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韦家俊 梁炯 《大医生》 2025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阿替普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观察组(34例,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管再通率、神经因子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NGF水平均升高,NSE、S100β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更低(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恢复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且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 阿替普酶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下载PDF
自动ASPECTS评分法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陈新悦 陆丽芳 唐小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对不同部位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 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对不同部位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1月-2023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DWI序列高信号作为梗死标准,由人工智能软件基于CT的自动ASPECTS评分,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自动ASPECTS评分及溶栓3个月后mRS评分。结果 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35例,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与预后不良组(57例)。预后不良组豆状核、尾状核、岛叶及M1256区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入院NHISS评分、自动ASPECTS评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基于梗死位置中的豆状核(0R=0.249,95%CI:0.065~0.956,P=0.043)、尾状核(OR=6.036,95%CI:2.119~17.190,P=0.001)、岛叶(OR=0.280,95%CI:0.096~0.812,P=0.019)及M1区(OR=0.289,95%CI:0.704~6.038,P=0.032)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HISS评分(OR=1.072,95%CI:1.004~1.144,P=0.038),ASPECTS评分(OR=0.520,95%CI:0.387~0.699,P<0.001)。结论 梗死位置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预后评估的重要预测指标,不同区域的自动ASPECTS评分对预后的预估存在差异,豆状核区、尾状核区、岛叶区或M1区梗死的预后较差,我们的发现对于识别溶栓治疗后有预后不良风险的患者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机器学习 缺血性卒中 梗死部位 静脉溶栓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陈英道 李育英 张岐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治疗后需继续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梗死复发和其他心脑血管事件。替罗非班是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ACI患者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能够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现阶... 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治疗后需继续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梗死复发和其他心脑血管事件。替罗非班是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ACI患者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能够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现阶段替罗非班在ACI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应用已较为成熟,联合双抗血小板(DAPT)、肝素等药物均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且低剂量的替罗非班安全性更高。以替罗非班为主的综合抗栓方案或可成为ACI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抗炎
下载PDF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
作者 万赛 刘宝优 纪昌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组(IVT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较高,脑血管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IVT治疗AIS患者能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损伤修复,并能降低出血性转化,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出血性转化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彩霞 王琳 韦兆吉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7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CI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采用...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07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CI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107例患者治疗后益处发现量表总分为(44.54±6.97)分,各条目均分为(2.34±0.3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老年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量表评分比较(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均为老年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均为老年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益处发现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益处发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王永伟 徐旭然 范力午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时间窗内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时间窗内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并观察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血清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平均血流量(Q_(mean))、脑血容量(CBV)、脑血管储备功能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搏动指数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GFAP水平均降低,BDNF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大;两组血清MCP-1、Lp-PLA2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时间窗内溶栓予以急性脑梗死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并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莰醇 溶栓时间窗 脑血流灌注 神经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玲 常红 董小晶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2期3167-3168,共2页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超早期动脉溶栓 临床护理路径 血管内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介入性溶栓治疗 介入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治疗
下载PDF
急诊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晓东 何忠杰 +7 位作者 刘波 党伟 张宪 袁晓玲 马俊勋 果应菲 罗北捷 黄党生 《感染.炎症.修复》 2006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实施绿色通道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89例AMI病人尿激酶给药剂量、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院内溶栓时间、再通率、死亡率并和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比较。结果:采用绿色通道快速诊断...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实施绿色通道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189例AMI病人尿激酶给药剂量、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院内溶栓时间、再通率、死亡率并和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比较。结果:采用绿色通道快速诊断和急诊溶栓治疗,使平均急诊溶栓准备时间减至18min,发病至溶栓平均时间2·4h,再通率78·3%,病死率3·17%,优于已发表的同类治疗报道。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快速静脉溶栓治疗AMI减少了院内溶栓前时间,提高了AMI再通率,是AMI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溶栓 急性心肌梗塞 尿激酶静脉溶栓 临床观察 静脉溶栓治疗 急诊绿色通道 再通率 溶栓时间 溶栓治疗效果 准备时间 治疗报道 文献比较 统计分析 平均时间 快速诊断 救治成功 给药剂量 发病 病人 死亡率
下载PDF
脑血栓溶栓疗法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继林 谭盛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4期175-177,共3页
脑动脉血栓形成是脑部血管闭塞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清除动脉血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超早期和早期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血栓溶栓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使溶... 脑动脉血栓形成是脑部血管闭塞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清除动脉血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超早期和早期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血栓溶栓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使溶栓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方法,溶栓疗法在脑血栓的抢救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溶栓疗法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器械溶栓 中药溶栓 基因疗法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丽丽 王兆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3期190-193,共4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应个体化。新的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判断缺血半暗带和选择适合溶栓的病例。溶栓治疗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影响溶栓疗效的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应个体化。新的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判断缺血半暗带和选择适合溶栓的病例。溶栓治疗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包括从发病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患者基础状况、溶栓药和联合用药、入选和治疗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在卒中单元内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动静脉联合溶栓 缺血半暗带 影像学技术 医学研究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溶栓疗效 联合用药 卒中单元 执行情况 治疗标准 个体化 时间窗 溶栓
下载PDF
肺栓塞早期溶栓疗效及超声评价
11
作者 王立真 张萍萍 王莲 《基层医学论坛》 2005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早期溶栓疗效及溶栓前后超声变化。方法对超声显示有右心收缩期负荷过重表现的患者行早期经静脉溶栓,并在24小时后观察超声变化。结果肺栓塞26例,适宜溶栓者24例,给予早期溶栓,溶栓有效20例,12小时内溶栓有效率与12...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早期溶栓疗效及溶栓前后超声变化。方法对超声显示有右心收缩期负荷过重表现的患者行早期经静脉溶栓,并在24小时后观察超声变化。结果肺栓塞26例,适宜溶栓者24例,给予早期溶栓,溶栓有效20例,12小时内溶栓有效率与12小时后溶栓有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溶栓成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由59.1±16.3mmHg降至41.5±14.1mmHg(P<0.01),右室舒张末内径(RVDD)由34±5.3mm降至29.1±5.0mm(P<0.01),右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RVDD/LVDD)>0.6的例数由16例降至4例,三尖瓣返流速度(TR)由3.9±0.5m/s降至2.3±0.54m/(sP<0.01),收缩期室间隔反常运动(PSM)由18例降至4例。溶栓未成功组以上参数无显著变化(P>0.3)。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肺栓塞早期诊断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疗效 超声评价 肺动脉收缩压 急性肺栓塞 三尖瓣返流 超声心动图 静脉溶栓 心收缩期 超声显示 早期溶栓 左室舒张 反常运动 疗效评价 早期诊断 有效率 溶栓 内径 室间隔 溶栓 右室
下载PDF
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患者救治效率及溶栓成功率的影响
12
作者 姚娟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64-0167,共4页
在脑梗死溶栓患者临床诊疗环节中运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干预模式,探究此模式在提高临床救治效率、溶栓成功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兴隆县人民医院一年期间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样本纳入时间:2023.01至2023.12;样本纳入例数:90例),自... 在脑梗死溶栓患者临床诊疗环节中运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干预模式,探究此模式在提高临床救治效率、溶栓成功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兴隆县人民医院一年期间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样本纳入时间:2023.01至2023.12;样本纳入例数:90例),自愿接接收溶栓治疗干预。以护理模式的差异性视为分组根本原则,分为两组,即对照、观察,前后两者依次开展急诊常规护理、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探究两组应用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急诊常规护理)相比,观察组(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救治效率、干预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溶栓成功率均更高,但干预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不良反应(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 在脑梗死溶栓患者临床诊疗环节中运用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提高临床救治效率即溶栓成功率,对调整与优化认知/神经等功能具备积极意义,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 溶栓流程优化护理 救治效率 溶栓成功率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再闭塞影响因素及替罗非班治疗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忠海 代允义 +1 位作者 马瑜 代全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8-31,37,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再闭塞分为闭塞组(n=42)和非闭塞组(n=58)。闭塞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再闭塞分为闭塞组(n=42)和非闭塞组(n=58)。闭塞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观察闭塞组治疗总有效率、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2组在2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是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P<0.05)。42例溶栓后再闭塞患者经替罗非班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10%(37/42)。治疗3、7 d,rPA高于治疗前,PAI-1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周,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可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产生影响。再闭塞后予以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rPA、PAI-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再闭塞 替罗非班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1
14
作者 倪芳 张生彬 董长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027-2030,共4页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当前世界上三大主要死亡疾病之一,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近年来,国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是当前世界上三大主要死亡疾病之一,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近年来,国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许多结果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它可迅速恢复梗死区脑血流量,使脑血管获得早期再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文献报道溶栓治疗的溶通率为21%~93%。但由于溶栓疗法引起的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闭塞等严重并发症,所以选择最佳溶栓方案、最适宜的溶栓时机和最佳给药途径以及理想的溶栓剂,成为当今世界溶栓疗法研究的主题。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方法的应用、并发症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时间窗 静脉溶栓 动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15
作者 魏国峰 赵香莲 董英菌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7年第6期376-376,共1页
我们对72例AMI患者,其中32例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测量分析QTd,观察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及溶栓疗效与QTd的关系,并评估QTd在判断静脉溶栓再灌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1992年1月~1996年8月自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的AMI 72例,其... 我们对72例AMI患者,其中32例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测量分析QTd,观察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及溶栓疗效与QTd的关系,并评估QTd在判断静脉溶栓再灌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1992年1月~1996年8月自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的AMI 72例,其中予尿激酶100~150u万静脉溶栓的AMI患者为溶栓组:共3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 溶栓疗效 尿激酶溶栓 血管再通 QT间期 溶栓治疗 缺血心肌 静脉溶栓 QTCD
下载PDF
脑血栓溶栓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楠 刘瑜 +2 位作者 董小黎 宋爱利 刘国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3464-3465,共2页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为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表明,脑血栓约占同期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82%左右。溶栓治疗为脑血栓主要疗法。溶栓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器械辅助溶栓...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为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表明,脑血栓约占同期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82%左右。溶栓治疗为脑血栓主要疗法。溶栓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器械辅助溶栓,超声波溶栓等方法。溶栓剂在溶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溶栓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本文简要讨论以下几种溶栓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脑血栓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动静脉联合溶栓 动脉内溶栓 静脉内溶栓 溶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宁方波 赵大鹏 +1 位作者 王琳 黄化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9期77-80,共4页
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且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学... 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且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学相关指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7 d、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钠肽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神经生长因子(95.31±9.65)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0.26±1.37)μg/L、脑钠肽(157.43±13.2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16.38±10.46)ng/ml、(15.86±1.86)μg/L、(189.46±17.78)ng/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43±2.21)s、凝血酶原时间(13.26±1.53)s、凝血酶时间(17.46±2.24)s比对照组的(30.48±2.15)、(10.93±1.29)、(15.55±1.87)s更长,纤维蛋白原(2.44±0.43)g/L比对照组的(4.21±0.64)g/L更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比对照组的25.00%更低(P<0.05)。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学状况,且可以有效改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临床指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治疗方案临床应用效果理想,预后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斌 王高临 +2 位作者 韩桂浩 马继光 高犇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06-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单独应用动脉溶栓治疗)和联合组(54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单独应用动脉溶栓治疗)和联合组(54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总再通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全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管总再通率和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炎症因子水平、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动脉溶栓治疗,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更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血管总再通率和疗效,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 动脉溶栓 血液流变学 炎症因子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后不同时间加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血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彦 张志勇 +1 位作者 张艳丽 李亚伟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663-667,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不同时间加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rt-PA静脉...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不同时间加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加用替罗非班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溶栓后6 h内,n=52)、中期组(溶栓后6~12 h,n=38)和晚期组(溶栓后12~24 h,n=30)。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组患者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功能[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栓调节蛋白(TM)]、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NIHSS、m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早期组患者NIHSS、mRS评分显著低于中期组、晚期组,中期组患者NIHSS、mRS评分显著低于晚期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vWF、VE-cadherin、T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vWF、VE-cadherin、TM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早期组患者vWF、VE-cadherin、TM水平显著低于中期组、晚期组(P<0.05);治疗后,晚期组患者vWF水平显著高于中期组(P<0.05),中期组与晚期组患者VE-cadherin、TM水平差比较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hs-CRP、Hcy、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hs-CRP、Hcy、IL-1β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早期组患者hs-CRP、Hcy、IL-1β水平显著低于中期组和晚期组,中期组患者hs-CRP、Hcy、IL-1β水平显著低于晚期组(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再闭塞、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中期组、晚期组(P<0.05);中期组与晚期组患者再闭塞、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后不同时间加用替罗非班后均可促进AIS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功能恢复,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其中早期加用替罗非班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神经血管功能
下载PDF
介入溶栓治疗颅内大血管狭窄急性闭塞致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BDNF GAP-43和NGF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崇 刘亚婷 +1 位作者 张壮 宋彦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5-39,共5页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颅内大血管狭窄急性闭塞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颅内大血管狭窄急性闭塞致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颅内大血管狭窄急性闭塞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颅内大血管狭窄急性闭塞致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脑血流灌注指标、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血清BDNF、GAP-43和NGF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WHOQD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GAP-43和N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溶栓治疗颅内大血管狭窄急性闭塞致脑梗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改善脑部供血,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颅内大血管狭窄 急性闭塞 脑梗死 溶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