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性控制的岩体裂隙溶蚀机制研究综述
1
作者 雷云超 《山西建筑》 2024年第6期83-86,共4页
岩体裂隙作为自然界中渗流-溶蚀过程的介质之一,是自然演变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重要载体。目前学界认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均质、各向同性条件下的裂隙溶蚀研究中,并不能适用于由裂隙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影响下的溶蚀演化。近四十年... 岩体裂隙作为自然界中渗流-溶蚀过程的介质之一,是自然演变过程中化学风化作用的重要载体。目前学界认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均质、各向同性条件下的裂隙溶蚀研究中,并不能适用于由裂隙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等影响下的溶蚀演化。近四十年,限于真实岩石、岩体裂隙的复杂结构以及渗流-溶蚀过程的微观机制影响,许多非均质性参数对裂隙溶蚀特征的影响仍未取得清楚认知。因此,针对岩体裂隙几何特征非均质性、矿物分布非均质性和裂隙溶蚀模式及判别准则状三方面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探讨了非均质性对自然裂隙溶蚀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岩体裂隙溶蚀今后的研究趋势,并做出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裂隙 溶蚀机制 非均质性
下载PDF
应力对岩盐溶蚀机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钱海涛 谭朝爽 +1 位作者 李守定 王思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7-764,共8页
结合地球化学、地质热力学、矿物岩石学、岩石弹塑性力学方面的知识,在理论上全面地分析应力对岩盐溶蚀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无应力条件下岩盐的溶蚀机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应力可在多个环节、多种方式面对岩盐的溶解产生影响,应... 结合地球化学、地质热力学、矿物岩石学、岩石弹塑性力学方面的知识,在理论上全面地分析应力对岩盐溶蚀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无应力条件下岩盐的溶蚀机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应力可在多个环节、多种方式面对岩盐的溶解产生影响,应力引起的应变能可以改变岩盐固体的物质活度、改变岩盐固体表面的生成物的浓度,直接对岩盐的溶蚀产生影响;应力还会通过改变岩盐外部溶液流态和水流速度u、固体表面边界层厚度h和有效水岩相互作用面积来间接地产生影响。应力作用下的岩盐溶解是一个"应力-溶解"耦合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循环;应力对溶解产生影响的内在关联在于应力引起的应变能会增大溶解反应的化学势能差,加速溶解反应,从而对岩盐的溶蚀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应力 溶蚀机制 活度 自由能 耦合
下载PDF
模拟胃环境中丝素蛋白复合材料的溶蚀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忠敏 张艳冬 +1 位作者 罗琴 胡仁建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以聚乙二醇为增塑剂,通过水相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丝素蛋白/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失重试验、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在模拟胃环境中的溶蚀机... 以聚乙二醇为增塑剂,通过水相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丝素蛋白/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失重试验、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在模拟胃环境中的溶蚀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蛋白/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复合材料的溶蚀降解首先从丝素蛋白的溶出、分解,并形成细微孔道开始,然后胃液通过细微孔道逐步深入并溶蚀聚乙二醇和聚乙烯醇。该丝素蛋白/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复合材料具有潜在的药物缓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聚乙烯醇 聚乙二醇 药物缓释材料 溶蚀机制
下载PDF
致密砂岩长石溶蚀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泓辰 张晓丽 +1 位作者 何金先 任泽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2-49,共8页
致密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以及油气的储集均与长石溶蚀作用有着密切关联。为了解决目前对致密砂岩长石溶蚀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薄弱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国内外致密砂岩的长石溶蚀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致密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以及油气的储集均与长石溶蚀作用有着密切关联。为了解决目前对致密砂岩长石溶蚀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薄弱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国内外致密砂岩的长石溶蚀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生烃过程中所释放的有机酸性流体和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均可引起长石溶蚀。长石溶蚀属于非全等溶解,溶蚀机制可以分为表面反应溶蚀模型和淋滤层扩散溶蚀模型两种模型;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钾长石溶蚀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最高,其次为钠长石,钙长石最低,且钾长石、钠长石的ΔG一般随温度上升而减小,而钙长石ΔG则随温度上升而增大;长石溶蚀过程受控于长石结构与成分、温压条件、溶液pH值及有机酸类型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石 溶蚀机制 影响因素 致密砂岩 有机酸流体 大气淡水
下载PDF
碳酸盐矿物随埋深增加的溶蚀响应机制及其储层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云坤 刘波 +4 位作者 秦善 罗平 高计县 赫云兰 张学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9-866,共8页
以化学热力学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埋深情况下碳酸盐矿物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在含CO2流体及含H2S流体中的溶蚀响应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在流体系统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随着埋深的增加,相同条件下方解石的溶蚀... 以化学热力学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埋深情况下碳酸盐矿物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在含CO2流体及含H2S流体中的溶蚀响应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在流体系统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随着埋深的增加,相同条件下方解石的溶蚀量始终大于白云石。同时,除温度、压力、酸性气体分压、流体成分之外,封闭在溶蚀体系中的气体总量是影响碳酸盐矿物溶蚀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封闭气体总量相对较高时,随着深度的增加,这两种矿物的溶蚀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此时白云石中溶蚀孔隙比方解石更为发育;当气体总量较低时,两种矿物的溶蚀量曲线单调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白云石 热力学 响应机制
下载PDF
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钱海涛 谭朝爽 +1 位作者 王思敬 严福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0-132,共3页
总结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溶蚀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PWP模型、薄膜理论模型、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及DBL理论模型等多个溶蚀理论模型,认为目前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揭示碳酸盐岩溶蚀的动力学机制,难以解释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溶蚀特征的差异... 总结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溶蚀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PWP模型、薄膜理论模型、反应—扩散动力学模型及DBL理论模型等多个溶蚀理论模型,认为目前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揭示碳酸盐岩溶蚀的动力学机制,难以解释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溶蚀特征的差异,已有的溶蚀理论模型无法可靠推广应用。指出分子动力学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机理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在分子—微观—宏观3种不同尺度层次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可更好地揭示碳酸盐岩的溶蚀动力学机制、建立可靠的溶蚀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机制 理论模型 分子动力学 碳酸盐岩
下载PDF
异常高压对储层溶蚀及成岩阶段的影响机理——以渤中凹陷西北次凹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石良 金振奎 +2 位作者 闫伟 李桂仔 田玉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综合运用薄片、岩心、粒度、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渤中地区异常高压对溶蚀作用和成岩阶段的影响机理,发现了一种新溶蚀机制: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颗粒溶蚀会优先发育于特定粒级的砂岩.揭示了异常高压会促进其界面内外储层的溶蚀作用,提... 综合运用薄片、岩心、粒度、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渤中地区异常高压对溶蚀作用和成岩阶段的影响机理,发现了一种新溶蚀机制: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颗粒溶蚀会优先发育于特定粒级的砂岩.揭示了异常高压会促进其界面内外储层的溶蚀作用,提供了其抑制有机质成熟和黏土矿物转化的有力证据.异常高压区→常压区,溶蚀强度变化不大,其包络线呈缓坡状.研究表明:异常高压区,颗粒溶蚀优先发育于粗粒级砂岩,平均溶蚀增孔率为32.0%,3 200~3 400 m段平均Ro值为0.56%,混层中蒙脱石质量分数为20.0%;2 950 m深度以下常压区,颗粒溶蚀优先发育于细粒级砂岩,平均溶蚀增孔率为34.2%,平均Ro值为0.58%,混层中蒙脱石质量分数为14.6%;2 950 m深度以上常压区,溶蚀与粒级无相关性,平均溶蚀增孔率为26.5%.紧邻异常高压的常压区,溶孔发育的深度段大于430 m.总结异常高压对溶蚀作用的影响模式,结合新溶蚀机制,为寻找次生溶孔有利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强度 溶蚀机制 影响模式 渤中凹陷
原文传递
丙戊酸钠缓释片体外释放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孙伟张 曾仁杰 +2 位作者 张勤 景利 刘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61-463,共3页
目的 :研究自制丙戊酸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特性 ,并与市售丙戊酸钠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 (德巴金 )体外释放特性进行比较。方法 :按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二部附录XD释放度测定第一法 ,以磷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 ,采用HPLC测定介质中丙戊酸钠... 目的 :研究自制丙戊酸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特性 ,并与市售丙戊酸钠片和丙戊酸钠缓释片 (德巴金 )体外释放特性进行比较。方法 :按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二部附录XD释放度测定第一法 ,以磷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 ,采用HPLC测定介质中丙戊酸钠含量 ,并计算其累积释放度。对三种制剂的释放数据分别以零级释放、单指数模型、希古切 (Higuchi)方程、威布尔(Weibull)分布模型和Regter pappes模型进行拟合 ,求出相应的特征参数 ,探讨其体外释放规律。 结果 :丙戊酸钠片以希古切(Higuchi)为最佳拟合模型 ;自制丙戊酸钠缓释片与德巴金释放度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威布尔 (Weibull)分布模型。 结论 :从Ritger peppas模型拟合结果表明 ,丙戊酸钠缓释片释放为骨架溶蚀机制 ,德巴金为Fick扩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缓释片 体外释放特征 骨架溶蚀机制 Fick扩散机制 HPLC Ritger-peppas模型
下载PDF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stainless steel 316L/Ni-Cu-P coatings in warm acidic solution
9
作者 方信贤 周衡志 薛亚军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594-2600,共7页
In order to improv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ainless steel 316L in warm acidic solution, Ni?Cu?P coatings with high copper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were deposited onto stainless steel 316L substrates via electroless... In order to improv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ainless steel 316L in warm acidic solution, Ni?Cu?P coatings with high copper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were deposited onto stainless steel 316L substrates via electroless pla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film and its resistance to corrosion in a warm acidic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X-ray diffraction spectrometry (XRD), polarization curves,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and dipping corrosion test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i?Cu?P coatings consist of two types of nodules, which are 19.98% Cu and 39.17% Cu (mass fraction) respectively.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316L substrate when subjected to a warm acidic solution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new type of the Ni?Cu?P coating. The as-plated coatings demonstrate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ce than annealed coatings. As-plated coatings and those annealed at 673 K are found to corrode selectively, while pitting is observed to be the main corrosion mechanism of coatings annealed at 773 and 873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P coating stainless steel 316L corrosion resistance corrosion mechanism warm acidic sol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