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满族抗战文学的国民责任感表达
1
作者 范庆超 《满族研究》 2022年第2期96-103,共8页
满族抗战文学,是表达现代国家意识的范本。其对国民责任感——这一国家意识中极富道德精神的心理反映和观念形态,进行了基于态度层、行为层、动机层和天然意愿层的文学表达。具体表达样态包括:“人人有责、平等尽责”的均等责任观;“务... 满族抗战文学,是表达现代国家意识的范本。其对国民责任感——这一国家意识中极富道德精神的心理反映和观念形态,进行了基于态度层、行为层、动机层和天然意愿层的文学表达。具体表达样态包括:“人人有责、平等尽责”的均等责任观;“务实尽责、科学尽责”的效用责任观;基于国民道德完善和价值实现的为国尽责观;基于自然义务和工价诉求的为国尽责观。通过上述国民责任感表达,满族抗战文学充分诠释了国民责任感的现代内涵,也积极参与了少数民族文学建构中华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抗战文学 国民责任感 表达
下载PDF
论满族抗战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作者 范庆超(满族)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3,共9页
融入中华文学洪流的满族抗战文学,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源自中华民族共御外悔精神的抵抗意识,以满汉交融为核心、兼及多民族交融的民族交融意识,以及揭示中华全体人民、全体民族联合抗战... 融入中华文学洪流的满族抗战文学,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源自中华民族共御外悔精神的抵抗意识,以满汉交融为核心、兼及多民族交融的民族交融意识,以及揭示中华全体人民、全体民族联合抗战的中华全民抗战取向。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表达,满族抗战文学超越了少数民族言说而走向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抗战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 全民抗战取向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满族文学的政治地理分布与民族国家意识表达
3
作者 范庆超 《满族研究》 2021年第4期74-81,共8页
抗战时期满族作家不同的活动轨迹和作品发表(流布)区域,导致了抗战时期满族文学不同的政治地理分布。“国统区满族文学”“沦陷区满族文学”“国统区——解放区满族文学”“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满族文学”,可视作对抗战时期满族... 抗战时期满族作家不同的活动轨迹和作品发表(流布)区域,导致了抗战时期满族文学不同的政治地理分布。“国统区满族文学”“沦陷区满族文学”“国统区——解放区满族文学”“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满族文学”,可视作对抗战时期满族文学政治地理多元分布的描述,加之作家个体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抗战时期满族文学中民族国家意识表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满族文学 政治地理分布 民族国家意识表达
下载PDF
抗战时期满族文学的地域文化坐标与国家认同表达
4
作者 范庆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5,共11页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 满族抗战文学,主要基于北京文化和东北文化两大地域文化坐标生发建立起来,形成了北京满族抗战文学(老舍抗战文学)与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的“双江并流”。北京自然地理的“适中性”,孕育了老舍温缓中正的抗战文学性格;北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帝都”“古都”的皇城气象,以及稳妥守成、追求风雅的北京市民文化性格,被老舍艺术调用,成为制造国家叙述的独特资源。东北自然地理的“极端性”,模塑了东北满族抗战文学粗率刚直的精神性格;东北人文地理中“多元共生的民族生态”、俄日侵略史的某些印记,被东北满族作家悉心择取,成为促进抗战书写、活化(深化)国家叙述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抗战文学 地域文化坐标 国家认同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