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家眼光与文学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
1
作者 姚苏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第一次兴盛发生在清末民初阶段,并在短期内成为文学场域中不可低估的力量。异域文学正是通过翻译文学的"中介"性作用,转化为本土文学的精神启示源泉。因此对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具有中国现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的第一次兴盛发生在清末民初阶段,并在短期内成为文学场域中不可低估的力量。异域文学正是通过翻译文学的"中介"性作用,转化为本土文学的精神启示源泉。因此对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的意义。文章梳理了近百年来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在不同观点、立场的历史论著中,翻译文学有着不同形式和功能的表达,其研究史本身就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过程。被视为启蒙大计一部分的翻译文学,如何发生、为何发生,其意识形态和书写策略如何嬗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文章从现代文学源流的多种"话语"形式、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对翻译文学"缘起"的不同指认和阐释等方面,阐明在中国现代文学视域下的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翻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史 源流话语 缘起
下载PDF
关于文艺人民性的四维度理论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银辉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6期124-135,共12页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从四个维度加以全面、辩证、科学地理解与构建。一、话语源流论:人民性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话语内涵存在着差异,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二、内涵构造...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从四个维度加以全面、辩证、科学地理解与构建。一、话语源流论:人民性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话语内涵存在着差异,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二、内涵构造论:文艺人民性内涵中的"阶级论"与"人本论"是有机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三、中国特色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结合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彰显人民性的中国特色;四、创作实践论:具体创作应围绕"写谁""写什么""怎么写"展开思考和实践,实现文艺创作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性四维度 话语源流 内涵构造 中国特色 创作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