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绒螯蟹多倍体的诱导研究 : Ⅱ.热休克诱导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胚胎和四倍体 状幼体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立侨 赵云龙 +4 位作者 周忠良 唐灵燕 陈魏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0-398,共9页
采用热休克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进行了三倍体、四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受精后(发育水温20±1℃)10~25分钟,用38~41℃的高温处理1~2分钟,三倍体的平均诱导率为10%~50%,而对受精后30分钟... 采用热休克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进行了三倍体、四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受精后(发育水温20±1℃)10~25分钟,用38~41℃的高温处理1~2分钟,三倍体的平均诱导率为10%~50%,而对受精后30分钟的卵子进行诱导,或在40℃下处理超过25分钟和处理温度高于42℃诱导15分钟的各试验组,均未检测到有三倍体胚胎。依据诱导三倍体的适宜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将受精后81/2~95/6小时的卵子用40℃热休克处理15分钟,均获得了一定比例的四倍体胚胎,其中四倍体最高诱导率为5296%。检查卵受精后85/6小时经热休克处理所孵得的氵蚤状幼体,其四倍体的出现频率约为197%。讨论了热休克处理促使第一极体保留生产三倍体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四倍体的条件和技术关键,以及诱导参数与胚胎发育、胚胎存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胚胎 溲状幼体 热休克 多倍体
下载PDF
甲醛对中华绒鳌蟹各期溞状幼体及隐藻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7
2
作者 沈和定 蒋宏雷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5-32,共8页
通过静水试验法,用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状幼体及隐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Z1:24hLC50为41.214mg/L,48hLC50为33.364mg/L,SC为3.34mg/L。Z2:24hLC50为125.497mg/L,48hLC50为54.258mg/L,SC为5.43mg/L。Z3:... 通过静水试验法,用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状幼体及隐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Z1:24hLC50为41.214mg/L,48hLC50为33.364mg/L,SC为3.34mg/L。Z2:24hLC50为125.497mg/L,48hLC50为54.258mg/L,SC为5.43mg/L。Z3:24hLC50为143.617mg/L,48hLC50为93.817mg/L,SC为9.38mg/L。Z4:24hLC50为200.679mg/L,48hLC50为98.414mg/L,SC为9.84mg/L。甲醛对Z5的毒性状况比较特殊,虽经10次试验仍无规律性。试验表明,30mg/L以下的甲醛,24小时内波海红胞藻全部成活,甲醛对波海红胞藻的6hLC50为:90mg/L,12hLC50为:60.77mg/L,24hLC50为:57.5mg/L。一定浓度的甲醛可杀死苗池水中的赤潮生物,蓄水池中的赤潮生物可用含氯化合物杀灭,以降低赤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提高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和育苗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中华绒螯蟹 溲状幼体 波海红胞藻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亚硝酸盐和氨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江敏 臧维玲 +6 位作者 朱正国 戴习林 张建达 沈林华 王建良 王建忠 朱德清 《水产科技情报》 1997年第3期126-130,共5页
研究了亚硝酸盐和氨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毒性影响,并且推导出两种物质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Cs)。
关键词 河蟹 溲状幼体 亚硝酸盐 毒性作用
下载PDF
螺旋藻培育罗氏沼虾溞状幼体初步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申晓东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螺旋藻 开口饵料 溲状幼体 生长
下载PDF
河蟹生态育苗池中几种常见生物对其溞状幼体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晓东 金送笛 +1 位作者 刘胥 张胜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研究了河蟹生态育苗池中最常见的糠虾、利氏才女虫幼体 (PLL)、桡足类与河蟹状幼体 (Z)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糠虾严重影响Z的存活与变态 ,其密度达 3个 /L时可使育苗绝产 ,应彻底杀灭。PLL对Z的危害随其密度的增大而加剧 ,当PLL达 5 ... 研究了河蟹生态育苗池中最常见的糠虾、利氏才女虫幼体 (PLL)、桡足类与河蟹状幼体 (Z)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糠虾严重影响Z的存活与变态 ,其密度达 3个 /L时可使育苗绝产 ,应彻底杀灭。PLL对Z的危害随其密度的增大而加剧 ,当PLL达 5 0 0个 /L时即严重危害Z1的变态 (变态率为 40 % ,对照组为 80 % ) ;在无轮虫的情况下Z1的变态率更低 (30 % )。Z1可摄食体长小于 0 4mm的PLL ,Z5则完全可以PLL为食而不受其害 ,因此 ,可根据具体条件控制利用PLL。桡足类对Z的影响主要是干扰变态 ,以至引起死亡。当桡足类密度达 5 0 0个 /L时 ,Z1的变态率仅为 2 5 % ,因桡足类是Z4 、Z5的饵料生物 ,育苗初期 (Z1~Z2 )要控制其密度 (<1 0 0个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溲状幼体 生态育苗 敌害生物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种苗土池培育技术研究Ⅰ-Ⅰ期溞状幼体的适宜密度 被引量:2
6
作者 庞璞敏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共3页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溲状幼体 池塘 人工繁殖
下载PDF
减少河蟹溞状幼体死亡的技术措施
7
作者 李晓霞 《河北渔业》 1999年第3期37-37,共1页
河蟹育苗过程中,溞1到溞2,及溞5到大眼的变态率的高低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为此除了在亲蟹培育上下功夫外,本人认为主要还要把握住饵料这道关。造成死亡率高的主要因素一般是由于各种病菌的侵害,使幼体感染疾病所致。有些病一旦被感染,等... 河蟹育苗过程中,溞1到溞2,及溞5到大眼的变态率的高低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为此除了在亲蟹培育上下功夫外,本人认为主要还要把握住饵料这道关。造成死亡率高的主要因素一般是由于各种病菌的侵害,使幼体感染疾病所致。有些病一旦被感染,等到发现时,投药治疗为时已晚,所以要提高幼体的成活率,需在幼体的体质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育苗 溲状幼体 死亡 技术措施
下载PDF
河蟹早期状幼体病害的防治
8
作者 方廷玉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1997年第4期19-19,共1页
河蟹早期氵蚤状幼体病害的防治苏州市水产所方廷玉河蟹的早期氵蚤状幼体被聚缩虫附着寄生后,轻则影响以后阶段的变态发育,重则引起幼体大批死亡。据报道,杀灭聚缩虫的特效药可用制霉素等药物,但单用杀虫药不能完全制止幼体的死亡,... 河蟹早期氵蚤状幼体病害的防治苏州市水产所方廷玉河蟹的早期氵蚤状幼体被聚缩虫附着寄生后,轻则影响以后阶段的变态发育,重则引起幼体大批死亡。据报道,杀灭聚缩虫的特效药可用制霉素等药物,但单用杀虫药不能完全制止幼体的死亡,原因在于聚缩虫的寄生亦带来了其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溲状幼体病害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