎屑流沉积且开始广泛发育浊流沉积。构造作用对研究区沙三段流体性质与演化、同生变形构造和重力流成因砂体的发育与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体上,研究区具有断槽沟谷、断裂坡折、断裂走向斜坡及缓坡沟谷等4种主要的源—汇耦合体系。纵向上,研究区沙三段自下而上由(半)深湖、近岸水下扇、滑塌扇沉积演变为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研究区东部主要发育来自孤岛凸起的扇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西部主要发育来自陈家庄凸起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部主要发育串珠状滑塌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 异重流 滑塌 ——体系 斜坡带 沙三段 沾化凹陷
下载PDF
“源-汇”体系主导下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骥 姜在兴 +1 位作者 刘超 许文茂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9,共9页
湖泊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一直是湖泊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点。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和遥感影像资料,基于"源-汇"体系的研究思路,识别出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的"源-汇"体系是由物源区、冲积扇、倒淌河、... 湖泊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一直是湖泊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点。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和遥感影像资料,基于"源-汇"体系的研究思路,识别出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的"源-汇"体系是由物源区、冲积扇、倒淌河、三角洲和障壁滨岸组成。随着日月山—野牛山一带的隆升,倒淌河流域由原来的古倒淌河和冲积扇沉积逐渐转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湖"。伴随气候的暖干化和野牛山的进一步隆升,倒淌河发生倒转形成现今的倒淌河-障壁滨岸沉积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受控于构造-地貌、物源、水系、气候变化与湖平面的升降。加强对沉积盆地周缘物源区岩性特征、构造作用控制下的湖盆古地貌和古风场的研究,有助于预测陆相断陷湖盆中砂体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障壁滨岸沉积体系 倒淌河 青海湖
下载PDF
“源-汇”体系主导下的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发育模式探讨:以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冬 朱筱敏 +1 位作者 刘常妮 李雨彤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3-663,共11页
断陷湖盆陡坡带粗粒三角洲地质研究对于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陡坡带识别出两类扇三角洲,分别为Jake区锥状扇三角洲和Keyi区片状扇三角洲。Jake区物源供给充足,早白垩世持续供源... 断陷湖盆陡坡带粗粒三角洲地质研究对于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苏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陡坡带识别出两类扇三角洲,分别为Jake区锥状扇三角洲和Keyi区片状扇三角洲。Jake区物源供给充足,早白垩世持续供源,形成的锥状扇三角洲岩石颗粒较粗,分选-磨圆差,砂体厚度较厚,分布范围较广;Keyi区物源供给不足,形成的片状扇三角洲岩石颗粒较细,分选-磨圆更好,砂体厚度较薄,分布范围有限。文章将"源-汇"体系理论引入到陡坡带粗粒三角洲研究中,通过对母岩剥蚀供源、搬运以及汇聚条件分析,对两类扇三角洲进行成因解释,并建立相应模式,同时指出,"源-汇"体系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才能较好地预测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断陷湖盆 陡坡带 扇三角洲 Fula凹陷
下载PDF
油气勘探“源-汇-聚”评价体系及其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例 被引量:51
12
作者 施和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2,共12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综合国内外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评价体系,消化吸收国内外油气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并建立了油气勘探"源-汇-聚"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分"烃源"、"运汇&qu... 基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综合国内外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评价体系,消化吸收国内外油气评价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并建立了油气勘探"源-汇-聚"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分"烃源"、"运汇"、"聚集"三级评价单元,其中烃源单元评价可从凹陷、半地堑、洼陷3个层次定量评价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宏观分布及资源量大小;运汇单元评价可从运汇方向及强度评价不同汇油范围内的资源潜力;而聚集单元(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评价有助于确定勘探方向和优选上钻目标,从而实现高效勘探。陆丰凹陷的勘探实践表明,该评价系统符合海上油气勘探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源-汇-聚"评价体系在现阶段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实用性,对勘探程度尚低、油气分布贫富不均的珠江口盆地新领域(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他海域的勘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评价体系 单元 单元 聚集单元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陆丰凹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源-汇体系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侯国伟 李帅 +3 位作者 秦兰芝 蔡坤 李峻颉 何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9,共11页
西部斜坡带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寻找富砂区、明确砂体展布主控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的关键。从源-汇体系研究出发,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总结了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物源体系、输砂体系及汇聚体系特征。研究结... 西部斜坡带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寻找富砂区、明确砂体展布主控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的关键。从源-汇体系研究出发,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总结了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物源体系、输砂体系及汇聚体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斜坡带具有海礁隆起及渔山东低隆起两大物源体系,下切沟谷输砂及坡折带控砂是主要的源-汇体系类型。构造特征差异控制了不同斜坡的源-汇模式:北部杭州斜坡发育沟谷加边界断裂坡折源-汇模式,中部平湖斜坡发育沟谷加断阶坡折源-汇模式,南部天台斜坡发育沟谷加挠曲坡折源-汇模式。杭州斜坡和平湖斜坡源-汇模式适合形成富砂区,转换带类型多样有利于形成构造控制下的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西部斜坡带 平湖组 -体系 构造差异 转换带
下载PDF
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期构造转换对源-汇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鹤鸣 刘培 +4 位作者 汪旭东 贾培蒙 李振升 高翔 阙晓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200,共13页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在中始新世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早、晚期之间存在明显的构造转换,该构造事件对古近系源-汇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有重大影响。基于研究区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构造转换控制了裂陷期源-汇体系的盆山地貌...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在中始新世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早、晚期之间存在明显的构造转换,该构造事件对古近系源-汇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有重大影响。基于研究区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构造转换控制了裂陷期源-汇体系的盆山地貌、物源供给、搬运方向及沉积样式等基本要素,并影响深层古近系储层条件。而且在构造转换的制约下,研究区发育物源迁移型和断裂转换型两种源-汇模式,前者的主物源在构造转换影响下发生变化,沉积边界、可容空间及沉积样式也随之改变,形成叠合连片的有利储集区;后者物源供给、搬运、堆积等在时空上发生有序变化,形成扇-洲-滩共存的复合沉积体系,储层条件分带性较强。因此,探讨构造转换控制下的源-汇体系特征及控砂模式,对寻找古近系优质储层有重要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裂陷作用 -体系 沉积充填 珠一坳陷 古近系
下载PDF
渤海南部明化镇组下段源-汇体系及其对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长贵 杜晓峰 +2 位作者 庞小军 王启明 潘文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742,共15页
近年来,在渤海南部新近系钻遇了大量大面积砂体,并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田,表明明化镇组下段勘探潜力巨大。该类砂体发育形成源-汇要素不清,严重制约了明下段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文章利用古生物、重矿物、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渤海南部... 近年来,在渤海南部新近系钻遇了大量大面积砂体,并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田,表明明化镇组下段勘探潜力巨大。该类砂体发育形成源-汇要素不清,严重制约了明下段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文章利用古生物、重矿物、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渤海南部浅层明下段源-汇体系及其对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控制。结果表明:渤海南部明下段沉积期发育多个方向的源-汇体系,其中,燕山-辽西隆起方向距离研究区最远,辽东隆起次之,鲁西隆起和胶东隆起较近,鲁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对研究区源-汇系统影响较大,燕山-辽西隆起对源-汇系统影响较弱;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河流、河湖交互和湖泊这三种沉积体系,其中,河湖交互和湖泊浅水三角洲形成的砂体面积较大;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期具备形成大面积砂体的有利源-汇条件,其中,温带-亚热带气候、充足的降雨量、发达的古水系、长英质变质岩和岩浆岩母岩、湖泊范围频繁的扩大和缩小有利于大面积砂体的发育;河道砂-席状砂-河道砂的连通导致研究区明下段发育大面积的岩性圈闭,与单独的河道砂相比,河湖交互和浅水三角洲具有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潜力。该认识可为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大面积砂体 岩性圈闭 岩性油气藏 明化镇组下段 渤海南部
下载PDF
沙垒田凸起围区古近系源 ̄汇体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文龙 杨波 +3 位作者 李慧勇 步少峰 张德龙 陶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沙垒田凸起区已经发现数亿吨原油,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围斜坡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储层预测成功率较低,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带是突破的关键。文中以源-汇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明确了古近系研究区物源体系的岩性组成与分布,通过古地貌... 沙垒田凸起区已经发现数亿吨原油,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的围斜坡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储层预测成功率较低,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带是突破的关键。文中以源-汇沉积体系理论为指导,明确了古近系研究区物源体系的岩性组成与分布,通过古地貌恢复技术还原不同时期物源输砂通道的特征、汇聚体系发育的类型与分布区域,明确了古沟谷与断槽物源通道的分布与尺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物源体系与汇聚体系之间不同耦合类型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沙河街组与东营组源-汇体系耦合模式,明确了不同时期优质储层有利发育区域,为该区下一步寻找有利勘探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沙垒田凸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东道海子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源-汇控砂控相规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孝敬 赵长永 +5 位作者 邹红亮 周萍 朱卡 安羽龙 吴越 李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46,共11页
利用重矿物组合、砾石倾向、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及多属性反演技术,对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源-汇控砂控相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北部近源火山岩、中部较近源火山岩与侵入岩和南部沉积岩3个母岩区;识别... 利用重矿物组合、砾石倾向、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及多属性反演技术,对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源-汇控砂控相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北部近源火山岩、中部较近源火山岩与侵入岩和南部沉积岩3个母岩区;识别出4大输砂沟槽,北部近源沟槽窄而陡,向南演化为宽而缓,砂体厚、物性差,含油性差、产量低,为扇三角沉积;中部3大沟槽划分为缓坡窄沟和缓坡宽沟2种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前者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产量高,后者砂体较厚、物性较差、含油性较好、产量一般;输砂沟槽核部较翼部砾石粗、砂体厚、物性好,古低凸贫砂,物性差,泥岩为主。受源汇体系影响,中部3大输砂沟槽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控砂控相 上乌尔禾组 有利勘探区 东道海子凹陷
下载PDF
川西北缘晚三叠世源—汇体系构造年代学与沉积响应特征
18
作者 曹正林 邓宾 +7 位作者 胡欣 杨荣军 徐宏远 刘重江 邱玉超 郑超 芦刚 刘四兵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71-1886,共16页
四川盆地西北缘上三叠统多源—汇体系导致盆内砂泥岩展布规律复杂多变。为定量追索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源—汇体系,开展碎屑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和盆缘造山带物源区构造年代学编图对比分析,建立了四川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多源—汇体系... 四川盆地西北缘上三叠统多源—汇体系导致盆内砂泥岩展布规律复杂多变。为定量追索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源—汇体系,开展碎屑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和盆缘造山带物源区构造年代学编图对比分析,建立了四川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多源—汇体系构造年代学多期响应模式。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工农镇和汉旺须家河组露头剖面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43~226 Ma,分异系数为15%~35%,220余颗单颗粒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大部分大于其沉积地层年龄,反映不同物源区构造变形与抬升剥蚀特征;②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峰值年龄集中为325±16 Ma、228±11 Ma、213±16 Ma、196±15 Ma,分别代表了物源区石炭纪和中—晚三叠世3期构造抬升剥蚀事件;③晚三叠世3个裂变径迹年龄峰值分别对应了盆地北缘大巴山—武当古陆、米仓山—汉南古陆、摩天岭古陆和松潘—甘孜地区的晚三叠世印支期早幕(约230 Ma)、印支期中幕(约210 Ma)和印支期晚幕200 Ma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因此,四川盆地西北缘晚三叠世多源—汇体系具有明显的构造年代学和沉积响应特征,体现出由北向南渐进式盆山系统构造—沉积耦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年代学 体系 晚三叠世 印支期 川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与储层岩石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山1—盒8段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世发 崔航 +4 位作者 陈嘉豪 骆高俊 王文禹 杨祎 施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9,共14页
浅水三角洲已经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浅水三角洲常规和非常规砂岩储层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结合岩芯、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西部地区山1—盒8段浅水三角... 浅水三角洲已经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浅水三角洲常规和非常规砂岩储层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鄂尔多斯盆地中—古生界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结合岩芯、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西部地区山1—盒8段浅水三角洲的母岩特征、沉积充填、砂体展布与储层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常规砂岩储层和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和北部砂岩重矿物组合相似,以锆石和白钛矿为主。综合La/Yb-REE与Dickinson三角图解、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碎屑锆石定年分析认为,北部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部阿拉善古陆太古界和元古界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向南影响到陇东地区北部;南部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南部北秦岭地区太古界、元古界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向北影响陇东地区中南部。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孤立型与垂向叠置型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主要的砂体类型。盒8段沉积时期,古湖泊可能萎缩;南北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在研究区中部环县东南一带交汇混合。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质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结构成熟度中等—较差。砂岩成岩改造强烈,水—岩反应复杂,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因,多期胶结作用使砂岩的孔喉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孔隙类型以微米—纳米级的岩屑溶蚀孔、剩余粒间孔和高岭石晶间孔为主,整体上属于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砂体分布与“甜点”预测是研究区致密油气勘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致密砂岩 体系 山1—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圣强 窦立荣 +6 位作者 程顶胜 毛凤军 潘春孚 郑凤云 姜虹 庞文珠 李早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基于地震、钻井、铸体薄片、油样和岩样地球化学分析、生烃史模拟等资料,研究尼日尔Termit海陆相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Termit盆地为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裂谷叠合,东部Trakes斜坡2口钻井沉降曲线... 基于地震、钻井、铸体薄片、油样和岩样地球化学分析、生烃史模拟等资料,研究尼日尔Termit海陆相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Termit盆地为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裂谷叠合,东部Trakes斜坡2口钻井沉降曲线显示晚白垩世沉降速率高,分析认为是遭受海侵影响造成的高沉积速率,也可能存在一期弱裂谷发育;(2)Termit盆地沉积层序主要受控于晚白垩世海侵期旋回和古近纪湖侵期旋回控制,发育海-陆“两种源汇”沉积叠合,海侵期广覆式发育的海陆相混源型烃源岩全盆地分布,湖侵期形成的古近系Sokor 1组储集层和Sokor 2组盖层叠置其上,形成了中西非裂谷系独特的海陆相裂谷叠合盆地;(3)Termit盆地早期地温梯度低,盆地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Yogou组在古近纪晚期生烃。Trakes斜坡发育上白垩统Donga组成熟烃源岩,为“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形成Trakes斜坡油田群;(4)Termit盆地海陆相裂谷叠合成藏模式新认识和勘探实践,扩大了盆地东部有效勘探面积约2500 km2,认为在盆地东南新区带Sokor 1组、新层系Donga组和上白垩统岩性目标具备勘探潜力,可作为未来勘探和选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 Termit盆地 海陆相裂谷叠合 上白垩统Donga组 古近系Sokor 1组 构造演化 源汇体系 成藏特征 勘探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