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92
1
作者 孔会磊 董国臣 +5 位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王硕 李荣 王乔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38-1452,共15页
位于滇西三江地区南澜沧江带的临沧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6.84%~73.99%,平均为69.72%,K2O/Na2O值高,为1.42~30.1,平均为8.66,Al2O3含量为12.94%~15.23%,平均为14.44%,铝饱和指... 位于滇西三江地区南澜沧江带的临沧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6.84%~73.99%,平均为69.72%,K2O/Na2O值高,为1.42~30.1,平均为8.66,Al2O3含量为12.94%~15.23%,平均为14.4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8.59,平均为2.61,大部分大于1.1,为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总量198.2×10-6~359.2×10-6,平均为252.5×10-6,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为7.87~17.62,平均11.19,δEu为0.34~0.57,平均0.48,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两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9.19±0.99Ma和219.69±0.67Ma,属晚三叠世。SiO2-P2O5、SiO2-Zr判别图、K2O-Na2O判别图、ACF图解等花岗岩成因类型判别图指示临沧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其物质来源为贫粘土的砂屑岩。微量元素Rb-Y+Nd判别图中,临沧花岗岩体投影点全部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在Sr-Yb判别图中,投影点大部分落入低Sr高Yb型花岗岩区,与我国东南沿海花岗岩特征一致,应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后碰撞阶段。锆石Hf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εHf(t)均为负值(集中于-14~-11之间),Hf地壳模式年龄集中于1.95~2.15Ga,推断其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临沧花岗岩形成于缅泰马陆块与思茅地块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后碰撞阶段,应形成于晚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临沧花岗岩 滇西三江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常青 张刚 +4 位作者 王绪本 罗威 李德伟 蔡学林 郭紫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85-2396,共12页
沿盈江一姚安布置了一条长约350 km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5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26个;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定性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对主要地... 沿盈江一姚安布置了一条长约350 km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5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26个;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定性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对主要地块和断裂带的电性结构进行了分析,电性结构模型揭示滇西三江地区广泛存在壳内低阻层,但沿剖面方向即东西向埋深和厚度不一,在保山地块和滇中地块地下存在较大规模的壳幔低阻带;腾冲地块地下埋深13~20 km,厚约10~17 km的壳内低阻层可能是岩浆囊的反映;初步将保山壳幔韧性剪切带作为印支地块挤出的深部东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三江地区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东边界 挤出块体
下载PDF
滇西三江构造带电性结构特征——以福贡—巧家剖面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罗愫 于常青 +5 位作者 张刚 李德伟 瞿辰 张慧民 田镇瑜 皇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6-1042,共17页
为查明滇西三江构造带及邻区复杂的构造特征,并揭示该区深部电性结构,沿福贡—巧家布设了一条长约410 km的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到61个物理点,其中宽频大地电磁测点41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20个.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反... 为查明滇西三江构造带及邻区复杂的构造特征,并揭示该区深部电性结构,沿福贡—巧家布设了一条长约410 km的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到61个物理点,其中宽频大地电磁测点41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20个.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反演,得到了沿剖面的壳幔电性结构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内区域地质资料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对剖面所经过的各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及主要断裂带进行了综合解释.电性结构模型揭示沿剖面地壳电性层次复杂,深部电性结构由西往东呈分块展布,横向变化大,壳内广泛发育低阻异常.在中甸构造带(香格里拉地块)和盐源—永胜构造带深部壳幔存在大规模低阻异常,这可能与地下局部熔融体和地热流有关;康滇构造带壳幔存在大规模高阻异常,表明地壳中曾经有地幔物质侵入;在大凉山构造带地下10~50 km深处存在一呈横向“半月形”展布的低阻体,电阻率值不满10Ωm,结合地质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该低阻体成因应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管道流”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三江地区 中上地壳 大地电磁 电阻率 电性结构特征
下载PDF
滇西“三江”南段几个花岗岩的锆石SHIR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喻学惠 肖晓牛 +3 位作者 杨贵来 莫宣学 曾普胜 王晋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7-383,共7页
工浪二长花岗岩及芒哈和湖广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分布在滇西"三江"褶皱带南段,大地构造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昌宁-孟连褶皱带与南腊-西盟褶皱束的临昌-澜沧复背斜南部。本文提供了这三个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主... 工浪二长花岗岩及芒哈和湖广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分布在滇西"三江"褶皱带南段,大地构造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段昌宁-孟连褶皱带与南腊-西盟褶皱束的临昌-澜沧复背斜南部。本文提供了这三个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主量元素和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并对这三个岩体中分离出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同住素定年。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全岩化学具有偏铝值花岗岩特征,其形成时代非常相近,在40.9~40Ma范围,与整个滇西地区新生代岩浆作用的高峰期(45~30Ma)一致。结合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提出该花岗岩的成因很可能与扬子块体和印缅地块相对俯冲和斜向碰撞引发的地幔上涌及地壳熔融作用以及壳源和幔源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该SHRIMP U-Pb定年结果进一步证明,在滇西"三江"地区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范围远比以往的认识要宽得多。因此,重新厘定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在"三江"广大地区的表现形式及动力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三江”地区 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下载PDF
滇西北三江并流带石质文化研究
5
作者 范弢 杨世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8-21,共4页
滇西北三江并流带石质文化孕育于滇西北独特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中 ,是滇西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古人类文化遗址、摩崖岩画、岩棺墓葬、石雕碑刻、石窟、石质文物建筑、矿产开采遗址及玛尼堆等类型。并具有原生性、开放性、... 滇西北三江并流带石质文化孕育于滇西北独特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中 ,是滇西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古人类文化遗址、摩崖岩画、岩棺墓葬、石雕碑刻、石窟、石质文物建筑、矿产开采遗址及玛尼堆等类型。并具有原生性、开放性、动态性及人地相关性等特点。目前要协调好石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化 类型 特征 滇西三江并流带
下载PDF
滇西临沧地块下古生界花岗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LA-ICP-MS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波 谢建 《城市地理》 2016年第10X期58-59,共2页
在云县头道水、蚂蚁堆一带进行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对滇西'三江'南段临沧花岗岩岩基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其中新发现了古生界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其次有少量的弱片麻状花岗闪长岩。运用LA-ICP-MS锆石U... 在云县头道水、蚂蚁堆一带进行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对滇西'三江'南段临沧花岗岩岩基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其中新发现了古生界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其次有少量的弱片麻状花岗闪长岩。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区内的岩石进行测年,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435.4±2.1 Ma和454.4±2.3 Ma,反映了该地区经历了晚奥陶―早志留世古生界岩浆侵入活动。因其产出位置位于昌宁一孟连结合带东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澜沧江构造带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一发现为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花岗岩 临沧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滇西三江”南段 特提斯
下载PDF
中国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102
7
作者 从柏林 吴根耀 +4 位作者 张旗 张儒媛 翟明国 赵大升 张雯华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201-1207,共7页
滇西三江地区位于扬子、印支、缅泰马3个微大陆的交接部位,它们之间的地缝合带均以产出蛇绿岩套和蓝片岩为标志。岩石学的大量成果为本区古特提斯的存在提供了系统的证据,并据之重塑了其大地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时古特提斯为多岛洋格局,... 滇西三江地区位于扬子、印支、缅泰马3个微大陆的交接部位,它们之间的地缝合带均以产出蛇绿岩套和蓝片岩为标志。岩石学的大量成果为本区古特提斯的存在提供了系统的证据,并据之重塑了其大地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时古特提斯为多岛洋格局,三叠纪时有残留洋盆发育;新特提斯已西移至缅甸等地。本区是经复杂的洋壳消减和强烈的印支期陆-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并受到嗣后的构造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构造演化 岩石学研究进展 滇西三江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