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沙漏斗悬板径向坡度对流场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洋锋 李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168,174,共8页
为了弄清楚溢流悬板径向坡度改变对排沙漏斗流场的影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利用粒子图像流场测速技术(PIV)对悬板径向坡度分别为0、0.087、0.173、0.259时的排沙漏斗模型三维速度场进行了量测,并结合排沙漏斗工作原理对各工况下的切... 为了弄清楚溢流悬板径向坡度改变对排沙漏斗流场的影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利用粒子图像流场测速技术(PIV)对悬板径向坡度分别为0、0.087、0.173、0.259时的排沙漏斗模型三维速度场进行了量测,并结合排沙漏斗工作原理对各工况下的切向速度、径向速度、垂向速度及流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悬板径向坡度增加,漏斗室内旋流强度增大,空气涡面积增大,排沙耗水率降低,泥沙颗粒向室内运动机率增大,淤积在悬板上的可能性减小;悬板坡度对漏斗室内的二次流强度和形成位置影响较大,其中坡度为0.173时二次流最为稳定,坡度为0.259时,无二次流形成,不利于底部泥沙输移至排沙底孔;垂向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坡度为0.259时过渡区垂直向上流速较少,泥沙落淤悬板或者随流溢出的机会最小,但垂直速度相比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而言较小,且过渡区范围很小,对悬板落淤和截沙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流径向坡度 PIV 流场特性 排沙耗水率 二次流
下载PDF
Ⅱ型和H型立柱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琳 穆卓昀 谭义海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4,61,共8页
为获取不同立柱体型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加设立柱、加设Ⅱ型和H型立柱支撑系统的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立柱时空气涡贯穿排沙底孔,涡径最大,清水区面积最大,漏斗室内的螺旋流强... 为获取不同立柱体型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加设立柱、加设Ⅱ型和H型立柱支撑系统的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立柱时空气涡贯穿排沙底孔,涡径最大,清水区面积最大,漏斗室内的螺旋流强度最大;加设Ⅱ型立柱后空气涡产生偏移,涡径减小,清水区面积减小,漏斗室内的螺旋流强度减小;H型立柱下空气涡偏移距离最大,涡径最小,清水区面积最小,漏斗室内的螺旋流强度最小。相较于加设H型立柱,Ⅱ型立柱支撑系统下排沙漏斗的总截除率、泥沙排出率、漏斗室内淤积量、排沙耗水率与悬板下方不加设立柱时相近,为保证悬板安全及较高的截除率,可采用Ⅱ型立柱作为支撑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漏斗 溢流 模型试验 立柱体型 水沙分离
下载PDF
贵州赫章地区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峨眉山玄武岩的响应 被引量:11
3
作者 秦亚 杨启军 +1 位作者 孙明行 付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赫章地区玄武岩以气孔-杏仁玄武岩、无斑-少斑玄武岩为主,含少量的微晶和隐晶质玄武岩,出露玄武岩熔岩阶地和柱状节理。4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最年轻为253~255 Ma,代表赫章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与峨眉山玄武岩的高峰喷发时限一致... 赫章地区玄武岩以气孔-杏仁玄武岩、无斑-少斑玄武岩为主,含少量的微晶和隐晶质玄武岩,出露玄武岩熔岩阶地和柱状节理。4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最年轻为253~255 Ma,代表赫章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与峨眉山玄武岩的高峰喷发时限一致。赫章玄武岩为亚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为典型的高钛玄武岩;具有右倾平滑型的稀土配分模式,负铕异常不明显(δEu 0.88~0.95);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Y、Yb等高场强元素(HFSE)。野外地质产状、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均表明,赫章玄武岩应属于大陆板内玄武岩,属于峨眉山玄武岩东岩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定年 溢流玄武岩 峨眉山玄武岩 赫章地区
下载PDF
大型卧螺离心机用于疏浚淤泥处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路洋 乐绍林 +1 位作者 柴培宏 熊伟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1年第5期51-54,67,共5页
为解决疏浚淤泥处理场地受限的难题,选用国内最大型号的LW900型卧螺离心机对疏浚产生的高含水率淤泥进行脱水处理。在絮凝剂选型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转鼓转速、溢流板直径以及转差速等工艺参数对离心机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W... 为解决疏浚淤泥处理场地受限的难题,选用国内最大型号的LW900型卧螺离心机对疏浚产生的高含水率淤泥进行脱水处理。在絮凝剂选型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转鼓转速、溢流板直径以及转差速等工艺参数对离心机运行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W900型卧螺离心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离心机进浆质量浓度65 g/L、转鼓转速1200 r/min、溢流板直径270 mm、转差速9 r/min。在该条件下,离心机出渣含水率为46%,处理量达到55 m^(3)/h,实现了淤泥的快速脱水,研究结果可为疏浚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淤泥 离心机 转鼓转速 溢流板直径 转差速 含水率
下载PDF
尾气净氨塔的使用及改进
5
作者 丁秀明 《纯碱工业》 CAS 2007年第6期25-28,共4页
通过对尾气净氨塔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问题,通过计算提出了改进方案及措施,逐步完善了设备的性能,优化了工艺操作。
关键词 净氨塔 菌帽 溢流板 溢流 气液分离帽
下载PDF
立柱排布方式对悬沙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元 李琳 穆卓昀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58,共7页
为了获取立柱的排布方式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进流量、含沙浓度不同时双排立柱并排布置和交错布置的排沙漏斗的水沙分离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立柱时漏斗悬板淤沙波痕峰值、底板淤沙冲沟的曲率和冲深均... 为了获取立柱的排布方式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进流量、含沙浓度不同时双排立柱并排布置和交错布置的排沙漏斗的水沙分离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立柱时漏斗悬板淤沙波痕峰值、底板淤沙冲沟的曲率和冲深均最大,立柱并排布置时次之,交错布置时各值均最小;与未加设立柱相比,并排布置排沙耗水率最大增加4.01%,交错布置排沙耗水率最大增加4.25%,加设立柱后漏斗室内的切向流速、螺旋流强度和二次流强度及范围均减小,交错布置相对于并排布置削弱更为明显。并排布置的室内淤沙质量比交错布置减少3.10%~4.76%,底孔排沙率增大0.90%~1.23%。工程设计时,考虑到立柱并排布置时的底板淤积量、底孔排沙率、泥沙总截除率和排沙耗水率与不加立柱时较为接近,故可按照并排方式布置立柱。研究成果可为排沙漏斗悬板支撑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漏斗 溢流 双排立柱 排布方式 水沙分离性能 物理模型试验
下载PDF
污泥离心脱水机堵泥现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辉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2年第3期158-159,共2页
针对污泥离心脱水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堵泥现象,根据进泥浓度调整加药量及离心机转鼓转速、寻找最佳差转速值范围,根据泥饼效果适当调整溢流堰板高度,解决了离心脱水机堵泥问题,保证了污泥脱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 污泥离心脱水机 转鼓转速 差转速 溢流
下载PDF
PVC聚合装置工艺运行总结
8
作者 陈勇江 张玉永 刘凯 《中国氯碱》 CAS 2021年第5期8-9,共2页
介绍了137 m^(3)聚合釜的优点、汽提工艺优化改造及效果评价、旋风干燥运行状况及母液水余热回用。
关键词 137 m^(3)聚合釜 溢流 旋流干燥 母液水余热优化
下载PDF
HT型高效湿法脱硫技术
9
作者 陈鸣楼 《中国环保产业》 2005年第12期28-31,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改进的湿式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基础上研发的新型高效湿法脱硫设备及其工作流程、工作机理与技术特点。
关键词 螺旋形旋流装置 喷淋系统 溢流装置 除渣箱
下载PDF
排沙漏斗悬板倾角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平圆 李琳 +3 位作者 谭义海 赵法鑫 穆卓昀 侯杰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9-120,共12页
通过系列模型试验研究了溢流悬板近心端向下倾斜、向上倾斜和水平布置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溢流悬板倾斜与水平布置时排沙漏斗的截除率基本一致。悬板向上和向下倾斜时漏斗室和悬板表面的泥沙淤积量均小于悬板水平... 通过系列模型试验研究了溢流悬板近心端向下倾斜、向上倾斜和水平布置对排沙漏斗水沙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溢流悬板倾斜与水平布置时排沙漏斗的截除率基本一致。悬板向上和向下倾斜时漏斗室和悬板表面的泥沙淤积量均小于悬板水平布置时的淤积量,倾角越大,淤积量越小。当悬板近心端向上倾斜时,泥沙淤积量的减幅大于悬板向下倾斜工况,排沙耗水率低于向下倾斜和水平布置工况,且向上倾角越大排沙耗水率越低。因此,将悬板近心端向上倾斜一定角度可有效解决悬板表面泥沙淤积问题,而且可减少排沙耗水率和漏斗室内的淤积量。研究成果可为排沙漏斗的悬板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漏斗 溢流 模型试验 泥沙截除率 排沙耗水率
原文传递
Modelling and analysis for a pilot relief valve using CFD method and deformation theory of thin plates 被引量:4
11
作者 YUAN XianJu GUO KongHu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79-998,共20页
The current work is concerned with modelling and analysis for a pilot relief valve, thus successfully bringing a systematic method for designing and analyzing similar valves. The essence of the work is to solve two im... The current work is concerned with modelling and analysis for a pilot relief valve, thus successfully bringing a systematic method for designing and analyzing similar valves. The essence of the work is to solve two important problems, one for positions of the pilot valve influenced by flow force and the other is for the opening of the relief valve governed by a thin annular plate.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method is used to present the flow force. Using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he flow rate versus pressure drop show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FD resul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opening of relief valve with higher accuracy, the large deflection theory of thin plates is adopted. An equivalent method for replacing the concentrated force is innovatively proposed so that all of the loads of the plates can be given by a unified expression, which reduces the number of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nd intermediat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presenting a very simpl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solv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 an unconstrained nonlinear optimization is innovatively introduced to solve the deflection of the thin annular plate. Being verified by finite-element method(FEM) of the relief valve, the equivalent method and optimization can solve deflection of thin plates rapid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ed through a complete model for the pilot relief valve, the theoretical flow rate of the pilot relief valve is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conclusion. Once again, the comparisons bring us insight into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adopted in the current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t valve relief valve MODELLING large deflection unconstrained nonlinear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