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溶栓24 h内使用丁基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潘卫东 王明哲 +5 位作者 袁奕珂 桂丽卿 高鹏琳 秦保锋 龚帆 司马旦旦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12-16,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4 h内使用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在rtPA溶栓后24 h复查头...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4 h内使用丁基苯酞(NBP)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在rtPA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或MRI,未出血者参照指南根据具体病情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于rtPA溶栓24 h内使用NBP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静脉滴注8~10 d后改用NBP软胶囊口服,NBP治疗至少维持30 d。于rtPA溶栓前、溶栓24 h后及发病90 d时评价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A)评分,计算mRA评分在0~2分的患者百分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溶栓后24 h内出现脑出血、再闭塞的例数。结果:溶栓24 h后及发病90 d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中mRS评分在0~2分的患者比例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0.05);且发病90 d时,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RS评分在0~2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溶栓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溶栓后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溶栓24 h内使用NBP持续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可在临床中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丁基苯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