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河下游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玉柱 黄春长 +5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周自翔 王娟 顾洪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0-908,共9页
通过沿泾河河谷广泛的野外考察,在高陵县杨官寨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经过详细观测、系统采样和化学元素、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多指标测定,从剖面鉴别出两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分别记录了发生在4 200~4 000 a B.P.和3... 通过沿泾河河谷广泛的野外考察,在高陵县杨官寨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经过详细观测、系统采样和化学元素、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多指标测定,从剖面鉴别出两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分别记录了发生在4 200~4 000 a B.P.和3200~2800 a B.P.期间的特大洪水事件。该研究着重对古洪水滞流沉积层与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风成沉积物中,Fe2O3、Al2O3、K2O、MgO等元素含量在古土壤层高于黄土层,而CaO和Na2O元素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表明风化成壤过程中,这些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到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作用的影响。而Zr、Hf、Ti、Cr、Y、Th等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平均丰度相当,且变化甚微。这是由于这些微量元素主要包含在粗颗粒和重矿物之中,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具有强抗风化性,很少受到风化成壤作用的影响。(2)单个古洪水滞流沉积层,是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沉积形成的,分选性很好,故其底部多粗颗粒和重矿物沉积,Zr、Hf、Ti、Cr、Y、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现突出的尖峰;自下向上随着颗粒逐渐变细,粘粒成分增加,Fe2O3、Al2O3、K2O、MgO等元素含量出现高峰。这两类元素由下向上的相互消长关系,与沙级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变化规律对应,反映出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基本理化特性。这个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的方法和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化学元素 全新世
下载PDF
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尚瑞清 周亚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69-1376,共8页
对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高水位滞流沉积物(SWD)系统地采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SWD沉积物性质是沙质粘土或粘土质沙、沙质粉沙或粉沙质沙。其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两大类:安康段以上基本是以粉沙质沙或沙质粉沙为主,安康段以... 对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高水位滞流沉积物(SWD)系统地采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大洪水SWD沉积物性质是沙质粘土或粘土质沙、沙质粉沙或粉沙质沙。其分布特征大致分为两大类:安康段以上基本是以粉沙质沙或沙质粉沙为主,安康段以下基本是沙质粘土或粘土质沙。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都反映现代洪水SWD经过充分的分选,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粒径组成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水库或大坝对大洪水SWD的粒度自然分布频率单峰曲线尖窄的形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更多与其沉积的微地貌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洪水 滞流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渭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娟 黄春长 +3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张玉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37,共6页
通过广泛的野外考察,在渭河下游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深入观察、地层划分和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和粒度成分等多指标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古洪水沉积物以细粉沙为主,性质为粉沙质亚... 通过广泛的野外考察,在渭河下游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深入观察、地层划分和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和粒度成分等多指标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古洪水沉积物以细粉沙为主,性质为粉沙质亚黏土,致密坚硬,具有水平或波状层理,与覆盖在河流阶地面的风成黄土和古土壤有着显著的区别。通过OSL测年断代,发现它们与渭河上游固川镇剖面的古洪水SWD为同一期特大洪水的沉积物。这表明渭河流域在3200—3000aBP发生了一组3次特大洪水事件。这个时期正是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之际,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商代末期。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性气候恶化转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丹江上游全新世早期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晓刚 黄春长 庞奖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通过对丹江流域广泛的野外考察,在丹江上游竹林关峡谷段右岸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野外宏观特征及沉积环境,鉴别出该剖面夹有四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均匀致密,分选良好,各层界面自然开裂,具有波状-水平状平行层理... 通过对丹江流域广泛的野外考察,在丹江上游竹林关峡谷段右岸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野外宏观特征及沉积环境,鉴别出该剖面夹有四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均匀致密,分选良好,各层界面自然开裂,具有波状-水平状平行层理。室内粒度成分分析表明,沉积物以粉沙为主,粘粒含量次之,细沙含量很少,沉积学分类属粉沙和粘土质粉沙。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为正偏,主峰高且尖锐,分选良好。粒度概率累积分布曲线为典型的两段式,沉积物投影在CM图的Ⅶ区(SWD1和SWD3)和Ⅷ区(SWD2和SWD4)。将四层古洪水SWD与2010年洪水SWD进行对比分析,粒度组成成分、粒度参数、自然分布频率曲线都呈现相似形态。综合分析说明四层古洪水SWD是丹江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为丹江上游开展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丹江洪水水文泥沙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丹江
下载PDF
汉江上游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张玉柱 范龙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9-1087,共9页
年对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滞流沉积物)系统采样,并分析样品的粒度、烧失量和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以揭示该流域内大洪水期间重金属的面源污染状况. 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的粒度成分中,黏粒(粒径〈2μm,下同)占1.3%-6.9%,细... 年对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滞流沉积物)系统采样,并分析样品的粒度、烧失量和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以揭示该流域内大洪水期间重金属的面源污染状况. 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的粒度成分中,黏粒(粒径〈2μm,下同)占1.3%-6.9%,细粉沙(2-〈16μm)占9.0%-40.9%,粗粉沙(16-63μm)占22.7%-50.3%,并且三者沿程自上而下逐渐增加;而沙粒(〉63μm)占7.1%-65.6%,沿程自上而下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与全国泛滥平原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比较发现,Co、Cr、Ba和V累积明显,而w(Cu)、w(Ni)、w(Pb)和w(Zn)不同程度地高出背景值. 运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和污染指数(PI)评价表明,主要污染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为Co〉Cr〉Ba〉V,而Cu、Ni、Pb和Zn都属于清洁. 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的重金属整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Co和Cr多富集在沙粒中,而Cu、Ni、Pb、Zn、Ba和V多累积在黏粒、细粉沙和粗粉沙中. 现代洪水SWD的粒径分布和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空间变化明显,聚类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可分为安康盆地、汉江上游北岸和汉江上游南岸3类,这种分布特征与汉江上游地貌特征、羽毛状水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流沉积物 现代大洪水 重金属元素 汉江上游
下载PDF
长江宜都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王娟 周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0,共6页
对长江中游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在长江宜都段剖面发现3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综合全新世地层关系对比、文化遗物和光释光(OSL)技术测年结果,确定这三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950~850aB.P.,750~650aB.P.,550~350aB.P.。结合野... 对长江中游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在长江宜都段剖面发现3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综合全新世地层关系对比、文化遗物和光释光(OSL)技术测年结果,确定这三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950~850aB.P.,750~650aB.P.,550~350aB.P.。结合野外宏观特征和粒度成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土壤、近代黄土和古土壤的沉积物性质是粘土质粉沙,而古洪水SWD是沙质粉沙。古洪水SWD的峰值集中,分选性好,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偏粗且沙级颗粒含量偏大。古洪水SWD的Fe2O3、MnO、Rb/Sr和残积指数明显偏低,这与其粘粒含量少有关;而Na2O、CaO、Sr含量和残积指数偏高,这与其很少受到风化成壤影响,且沙粒含量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 黄土 全新世 宜都段 长江
下载PDF
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滞流沉积物性质对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刚 黄春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对黄河中游干支流进行了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多处2012年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选择典型沉积地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的磁化率都很低,在(31.2~51.3)×10-8m3/kg之间,这与... 对黄河中游干支流进行了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发现多处2012年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选择典型沉积地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和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的磁化率都很低,在(31.2~51.3)×10-8m3/kg之间,这与黄河中游马兰黄土L1的磁化率相当。表明它们是尚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的新鲜洪水滞流沉积物。黄河中游干支流洪水SWD粒度成分均以粉沙为主,具有一定比例的沙粒和粘粒,说明它们主要是河流洪水悬移质成分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与其支流无定河、延河和北洛河相比,黄河中游干流2012年大洪水SWD中粘粒含量较多。黄河中游悬移质泥沙随着搬运距离的加大,粒度成分逐渐变细。该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干支流防洪减灾和水土流失防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支 悬移质 洪水 滞流沉积物
下载PDF
黄河平渡关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涛 黄春长 +5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史兴民 张玉柱 李晓刚 范龙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6-221,共6页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山西省大宁县平渡关基岩峡谷河段左岸沟口岩棚内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野外宏观特征及沉积环境,鉴别出平渡关(PDG)剖面夹有4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结合粒度成分、磁化率、烧...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山西省大宁县平渡关基岩峡谷河段左岸沟口岩棚内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野外宏观特征及沉积环境,鉴别出平渡关(PDG)剖面夹有4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结合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室内分析测定结果,确定为河流悬移质和跃移质在高水位滞流环境当中的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不同层次沉积物是不同古洪水事件的客观记录,既有细沙质粉沙,也有细沙或者中沙,反映出其物质来源的不同或者水动力大小的差异。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为正偏和极正偏,主峰高且尖锐,表明其分选良好,其粒度概率累积分布曲线为典型的两段式。沉积物磁化率和烧失量均低于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古土壤,CaCO3含量介于古土壤和黄土之间,说明在黄河晋陕峡谷段,洪水所携带的悬移质泥沙是流域内黄土区和风沙区水土流失物质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下载PDF
黄河柳林滩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物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雯瑾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赵雪如 胡贵明 石彬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通过对黄河中游进行古洪水沉积学研究和水文学研究,为超长尺度水文学提供数据基础。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进行详细的考察,在黄河窟野河口右侧柳林滩附近发现3层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这一期3次古... 通过对黄河中游进行古洪水沉积学研究和水文学研究,为超长尺度水文学提供数据基础。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进行详细的考察,在黄河窟野河口右侧柳林滩附近发现3层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这一期3次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1 800~11 000aB.P.,10 800~10 200a B.P.,10 600~9 600aB.P.。通过对样品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粒度成分、化学元素和扫描电镜的试验分析,确定其为河流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产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其中,古洪水SWD的磁化率和烧失量较古土壤低,说明其是新鲜的滞流沉积物,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的影响。3层古洪水SWD的自然分布频率曲线都呈现单峰,峰态尖锐,为极正偏态,说明其分选性好。扫描电镜的分析表明,3层SWD属于河流沙,偏关县L0属于典型的黄土—风积粉砂。不同层次的沉积物记录了不同期次的古洪水事件,反映出其水动力大小的不同或物质来源的差异。结合粒度分析和化学元素的结果,确定古洪水SWD2、SWD3与现代洪水SWD均为细沙质粉沙,化学成分相同,表明是黄河主流大洪水悬移质沉积形成。古洪水SWD1为中沙,与SWD2、SWD3在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上有显著差异,而与前人在毛乌素沙漠地区所进行的粒度和元素分析结果接近,说明本层古洪水SWD是支流窟野河流域暴雨洪水从毛乌素沙漠地区侵蚀搬运而沉积下来的物质。该研究成果为今后准确鉴别古洪水SWD及来源判断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壶口至龙门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夏青 黄春长 +3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芳 魏海燕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1-787,共7页
通过野外考察,在黄河晋陕峡谷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地层。对于采取的沉积物和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和粒度成分的测试分析。综合野外观测和实验分析结果,确定它们是黄河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当中的沉... 通过野外考察,在黄河晋陕峡谷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地层。对于采取的沉积物和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和粒度成分的测试分析。综合野外观测和实验分析结果,确定它们是黄河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当中的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粉沙,次要成分为细沙,据此确定其质地属于细沙质粉沙。其磁化率略高于黄河河床相沙质沉积物,但是远低于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古土壤。其频率曲线为极正偏态,主峰高而且尖锐,表明分析性很好,粒度成分很集中。这是因为其在黄河洪水当中长距离搬运分选的结果。与泾河、洛河和漆水河比较,黄河晋陕峡谷全新世古洪水沉积物粒度成分偏粗。这表明黄河洪水搬运动力较强,且其悬移质泥沙是流域内黄土地区和风沙地区水土流失产物的混合物。这些特大洪水沉积层之间,被坡积角砾石或者石渣土层分隔开来,每一层记录了一个古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悬移质 全新世
原文传递
泾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玉柱 黄春长 +5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周自翔 王娟 顾洪亮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1-528,共8页
通过对泾河流域广泛的野外考察,在泾河下游高陵县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系统地进行采集样品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含量等多指标分析。从沉积学角度将古洪水滞流沉积物与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土壤进行对比,... 通过对泾河流域广泛的野外考察,在泾河下游高陵县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系统地进行采集样品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含量等多指标分析。从沉积学角度将古洪水滞流沉积物与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土壤进行对比,证明了该剖面所夹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性质为细砂质粉砂,属于河流洪水悬移质泥砂沉积物。根据地层结构及与流域内其它剖面的对比,结合OSL测年数据,确定泾河在全新世中期4200~4000 a B.P.发生了第1期古洪水事件,在全新世晚期3200~2800 a B.P.发生了第2期洪水事件。这些古洪水事件都发生在全球性气候突变转折时期,表明在这些时期气候极端恶化,变率增大,洪水和干旱事件皆有发生。该研究对于泾河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揭示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环境变化 全新世
原文传递
汉江上游河谷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帅虎 庞奖励 +2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杨建超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以湖北郧县辽瓦店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沉积物的宏观特征、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颜色呈均匀的棕灰(10YR6/1),细砂─粉砂质,与上下相邻地层呈突变接触关系且界线清晰,向垂直河岸方向快速尖灭;... 以湖北郧县辽瓦店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沉积物的宏观特征、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颜色呈均匀的棕灰(10YR6/1),细砂─粉砂质,与上下相邻地层呈突变接触关系且界线清晰,向垂直河岸方向快速尖灭;粒度组成总体较粗,以细砂─粉砂为主,黏粒含量较少,但分选较好;磁化率稍低于古土壤而显著高于典型黄土,烧失量显著低于典型黄土和古土壤。这些特征可为识别汉江上游河谷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流沉积物 粒度 辽瓦店 汉江上游
原文传递
汉江上游郧县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乔晶 庞奖励 +3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赵艳雷 张玉柱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67-1474,共8页
对汉江上游郧县段一级阶地上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古土壤和黄土3种不同沉积物的宏观特征、粒度成分、理化性质、微观形态及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剖面中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呈灰黄色(2.5YR7/2),与上下相邻地... 对汉江上游郧县段一级阶地上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古土壤和黄土3种不同沉积物的宏观特征、粒度成分、理化性质、微观形态及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剖面中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呈灰黄色(2.5YR7/2),与上下相邻地层往往呈突变关系且界线清晰;粒度组成总体较粗,粉砂质细砂土,分选较好;磁化率稍高于马兰黄土,但显著低于古土壤;烧失量平均值低于黄土和古土壤;石英颗粒表面分布有水下环境机械相撞形成的V形坑;元素的含量及UCC标准化曲线均与黄土和古土壤差异明显。与渭河谷地相比,汉江上游谷地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具有粒度组成偏粗、分选性稍差的特点。该研究成果对汉江上游谷地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鉴别和古洪水水文参数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汉江上游
原文传递
汉江上游黄坪村段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树伟 庞奖励 +3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李欣 虎亚伟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5-1031,共7页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是古洪水事件的直接产物,蕴含古洪水的重要信息。以汉江上游郧县黄坪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烧失量及碳酸钙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具有粉砂含量】砂级颗粒】黏粒含量的特征;磁化...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是古洪水事件的直接产物,蕴含古洪水的重要信息。以汉江上游郧县黄坪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烧失量及碳酸钙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具有粉砂含量】砂级颗粒】黏粒含量的特征;磁化率值在78×10-8~81.2×10-8m3kg-1之间;烧失量值较低为23.9~27.7 g kg-1,碳酸钙为2.72%~3.20%。其宏观特征和上述参数与黄土和古土壤有明显的区别。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及粒度参数、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等对于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层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滞流沉积物 理化性质 郧县 汉江上游
原文传递
黄河晋陕峡谷2012年大洪水滞流沉积物性质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晓刚 黄春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5-171,共7页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广泛细致地野外考察,发现了多处2012年大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地点,在其尖灭点处采集样品,室内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晋陕峡谷段2012年大洪水SWD磁化率都很低,在31.2-42.3×10^-8m^3...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广泛细致地野外考察,发现了多处2012年大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地点,在其尖灭点处采集样品,室内进行了粒度、磁化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晋陕峡谷段2012年大洪水SWD磁化率都很低,在31.2-42.3×10^-8m^3/kg之间,这与黄河中游马兰黄土L1的磁化率相当,这正是未受到风化成壤作用影响的新鲜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基本特征。2012年大洪水SWD粒度性质为粉沙质沙和沙质粉沙。粒度自然分布频率曲线呈现单峰、尖窄型,分选较好,说明是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悬移质泥沙沉积,与粒度参数(分选系数、标准偏差)反映的结果一致。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显示,2012年大洪水SWD从上游至下游粒度分异明显,呈现出随河流纵向的延长,粒径由粗变细的规律性变化。同时受洪水SWD沉积的微地貌环境影响,在回水湾和支沟口内沉积的悬移质泥沙较细,而在两岸缓坡台地较粗。与吴堡、龙门水文站悬移质泥沙粒径相比,洪水SWD是尖灭点处悬移质泥沙沉积,并不是整个断面。所以2012年大洪水SWD粒度特征对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黄河晋陕峡谷段洪水泥沙形成规律,开展水土保持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晋陕峡谷 悬移质 洪水 滞流沉积物 粗泥沙
原文传递
汉江上游古洪水与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16
作者 郭永强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3-581,共9页
对汉江上游古洪水和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地球化学元素对比分析,并与上陆地壳UCC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与现代洪水SWD对比,古洪水SWD处于脱钙去钠的初级阶段,而其他常量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两者的常量元素UCC标准曲线相近,表明洪水... 对汉江上游古洪水和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SWD)地球化学元素对比分析,并与上陆地壳UCC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与现代洪水SWD对比,古洪水SWD处于脱钙去钠的初级阶段,而其他常量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两者的常量元素UCC标准曲线相近,表明洪水SWD物源都是汉江流域内地表松散碎屑物。古洪水SWD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平均值为64,现代洪水SWD是60。古洪水SWD化学风化程度略大于现代洪水SWD。但是现代洪水SWD的重金属元素Zn、Co、Cr、V和Ba含量都明显高于古洪水SWD,其UCC标准曲线累积最明显,这些表明汉江上游受现代人类活动影响明显。这些成果有助于更好理解汉江上游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汉江上游流域内洪水期间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流沉积物 古洪水 现代洪水 地球化学元素 汉江上游
原文传递
黄河柳林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龙江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史兴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8-204,共7页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晋陕峡谷段柳林县三川河支流沟口内,发现了疑似全新世黄河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磁化率、烧失量、Ca CO3、粒度成分测定的实验结果可知,四层沉积物磁化率、烧失量较低,Ca CO3含量较高;结合野外观测、粒度...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晋陕峡谷段柳林县三川河支流沟口内,发现了疑似全新世黄河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剖面。根据磁化率、烧失量、Ca CO3、粒度成分测定的实验结果可知,四层沉积物磁化率、烧失量较低,Ca CO3含量较高;结合野外观测、粒度特征分析、C^M图和粒度分布频率曲线,表明四层河流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特征。通过地层分析和OSL测年,证明在距今3 200~2 900年前,黄河晋陕峡谷经历了一个洪水期,发生了多次大洪水事件,此时正值我国历史的商末—西周初期,造成了社会动荡和历史转折。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古洪水SWD的基本特征,为晋陕峡谷特大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和流量的恢复,黄河水资源开发、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都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揭示区域气候水文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晋陕峡谷 黄河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中游古洪水滞流沉积物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帅虎 傅旭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8-1067,共10页
对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鉴别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黄土和风沙沉积物进行宏观特征观察和沉积物实验分析(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总结古洪水SWD的沉积学识别标志。结果发现:藏木(ZM)、朗县(LX)和米林剖面(ML)中所夹SWD均呈现... 对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鉴别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黄土和风沙沉积物进行宏观特征观察和沉积物实验分析(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总结古洪水SWD的沉积学识别标志。结果发现:藏木(ZM)、朗县(LX)和米林剖面(ML)中所夹SWD均呈现水平波状层理,结构均匀,为粉砂质细砂质地,其宏观特征与风成堆积物(如黄土和风沙沉积物)明显不同;古洪水SWD、黄土和风沙沉积物的粒度成分均总体较粗,以细砂为主,风沙沉积物的粒径明显更粗,三种沉积物中以古洪水SWD的分选性最好,其次为黄土,其原因在于古洪水SWD是经过水流分选并且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堆积的悬移质沉积物;古洪水SWD的磁化率含量较高,可能与洪水冲刷河谷地表导致SWD的铁磁性矿物含量增高有关;古洪水SWD的粒度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均与黄土较为接近,与风沙沉积物有较大差别,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峡谷地段古洪水SWD与黄土的物源可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魏海燕 黄春长 +2 位作者 査小春 庞奖励 王夏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延长永和县河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剖面。在野外考察中,对沉积物的宏观特征和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成分、磁化率、烧... 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延长永和县河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剖面。在野外考察中,对沉积物的宏观特征和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测定。通过综合分析论证,表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细砂含量次之,粘粒含量很少,分选性好,磁化率很低。其沉积学分类为细砂质粉砂,是黄河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将其与典型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古土壤进行对比,可知其粒度成分比黄土和古土壤更粗,粒级分布更为集中。此外,将其与延河郭家川全新世洪水滞流沉积物对比,发现其粒度频率分布基本相似。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黄河中游洪水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晋陕峡谷 洪水 滞流沉积物 全新世
下载PDF
北洛河宜君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夏青 黄春长 +4 位作者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周芳 魏海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通过野外考察,在黄河中游北洛河宜君段基岩峡谷,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地层。在野外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自剖面顶部向下系统采取样品,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粒度成分和化学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综合野... 通过野外考察,在黄河中游北洛河宜君段基岩峡谷,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地层。在野外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自剖面顶部向下系统采取样品,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粒度成分和化学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综合野外观测和实验分析结果,确定了在古土壤中所夹的具有波状或者水平层理的沉积层,为河流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其主要成分为粉砂,次要成分为细砂,质地为砂质粉砂土。其频率曲线为正偏态,峰态很狭窄,说明粒级集中,分选较好。其磁化率、Fe元素含量和烧失量远低于黄土和古土壤,而碳酸钙含量较高。这些都是由于流域暴雨流水侵蚀的产物,在河流长距离搬运当中高度混合的结果。它们在沉积之后,很少受到风化成壤作用的影响。这些特大洪水的沉积层之间被古土壤亚层分隔开来,表明每一层记录了一个古洪水事件。通过气候地层学分析对比,初步确定3次古洪水发生在8 000~7 800aBP(SWD1)、6 000~5 000aBP(SWD2)、4 200~4 000aBP(SWD3)。它们与全新世大暖期当中的气候突变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滞流沉积物 悬移质 全新世 北洛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