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被引量:18
1
作者 兰忠 马学虎 +2 位作者 张宇 周兴东 陈嘉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26-1632,共7页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液固表面自由能差越大、接触角滞后越小则越有利于冷凝传热.为滴状冷凝文献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即液固界面效应的影响.模型可计算得到在不同界面条件下的不同传热结果,模型计算结果与Rose实验值以及本文滴状冷凝传热实验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薄膜表面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学虎 刘延来 +2 位作者 陈嘉宾 朱晓波 安家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0,共4页
为了探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新表面涂层 ,采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制备了紫铜基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 ,显著地提高了水蒸气冷凝传热性能。实验表明 ,该表面涂层能够实现常压水蒸气稳定的滴状冷凝形态 ,在表面过冷度 9.8— 1 4 .2K范... 为了探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新表面涂层 ,采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制备了紫铜基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 ,显著地提高了水蒸气冷凝传热性能。实验表明 ,该表面涂层能够实现常压水蒸气稳定的滴状冷凝形态 ,在表面过冷度 9.8— 1 4 .2K范围内 ,滴状冷凝传热通量和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结果提高 30—47倍。同时发现 ,在大气压附近 ,热通量和冷凝传热系数都随着水蒸气蒸汽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薄膜 表面滴状冷凝传热 实验研究 蒸气温度效应 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
下载PDF
在复合镀层表面上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杰辉 程立新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41,共4页
研究了采用Ni-PTFE复合镀层表面实现水蒸气滴状冷凝的新方法。在对Ni-PTFE复合电镀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水蒸气在无镀层的黄铜板表面和有复合镀层表面的冷凝传热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Ni-PTFE复合镀层... 研究了采用Ni-PTFE复合镀层表面实现水蒸气滴状冷凝的新方法。在对Ni-PTFE复合电镀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水蒸气在无镀层的黄铜板表面和有复合镀层表面的冷凝传热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Ni-PTFE复合镀层表面上可实现水蒸气的滴状冷凝,有着显著的强化冷凝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 电镀表面 冷凝传热 滴状冷凝传热 传热
下载PDF
表面纳米结构及其自由能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学虎 汪明哲 +2 位作者 兰忠 王四芳 李晓楠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52-1754,共3页
通过抛光和氧化刻蚀方法在基体壁面形成微米和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然后制备十八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从而得到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60°的SAM-1表面和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16°的SAM-2表面。实验研究了常压条件下两类表面的滴状... 通过抛光和氧化刻蚀方法在基体壁面形成微米和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然后制备十八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从而得到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60°的SAM-1表面和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16°的SAM-2表面。实验研究了常压条件下两类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两种表面都能够有效提高冷凝传热效果。但是,具有表面纳米结构的SAM-1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低于SAM-2表面。分析了纳米结构和液固自由能差效应对滴状冷凝传热影响的共同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传热 表面自由能差 表面纳米结构 疏水表面
下载PDF
滴状冷凝传热的多尺度规划与最佳接触角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学虎 彭本利 +4 位作者 兰忠 王爱丽 王四芳 张崇峰 白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1-325,共5页
滴状冷凝传热过程具有典型的多尺度特征,一方面体现于壁面上液滴尺寸分布的空间多尺度特征以及液滴生长过程的时间多尺度分布,另一方面体现于冷凝壁面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液固相互作用特性的描述和量度上的多尺度特征。本文基于包含界面效... 滴状冷凝传热过程具有典型的多尺度特征,一方面体现于壁面上液滴尺寸分布的空间多尺度特征以及液滴生长过程的时间多尺度分布,另一方面体现于冷凝壁面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液固相互作用特性的描述和量度上的多尺度特征。本文基于包含界面效应影响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分析了液滴尺寸分布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对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液滴尺寸、接触角等因素与平均冷凝传热性能的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规划,得到冷凝壁面传热性能最佳时的接触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传热 多尺度现象 最佳接触角
原文传递
冷凝换热表面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6
作者 吴俐俊 韦增志 +2 位作者 王骏 李方舟 汪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4-804,共11页
针对目前促成滴状冷凝换热的超疏水表面造价昂贵、热导率低和综合性能差等问题,以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改性石墨烯(C)、气相二氧化硅等为原料,通过共混法在不锈钢基材上制备了用于冷凝传热表面的高导热超疏水复合涂层,并对其耐腐蚀能力、... 针对目前促成滴状冷凝换热的超疏水表面造价昂贵、热导率低和综合性能差等问题,以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改性石墨烯(C)、气相二氧化硅等为原料,通过共混法在不锈钢基材上制备了用于冷凝传热表面的高导热超疏水复合涂层,并对其耐腐蚀能力、导热系数、强度和蒸汽冷凝传热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涂层的耐酸腐蚀性能、导热性能强于304不锈钢,当含3%的C时,导热系数为18.188W·(m·K)^(-1),在20%硫酸浓度恒温30℃条件下腐蚀速率为0.201mg·(cm^(2)·h)^(-1),和基材结合强度达38MPa。SEM分析表明,涂层疏水性能与气相二氧化硅含量有关,且质量分数为10%时接触角达155°。冷凝实验表明常压蒸汽在涂层表面冷凝时传热系数达120kW·(m2·K)^(-1),大于不锈钢表面近10倍,并得出其滴状冷凝不持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导热 超疏水 滴状冷凝传热系数 石墨烯 耐腐蚀涂层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on Vertical Polymer Coated Plates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学虎 陈嘉宾 +1 位作者 徐敦颀 林纪方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21,共5页
The plasma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dynamic ion-beam mixed implantation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coat ultra-thin polymer films on copper plates.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steady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at atmo... The plasma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dynamic ion-beam mixed implantation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coat ultra-thin polymer films on copper plates.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steady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occurred.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 and 5-7 times for the polytrimethylvinylsilane film an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lm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value for film condensation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temperatures on the condensing surface and inside the test block were found to be rapidly and randomly fluctuat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ated film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discussed brief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olymer film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下载PDF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of Steam on a Polytethefluoroethylene Film 被引量:1
8
作者 MaXuehu TaoBa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7-253,共7页
Excellent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was observed on a polytethefluoroethylene (PTFE) coated pla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was increased by 30 to 47 time... Excellent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was observed on a polytethefluoroethylene (PTFE) coated pla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was increased by 30 to 47 times when compared with film condensation values at the same surface subcooling degrees. The random fluctu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resulted from the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pper substrate and the ultra thin coated polymer film with lower surface free energy. The effect of the steam temperature for pressures near atmospheric pressure on the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as investiga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condensation polymer film steam temperature effec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