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以往的清史研究比较注意考察清朝统治与前朝的连续性,强调清朝皇帝对汉族文明的继承关系,故可以称之为"汉化论",近些年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则强调清朝的统治具有区别于前朝的特色,即依据满族的特性以及和蒙古的联盟... 以往的清史研究比较注意考察清朝统治与前朝的连续性,强调清朝皇帝对汉族文明的继承关系,故可以称之为"汉化论",近些年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则强调清朝的统治具有区别于前朝的特色,即依据满族的特性以及和蒙古的联盟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强调了对西北地区的征服和控制对于清朝统治的重要性。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得失,清史研究仍应立足于对"中国"自身形成轨迹的历史考察,重新全面审视清朝的统治策略,整合两种思维的合理之处,从而走出一条更为合理的清史研究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研究 汉化论 满洲特性论
原文传递
评欧立德《乾隆帝》之得与失
2
作者 段润秀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35-142,215,共9页
美国学者欧立德《乾隆帝》一书是向不了解、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欧美读者提供的通俗易懂的乾隆帝英文传记读本。作者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乾隆帝一生及在他统治之下清朝社会的整体样貌,既阐述了乾隆帝在多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也兼及当时社会... 美国学者欧立德《乾隆帝》一书是向不了解、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欧美读者提供的通俗易懂的乾隆帝英文传记读本。作者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乾隆帝一生及在他统治之下清朝社会的整体样貌,既阐述了乾隆帝在多方面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也兼及当时社会出现的某种衰败迹象,但整体上仍对乾隆帝给予高度的评价。全书优点有三个方面:视野开阔、资料丰富、内容全面。不足之处有两个方面:叙述简略,含糊不清;史料征引,断章取义。此外,作者秉持"满洲之道""满洲特性"观念来研究清史,亦有明显值得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立德 《乾隆帝》 满洲之道” 满洲特性
下载PDF
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38
3
作者 黄兴涛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美国的部分"新清史"学者总爱笼统强调中国与"大清"始终为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这就必然涉及到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本文对这一认同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进行了较为专门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认定它与... 美国的部分"新清史"学者总爱笼统强调中国与"大清"始终为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这就必然涉及到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问题。本文对这一认同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进行了较为专门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认定它与满人自身的族群认同并不矛盾且处于不同层次;以"满洲帝国"称大清,严格说来并不符合入关后特别是康熙中叶以后满人正式的国家认同之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更为广阔地区的"非汉人"族群彻底有效地陶铸成"中国人",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公开认同并满足于"中国"的身份,且在清末实现一定程度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是清朝超越以往中国各王朝主导族群的"满人特性"独特作用的结晶,也恰恰正是体现其统治时期最为鲜明的"中国特性"所在,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认同 新清史 满洲特性 汉化
原文传递
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文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59,192,共16页
"新清史"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内陆亚洲"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内陆亚洲"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划分。后随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 "新清史"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内陆亚洲"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内陆亚洲"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划分。后随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内陆亚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新清史"学者们对"内陆亚洲"概念和理论的借鉴极具启发意义,但他们将满洲特性泛化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内亚特性,有违以往内亚史学者之本义。他们偏向强调清朝与内亚政权的延续性,将"内陆亚洲"从一个文化概念演绎为一种与"中国"对立的政治概念,逻辑上存在偏差,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内陆亚洲 满洲特性 汉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