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官能团特征及其与CO_2排放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彬彬 武兰芳 +1 位作者 许艳艳 秦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5-2543,共9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变化和分子结构组成均会对土壤CO_2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后土壤DOC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CO_2排放的关系,在连续4个小麦生长季,对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DOC含量及...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变化和分子结构组成均会对土壤CO_2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后土壤DOC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CO_2排放的关系,在连续4个小麦生长季,对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DOC含量及其官能团特征和土壤CO_2排放通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的DOC结构中均含有-C=C-、-CO-NH-和苯环这3种官能团;秸秆还田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土壤,而且DOC组分中的胺类物质(-CO-NH-)和芳香族化合物(-C=C-、苯环)的含量比例也明显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也表现为秸秆还田土壤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土壤。土壤DOC含量、DOC官能团结构特征和CO_2排放在4个小麦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相关分析显示土壤CO_2排放不但与DOC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而且与DOC的分子结构特征显著相关(r210=0.62*;r280=0.73*),胺类物质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越高,CO_2排放通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溶解性有机(doc) 官能团特征 二氧化
下载PDF
高寒山区典型小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输出的年内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烁 孙自永 +2 位作者 胡雅璐 葛孟琰 常启昕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2期1-7,15,共8页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 高寒山区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输出可能有别于北极、亚北极地区,但却少有人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黑河上游的典型高寒小流域——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域出口处河水DOC浓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河水DOC输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流域水文过程对河水DOC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河水的DOC通量与河道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从冬季至春季逐渐降低,夏季急剧增高,秋季又逐渐降低;河水DOC浓度的变化则恰好相反,冬季时最高,春季时略有下降,夏季时急剧降至最低值,秋季再次增高;河水DOC的输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7~11月份的输出量占河水DOC年输出总量的80%。各水源和流动路径对河水贡献比例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季节性差异的深层机制:在夏季,低DOC浓度的冰川融水和山区产流对径流有更高的贡献,故河水具有较低的DOC含量,但因其流量远高于其他季节,故DOC通量为全年最高;秋季至初冬,高DOC浓度的寒甸带冻土层上水对径流贡献比例逐渐增大,导致河水的DOC浓度增高;冬季时,河水全部源于秋季时储存在平原区含水层中的高DOC浓度的地下水,故河水的DOC浓度最高;春季中后期,除秋季时储存起来的地下水外,具有较高DOC浓度和极低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的寒甸带融雪水对河水也有一定贡献,故河水DOC浓度变化不大,但其DIC浓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河流 溶解性有机(doc) 多年冻土 水分来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2 位作者 苏彦平 姜涛 杨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9-205,共7页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h铜暴露下背角无齿蚌1~2 d稚蚌的急性毒性实验。对应于各DOC浓度组的96 h-Cu-EC50值分别为19(95%置信区间:13~27,下同),23(17~31),17(12~23),13(8~19)和10(5~14)μg·L-1;DOC浓度与稚蚌的96 h-Cu-EC50值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968,P=0.00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稚蚌对环境中Cu浓度的变化十分敏感,96 h-Cu-EC50值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Cu的限量值十分接近,适于预警水环境中Cu的污染水平;但仅调整DOC浓度这一个水化学指标对降低铜毒性、减少稚蚌的死亡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doc) 背角无齿蚌 稚蚌 急性毒性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64
4
作者 卢萍 单玉华 +1 位作者 杨林章 韩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 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2个月内显著提高了DOC,对DON在一段时间内也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后差异不显著。施用无机氮肥降低了土壤溶液中DOC、DON浓度。DON的浓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水稻推迟移栽,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氮肥 稻田 溶解性有机(doc) 溶解性有机氮(DON)
下载PDF
山东大沽河溶解性碳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冰岚 姜德娟 +1 位作者 李新举 夏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0-680,共11页
为认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于2018—2019年的现场监测与水样分析数据,揭示山东半岛大沽河河流溶解性碳[包括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季节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河流CO_(2)分压(p CO... 为认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于2018—2019年的现场监测与水样分析数据,揭示山东半岛大沽河河流溶解性碳[包括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季节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河流CO_(2)分压(p CO_(2))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沽河DIC浓度分布在2.55~34.08 mg·L^(-1)之间,均值为(12.97±7.25)mg·L^(-1);受流域地质环境、气候水文条件、梯级筑坝等因素的影响,DIC呈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P<0.05),其在冬季最高,自上游至下游呈显著增加趋势。DOC浓度范围为4.22~62.62 mg·L^(-1),均值为(15.34±10.24)mg·L^(-1),高于DIC含量,因此大沽河溶解性碳总体以DOC为主;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污水排放、河流筑坝等)的强烈影响,DOC未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大沽河有35%的河流样点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p CO_(2)上游明显高于中下游,夏秋季高于春冬季(P<0.05)。研究表明,大沽河光合作用总体比较强烈,导致水体中DOC浓度较高、p CO_(2)较低,因此大沽河总体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无机(DIC) 溶解性有机(doc) 时空分布 CO_(2)分压(pCO_(2)) 大沽河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出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海丰 孙宝盛 +1 位作者 赵新华 齐庚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9-542,共4页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利用基质代谢产物(UAP),BAP分子量大于100k的有机大分子所占比例超过18%;BAP浓度是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阻力分布试验表明,BAP是凝胶层阻力的主要来源,BAP产出量和过滤总阻力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R=1.76×1012TOC0.1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MBR) 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 过滤阻力 溶解性有机(doc)
下载PDF
湖南锡矿山高锑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富锑意义
7
作者 贺凯凯 朱峰 +1 位作者 王彦堂 郝春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672-9680,共9页
溶解性有机碳是地下水中Sb富集的关键因素,为探明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揭示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对地下水中Sb富集的影响,对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选用碳稳定同位素分馏和水化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锡矿... 溶解性有机碳是地下水中Sb富集的关键因素,为探明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揭示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对地下水中Sb富集的影响,对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选用碳稳定同位素分馏和水化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锡矿山高Sb地下水δ^(13)C_(DIC)值在-17.84‰~-2.30‰,δ^(13)C_(DOC)值在-26.87‰~-16.70‰。高Sb地下水中Sb与DOC、HCO_(3)^(-)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作用对高Sb地下水中Sb的富集具有较大的贡献。高Sb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碳相对于溶解性无机碳具有更负的δ^(13)C值,DOC主要受内源有机质的影响;随着δ^(13)C_(DIC)-δ^(13)C_(DOC)差值的减小,Sb浓度逐渐升高,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有机质的氧化分解明显促进了高Sb地下水中Sb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Sb 稳定同位素 溶解性有机碳doc 有机质氧化 Sb富集
下载PDF
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溶解性碳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8
作者 崔荣阳 陈安强 +4 位作者 刘刚才 陈清飞 叶远行 王炽 张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89-4599,共11页
地下水中溶解性碳在碳循环和生态功能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浓度水平影响着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了解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云南8个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n=404)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 地下水中溶解性碳在碳循环和生态功能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浓度水平影响着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为了解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云南8个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n=404)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总碳(DTC)浓度的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ρ(DOC)、ρ(DIC)和ρ(DTC)的均值分别为8.23、49.01和57.84 mg·L^(-1),近79.0%的浅层地下水中ρ(DOC)超过5 mg·L^(-1).季节变化对DOC、DIC和DTC浓度无显著影响,而农业集约化强度和地下水位深度显著影响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变化,表现为设施农业区(SFAR)、农田休耕区(CFAR)和较深地下水位集约化农业区(DIAR)的地下水中DOC、DIC和DTC浓度相比于较浅地下水位集约化农业区(SIAR)分别显著降低了25.8%~56.6%、14.0%~32.9%、16.6%~36.7%,且DIAR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均显著低于SFAR和CFAR.冗余分析(RDA)表明水和土壤中理化因子显著解释了溶解性碳的变化.此外,异龙湖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显著高于其它湖泊,程海却显著低于其它湖泊.可见,农业集约化强度和地下水位共同驱动了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浓度变化.研究结果以期为了解高原湖区碳随地下径流入湖等区域碳循环及评估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碳对污染物的衰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doc) 溶解性无机(DIC) 浅层地下水 高原湖泊 农业集约化强度
原文传递
南苕溪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碳、氮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学兵 贾珺杰 +4 位作者 田琳琳 高扬 陈有超 张方方 蔡延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65,共12页
以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支流南苕溪流域河流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5月持续监测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浓度,探讨DOC和DON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值分... 以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支流南苕溪流域河流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5月持续监测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有机氮(DON)浓度,探讨DOC和DON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关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该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值分别为(2.57±0.09)和(0.40±0.01) mg·L^(-1),DOC/DON均值为9.43±0.46.流域内水体DOC和DON浓度均在夏季最高,DOC/DON值在春季和秋季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DOC浓度与叶绿素a(Chl-a)和氮素浓度均呈正相关,DON浓度与颗粒态氮(PN)浓度呈正相关;夏季雨热条件和高氮污染物浓度促使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进而释放更多的DOC和DON,这可能是夏季DOC和DON浓度最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农业和居民区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均显著高于森林区水体,农业区水体DON浓度显著高于森林和居民区水体;森林区水体DOC以内源途径产生为主且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而农业和居民区水体中外源DOC所占比例增大,水体DON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上述空间差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污染物可造成区域内水体DOC浓度和DOC/DON值升高;农业区肥料施用等农业活动是区域内水体DON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溪流 溶解性有机(doc) 溶解性有机氮(DON) doc/DON值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差异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植被下河流溶解性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小亮 刘桂民 +4 位作者 吴晓东 徐海燕 叶琳琳 张晓兰 白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86-2094,共9页
选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12条河流样品进行分析,结合流域内植被类型、流量大小、多年冻土面积与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及分解动力学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分别在高寒草甸(AM)、高寒沼泽草甸-... 选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12条河流样品进行分析,结合流域内植被类型、流量大小、多年冻土面积与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及分解动力学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分别在高寒草甸(A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ASM-AM)、高寒草甸-高寒草原(AM-AS)、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裸地(AM-AS-BL)为主的流域内,河流DOC的质量浓度依次为(5.17±0.21)、(5.02±0.50)、(3.55±0.25)和(2.79±0.41)mg·L-1,DOC的生物可降解性程度(BDOC)依次为(23.54±2.62)%、(23.66±3.31)%、(18.17±5.26)%和(11.72±15.56)%;相应地,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越小,河流DOC的芳香性程度越大,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和降解速率随着降低,并且BDOC在培养的过程中的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原理;此外,连续多年冻土区河流的BDOC大于非连续多年冻土区的河流BDOC,大河的BDOC小于源头小河的BDOC.研究表明,流域内植被类型是影响多年冻土区河流BDOC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流量大小和多年冻土对BDOC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河流 植被类型 溶解性有机(doc)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Bdoc) 多年冻土 SUVA254
原文传递
磁性氧化铁/桑树杆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砷污染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芦琳 颜利玲 +4 位作者 梁美娜 成官文 朱宗强 朱义年 王敦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14-5223,共10页
以桑树杆为原料,制备了原始桑树杆生物炭(M-BC)及磁性氧化铁/桑树杆生物炭(Fe-BC)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3个温度下炭化制备的Fe-BC和M-BC在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浸出液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砷(As)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 以桑树杆为原料,制备了原始桑树杆生物炭(M-BC)及磁性氧化铁/桑树杆生物炭(Fe-BC)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3个温度下炭化制备的Fe-BC和M-BC在不同培养时间对土壤浸出液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砷(As)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Fe-BC负载的铁氧化物主要为Fe_(3)O_(4),且有磁性,主要官能团有C=O双键、O—H键、C—O键和Fe—O键;Fe-BC-400、Fe-BC-500和Fe-BC-600的pHzpc分别为8.92、8.74和9.19,比表面积分别为447.412、482.697和525.708 m^(2)·g^(-1).②土壤浸出液中ρ(DOC)随着M-BC和Fe-BC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分别降低11.6~315.6 mg·L^(-1)和78~365.6 mg·L^(-1),土壤浸出液中DOC浓度与土壤电导率(EC)值呈负相关;在培养第35 d,添加Fe-BC-600的土壤浸出液中As浓度比对照组土壤浸出液中的降低了55.96%.土壤浸出液中As浓度与DOC浓度相关性不显著.③添加Fe-BC的土壤有效态As占比均低于对照组的,在培养第35 d时,Fe-BC-600可使土壤有效态As占比降低39.21%.④在培养第35 d时,添加M-BC的土壤残渣态As含量减少了17.76%~49.11%,添加Fe-BC-600的土壤残渣态As占比增加了80%.Fe-BC-600最有利于降低土壤溶液DOC浓度,提高残渣态As含量,从而降低土壤As生物有效性.研究可为磁性氧化铁/生物炭在砷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As) 污染土壤 桑树杆生物炭 磁性氧化铁 溶解性有机(doc) 砷形态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针叶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楚珺尧 王晶苑 王绍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3-1410,共8页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DOC降解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当前大气氮沉降的增加是影响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过程的重要因素,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论文基于...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DOC降解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当前大气氮沉降的增加是影响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过程的重要因素,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论文基于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三种人工针叶林过去5 a的施肥试验,重点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DOC季节及0~30 cm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施肥对于不同人工林土壤DOC的影响。研究发现:1 DOC浓度季节变化:湿地松林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马尾松林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杉木林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DOC浓度剖面变化特征如下:湿地松林为10 cm】20 cm】30 cm;马尾松林为20 cm】10 cm】30 cm;杉木林为20 cm】30 cm】10 cm。2湿地松林土壤DOC浓度:施P肥】对照】施N+P肥】施N肥;马尾松林土壤DOC浓度:对照、施N+P肥】施N肥】施P肥;杉木林:对照】施P肥】施N肥、施N+P肥。论文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人工林DOC浓度在季节和剖面上的变化,可为了解大气氮沉降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土壤DOC的可能影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doc) 季节和剖面变化 施肥 氮沉降
原文传递
NaCl对辽河口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凯 杨继松 +1 位作者 袁晓敏 郑冬梅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79-1384,共6页
以辽河口芦苇湿地0~40 cm深度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辽河口湿地土壤对不同浓度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吸附解吸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以及NaCl处理对DOC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 以辽河口芦苇湿地0~40 cm深度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辽河口湿地土壤对不同浓度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吸附解吸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以及NaCl处理对DOC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DOC吸附量随DOC浓度增大而下降;20~30 cm和30~40 cm深度土壤DOC吸附量随DOC浓度增大而上升。NaCl处理中,不同深度土壤DOC的可吸附量分别为0.038、0.044、0.021和0.011 g kg-1。除30~40 cm深度土壤外,DOC吸附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且随DOC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明显促进了辽河口湿地土壤对DOC的吸附。NaCl处理对辽河口湿地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DOC的解吸量影响不显著,而对20~30 cm、30~40 cm深度土壤DOC的解吸量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 溶解性有机(doc) NACL 吸附 解吸
原文传递
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空间分布及光学行为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9-326,共8页
2004年3月对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吸收和荧光等光学行为进行研究,并由此探讨了CDOM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10.48-19.72 mg/L间变化,其均值为13.20±2.79 mg/L;CDOM在280 nm,355 nm和44... 2004年3月对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吸收和荧光等光学行为进行研究,并由此探讨了CDOM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10.48-19.72 mg/L间变化,其均值为13.20±2.79 mg/L;CDOM在280 nm,355 nm和440 nm的吸收系数分别为18.73-31.91 m-1(平均值23.19±4.36 m-1)、4.63-7.14 m-1(平均值5.76±0.91 m-1)、1.45-2.99 m-1(平均值1.92±0.40 m-1);355 nm波长处CDOM的比吸收系数为0.34-0.57 L/(mg·m),平均值0.44±0.06 L/(mg·m);表征CDOM分子大小的比值a(250)/a(365)变化范围为5.05-7.55;355 nm的激发波长、450 nm的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值的变化范围0.79-3 04 nm-1(平均值1.69±0.77 nm-1).CDOM吸收系数、DOC浓度、荧光强度的分析显示CDOM浓度呈现从河口往湾内、湾口递减的趋势.CDOM吸收与DOC浓度的相关性随波长的降低而增加,在短波部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355 nm处的荧光值、DOC浓度与CDOM吸收系分别存在如下显著性正相关关系:Fn(355)=0.692(±0.135)a(355)-2.297(±0.786),a(355)=0.233(±0.061)DOC+2.690(±0.816).280 -500 nm、280-360 nm、360-440 nm指数函数斜率S值分别为13.86±0.91、18.54±1.11、12.93±0.92μm-1,S值与比吸收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而与a(25)/a(365)值则存在显著的正线性关系.比吸收系数越大,a(250)/a(365)值和S值就越小,对应的CDOM分子量就越大,腐质酸的比例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荧光 溶解性有机(doc) 指数函数斜率 太湖
下载PDF
鄱阳湖枯水期CDOM光吸收特性与DOC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丽贞 黄琪 +3 位作者 吴永明 吴代赦 游海林 邓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2-768,共7页
研究了2015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体(包括河口区、鄱阳湖主湖开阔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吸收特性,并讨论了CDOM光吸收特性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鄱阳湖水体中CDOM在254、280、350和440 nm波长处的吸收系... 研究了2015年枯水期鄱阳湖水体(包括河口区、鄱阳湖主湖开阔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吸收特性,并讨论了CDOM光吸收特性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鄱阳湖水体中CDOM在254、280、350和440 nm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别为7.86~20.24、5.64~14.58、1.46~4.41和0.36~1.06 m-1;表征CDOM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M值(CDOM在波长250和365 nm处吸收系数比值)变化范围为5.27~7.66。枯水期湿地对鄱阳湖水体CDOM的影响较大,而5大入湖河流贡献不大。在各项参数中,光谱斜率比值(SR)更能体现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特征。枯水期鄱阳湖水体ρ(DOC)在1.61~4.86 mg·L^(-1)之间变化,其平均值为2.31 mg·L^(-1)。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系数(a254,x)与DOC浓度(y)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53+0.27x(调整决定系数R2=0.76,P<0.01),2016年1月的实测值验证显示利用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特性研究DOC浓度具有可行性。这意味着研究枯水期鄱阳湖水体CDOM光吸收特性对研究碳库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吸收系数 溶解性有机(doc) 鄱阳湖
下载PDF
典型岩溶地区岩溶泉溶解性碳浓度变化及其通量估算 被引量:4
16
作者 熊佰炼 张进忠 +2 位作者 彭韬 郝卓 高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91-4998,共8页
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岩溶作用、碳汇与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为增进对小流域岩溶泉DIC和DOC运移特征的认识,提升离散、有限的水质监测数据条件下碳通量的估算精度,研究了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DIC和DOC浓度的变化特征,... 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岩溶作用、碳汇与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为增进对小流域岩溶泉DIC和DOC运移特征的认识,提升离散、有限的水质监测数据条件下碳通量的估算精度,研究了贵州普定陈旗岩溶泉DIC和DOC浓度的变化特征,采用LOADEST模型建立了估算DIC和DOC日通量的回归方程,并估算了陈旗岩溶泉的岩溶碳汇强度.结果表明,陈旗岩溶泉DIC和DOC的浓度分别为16. 47~42. 31 mg·L^(-1)和0. 87~6. 89 mg·L^(-1),它们分别随瞬时径流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小和增加.从LOADEST模型构建的回归方程可知,DIC日通量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DOC日通量受径流量和时间的影响;陈旗岩溶泉DIC和DOC的估算通量分别为9 490. 01 kg·a^(-1)和1 704. 87 kg·a^(-1),陈旗岩溶泉的岩溶碳汇强度为3. 40 g·(m^2·a)^(-1). LOADEST模型是低频率水质监测条件下估算岩溶泉DIC和DOC通量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溶解性无机(DIC) 溶解性有机(doc) LOADEST模型 通量
原文传递
闽江下游不同碳组分及其通量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钱伟 陈莹 +4 位作者 杨柳明 彭园珍 张莉 李天洋 江淼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7-653,共7页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 河流连接着地表主要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流水体中不同碳组分的水平输送、水-气界面通量及其比例对认识河流在区域碳循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闽江下游竹岐水文站连续进行采样,分析水样中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溶解性无机碳)、c(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溶解性有机碳)和c(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颗粒性有机碳),并结合相关参数估算闽江不同碳组分的水平及垂直通量.结果表明:①c (DIC)、c(DOC)、c(POC)分别为230~892、112~209、14~183μmol/L.②调查期间闽江总碳水平通量达46×1010g/a,其中,DIC水平通量为29×1010g/a,占总碳水平通量的63%; POC水平通量为6×1010g/a,相当于DOC水平通量(11×1010g/a)的55%.③不同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c(DIC)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升高,表明DIC输出受流域生态系统的供应限制;各月c(DOC)变化不大,表明流域DOC输出潜力较大; c(POC)在丰水期明显升高,枯水季较低;溶解态碳是河水碳组分的主要部分;年内各月DIC水平通量分配较均匀,有机碳水平通量集中在丰水期.④闽江竹岐水体p CO_2(二氧化碳分压)为1 500~6 400μatm (1 atm=101 325 Pa),是大气CO_2的"源",闽江下游水-气界面CO_2垂直通量约为DIC水平通量的2%,闽江下游河流DIC输出以水平输出为主.建议今后进一步开展闽江中典型流域和水域的碳组分调查,加强闽江碳组分输出的控制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溶解性无机) doc(溶解性有机) POC(颗粒性有机) 通量 闽江
下载PDF
太湖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的衰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马荣华 朱广伟 陈伟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54-2361,共8页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 nm(UV-B)、380 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 m-1、3.41~13.64 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 2004年4月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太湖和梅梁湾典型草、藻型湖区紫外辐射光谱衰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20 nm(UV-B)、380 nm(UV-A)的衰减系数在6.33~19.59 m-1、3.41~13.64 m-1间变化,对应的1%表面光强穿透深度分别为0.24~0.73 m、0.35~1.35 m,到达湖面的99%UV-B辐射在0.5 m左右表层水就衰减完毕,东太湖和梅梁湾紫外辐射衰减系数存在明显的湖区差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在6.60~17.17 mg/L间变化,其均值为(9.99±2.48)mg/L;375 nm波长处CDOM吸收系数为1.78~6.25 m-1,均值为(3.70±1.10)m-1;在短波部分CDOM吸收与DOC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性大致随波长降低而增加,320 nm处的线性关系式:ad320=0.885DOC+2.182;紫外辐射衰减主要受制于水体中的CDOM浓度,衰减系数与DOC浓度、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著性相关,340 nm处的关系式分别为:Kd340=0.82+1.05DOC、Kd340=1.98+1.49ad340.在太湖紫外辐射衰减还要受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衰减系数与DOC、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多元回归的结果明显要高于单独与DOC浓度或CDOM吸收系数的回归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衰减系数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溶解性有机(doc) 太湖
下载PDF
钛铁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试验研究
19
作者 岳浩伟 王珊 +3 位作者 单志超 张克峰 徐晓鸣 李佳岷 《净水技术》 CAS 2022年第9期50-58,共9页
为探究钛铁复合药剂(PTFC)对低温低浊水体强化混凝效果,研究利用慢碱滴定法制备了新型PTFC。通过对比聚合硫酸钛(PTS)在不同pH下浑浊度、DOC、Zeta电位等变化情况,研究新型PTFC混凝处理效果及混凝机理。结果表明,钛铁摩尔比为1∶1、盐... 为探究钛铁复合药剂(PTFC)对低温低浊水体强化混凝效果,研究利用慢碱滴定法制备了新型PTFC。通过对比聚合硫酸钛(PTS)在不同pH下浑浊度、DOC、Zeta电位等变化情况,研究新型PTFC混凝处理效果及混凝机理。结果表明,钛铁摩尔比为1∶1、盐基度为0.75的PTFC,较PTS具有更好的混凝效果。在最佳pH和投加量下,对有机物去除率能达到60%以上,浑浊度去除率能够达到90%左右。混凝剂表面结构及机理分析的研究表明,PTFC表面出现了更加密实的网状结构,吸附电中和与网捕卷扫在强化混凝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铁复合药剂 聚合硫酸钛 强化混凝 低温低浊 溶解性有机(doc) 三维荧光
下载PDF
淡水系统中4种塑料颗粒的老化过程及DOC产物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婉逸 刘智临 +1 位作者 苗令占 侯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29-3836,共8页
淡水系统中的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关于不同类型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老化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老化过程,分析老化产物,以4种水体中常见的微塑料聚丙乙烯(polystyrene,PS)、低密度聚乙烯(l... 淡水系统中的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关于不同类型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老化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老化过程,分析老化产物,以4种水体中常见的微塑料聚丙乙烯(polystyrene,PS)、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聚羟基丁酸(polyhydroxybutyrate,PHB)为研究对象,进行了40 d的自然光老化实验.结果表明:(1)在老化过程中,4种不同类型塑料老化析出液水质指标pH、ORP、EC和DO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趋势.(2)经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发现LDPE表面形态变化最大,已经形成裂纹和孔洞.傅立叶红外检测发现,实验中LDPE的羰基指数增加程度最大,增加了31.48%.(3)微塑料老化会产生溶解态产物,即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DOC质量浓度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加,与本底值相比,老化40 d的PHB、PP和LDPE微塑料析出液中DOC质量浓度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61.29%、69.49%和89.15%.以上结果表明经自然光照射,塑料会在自然水体中出现明显的老化,并释放出有机物,由此带来的生态效应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系统 微塑料 老化 老化程度 溶解性有机(do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