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阳民歌的源流演化及其文化艺术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谢昭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3-508,共6页
凤阳民歌是指流布在淮河流域的以凤阳县域为主体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民歌,也可以说是"大凤阳"的民歌。首先论证《凤阳歌》《凤阳花鼓》的产生年代,继之考察了凤阳民歌的源流演化,最后探讨了凤阳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 凤阳民歌是指流布在淮河流域的以凤阳县域为主体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民歌,也可以说是"大凤阳"的民歌。首先论证《凤阳歌》《凤阳花鼓》的产生年代,继之考察了凤阳民歌的源流演化,最后探讨了凤阳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民歌 凤阳歌 凤阳花鼓 源流演化 文化艺术价值
下载PDF
“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乐谱形式探原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淑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42,共5页
"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其乐谱形式一直是音乐文化史上未能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宋间开始出现曹植仿效鱼山诵经声造制梵响之说,鱼山梵响与道教音乐互有影响。至北周时期,鱼山音乐已经成为佛教音乐的主要形式。南朝至唐代的大量... "鱼山梵呗"的源流演化及其乐谱形式一直是音乐文化史上未能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宋间开始出现曹植仿效鱼山诵经声造制梵响之说,鱼山梵响与道教音乐互有影响。至北周时期,鱼山音乐已经成为佛教音乐的主要形式。南朝至唐代的大量资料说明,"鱼山梵呗"经历过层递式的被创造、被选择、被淘汰的演化过程。"鱼山梵呗"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曹植所制"鱼山梵呗"乐谱虽已不存,但从《步虚经》及《鱼山声明集》所存的曲谱均采用"声曲折"谱式来看,刘宋时期《异苑》中所说的"解音者"仿照鱼山梵音所作的"步虚声",与日本胜林院所流传"鱼山"声明音乐都是中国较古老的音乐遗留,它们作为中国较早的佛教、道教音乐形式,都曾明显受到"鱼山梵呗"的影响,从中尚可窥见"鱼山梵呗"的原始面貌。根据葛玄的生活年代,其所创的《步虚经》可确定为晋至刘宋这段时间,那么比它更早存在的"鱼山梵呗",其创制年代或可上溯到魏晋时期,这与曹植生活的年代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鱼山梵呗 源流演化 乐谱
下载PDF
城市规划语境下密度研究的源流演化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俊宴 史宜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高品质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本文聚焦城市规划语境下城市密度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回顾城市密度研究的缘起与历史进程,梳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密度... 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高品质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本文聚焦城市规划语境下城市密度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回顾城市密度研究的缘起与历史进程,梳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密度研究演进阶段与议题构成,面向本土规划应用对密度研究前沿进行展望,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中国城市研究与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城市形态 源流演化 密度管控 过密化
原文传递
追溯凤阳民歌流变 被引量:5
4
作者 安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6-60,共5页
凤阳民歌是指流传在淮河流域的以凤阳县城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民歌,也称之为"大凤阳"的民歌,其中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延续就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凤阳民歌能够传承至今,也必然是由于其... 凤阳民歌是指流传在淮河流域的以凤阳县城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民歌,也称之为"大凤阳"的民歌,其中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延续就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凤阳民歌能够传承至今,也必然是由于其文化价值使然,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文章针对凤阳民歌的源流演化及其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民歌 源流演化 传统文化 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
下载PDF
Evolution Stages of Oasis Economy and Its Dependence on Natural Resources in Tarim River Basin 被引量:8
5
作者 QIAO Xuning YANG Degang ZHANG Xinhu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135-143,共9页
This paper examine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oasis econom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from 1965 to 2005.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the center of ... This paper examine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oasis econom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from 1965 to 2005.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and index system of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y are used to probe the evolution law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oasis economy. The study finds that: 1) The economic centre of gravity, whose variation track during this period follows linear rate law, was moving from headstream to middle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2)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hich showed a waving and ascending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y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neighbor eff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as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3) The regional economic centre was located in Hotan City before 1980, moved to Aksu City during the 1980s and to Korla City after 1990. We conclude that above all, during the recent four decad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asis economy in this regio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tage (before 1980), oasis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stage (1980–1990) and oasis energy industry stage (after 1990). Furthermore, the dependence degree of the oasis economy on natur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stages are studied by using dominance index, regression model, and grey relation method, which shows that an oasis econ- omy highly depends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oasis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stage while it de- pends more on mineral resources such as oil and natural gas during the oasis energy industry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sis economy oasis energy industry mineral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Tarim River Basin
下载PDF
《水浒传》所描绘“装外”脚色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增赋 孙颖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3-234,共12页
本文从《水浒传》中描绘的宋宫廷杂剧“装外”脚色切入,援引相关史料对传统观点进行辨析,勾稽梳理出了“外”这一戏曲脚色源流演化的脉络。进而指出,“外”的出现,丰富了宋元戏曲的脚色体系,推动了我国古代戏曲音乐性的进一步强化,为明... 本文从《水浒传》中描绘的宋宫廷杂剧“装外”脚色切入,援引相关史料对传统观点进行辨析,勾稽梳理出了“外”这一戏曲脚色源流演化的脉络。进而指出,“外”的出现,丰富了宋元戏曲的脚色体系,推动了我国古代戏曲音乐性的进一步强化,为明清戏曲的繁荣与定型发挥了有效功用。本文也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装外” 脚色体系 源流演化 戏曲音乐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