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
11
1
作者
吴河勇
王跃文
+1 位作者
梁晓东
云建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达西渗流
滞留油藏
向斜成藏理论
低-超低渗透储层
非常规
致密油
成藏新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凹陷向斜区油气滞留成因机制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宗堡
宗寿魁
+2 位作者
姜崇
付晓飞
吕延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5,共10页
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
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周边放射状运移;明水组末期油气关键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大量油受储层部分致密影响少部分滞留在向斜区成藏;依安组末期油气最终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气在储层完全致密和充足源储压差作用下在向斜区滞留成藏,认为滞留油藏具有埋藏深、岩性细、物性差、储层异常高压、油水空间倒置、连片式分布和甜点式富集的岩性油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的4种成因机制为:1)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交汇区搬运距离远、粒度小(0.06<Md<0.16)、泥质含量高(泥地比>80%)、孔喉比大(>50)和储层非均质性强;2)同沉积构造抬升形成的地层厚度陡变带控制沉积中心造成颗粒分异差、压实强、岩屑-杂基塑性变形堵塞原始孔隙,同时继承性沉降中心和构造改造弱;3)成岩作用强(中成岩A2亚期)、溶蚀原生粒间孔隙为主(>70%)、石英含量低(21.66%)且次生加大、方解石充填、油层顶底泥岩排酸弱;4)油气成藏早期储层未致密成藏中期储层同步致密成藏晚期储层已经致密的3期成藏与储层物性演化史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油气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油藏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古龙向斜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初探
被引量:
1
3
作者
曹子涵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年第17期120-121,共2页
传统石油成藏理论是建立在中高渗透储层的基础上,其中的流体属于达西流体,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的部位。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之中流体的渗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不适用于对此种类型的分析。石油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主要...
传统石油成藏理论是建立在中高渗透储层的基础上,其中的流体属于达西流体,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的部位。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之中流体的渗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不适用于对此种类型的分析。石油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主要是非达西渗流,由于运移速度较慢进而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大量聚集于构造较低的部位,长此以往最终形成连续油藏。这种类型的油藏具有背斜区圈闭含有油气、斜坡区呈现油水倒置的现象。向斜成藏理论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拓宽了油气的勘探领域,由传统构造较高的部位逐渐转向构造的低部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石油的储量,对未来石油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斜成藏理论
滞留油藏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题名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
11
1
作者
吴河勇
王跃文
梁晓东
云建兵
机构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事业部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文摘
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适用于中高渗透储层,流体的渗流特征是达西渗流,主要作用力是浮力,油气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或砂体高部位,主要是寻找圈闭。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理论不再适用,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流体在超压作用下以幕式排烃方式发生初次运移,石油在储层中运移要以非达西渗流方式通过变形才能缓慢通过,这种运移必然降低流速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在低部位大量滞留并聚集成连续油藏。这种滞留油藏的产生,可以形成背斜区圈闭含油、斜坡区相对高部位含水、而相对低部位却连续含油的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滞留油藏无需构造和岩性边界圈闭,无需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边界,改变了传统上的圈闭找油模式,拓展了油气藏的概念,形成了低-超低渗透储层、非常规、致密油等成藏研究的理论基础。向斜成藏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使油气勘探从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低部位,增大了石油资源量,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非达西渗流
滞留油藏
向斜成藏理论
低-超低渗透储层
非常规
致密油
成藏新理论
Keywords
non-Darcy flow
stagnation accumulation reservoi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theory in syncline
reservoirs with low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tight reservoirs
new petroleum accumulation theory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凹陷向斜区油气滞留成因机制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宗堡
宗寿魁
姜崇
付晓飞
吕延防
机构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出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5,共10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13AA064903)
文摘
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周边放射状运移;明水组末期油气关键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大量油受储层部分致密影响少部分滞留在向斜区成藏;依安组末期油气最终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气在储层完全致密和充足源储压差作用下在向斜区滞留成藏,认为滞留油藏具有埋藏深、岩性细、物性差、储层异常高压、油水空间倒置、连片式分布和甜点式富集的岩性油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的4种成因机制为:1)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交汇区搬运距离远、粒度小(0.06<Md<0.16)、泥质含量高(泥地比>80%)、孔喉比大(>50)和储层非均质性强;2)同沉积构造抬升形成的地层厚度陡变带控制沉积中心造成颗粒分异差、压实强、岩屑-杂基塑性变形堵塞原始孔隙,同时继承性沉降中心和构造改造弱;3)成岩作用强(中成岩A2亚期)、溶蚀原生粒间孔隙为主(>70%)、石英含量低(21.66%)且次生加大、方解石充填、油层顶底泥岩排酸弱;4)油气成藏早期储层未致密成藏中期储层同步致密成藏晚期储层已经致密的3期成藏与储层物性演化史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油气滞留.
关键词
滞留油藏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古龙向斜
松辽盆地
Keywords
retention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accumulation model
Putaohua reser-voir
Gulong syncline
Songliao basin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原文传递
题名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初探
被引量:
1
3
作者
曹子涵
机构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年第17期120-121,共2页
文摘
传统石油成藏理论是建立在中高渗透储层的基础上,其中的流体属于达西流体,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的部位。但是在低-超低渗透储层之中流体的渗流是非达西渗流,传统的石油成藏理论不适用于对此种类型的分析。石油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主要是非达西渗流,由于运移速度较慢进而产生滞留效应导致石油大量聚集于构造较低的部位,长此以往最终形成连续油藏。这种类型的油藏具有背斜区圈闭含有油气、斜坡区呈现油水倒置的现象。向斜成藏理论对传统石油成藏理论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拓宽了油气的勘探领域,由传统构造较高的部位逐渐转向构造的低部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石油的储量,对未来石油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向斜成藏理论
滞留油藏
石油地质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吴河勇
王跃文
梁晓东
云建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凹陷向斜区油气滞留成因机制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刘宗堡
宗寿魁
姜崇
付晓飞
吕延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0
原文传递
3
向斜成藏理论及其石油地质初探
曹子涵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