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径潮动力对长江河口滞流点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黄李冰 李义天 +2 位作者 韩剑桥 孙昭华 杨云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2-578,共7页
为研究三峡蓄水后滞流点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ECOMSED模型模拟长江河口在不同径流、潮流作用下的水流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北支大洪水期下移幅度大,涨潮动力强劲,随潮流变化大;南侧变化幅度整体较北支小,随径流的变化幅度自大至小依次为... 为研究三峡蓄水后滞流点的时空变化规律,应用ECOMSED模型模拟长江河口在不同径流、潮流作用下的水流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北支大洪水期下移幅度大,涨潮动力强劲,随潮流变化大;南侧变化幅度整体较北支小,随径流的变化幅度自大至小依次为北港、南槽、北槽;随潮流的变化幅度自大至小依次为南槽、北港、北槽。滞流点随径、潮条件变化时,受地形影响明显,三峡蓄水后,径流变化范围缩小,引起不同地貌单元滞流点范围不同程度的缩小,可据此认为,与滞流点位置一致的最大浑浊带范围呈现减小的趋势,由此可能引起最大浑浊带和地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滞流点 径流 潮流 对比分析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长江口滞流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云平 李义天 +1 位作者 王冬 孙昭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系统整理长江口滞流点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实测资料、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等角度总结滞流点研究主要进展。并以时间顺序分析滞流点位置在各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多年来滞流点位置活动范围基本不变,但不同流量级下存在一定的... 通过系统整理长江口滞流点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实测资料、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等角度总结滞流点研究主要进展。并以时间顺序分析滞流点位置在各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多年来滞流点位置活动范围基本不变,但不同流量级下存在一定的上溯或下移。该项研究对认识工程影响下长江口河段水动力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变化趋势 滞流点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及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对滞流点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匡翠萍 董智超 +1 位作者 陈括 刘旭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21-1628,共8页
滞流点位置的变化对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和泥沙淤积具有极大的影响.基于MIKE3软件建立长江口水动力和盐度输运三维数学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潮位、流速、流向和盐度进行验证.运用验证好的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及横沙... 滞流点位置的变化对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和泥沙淤积具有极大的影响.基于MIKE3软件建立长江口水动力和盐度输运三维数学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潮位、流速、流向和盐度进行验证.运用验证好的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及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对河口滞流点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1)应用改进的近底层平均单宽通量计算公式确定滞流点的位置,验证结果良好,可以用该公式确定滞流点的位置;(2)深水航道工程的建设增大了水深和涨落潮流速,各汊道内落潮流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涨潮流量的增加,且滞流点均向下游移动;(3)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建成后,北港滞流点向下游移动约5km,北槽和南槽的滞流点则向上游移动约1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横沙东滩 促淤圈围 滞流点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长江口滞流点洪、枯季移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顾杰 郑宇华 +1 位作者 王晓莉 马丹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4-122,共9页
为研究长江口滞流点位置的季节变化,利用Delft3D-Flow模块建立长江口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长江口各汊道洪、枯季滞流点移动情况,并从各汊道沿程断面的落潮量、涨潮量和落、涨潮量之比3个... 为研究长江口滞流点位置的季节变化,利用Delft3D-Flow模块建立长江口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长江口各汊道洪、枯季滞流点移动情况,并从各汊道沿程断面的落潮量、涨潮量和落、涨潮量之比3个方面进行了水动力分析。结果显示:洪季,北支滞流点在八滧港东北方向约1.9km处;在南支各汊道中,北港滞流点位于鸡骨礁东北方向约10.0km处,北槽滞流点位于牛皮礁东南方向约3.8km处,南槽滞流点位于大辑山东北方向约14.1km处。枯季,除北槽外,其余各汊道均出现两个滞流点,且北支的两个滞流点相距最远,分别在灵甸港西南方向约3.2km处和六滧港东北方向约3.1km处;北港滞流点分别在鸡骨礁西北方向约25.8km和20.2km处,北槽滞流点在横沙以西约5.3km处,南槽滞流点分别在中浚西北方向约6.5km和东北方向约5.5km处。北支洪、枯季滞流点的移动距离为4.6~53.3km,北港、南槽洪、枯季滞流点的移动距离分别为22.0~27.7km和34.6~39.2km,而北槽洪、枯季滞流点的移动距离最大,为57.1km。长江口各汊道滞流点的移动反映了河流径流和海洋潮流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长江口 滞流点 洪、枯季移动
下载PDF
瓯江口滞流点运动规律数值模拟
5
作者 周志敏 徐群 雷蕾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利用MIKE21软件建立瓯江口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不同径、潮流条件下滞流点位置的移动规律,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滞流点迁移对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影响。研究表明:径、潮流水动力的改变,会改变滞流点的位置,其移动规律与口门拦门沙浅滩演... 利用MIKE21软件建立瓯江口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不同径、潮流条件下滞流点位置的移动规律,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滞流点迁移对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影响。研究表明:径、潮流水动力的改变,会改变滞流点的位置,其移动规律与口门拦门沙浅滩演变有密切关系。径流量较小时,滞流点上溯,在南北口内均形成滞流点活跃的动力平衡带,口外拦门沙冲刷;当径流量增大时,南北口滞流点下移引起拦门沙淤积,但向口外延伸的程度将受到分流比和河床地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数值模拟 滞流点 动力平衡带 拦门沙
下载PDF
径流变化下长江口多分汊系统冲淤分布差异及动力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博渊 刘凌峰 +2 位作者 李江夏 程永舟 胡旭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5-598,共14页
为探究水库调平径流过程下长江口多分汊系统冲淤规律,根据1950—2021年水沙、地形和工程资料,拟定径流强度指标(Da,60 000 m^(3)/s以上流量多年平均持续天数)、追踪滞流点位置和按航道疏浚还原北槽冲淤量辨析长江口冲淤分布差异和动力... 为探究水库调平径流过程下长江口多分汊系统冲淤规律,根据1950—2021年水沙、地形和工程资料,拟定径流强度指标(Da,60 000 m^(3)/s以上流量多年平均持续天数)、追踪滞流点位置和按航道疏浚还原北槽冲淤量辨析长江口冲淤分布差异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Da越大,越利于北部和南部汊道落潮分流比增大和减小,促进北部汊道冲刷加剧、淤积减缓和南部汊道淤积加剧、冲刷减缓,且利于北部和南部汊道淤积重心向下游和上游移动;冲淤差异受水流惯性和南岸节点挑流驱动,径流流量变化使得落潮主流北偏或南偏,形成南北汊道横向和纵向冲淤的联动机制;随着径流过程持续坦化,长江口北部汊道整体和上段将维持淤积加剧或冲刷减缓趋势、下段将维持冲刷加剧或淤积减缓趋势,南部汊道冲淤趋势相反;北槽滞流点在上下段间迁移的临界径流流量为35 000 m^(3)/s,未来上段淤积可能增强,建议适时调整航道维护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分布 多分汊系统 径流坦化 深水航道 滞流点 长江口
下载PDF
黄河回拦门沙演变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吉祖稳 胡春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文在分析黄河口拦门沙地区的流速、含沙量及泥沙粒径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些水动力因素防潮汐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河口地区滞流点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拦门沙区的水动力特征与拦门沙演变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拦门沙 演变模式 滞流点 涨落潮 黄河口
下载PDF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锋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茅志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43-649,共7页
根据1959-1988年部分年份长江口南港-南槽、南港-北槽、北港和北文共22个纵向测次资料,计算分析各人海通道内盐水入侵锋的伸退区域及其特征。利用密度佛氏数F的计算结果,提出确定盐度锋迁移范围和滞流点的判据.研究结果表明,盐度... 根据1959-1988年部分年份长江口南港-南槽、南港-北槽、北港和北文共22个纵向测次资料,计算分析各人海通道内盐水入侵锋的伸退区域及其特征。利用密度佛氏数F的计算结果,提出确定盐度锋迁移范围和滞流点的判据.研究结果表明,盐度锋对河口最大浑浊带主委有两大贡献:锋区含盐度有利于泥沙絮凝;锋面附近形成的重力环流,有利于泥沙富集,形成最大浑浊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锋 滞流点 重力环流 盐水入侵 长江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和演变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泽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4-62,共9页
从河海双向动力平衡角度,阐明了泥少在滞流点附近沉积,以及滞流点位置变动、拦门沙发育和演变的特征。提出了河口海岸7.5m水深为冲淤分界线,及涨落潮期间拦门沙的冲淤分布。
关键词 径流泥沙 滞流点 拦门沙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及其治理途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泽刚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1-100,共10页
本文根据黄河口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阐明了泥沙在滞流点附近的淤积过程。 由于黄河流域来沙量大,单靠疏浚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理效果。根据目前渲泄洪水泥沙和排凌,稳定流路的要求,提出了借助自然力量,降低拦门沙... 本文根据黄河口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阐明了泥沙在滞流点附近的淤积过程。 由于黄河流域来沙量大,单靠疏浚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理效果。根据目前渲泄洪水泥沙和排凌,稳定流路的要求,提出了借助自然力量,降低拦门沙高程的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资料 拦门沙 泥沙颗粒 黄河流域 黄河口 滞流点 来沙量 黄河河口 洪水泥沙 流路
下载PDF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喻薛凝 战庆 王张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共11页
根据165个柱状样顶部1m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以应用于钻孔沉积相的判断。结果显示,河口心滩、上河口段落潮槽和拦门沙为主要砂质沉积区,属于牵引流沉积,分粒级频率曲线的峰值主要... 根据165个柱状样顶部1m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以应用于钻孔沉积相的判断。结果显示,河口心滩、上河口段落潮槽和拦门沙为主要砂质沉积区,属于牵引流沉积,分粒级频率曲线的峰值主要出现在63~125μm及125~250μm粒级,且峰值在125~250μm粒级的样品向海逐渐增多。而残留砂沉积物粒径大、分选好,特征明显。其余地貌单元均以泥质沉积为主,典型特征有:(1)潮坪层偶发育,砂质纹层密集;(2)在分粒级频率曲线中,口内涨潮槽主峰以〈4μm为主,口外涨潮槽变粗为31~63μm占主导,且砂质薄层增多;(3)下河口段落潮槽纹层很多,极薄纹层占主导;(4)南汇边滩分粒级曲线常见双峰现象,平均中值粒径在泥质沉积区最大,部分沉积物位于C-M图的递变悬浮段;(5)三角洲前缘复式河槽沉积物明显细于其他前缘沉积,反映了滞流点附近的弱水动力特征;(6)前三角洲为均质泥,纹层少见,为长江口区最细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纹层 分粒级频率曲线 C-M图 滞流点 长江口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control of vortex shedding mode of a circular cylinder using synthetic jets placed at stagnation points 被引量:11
12
作者 MA LiQun FENG LiHa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58-170,共13页
Control of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by synthetic jets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a water tunnel with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technique.The synthetic jets are positioned at both the front an... Control of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by synthetic jets has been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a water tunnel with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technique.The synthetic jets are positioned at both the front and rear stagnation points.With power spectrum analysis,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 method and other techniques for data processing,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ntrol of vortical structures around the circular cylinder,in which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f e is one to three times of the natural frequency f0 and the cylinder Reynolds number and the excitation amplitude are fixed.The influenced-scope of the synthetic jet enlarges as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increases,and thus the synthetic jet dominates the global flow field gradually.For the natural case and the control case at fe/f0=1,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first two POD modes and the power spectra for their POD coefficients all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shedding with antisymmetric mode.For fe/f0=2 and fe/f0=3,the variations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POD mod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wer spectra indicate that the wake vortex shedding mode changes and the dominant frequency becomes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For fe/f0=2,the wake vortex sheds downstream with either the antisymmetric or the symmetric mode;for fe/f0=3,the synthetic jet vortex pair interacts with the near wake shear layers from both sides to induce a pair of the symmetric wake vortices,which is gradually converted into an antisymmetric mode when shedding downstr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圆柱绕流 控制实验 旋涡脱落 点控制 滞流点 反对称模式 功率谱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