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修复双节段腰椎滑脱:椎间高度与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随访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思振 马进峰 王德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82-1387,共6页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腰椎 椎间盘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双节段 腰椎滑脱 椎间融合 固定治疗 椎间隙高度 滑移百分率 滑脱角 骨盆倾斜 骶骨倾斜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膝关节半月板前角滑脱症的治疗探讨
2
作者 路奎元 吕厚山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4期220-221,共2页
目的 半月板前角滑脱较为少见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本病患者 1 1例 ,为明确诊断和有效地治疗 ,本文就其受伤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收治 1 1例半月板前角撕裂滑脱 ,通过临床和关节镜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行半月板前角复位重建 ... 目的 半月板前角滑脱较为少见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本病患者 1 1例 ,为明确诊断和有效地治疗 ,本文就其受伤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收治 1 1例半月板前角撕裂滑脱 ,通过临床和关节镜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行半月板前角复位重建 7例 ,另外 4例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病 ,行膝关节置换术。结果 术后经过 1年半随访。效果优者有 3例 ,关节静止疼痛消失 ,上下楼无疼痛 ,行走正常 ,无交锁现象 ,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术后效果良好有 2例 ,关节偶然在上下楼间断发作性疼痛 ,基本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中等程度改善有 2例 ,术后关节间断性发作疼痛 ,上下楼仍有症状 ,屈伸不受限 ,偶然有打软腿现象 ;差者为术前与术后无任何改善 ,本组无一例发生。结论 半月板前角撕裂滑脱是半月板损伤的一种表现 ,诊断一旦明确 ,应及时手术修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前滑脱 受伤机制 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关节镜
下载PDF
T_1倾斜角和退行性颈椎滑脱的相关性
3
作者 马克 王利民 +3 位作者 王玉强 赵亮 郑文迪 马俊豪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792-793,共2页
目的分析包括T_1倾斜角在内的颈椎矢状面的参数,明确T_1倾斜角的变化对退行性颈椎滑脱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退行性颈椎滑脱的患者(DCS组)和45例无症状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者(对照组)。采用站立位X线片和仰卧位断层扫描(CT)分别测... 目的分析包括T_1倾斜角在内的颈椎矢状面的参数,明确T_1倾斜角的变化对退行性颈椎滑脱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退行性颈椎滑脱的患者(DCS组)和45例无症状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者(对照组)。采用站立位X线片和仰卧位断层扫描(CT)分别测量两组以下参数:颈椎矢状位T_1倾斜角、颈部倾斜度、胸廓入口角和颈椎前凸角(C2~C7角)。结果 DCS组T_1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部倾斜度、胸廓入口角、颈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_1倾斜角或许为退行性颈椎滑脱的一个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倾斜 退行性颈椎滑脱 颈椎矢状面 CT扫描
下载PDF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涛 贾世青 +1 位作者 陈武 黎品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76-581,共6页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滑脱 内固定 脊柱骨盆参数 滑移度 滑脱角 椎间盘高度 后路椎体间融合 腰椎前凸 骨盆倾斜 骶骨倾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