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射线断层扫描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状建模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宇 木东升 +2 位作者 韩延彬 黄旭炜 张聪聪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1-48,共8页
为建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真实形状数学模型,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获得了钢轨轨距角-轨肩处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真实形态点云数据,提出栅格算法确定裂纹尖端和开口的边界点、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裂纹尖端、裂纹面与钢轨轨面相交确定... 为建立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真实形状数学模型,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获得了钢轨轨距角-轨肩处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真实形态点云数据,提出栅格算法确定裂纹尖端和开口的边界点、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裂纹尖端、裂纹面与钢轨轨面相交确定裂纹开口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状建模方法。研究发现:栅格算法提取的裂纹边界特征点比凸包算法提取的裂纹边界特征点多,代表裂纹边界特征的凸点和凹点都识别,使得裂纹边界失真度更小;随着栅格边长减小,栅格算法提取出的裂纹边界点数量增加,减少了凸包算法的漏点问题。将提取好的裂纹尖端边界点分别用最小二乘法、Bezier曲线、三次B样条曲线等方法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得到的裂纹尖端与真实裂纹最为接近,其数据拟合的偏差最大值和标准差均最小,由此获取了真实裂纹的尖端形状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X射线断层扫描 栅格算法 三次B样条曲线
下载PDF
车轮多边形激励下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瞬态扩展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笃超 赵鑫 +3 位作者 黄双超 温泽峰 金学松 李伟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8,共9页
利用ANSYS/LS-DYNA建立带车轮多边形的三维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将真实轮轨间瞬态滚滑和高频动力作用考虑在内,分析车轮多边形和连续钢轨裂纹造成的瞬态接触载荷对钢轨裂纹动态扩展行为的影响。速度250 km/h牵引工况的结果表明... 利用ANSYS/LS-DYNA建立带车轮多边形的三维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模型,将真实轮轨间瞬态滚滑和高频动力作用考虑在内,分析车轮多边形和连续钢轨裂纹造成的瞬态接触载荷对钢轨裂纹动态扩展行为的影响。速度250 km/h牵引工况的结果表明:零间隙多裂纹对法向轮轨力的影响甚微,但会造成切向轮轨力不可忽略的波动;车轮多边形会造成法向和切向轮轨力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如0.1 mm波深23阶多边形会使得各裂纹面最大法向和切向接触力较圆顺工况分别增长19.6%、34.1%;任一裂纹面内法向和切向接触应力在接触斑滚过的0.22 ms内发生了复杂的瞬态变化,进一步导致各裂纹的最大裂尖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周期性波动,影响裂纹动态扩展行为;随着车轮多边形波深和阶数的增加,上述各种波动的幅度均会变大,加速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瞬态裂纹扩展 车轮多边形 裂尖应力场强度因子 瞬态接触载荷
下载PDF
涡流脉冲热像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表面长度的量化评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延强 朱俊臻 +1 位作者 冯辅周 王红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4-149,共6页
涡流脉冲热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兼具有感应加热非接触、高效和红外热像快速直观等优点,已应用于 不同领域关键部件的缺陷检测与评估。 针对钢轨踏面存在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利用涡流脉冲热像开展裂纹表面长度量化研 究分... 涡流脉冲热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兼具有感应加热非接触、高效和红外热像快速直观等优点,已应用于 不同领域关键部件的缺陷检测与评估。 针对钢轨踏面存在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利用涡流脉冲热像开展裂纹表面长度量化研 究分析。 针对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貌分布复杂这一特点,设计了一套结合裂纹响应提取和裂纹识别的流程。 并通过线性拟合 参数对比分析了在裂纹响应提取中使用的不同方法的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加热前期的热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 热模对裂纹长度量化效果最好,具有最高的拟合优度 92. 8%,灵敏度 5. 91,和最小的残差 2⁃范数 2. 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脉冲热像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缺陷量化
下载PDF
基于涡流检测和神经网络的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特征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熊龙辉 张玉华 +3 位作者 马运忠 李培 钟艳春 黄筱妍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75,共7页
基于钢轨表面不同深度和角度的2组人工伤损及涡流检测系统,在100~2000 kHz激励频率范围内进行钢轨裂纹检测试验,确定最佳激励频率;在最佳激励频率769 kHz条件下对人工伤损进行检测,分析伤损尺寸参数与信号特征值的关系;基于最小二乘法... 基于钢轨表面不同深度和角度的2组人工伤损及涡流检测系统,在100~2000 kHz激励频率范围内进行钢轨裂纹检测试验,确定最佳激励频率;在最佳激励频率769 kHz条件下对人工伤损进行检测,分析伤损尺寸参数与信号特征值的关系;基于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原理,分别采用指数函数和三次多项式函数对伤损深度和角度进行定量评估;采用基于LM算法的BP神经网络方法,对伤损深度和角度进行定量评估;对2类定量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曲线拟合原理的定量评估中指数函数更适用,其对深度和角度定量评估分类准确率分别为75%和66.67%;神经网络方法对深度和角度定量评估分类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3.33%,均高于指数函数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检测 钢轨伤损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涡流检测 曲线拟合 神经网络
下载PDF
液体黏度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影响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汪鹏鹏 郭俊 +1 位作者 刘启跃 王文健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4-201,共8页
基于雷诺方程和有限元法,通过轮轨滚动接触二维模型,计算液体受到挤压渗入钢轨表面裂纹后的压力分布,对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黏度液体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钢轨表面出现液体后,裂纹扩展... 基于雷诺方程和有限元法,通过轮轨滚动接触二维模型,计算液体受到挤压渗入钢轨表面裂纹后的压力分布,对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黏度液体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钢轨表面出现液体后,裂纹扩展形式由Ⅱ型转变为Ⅰ型,渗入裂纹的液体更容易引起材料剥落;黏度愈大,裂纹平均扩展角度越大,扩展路径由光滑变得曲折。当黏度一定时,裂纹初始角度越大,裂纹扩展速率越低;随着黏度的增大,裂纹扩展速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液体黏度 应力强度因子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数值计算
下载PDF
气流热成像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在线检测与速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陆小龙 田贵云 +3 位作者 熊龙辉 高斌 伍剑波 苗玲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98-106,共9页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铁路行业对钢轨表面缺陷检测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速度已经成为影响主动成像检测结果评定的主要因素。针对该问题,基于前期气流热成像在静态和低速下检测钢轨表面缺陷的研究,通过优化气流激励源、热像仪和试件之间...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铁路行业对钢轨表面缺陷检测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速度已经成为影响主动成像检测结果评定的主要因素。针对该问题,基于前期气流热成像在静态和低速下检测钢轨表面缺陷的研究,通过优化气流激励源、热像仪和试件之间的空间布局,激励源和热像仪的参数,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策略消除速度影响抑制方法。研究不同检测速度下选择不同采样帧频和曝光时间时气流热成像和涡流脉冲热成像的速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外热像仪的曝光时间和采样帧频选择与速度有关,通过优化激励源、热像仪和试件的空间位置,选择合适的曝光时间和采样帧频,结合热像处理算法可以消除速度和试件表面发射率的影响,在高达81.6km/h的检测速度下,气流热成像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转盘边缘圆柱面上6种倾斜角度的人工裂纹,验证了以空间换时间策略的可行性。气流热成像具有较大的提离距离,与涡流脉冲热成像在表面及亚表面检测形成互补,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在线快速检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热成像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速度影响 表面发射率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重构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预测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宇 邝迪峰 +2 位作者 郑晓峰 韩延彬 木东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166,共9页
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测量钢轨轨距角–轨肩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通过裂纹平面化、尖端拟合和空间定位,重构真实裂纹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置;考虑裂纹尖端塑性区和磨耗的影响,提出基于三维重构的裂纹扩展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X射线断... 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测量钢轨轨距角–轨肩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通过裂纹平面化、尖端拟合和空间定位,重构真实裂纹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置;考虑裂纹尖端塑性区和磨耗的影响,提出基于三维重构的裂纹扩展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得到真实裂纹的高精度形状和特征,实现钢轨轨距角–轨肩处近似平面状裂纹的三维建模。根据重载铁路典型的车辆和曲线轨道条件,预测裂纹在一定通过总重累积下的扩展情况,接触斑作用在裂纹上时引起的应力最大值集中在轨面及轨面以下垂直深度2~4 mm处,裂纹尖端及裂纹开口附近未出现应力集中;一、三位外轮和二、四位外轮引起的裂纹尖端节点的Von-Mises应力分别相近;当前轮与外轨发生两点接触时,前轮接触斑下方的裂纹尖端节点应力小于后轮引起的应力;预测的裂纹长度、深度与显微观测的实际裂纹接近,预测的裂纹沿钢轨纵向扩展的角度范围包含了显微观测的实际扩展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裂纹扩展 X射线断层扫描 重构
原文传递
基于电涡流热成像的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动态检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苗玲 高斌 +5 位作者 石永生 李浩然 黎潇枫 吴同乐 张喜源 田贵云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86-97,共12页
针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检测挑战,提出了新型传感结构下的多物理电涡流热成像技术。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圆柱形磁芯结构、弧形磁轭结构和U形磁轭结构的电磁场特性,并研究了在不同传感架构下对疲劳裂纹的检... 针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检测挑战,提出了新型传感结构下的多物理电涡流热成像技术。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圆柱形磁芯结构、弧形磁轭结构和U形磁轭结构的电磁场特性,并研究了在不同传感架构下对疲劳裂纹的检测效果。针对实际应用条件,在U形磁轭结构的基础上研制了L形磁轭和梭形磁轭结构并集成开发了感应激励源系统。静止状态下铣平钢轨试块缺陷检测试验表明自主研制的系统对钢轨表面微小缺陷的检测灵敏度高,能实现0.5mm宽缺陷的定量分析,且最小能识别钢轨表面0.2 mm宽的缺陷。通过圆盘缺陷检测试验对速度效应下疲劳裂纹的检测进行了研究,提出的鲁棒低秩张量裂纹分解算法极大地消除了原始热图像的背景噪声并提升缺陷检测分辨率。最后搭建并集成了钢轨低速巡检试验平台,验证了对钢轨踏面复杂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检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电涡流热成像 传感架构 定量检测 巡检
原文传递
复杂裂纹涡流检测与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靳建辉 张卿 +2 位作者 韩博 杨世品 任毅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8,共9页
钢轨表面及上表面产生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通常以斜裂纹或多角度复杂裂纹的形态存在,对其检测和评估是个难题。基于此,采用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涡流检测方法(WPT-ECT),设计新的探头结构并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对裂纹进行检测和评估。首先,有... 钢轨表面及上表面产生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通常以斜裂纹或多角度复杂裂纹的形态存在,对其检测和评估是个难题。基于此,采用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涡流检测方法(WPT-ECT),设计新的探头结构并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对裂纹进行检测和评估。首先,有别于现有WPT-ECT方法,采用增大激励频率,而非串并联电容的方式,构造谐振电路;其次,根据复杂裂纹的特点,设计由两个八字形激励线圈和两个矩形接收线圈组成的方向性探头结构;最后,充分提取检测信号的特征,并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算法对裂纹进行识别。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探头结构对任何角度的缺陷均敏感。同时,RBF算法对斜裂纹、T裂纹、Y裂纹和1.2 mm提离下的T裂纹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2.00%、95.27%、96.64%和89.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无线能量传输 涡流检测 特征量提取 径向基神经网络
下载PDF
高速钢轨RCF裂纹涡流检测仿真系统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亚婷 袁飞 +1 位作者 熊龙辉 田贵云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6-153,共8页
高速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裂纹是高铁钢轨主要损伤之一,而电涡流无损检测是检测铁磁性材料中裂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深入理解电涡流无损检测中电场和磁场的耦合关系,以及静态和高速运行状态下钢轨中电磁场... 高速钢轨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裂纹是高铁钢轨主要损伤之一,而电涡流无损检测是检测铁磁性材料中裂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深入理解电涡流无损检测中电场和磁场的耦合关系,以及静态和高速运行状态下钢轨中电磁场的分布,联合MATLAB、ANSYS Maxwell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基于.NET技术的高铁RCF裂纹电涡流检测评估仿真系统。其分别由钢轨RCF裂纹的静态电磁场解析计算模块、高速钢轨RCF裂纹直流电磁无损检测2D仿真模块和高速钢轨RCF裂纹直流电磁无损检测3D仿真模块构成。最后将该仿真系统应用到钢轨RCF裂纹静态和动态磁场的计算中,为电涡流无损检测正逆向问题研究、高速钢轨中RCF裂纹的定量检测方法、涡流检测装置设计和试验验证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涡流检测与评估 钢轨滚动疲劳接触裂纹 快速求解 仿真系统
下载PDF
高铁钢轨表面RCF裂纹簇的ACFM三维模拟表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萌 申嘉龙 +3 位作者 邝惟创 何铭阳 孟征兵 刘光穆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2-159,共8页
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alternating current field measurement, ACFM)以其检测效率高、对表面裂纹响应灵敏、非接触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 contact fatigue, RCF)裂纹的检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 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alternating current field measurement, ACFM)以其检测效率高、对表面裂纹响应灵敏、非接触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 contact fatigue, RCF)裂纹的检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三维交流电磁场仿真模型,采用有限元的方法研究不同垂直角度的非均匀裂纹簇对ACFM信号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均匀裂纹簇,不同垂直角度的非均匀裂纹簇的Bx特征曲线的波谷位置出现偏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非均匀裂纹簇1~5 mm口袋深度、6~20 mm表面长度、5~15 mm裂纹间距对Bx信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电磁场检测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非均匀 裂纹尺寸表征
下载PDF
高速铁路钢轨预打磨策略及伤损发展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聪聪 周宇 +2 位作者 黄旭炜 木东升 韩延彬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33-40,共8页
针对高速铁路预打磨钢轨进行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仿真预测和现场跟踪试验,对预打磨钢轨的实施效果、伤损类型和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特殊型面的新轨预打磨能有效地控制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宽度,获得较好的轮轨关系... 针对高速铁路预打磨钢轨进行磨耗和疲劳裂纹萌生仿真预测和现场跟踪试验,对预打磨钢轨的实施效果、伤损类型和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实施特殊型面的新轨预打磨能有效地控制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和接触宽度,获得较好的轮轨关系。预打磨后的钢轨在运营中主要受磨耗影响,磨耗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外轨磨耗分布在轨头-10°~60°范围,内轨磨耗分布在轨头中心±10°范围。运营大约1年,部分地段的外轨预打磨型面被磨耗所改变,轮轨接触状态恶化,高速铁路预防性打磨周期可以在1~1.5年内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磨耗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预打磨 预防性打磨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列车车轮材料磨损与损伤演变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亮 郭立昌 +2 位作者 丁昊昊 王文健 刘启跃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44-853,共10页
利用低温环境装置和轮轨模拟试验机开展了室温(约20℃)与-40℃温度下列车车轮材料的滚动磨损试验,研究了-40℃下车轮材料磨损和表面与剖面损伤随循环次数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对车轮材料磨损和损伤机制有明显影响.与室温相比,... 利用低温环境装置和轮轨模拟试验机开展了室温(约20℃)与-40℃温度下列车车轮材料的滚动磨损试验,研究了-40℃下车轮材料磨损和表面与剖面损伤随循环次数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对车轮材料磨损和损伤机制有明显影响.与室温相比,-40℃时车轮材料疲劳磨损明显减轻,磨损率下降.-40℃工况下车轮材料磨损与损伤的形成具有明显演变特征.在磨损初期,轮轨界面发生材料转移并在轮轨界面形成稳定的摩擦膜;摩擦膜的存在降低了车轮材料磨损率.随循环次数增加,由于低磨损率,车轮表层材料在滚动载荷作用下持续累积塑性变形.在磨损后期,累积了高塑性变形的车轮材料将促进裂纹萌生.因此在车轮试样亚表层萌生大量裂纹,亚表层裂纹相互汇合,从而加速疲劳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车轮 低温 磨损 损伤演变 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下载PDF
Life prediction for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of kiln wheels 被引量:1
14
作者 Shen Yiping Wang Songlai +1 位作者 Li Xuejun B. S. Dhillon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0年第4期58-64,共7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of kiln wheels with respect to the axis line deflection, which is linear with the applied supporting loads on wheels.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criteria for elastic 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of kiln wheels with respect to the axis line deflection, which is linear with the applied supporting loads on wheels.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criteria for elastic shakedown, plastic shakedown and ratcheting material responses are applied to assess wheels responses with two sets of axial line deflection.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by using the bilinear material mode for nonlinear and kinematic hardening in ANSYS 11.0.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different critera, it is showed that the low-cycle fatigue is the predominated failure. Results from different axial line deflections indicate that the optimum adjustment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whole life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xis line deflection shakedown map
下载PDF
基于电涡流脉冲热成像偏度特征的钢轨自然裂纹量化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严俨 刘怡 +6 位作者 朱俊臻 苗玲 陈笑天 周宇 卢艳平 高斌 田贵云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5-85,共11页
钢轨在服役过程中长期承受列车轮对的压力和冲击载荷,会使其表面及浅层区域产生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该种裂纹具有典型的三维空间特征,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对裂纹的三维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以不同承载的钢轨试件中含有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钢轨在服役过程中长期承受列车轮对的压力和冲击载荷,会使其表面及浅层区域产生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该种裂纹具有典型的三维空间特征,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对裂纹的三维特征进行量化评估。以不同承载的钢轨试件中含有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电涡流脉冲热成像检测技术,分析钢轨车轮踏面加热及冷却阶段的热图像序列偏度分布,表征裂纹三维特征,并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得到的裂纹形貌进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热图像序列的偏度特征能有效表征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位置、走向、长度以及深度信息,偏度表征的裂纹沿钢轨表面走向角度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所得的结果线性相关,相关系数约0.97;偏度表征裂纹沿钢轨内部纵向扩展的空间角度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空间角度相关系数约0.89;偏度表征的钢轨内部闭合裂纹长度值与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扫描结果相关系数约0.94;偏度值与对应裂纹深度呈近似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约0.98。因此,基于电涡流脉冲热成像技术的偏度特征提取可用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量化评估,并得到工业层析成像结果校验。电涡流热成像及偏度量化评估方法对在役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早期诊断、量化评估、三维可视化以及运营维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 电涡流脉冲热成像 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 缺陷量化评估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tick-slip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for subsurface short cracks in rolling contact 被引量:6
16
作者 LIU WenTao ZHANG Yun +1 位作者 FENG ZhiJing ZHAO JingSh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413-2421,共9页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ick-slip in roiling contact zone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for sub- surface short cracks. New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SIFs including stick-slip ratio a...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tick-slip in roiling contact zone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for sub- surface short cracks. New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SIFs including stick-slip ratio are deduced in two cases. One is a subsur- face short crack parallel to surface,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K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ick-slip ratio; the other is a subsurface short crack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positive value of KI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ick-slip ratio. As AKI and AKI are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fa- tigue crack propagation rate or fatigue lifetime, the influences of stick-slip ratio on them are then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variations of AK1 and AKu are both around 3.0% due to stick-slip ratio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CK-SLIP short cracks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SIF)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原文传递
Subsurface crack propagation under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in bearing ring 被引量:7
17
作者 DENG Song HAN XingHui +1 位作者 QIN XunPeng HUANG S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422-2432,共11页
The influences of subsurface cracks,distribut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on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faliure in a bearing ring are investigated.A realistic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bearing ring containi... The influences of subsurface cracks,distribut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on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faliure in a bearing ring are investigated.A realistic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bearing ring containing three subsurface cracks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based 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IF)calculations.Moreover,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ubsurface cracks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re varied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RCF.Th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guidelines for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RCF in bear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ring ring subsurface cracks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